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50644/0-17096988952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4,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50644/0-17096988952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4,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5450644/0-170969889535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4,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4,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默写,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卷(共100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翘首(qiá) 悄然(qiǎ) 锐不可当(dāng)
B. 镌刻(juān) 杀戮(lù) 嶙峋(lín) 屏息敛声(liǎn)
C. 记载(zǎi) 篡改(cuàn) 辱没(mò) 重峦叠嶂(luán)
D. 铭记(mín) 侵略(lüè) 雕镂(lòu) 交头接耳(ji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D.铭记(mín)——míng;
故选D。
2. 下列句子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敌人苦苦经营的防线,遇着我迅猛之师好似催枯拉朽,毫无斗志,纷纷溃退。
B. 顽固的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警钟敲响之时,罪恶的灵魂将无所遁形。
C. 除了造桥工艺精妙绝伦,卢沟桥还有重大历史意义: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慕。
D. 设计师们往往胸中有丘壑,他们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印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催枯拉朽——摧枯拉朽;
C.序慕——序幕;
D.印衬——映衬;
故选B。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日光折射下,色彩晶莹的琉璃珠顿时发出炫目的霞光,令人眼花缭乱。
B. 鲁迅的一些杂文针砭时弊,振聋发聩,对当代生活也有很大警示意义。
C. 网友针对“摇号”事件发表的文章写得简直惟妙惟肖,语言非常犀利。
D. 其实养殖业和农业一样,讲究因地制宜,“一刀切”很可能血本无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运用。
A.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句中形容日光下琉璃珠子折射出炫目的霞光带给人的感受,使用恰当;
B.振聋发聩:形容人听到的声音很大,耳朵震动的厉害。或者是形容声音很大。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依据“鲁迅先生的杂文针砭时弊”可知,使用恰当;
C.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不能用来指“摇号”事件,对象有误,使用有误;
D.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行之适当的措施。此处用来形容养殖业也要向农业学习,采取具体合适的情况,不搞“一刀切”,使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B. 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作用,
C. 天府机场高速路的开通,将进一步提高成都的东进步伐,刺激经济的发展。
D. 这次活动的主旨是以展现皮影戏演变的过程为目的,并以此弘扬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语序不当,“开展”与“策划”交换位置;
C.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加快”;
D.句式杂糅,删去“的主旨”或“以……为目的”;
故选A。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 歇:消散
B. 夕日欲颓 颓:颓废
C. 任意东西 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D. 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
6.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山川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自非亭午夜分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以木为之者
7. 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A.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B.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C.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背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D.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寒冷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8. 下列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文都写景抒情。甲文表达自己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表达自己对山水的热爱之情和鄙弃名利,归隐林泉的愿望。
B. 两文句式整齐,读来音韵和谐。甲文以四字句为主,最后以长句收尾,犹如滔滔急流,奔入大海;乙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尤讲究对仗和声律。
C. 两文都用了“猿”来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甲文“猿鸟乱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热闹气氛;乙文“猿则百叫无绝”是从听觉表现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D. 两文写景都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俯视再仰视写山水相衬之美;乙文“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以动衬静,更显山林幽静。
【答案】5. B 6. A 7. A 8.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B.解释有误。“夕日欲颓”意思是: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是沉下、落山的意思,而非“颓废”。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思。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之:都是助词,的;
B.以:连词,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动词,如;
C.自:介词,从/连词,如果;
