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3* 鸿门宴综合训练题
展开【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籍吏民
B.沛公军霸上
C.范增数目项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D 【解析】D项为名词的使动用法,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eq \b\lc\{\rc\ (\a\vs4\al\c1(乃令张良留谢,良乃入,具告沛公))
B. eq \b\lc\{\rc\ (\a\vs4\al\c1(项伯杀人,臣活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eq \b\lc\{\rc\ (\a\vs4\al\c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拔剑撞而破之))
D. eq \b\lc\{\rc\ (\a\vs4\al\c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何辞为))
【答案】A 【解析】A.均为副词,于是,就。B.代词,他,指项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D.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意图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止:停止
C.头发上指 上:向上
D.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答案】B 【解析】止:阻止,使……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体现的是“忠”;⑤与“勇”和“谋”无关。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张良出,要项伯
【答案】C 【解析】A.“距”同“拒”,“内”同“纳”。B.“蚤”同“早”。D.“要”同“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头发上指
B.吾得兄事之
C.沛公军霸上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C 【解析】A、B、D中加点词都是名词作状语。C.“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沛公居山东时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D.财物无所取
【答案】D 【解析】A.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十分,极。B.古义: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指山东省。C.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D.古今义都是:钱财和物资。
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大王来何操
【答案】A 【解析】A.被动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9.下列句子中,补出的宾语“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
B.则与(之)一生彘肩
C.则与(之)斗卮酒
D.窃为(之)大王不取也
【答案】D 【解析】“为”是认为,“大王不取也”是它的宾语,故不能加“之”。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鸿门宴》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2)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3)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
(4)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爱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殆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失犹是也。”
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为之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管子于是制国:“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与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即位数年,一战帅服三十一国。海滨诸侯莫敢不来服。而大朝诸侯于阳谷。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隐武事,行文道,帅诸侯而朝天子。
(选自《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删改)
11.请用“/”给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三处。
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答案】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文中指爱护,与《陈涉世家》中“吴广素爱人”的“爱”字含义相同。
B.殆,文中指危险,与《项脊轩志》中“殆有神护者”的“殆”字含义相同。
C.恤,文中指抚恤,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恤国事”的“恤”字含义不同。
D.朝,文中指聚会,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朝秦楚”的“朝”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文中“殆”是“几乎”的意思,“殆有神护者”中的“殆”是“可能、大概”的意思。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认为,公子纠被杀后,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没有像召忽那样为主尽忠而自杀,是不仁义的。
B.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认为自己治理国家不如管仲,就推荐管仲担当此任。
C.管仲认为过去圣王治理天下,都把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让百姓安居乐业,并谨慎运用六种权力。
D.管仲提出,卒伍一级在里中进行编制,军旅一级在郊野中整合,士卒不得随意离开,这样可方便管理,让军队强盛起来。
【答案】D 【解析】“士卒不得随意离开”理解有误。原文“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的意思是“内政中所包含的军事组织完成以后,就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可见是说“民众”,而不是“士卒”。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请诸鲁,比管仲至,桓公亲逆之于郊,与之坐而问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有此士三万,以诛无道,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与他一起坐下并问政。
(2)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15.请分别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简要概括管仲能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观因素:①管仲为了更高的理想,不在意个人的名声受损。②管仲有“宽惠爱民”的施政理念和治国、治军、制礼义的施政才能。
客观因素:朋友鲍叔牙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他极力举荐了管仲,井消除了齐桓公的怨气,才使管仲得以任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为他而自杀,但(他的另一个师傅)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停止了战争)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材料二: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牙)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能做到的事。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一定是管夷吾才可以担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忘根本,我不如他;讲忠信而使百姓团结在周围,我不如他;制定礼义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我的带钩,我几乎丧命。”鲍叔牙回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
(桓公)派人到鲁国请管仲,等到管仲到达齐国时,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然后与他一起坐下并问政:“怎样去治理国家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治理天下,把都城分为三区,把郊野分为五区,确定百姓的居住地,让百姓各就其业,设置葬地作为他们的归宿,并谨慎地运用六种权力。”
于是管仲就制定国家的政令:“(全国可编为)三军,所以有国君亲自统率的中军的旗鼓,有国子的旗鼓,有高子的旗鼓。春天用春猎的名义来整编军队,秋天以秋猎的名义来操练军队。这样卒、伍一级的小队伍在里中就已经编就,军、旅一级的大兵团在郊野中得以组成。内政中所包含的军事组织完成以后,就命令民众不得迁徙。同一个伍的人祭祀时一同祈福,死丧时大家同样受到抚恤,有了灾祸共同承担。人与人相伴,家与家相伴,世代同住一地,从小一起交游。所以夜间作战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不会发生误会;白天作战能相互看见,足以认识同伙。那种欢乐的心情,能使他们拼死互助。在家时共同欢乐,行军时融洽无间,战死时一起哀伤。所以,防守就坚固不移,作战就英勇顽强。您拥有三万名这样的兵士,来讨伐无道的人,天下大国的君主没有能抵御您的。”
(齐桓公)即位后几年,(齐国)有一次出兵就征服了三十一个国家。海滨一带的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的,于是齐桓公得以在阳谷这个地方举行大规模的诸侯盟会。(齐桓公执政期间,总计共组织过)有阅兵仪式的盟会六次,乘车举行盟会三次。消弭诸侯国之间的战乱,推行文治之道,齐桓公率领各诸侯朝见周天子。
语文必修 下册2 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2 烛之武退秦师课时训练</a>,共6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8 茶馆(节选)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1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8 茶馆(节选)课后复习题</a>,共6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0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7.2 *秦腔课后复习题</a>,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