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物理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所列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每题3分,共36分)
1. 亲爱的同学,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所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初中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0sB. 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5cm
C. 一张考试卷厚度大约为1mmD. 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5s
【答案】B
【解析】
【详解】A.100m短跑世界冠军的成绩略小于10s,初中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14s,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和一支中性笔的长度差不多,约为18.5cm,故B符合题意;
C.一张考试卷厚度大约为0.1mm,故C不符合题意;
D.人正常眨一次眼的时间约为0.3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下列关于参照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研究物体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能被选作为参照物
C. 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其结果一定相同
D. “乌云遮住了月亮”,是以乌云为参照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AC.物体的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定参照物,对于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如对于行驶中的汽车中的司机,以地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以自己驾驶的汽车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故A正确,C错误;
B.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静止的物体或运动的物体都可以被选作参照物,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故B错误;
D.乌云遮住了月亮,被研究的物体是乌云,乌云遮住了月亮,说明乌云运动到了月亮的前面,乌云和月亮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选择月亮为参照物,故D错误。
故选A。
3. 在《刻舟求剑》的故事中,由于楚人没有弄清楚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后人贻笑大方.实际 上落入江底的剑相对于船和江岸的运动情况分别是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A. 运动、静止B. 运动、运动C. 静止、运动D. 静止、静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以故事中的江岸为参照物,剑和江岸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以江岸为参照物,剑是静止的.
掉到江里的剑和船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以船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
楚人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选A.
【点睛】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所以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 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 1mmB. 1cmC. 1dmD. 1m
【答案】A
【解析】
【详解】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1mm.
5. 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减小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误差B. 避免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误差
C. 减小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 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答案】C
【解析】
【详解】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是因为估读时有时偏小有时偏大,通过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估读而产生的误差,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减小由于刻度尺精密程度不够而产生的误差,任何方法都不可能避免误差,观察时视线倾斜而产生的是错误,错误是可以而且应该避免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八年级期中体育测试过程中,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B. 小明在10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跑道
C. 小明素质评价手册记录自己10m测试的成绩是11s
D. 1000m测试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m/s、小亮的成绩是240s,小明更快
【答案】D
【解析】
【详解】A.跳远测试时,必须选用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故A错误;
B.小明在100m测试中看到旁边的看台向后运动,选取的参照物是他自己,故B错误;
C.中学生100m测试成绩是十几秒,故C错误;
D.小亮的平均速度
小亮跑得快,故D正确。
故选D
7. 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A. 不应超过10minB. 不应超过6min
C. 不应短于10minD. 不应短于6min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警示牌知,最大车速v=120km/h,s=20km,由得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最短时间:
,
不应短于10min.故ABD错误,C符合题意.
8. 一辆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那么它后4s内的速度是( )
A. 2m/sB. 5m/sC. 10m/sD. 20m/s
【答案】B
【解析】
【详解】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是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它后4s内的速度是5m/s,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C. 物体不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D. 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B
【解析】
【详解】A.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故A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产生声音,故C错误;
BD.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声音不能传播,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10. 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用到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是( )
A. 转化法B. 理想实验法C. 类比法D. 控制变量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论分析,得出的实验结论。
A.转化法是根据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各种效应把不易测量的量转化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去测量,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用到转换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理想实验法是在可靠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研究问题的规律的一种方法,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用到理想实验法,故B符合题意;
C.类比法是把未知的对象和已知的对象进行归类比较,从而进一步确定对未知对象进行研究的方法,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用到类比法,故C不符合题意;
D.控制变量法是研究问题时,把多因素问题变为单因素问题,研究单一因素对问题的影响,最后再加以总结分析,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的传播需要介质”没有用到控制变量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在前10min内速度为15m/s,然后停车休息10min,最后10min内速度是12m/s,则汽车在这3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9m/sB. 13.5m/sC. 27m/sD. 10m/s
【答案】A
【解析】
【详解】汽车前10min内行驶的路程为
最后10min内行驶的路程为
汽车在这3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 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B.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C. 甲、乙两车经过一定相遇D. 甲、乙都以匀速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ABD.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