D.者:代词,……的人/代词,……的原因;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寒树:让人心生寒意的树。轩邈: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据此,这句话意思是: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让人心生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争着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不正确。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先写的是仰视高山,在写的是俯视水底,而非“先俯视再仰视”。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绿的透出寒意的树,山峦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争着向上,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Ⅱ卷(其他类题型,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果三句皆答,按照前两句判分)
①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
②东皋薄暮望,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
③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请默写崔颢《黄鹤楼》的颈联和尾联或王维《使至塞上》的首联和颔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岂不罹凝寒 ②. 徙倚欲何依 ③. 绿杨阴里白沙堤 ④. 《黄鹤楼》(崔颢)或《使至塞上》(王维) ⑤. 晴川历历汉阳树(或单车欲问边) ⑥. 芳草萋萋鹦鹉洲(或属国过居延) ⑦. 日暮乡关何处是(或征蓬出汉塞) ⑧. 烟波江上使人愁(或归雁入胡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能力。注意“岂”“罹”“凝”“徙”“倚”“颢”“萋”“洲”“蓬 ”“雁”字形正确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幻丹青,茶戏享风雅
①热播剧《梦华录》中有一段赵盼儿和茶坊老板斗茶的情节。点茶之后,赵盼儿用清水在茶上作画,画面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完胜茶坊老板。在茶上作画,就是“茶百戏”。
②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一套完整的茶百戏要经过炙茶、碎茶、碾茶、罗茶、候汤、烫盏、取茶粉、调膏、注汤、击拂、分茶等十几道工序,十分繁杂。宋代人喝茶大多喜欢打出泡沫来,也叫点茶,点茶法的茶汤搅拌后形成大量泡沫。茶百戏即以茶勺为笔,以清水为墨,以茶汤为纸,由此作画,适宜用线条表现国画意境和传统吉祥图案,比如喜上眉梢、连年有余等。
③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皇帝官员及文人雅士的推崇,茶百戏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活动。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陆游、陶谷、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据统计,在《全宋词》中,咏及茶的词共256首,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目提及分茶。元代后分茶逐渐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见分茶的详细文献记载。武夷山茶学专业章志峰经系统研究,终于在2009年抢救性恢复了茶百戏技艺。2017年,“茶百戏” 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④为什么要大力地传承和发展茶百戏呢?茶百戏以液体表现字画的独特方式,赋予作品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中国字画表现的载体由单一的固体材料发展到液体材料,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茶百戏是中国历史上三大饮茶方式之一,是再现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重要技艺,茶百戏的恢复与再现,丰富了当代茶文化内涵,对于研究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茶百戏是欣赏、品饮、保健兼备的饮茶活动,适应当代社会人们对娱乐产品多元素的需求,对于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10. 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茶百戏?请分点概括。
11.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大多”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12. 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10. 茶百戏的内涵、历史和意义。
11. 不能删去。“大多”指多数,占很大比例,这里说明了宋代人喝茶大部分喜欢打出泡沫来,而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如果删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2. 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宋代茶百戏盛极一时的情况。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
根据②段“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下汤运匕”即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由此作画,适宜用线条表现国画意境和传统吉祥图案,比如喜上眉梢、连年有余等”可概括为:茶百戏的内涵;
根据③段“茶百戏始见于唐代……2017年,‘茶百戏’ 正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概括为:茶百戏历史;
根据④段“为什么要大力地传承和发展茶百戏呢?……对于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可概括为:茶百戏的意义。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第②段“宋代人喝茶大多喜欢打出泡沫来,也叫点茶”句中加点词“大多”是大部分、大多数,说明占很大比例,这里说明了宋代人喝茶大部分喜欢打出泡沫来,而不是所有人都这样。如果删掉,就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第③段划线句“许多文人如陆游、陶谷、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据统计,在《全宋词》中,咏及茶的词共256首,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目提及分茶”中列举陆游、陶谷、李清照、杨万里、苏轼等都喜爱分茶,并有诗词为证,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256首”“三分之一”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前文“到了宋代,由于受到皇帝官员及文人雅士的推崇,茶百戏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活动”可知,这些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宋代茶百戏盛极一时的情况。
五、作文(60分)
13. 泛舟于碧波,吴均穿过游途迷雾,看清人间至美;徘徊于原野,王绩穿过历史迷雾,看清人生知己;漫步于古寺,苏轼穿过心灵迷雾,看清人世真谛。生活中总有迷雾遮眼,以至我们看不清咫尺之遥的情景。而不知何时,那缕清风,那片阳光,会驱散混沌,明媚我们的世界。
请你以“穿过迷雾”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记录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穿过迷雾
大雾弥漫,遮天蔽日。风裹着雾,一缕缕,一片片,扯断了一切。
同学们昨天都已回家,他不敢;他害怕再一次看见父母那失望的目光。他独自坐在教室里,几份试卷错乱地放在课桌上。他再次审视了一下试卷,红杠子纷纷逼来灼他的眼。完了,这一次又完了。他慢慢地把试卷叠起,放入桌斗内,两行清泪又一次从他的黑眸中滚出,苍白的脸颊上留下了两道清晰的泪痕。难道自己真的没有希望了吗?要知道他付出的努力要比别人多得多呀!
