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文件包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富贵不能淫ppt、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mp3、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mp3、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 子导入新课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理解孟子的理想,感受孟子的风采。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长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孟母三迁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2.理解课文,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并 熟读成诵。3. 理解“人和”的含义。(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 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 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 学习) 精读文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内城外城围绕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放弃离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名词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行仁政极点通“叛”,背叛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翻译:3.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顺),失道寡助(畔)(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战争需要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由中心论点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思考: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实例得道多助——陈胜吴广、李世民、孙中山。(三)你讲我讲,举出典例失道寡助——商纣王、李广、袁世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 子导入新课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理解孟子的理想,感受孟子的风采。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长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孟母三迁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2.理解课文,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并 熟读成诵。3. 理解“人和”的含义。(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 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 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 学习) 精读文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内城外城围绕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放弃离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名词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行仁政极点通“叛”,背叛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翻译:3.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顺),失道寡助(畔)(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战争需要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由中心论点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思考: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实例得道多助——陈胜吴广、李世民、孙中山。(三)你讲我讲,举出典例失道寡助——商纣王、李广、袁世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