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件、单元试卷、课后训练及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工匠们常年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研究工作,尽管如此,他们从未退缩过,仍然坚苦卓绝地奋斗着,并①________,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②________,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些精湛的传统工艺③________,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都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如此一流的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风驰电掣……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乐此不疲 ②另起炉灶 ③薪火相传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都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喻“事业”,以“汗水”来比喻“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喻“事业兴旺”,这是“比”。②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近日,9项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落户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据介绍,多年监测结果显示,该基地所在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距省会西宁将近一千千米,日照丰沛,降水极少,夜空晴朗,诸多光学天文观测所需的关键监测数据表现优异。另外,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成后,科学家可以顺利进行恒星、小行星、彗星等的观测和研究,还可以对太阳进行常规观测和研究。
那么,天文台选址要满足哪些特定条件呢?我们一般所说的天文台,通常是指地面天文台,包括光学天文台、射电天文台等。以光学天文台为例,光学天文台所在地首先在气候上要干燥少雨、晴夜较多,这样才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观测时机。其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保证晚间的天空足够黑,满天的繁星才能显得足够亮。另外,大气的通透性要好,澄澈干净的天空显然更有利于天文观测。还有一点是大气要稳定。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常有“星星眨着眼睛”这样的描述,虽然很有美感,但其所描述的场景却不利于天文观测。如果“星星眨眼睛”,②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会让天文学家难以获得清晰的观测图像。有利于观测的大气,应该是安宁、平静的。鉴于以上原因,天文台的选址需要远离闹市,③__________________。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应该远离城市灯光 ②说明大气正在翻滚涌动 ③甚至要在人迹罕至的戈壁荒漠
5.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因果关系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90个字。(3分)
【答案】因为青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日照丰沛,降水极少,夜空晴朗,天文监测数据优越,在这里,科学家可进行恒星、小行星、彗星等的观测和研究,还可对太阳进行常规观测和研究,所以9项光学天文望远镜项目落户于此。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19分)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
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
降及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这些科目中,“贤良”科堪称代表,故当时的习惯也以“贤良”统称“制科”举人。
唐代的“贤良”科,考试方式仍与汉代相似,应试者所作的主要是一篇对策。至北宋仁宗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化,应试的手续、步骤变得复杂,应试者所作的文章剧增,除了对策之外,还有所谓“秘阁六论”,而更重要的则是“贤良进卷”。这些都与考试的步骤相应。步骤大致有三:第一步,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第二步,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六篇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且在文中交代题面的出处,实际上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键,此之谓“秘阁六论”;第三步,在“秘阁六论”考试中获得通过者,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策”,即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得“制科”出身。
不过,现在看来,最有价值的乃是“贤良进卷”。每一个应试者,一下子提交五十篇策论,等于一部文章专集,苏轼、苏辙的《应诏集》就是这样的专集,他们用这个专集去参加了嘉祐六年(1061)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
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贤良进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知识结构的塑造也是值得重视的。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士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籍,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
宋代的笔记和诗话,以随意性和无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反映了士大夫在写作方式上的某种爱好。但“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比如,苏辙在晚年还写作了《历代论》五卷,共四十五篇,形式上跟“贤良进卷”很相似。
“贤良进卷”本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而且写作目的是去应“制科”,凡是身非士大夫者,或者虽是士大夫而不应制科者,本来并不需要如此写作,但是,实际上既有不应制科而采取类似写作方式的士大夫,也有身非士大夫而写出了类似作品的。宋仁宗时代可能是此种写作风气的极盛期,连僧人也受到了影响。释契嵩的《镡津集》卷五至卷七,有《论原》四十篇,命题与结构方式极似“贤良进卷”。
(摘编自朱刚《苏轼十讲》)
材料二:
嘉祐五年(1060),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嘉祐六年(1061)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阁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最后苏轼在这次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御试。
制科取士,特别郑重,在阁试、御试中都要弥封卷号,进行誊录。在御试中苏轼的代号为“臣”字,苏辙为“毡”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后,还有覆考官按例复核。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道:“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
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苏轼传》中也说,“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而且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即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由此可见,苏轼制科入三等,实属凤毛麟角。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入三等”。治平三年(1066)二月,苏轼得直史馆。
(摘编自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一种考试形式,从汉代开始,经唐代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复杂、完善。
B.北宋仁宗后,“制科”考试大体分三步进行,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应试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C.“贤良进卷”是宋朝“制科”考试中特别能体现应试者综合素养的环节,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确非易事。
D.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皆入三等,可谓史上绝无仅有,而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亦可看出对他的赏识非同一般。
【答案】B 【解析】A.“从汉代开始”错误,汉代尚未有“制科”。C.“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错误,应是试前提交。D.“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错误,只有第二次是为他特旨命试。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朝的进士“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时的得意诗文编辑成卷,投递给考官或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这在形式上类似于“贤良进卷”。
B.“秘阁六论”考查的关键不在于论文写作的质量,而在于是否能交代清楚题面的出处,应试者阅读记忆的治学功力,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C.御试时试卷是封号的,司马光对“臣”“毡”的肯定,只能据于作品的质量,但当时苏轼兄弟已名动京城,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
D.“制科”取士分为五等,而两宋以来,入三等的只四人,从未有入一、二等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考试对人才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答案】C 【解析】“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错误,此意不能从文中推断出来。
8.根据材料一,下列作品最符合“贤良进卷”写作方式的一项是(3分)( )
A.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B.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C.苏轼的《赤壁赋》等赋体散文十七篇。
D.秦观的《晁错论》等人物论文二十篇。
【答案】D 【解析】“贤良进卷”文章是系列化的策论。A.选项是诗歌。B.选项是游记。C.选项是各自独立成篇的赋。
9.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贤良进卷”对宋代士大夫写作素养建构的影响。(4分)
【答案】①促进广泛阅读思考,以便形成自成一家的学说。②促使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以使发议新颖独到。③全面发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成为通而专的人才。④造就特定写作能力,养成写“进卷”类体系性文章的著述才能。(意思对即可)
10.《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请结合材料中苏轼的应试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苏轼多次应试、步步迈进的人生经历,是对“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的极好诠释,给我们有益启示。②苏轼授官不赴,而选择参加制科考试,体现出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气度。③苏轼为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表明应试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准备。④苏轼凤翔任满归朝,为回应皇上与宰相在他官职安排上的争议,沉着坦然地参加特旨命试,并再次考出理想成绩,显示出了敢于证明自己的自信。(意思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四单元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运用,延伸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精品当堂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