走出教室,湿漉漉的雾吻着他的脸,似在安慰,又像在嘲笑。那乱蓬蓬的头发上郁结了一串串小水珠。他低着头,脚下生风。为了不浪费点滴时间,他早已养成快走的习惯。
雾更浓了,他抬手掠了掠额上的湿发,向周围望了望,来路和去路都消失在雾中了。他迟疑了,难道自己真的迷失了方向?!他似乎清晰地记得,这条留下他多少足音的小路,是那么的平直,今天怎么变得如此坎坷、如此漫长?
他怀疑自己的脑子又混沌了,脚下正好是一汪清水,他像是找到了刺激物,把脸浸入凉凉的水中。清醒多了!他又看到了父亲那浑浊而又满含期待的双眼,听到了那包含辛酸的话语:“好好学,砸锅卖铁,爹也要供你。”他又看到了母亲在毒辣辣的阳光下汗流浃背劳动的身影,老母亲的话再一次清晰地在耳畔回荡:“娃呀!为你将来有个好出路,你爹俺俩再苦再累也没啥。”他仿佛又听到了老师谆谆的教导,同学们声声的鼓励。他觉得脚下的路一下子明朗起来。“不争气!”他怒吼着,向前奔去。
他相信,浓雾的尽头,一定是灿烂明媚的阳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仔细阅读引导语,给我们作文的写作立意和选材提供了思路。根据“生活中总有迷雾遮眼,以至我们看不清咫尺之遥的情景”一句可知,题目中的“迷雾”是一种比喻。根据“穿过”一词,可以把“雾”理解迷惑自己的东西,比如“虚荣”“表面的成就”“暂时的困难”“成长路上的诱惑”“青春期的迷惘”等;“穿过”表明自己克服或战胜了困难,认清了虚荣,抵制了诱惑等。
第二,构思选材。文体上要求写成记叙文,可以先写自己是怎么被“迷”在其中的,再重点写自己是怎么“穿过”这些“迷雾”见到“阳光”的,结尾要写出这一经历中自己的感受或悟到的道理。穿过迷雾是一种心理体验,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大段的细节刻画,各种细节描写方式都可以酌情使用。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事件发展的几个瞬间,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
高鼐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 “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最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15. 诗中写儿童放纸鸢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示例一: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杨柳在微风中左右摇摆,就像喝醉酒的女子一样娇羞柔媚。
示例二:“醉”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杨柳仿佛为春光所陶醉,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的娇柔美丽。(两种分析均可)
15. 与一二句一起构成一幅春意盎然、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村居早春图,也表现了诗人村居时轻松、惬意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意思是: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醉”字,把杨柳人格化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拂着地面,就像喝醉酒的女子一样娇羞,也可理解为杨柳被迷人的春光所陶醉,从而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诗歌一二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意思是: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表现了早春农村特有的生机盎然的田因风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意思是: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写出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三、四句儿童放纸鸢与一、二句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一起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乡村早春图,在这乡村的早春中,看到小草长出,黄莺在飞,杨柳轻拂,儿童放纸鸢,表现了作者在乡村中生活时的惬意心情。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则小品文,完成下面小题。
临皋①闲题
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②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
记游松风亭
余尝寓居惠州⑤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⑥,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⑦,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歌。
【注】①临皋:即临皋亭,今属湖北。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③两税:夏秋两季要缴纳的税。④助役钱:当时的豪绅、官吏等为了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⑤惠州:今属广东,此文写于作者被贬惠州期间。⑥木末:树梢。⑦死法:死于军法。
16. 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范子丰新第园池 第:宅邸
B. 无两税及助役钱 及:以及
C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尝:曾经
D. 虽兵阵相接 虽:即使
17. 请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18. 两则小品文虽作于不同时期,但其中表达心境却有诸多共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6. A 17. (1)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2)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18. 热爱自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乐观旷达,追求心灵自由。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句意:范子丰新买了园子。第:名词作动词,购买宅邸;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吾:我;皆:都;焉:兼词,于此。
(2)由是如:就像是;忽:忽然。
【18题详解】
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原文内容和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关键语句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归纳即可。
