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
    • 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
    • 课件
      富贵不能淫.ppt
    • 音频
      23 《孟子》三章 富贵不能淫.mp3
    • 音频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mp3
    • 音频
      23 《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mp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4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5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6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7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4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5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6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7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8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1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4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5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6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07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3 《孟子》三章课件,文件包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富贵不能淫ppt、23《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mp3、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mp3、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mp3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 子导入新课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理解孟子的理想,感受孟子的风采。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给人的形象是自尊而凛然不可犯,有时不免令人望而生畏,这一点,从师生关系上可以看出。在学生面前,他更多地呈现出严师的形象。一次,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到齐国,因为没有马上安顿好,未能当天去看孟子。第二天乐正子去见孟子时,孟子很不高兴,劈头就说:“你也想到来看我吗?”乐正子感到语气不对,也不知怎么回事,忙问:“老师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孟子并不直接回答,转而问道:“你到齐国几天了?”乐正子老老实实地答道:“昨天已到。”孟子听后便极为不快地说:“既如此,那么我刚才说那样的话又有什么可怪?”乐正子这才明白孟子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抵达齐国后没有立即去看望他,于是赶紧解释。孟子一点也没有放松,继续责问:“你难道听说过,一定要住所找好了才来求见长辈吗?”乐正子只好向孟子认错。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的态度始终咄咄逼人,从中我们不难看到,他对师长尊严的维护,显然压倒了对学生的宽厚和关心。确实,就人格形象而言,孟子可敬的一面似乎超过了可亲的一面。孟母三迁孟 母 三 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2.理解课文,学习本文层层论证的方法并 熟读成诵。3. 理解“人和”的含义。(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形式读文章,推 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 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 学习) 精读文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内城外城围绕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放弃离开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名词作动词,限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行仁政极点通“叛”,背叛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翻译:3.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中心论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得出结论:得道多助(顺),失道寡助(畔)(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论据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而不胜 论据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守一方而言) 守而败退 战争需要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由中心论点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思考: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实例得道多助——陈胜吴广、李世民、孙中山。(三)你讲我讲,举出典例失道寡助——商纣王、李广、袁世凯。
    语文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