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速度不变,所以乙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所以甲、乙一开始就以2m/s匀速运动,且速度均不变,故AB错误,故D正确;
C.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则甲、乙两车经过5s通过的路程相等,如果两车异地相向运动,则可能相遇;如果两车异地同向运动或同地反向运动,则两车不能相遇,故C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
13. “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能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
【答案】 ①. 气 ②. 固 ③. 液
【解析】
【分析】
【详解】[1]“夜半钟声到客船”,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中,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隔墙有耳”、“贴地听声”,声音通过墙壁和地面传播的,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3]垂钓者怕路人的声音惊扰到水中的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
14. 有四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的长度进行四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分别是:14.72cm,14.73cm,14.82cm,14.73cm。据数据分析,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______,该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答案】 ①. 14.82cm ②. 14.73cm
【解析】
【详解】[1]测量数据中,14.8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过大,是错误的,应该剔除。
[2]该物体的长度为
15. 滨河大道上有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轿车,在6min内行驶了5.4km,则这辆汽车速度是______km/h,合______m/s。车子行至某路段,司机发现如图交通标志牌,“70”代表含义是:______。
【答案】 ①. 54 ②. 15 ③. 此路段最高限速为70km/h
【解析】
【详解】[1][2]这辆汽车速度是
[3]圆形标志牌是限速标志牌,“70”的含义是,此路段最高限速为70km/h。
16.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全程48m,前一半路程用4s,后一半路程用6s,那么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m/s,通过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________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答案】 ①. 6 ②. 4 ③. 4.8
【解析】
【详解】∵s=48m,∴s前=s后=s=×48m=24m;
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前= ==6m/s,
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v后==4m/s;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4.8m/s.
【点睛】已知全程,可以得到半程距离,已知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v=
得到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已知两个半程所用时间,可以得到全程时间,已知全程距离和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全程的平均速度.
17.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s-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的速度______乙的速度(选填“>”、“<”或“=”);经过6s,甲在乙前面______m处;以甲为参照物,乙向______运动(选填“东”或“西”)。
【答案】 ①. > ②. 0.6 ③. 西
【解析】
【详解】[1]由图像可知,经过相同的时间,甲的路程大于乙,根据可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
[2]经过6s,甲的路程是1.2m,乙的路程是0.6m,所以甲在乙前面
[3]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乙一起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向后退,即乙向西运动。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4分)
18. 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图乙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
【答案】 ①. 3.40 ②. 190
【解析】
【分析】
【详解】[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
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4.4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4.40cm-1.00cm=3.40cm
[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3min=180s
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1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0s,即停表的读数为
180s+10s=190s
19. 在“测量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小组采用了一带有刻度尺的长木板,搭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为了测量AB段的平均速度,在B点放置了一金属片,其好处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______;
(3)如图所示,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cm,若AB段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4)将金属片放到C点,测量出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小于”“等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答案】 ①. ②. 时间 ③. 45.0 ④. 0.5 ⑤. 大于
【解析】
【详解】(1)[1]该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经过路程和时间来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的,故实验原理为。
(2)[2]为了方便测量小车运行的时间,在合适的位置上放置金属片,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时,立即停止计时。
(3)[3]小车在A点时对应的刻度是0.0cm,在B点对应的刻度是45.0cm,所以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
[4]AB段用时0.9s,则小车AB段的平均速度为
(4)[5]小车从A到C用时1.6s,则小车在AC段的速度
小车在AC段的速度大于小车在AB段的速度。
20.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传播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研究 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 ①. 振动 ②. 在鼓面上散细纸屑 ③. 小 ④. ① ⑤. EADCB
【解析】
【详解】(1)[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说话时能感觉到喉头振动了。
(2)[2]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撒一些细纸屑,鼓面振动时,会带动纸屑振动,将微小的振动放大后更易于观察。
(3)[3][4]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瓶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猜想①是正确的。
(4)[5]进行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即EADCB。
四、计算题(21题4分,22题8分,共12分)
21. 如图所示为简化D3069动车时刻表的一部分,从中可知,列车从南京至六安间段运行所经历的时间为______,在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______km/h。
【答案】 ①. 1.6h ②. 152.5
【解析】
【详解】[1]列车从南京至六安间段运行所经历的时间为
t=14∶06-12∶30=1h36min=1.6h
[2]列车从南京至六安间段运行的路程为
s=555km-311km=244km
在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22. 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
(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2000m;(2)10m/s
【解析】
【详解】解:(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
(2)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答:(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为2000m;
(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为10m/s。车次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里程
D3069
8
南京
12∶27
12∶30
311km
9
合肥南
13∶30
13∶38
465km
10
六安
14∶06
14∶10
555km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及答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物理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3-2024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物理试题,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