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甲文作者说临皋亭就很好,不必去人多的地方,又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乙文作者写自己在松风亭散步感到疲倦,就地停下歇脚,从而感悟到累了,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的经历,可见他随遇而安、热爱自然的志趣;甲文中作者又自嘲临皋亭的缺点是不能缴税,乙文中作者认为,即使是战场上,生死存亡的时刻,如果累了,也不妨先好好歇息一下,可见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9. 请根据《昆虫记》中相关内容和表格信息,为四组昆虫正确分组。
A.大孔雀蝶、小阔条纹蝶、萤火虫 B.舍腰蜂、隧蜂、小甲虫
C.螳螂、金步甲、朗格多克蝎 D.圣甲虫、西班牙蜣螂、米诺多蒂菲
【答案】 ①. B ②. A ③. D ④. 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A.大孔雀蝶:雌性能在夜晚引来远处的雄性;小阔条纹蝶:雌性能在白天引来远处的雄性;萤火虫:雌性靠发光吸引雄性。可归于“异性相吸”。
B.舍腰蜂:将蜘蛛作为食物,蜂卵总是放在蜘蛛身上最肥的地方,方便幼虫进食;隧蜂:年长的隧蜂充当门卫,尽力保护后代;小甲虫:为后代做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可归于“慈母心肠”。
C.螳螂:生性凶残,捕食迅猛,擅长利用心理战术;金步甲:毛中的天敌,独居者;朗格多克蝎:毒性较强、关爱子女。这三种昆虫交配后雌性吃掉雄性。可归于“同类相残”。
D.圣甲虫:肠道非常长,消化快;西班牙蜣螂:喜静不喜动,易受惊吓;米诺多蒂菲:喜爱露天沙地,喜食羊粪;这三种昆虫以粪便为食,可归于“清洁劳工”。
据此可知,第一空B,第二空A,第三空D,第四空C。
20. 阅读下面的选段,分析作者是如何将人性与动物性紧密结合的。
不一会儿,它就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了,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蟹蛛,便从隐藏之处现身,它绕到忙碌的蜜蜂身后,偷偷向它接近,然后猛冲上去突然咬住它的脑后根……这一咬瞬间致命,因为它破坏了蜜蜂颈部的神经节。不多时,可怜的蜜蜂蹬着腿死去了。这时,凶手便舒舒服服地吸起受害者的血来。
【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人性;用词准确贴切,真实再现昆虫生活场景,体现出动物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语言特点。
“它心平气和”“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蟹蛛”“凶手”等用语,或使用拟人,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使昆虫富有人性。
“绕到忙碌的蜜蜂身后,偷偷向它接近,然后猛冲上去突然咬住它的脑后根……这一咬瞬间致命”中“绕”“猛冲上去”“突然咬住”“瞬间致命”等词的使用,准确贴切,真实再现作者观察和昆虫的习性,富有动物性。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21日,有删改)
21. 梳理概括父亲与苹果树的故事及父亲的感情变化。
2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的画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23. 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分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4. 有同学提议将本文题目改成“父亲的树”,你赞同吗?说说理由。
【答案】21. ①. 抗拒 ②. 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下来 ③. 兴奋 ④. 老苹果树被砍到
2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的带着清香的木屑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以及砍倒苹果树的伤感。
23. 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24. 不同意。文章标题“父亲和树”概括了文章内容,“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另外,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父亲和树”是文章的线索。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父亲与苹果树的故事”是“父亲把果树种在院子附近,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的提示,找到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
(2)根据“父亲的感情”是“妥协”的提示,找到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概括为: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下来;
(3)根据“父亲与苹果树的故事”是“苹果树开始挂果,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的提示,找到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
(4)根据“父亲的感情”是“妥协”的提示,找到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可概括为:父亲砍倒苹果树(或老苹果树被砍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要求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根据第⑫段画线句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大树和父亲好似在谈话,体现了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结合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嘎吱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主旨的把握)。
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
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24题详解】
文章标题的作用。
从题目本身看,“父亲”和“树”是并列结构,通读全文,可知,文章标题“父亲和树”概括了文章内容,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等描述可知,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父亲和树”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而“父亲的树”则是偏正关系,写作对象应是树,不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因此不能改。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25. 第五十六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在中国成都举办。小七作为体育记者有幸参与了新闻报道。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请结合新闻内容帮她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5字。
日前,主题为“乒世界,品成都(Celebrate Table Tennis With Chengdu)”的第五十六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中国成都圆满结束。此赛事被业内认为是世界上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乒乓球赛事之一。最终,中国国家队完成了女团五连冠、男团十连冠的伟业,分别第22次捧起冠军奖杯考比伦杯和斯韦思林杯。本次大赛的顺利举办,一方面以精彩赛事激发着成都市民的体育热情,另一方面以赛事综合价值推动了城市体育事业发展。
(2)请结合新闻内容帮她拟写一个新闻导语,不超过30字。
材料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悉,自本届大赛开幕以来,成都各中小学举办了各项乒乓比赛,校园里总能见到学生们挥动球拍的身影;在各大公园的乒乓球场上,也总有老人们目光专注,激战正酣;从春熙路、新华坊、宽窄巷子等城市地标,到成都地铁站和车厢,大小屏幕滚动播放当日比赛集锦及赛事宣传片;乒乓赛事成为了市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各大;各大门店的赛事周边被抢购一空……
对于本次世乒赛团体赛在各方面的带动效应,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熊艳评价道:“成都以承办重大体育赛事为突破口,充分释放了体育赛事在点燃全民健身热情、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3)下面是小七作为记者,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采访实录,请结合语境,补全对话。
小七: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秦志戬:你的前期功课做得很棒!第一次作为主教练捧起斯韦思林杯,感受是它很“重”。一个是它本身的重量太重,第二个是其内在的分量。这两种重量一直激励着中国乒乓球队不断续写辉煌。
小七:恭喜再次夺冠!请问不断的胜利对中国乒乓军团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乒乓女队队员孙颖莎:当国旗再次升起时,我非常自豪骄傲,这一刻非常美好。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5. 第五十六届“乒世界,品成都”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成都圆满结束。
26. 成都各中小学和广大市民积极称参与,成都政府也尤为重视。
27. ①. 示例:比赛获得胜利后,你有什么感受? ②. 示例:这也给我们今后的比赛带来更大的压力,它激励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拼搏,我国争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新闻标题拟写能力。
依据“日前,主题为“乒世界,品成都(Celebrate Table Tennis With Chengdu)”的第五十六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中国成都圆满结束。”这一导语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五十六届“乒世界,品成都”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在成都圆满结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新闻导语的能力。
依据“据悉,自本届大赛开幕以来,成都各中小学举办了各项乒乓比赛,校园里总能见到学生们挥动球拍的身影;在各大公园的乒乓球场上,也总有老人们目光专注,激战正酣;从春熙路、新华坊、宽窄巷子等城市地标,到成都地铁站和车厢,大小屏幕滚动播放当日比赛集锦及赛事宣传片;乒乓赛事成为了市民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各大;各大门店的赛事周边被抢购一空”可概括为:成都各中小学和广大市民积极称参与,依据“对于本次世乒赛团体赛在各方面的带动效应,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熊艳评价道:‘成都以承办重大体育赛事为突破口,充分释放了体育赛事在点燃全民健身热情、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可概括为:政府也极为重视。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依据文本的情境拟写。答案不唯一。
①空,依据“感受是它很“重”。一个是它本身的重量太重,第二个是其内在的分量。这两种重量一直激励着中国乒乓球队不断续写辉煌”可知,这是赛后采访的内容,从中看出,教练主要谈了比赛后的感受。所以,应从谈感受的角度提问。
示例:恭喜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取得了本次赛事的胜利,针对本次比赛,您有哪些切身感受?
②空,依据“当国旗再次升起时,我非常自豪骄傲”和“但是”可知,本空可表述的内容大致是,在自豪之余,球队面对今后比赛的认识和期待。
示例:本次比赛虽然取得优异的成绩,但这也给我和球队队员带来新的激励,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争取取得今后各项比赛的胜利,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希望。
第一组:慈母心肠
相关成员:①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异性相吸
相关成员:②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清洁劳工
相关成员:③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组:同类相残
相关成员:④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与苹果树的故事
父亲的感情变化
父亲把果树种在院子附近,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妥协
苹果树开始挂果,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③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难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