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春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训练(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春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训练(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2024春高中语文第三单元8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后训练(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8* 中国建筑的特征综合训练题,共5页。
    【基础测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色,是充满诗意的情感色彩。“鞠尘”“流黄”“退红”“天碧”……这些色彩的应用表达,既有物色上的微妙显现,也直接指向人的情感体验。人生于万事万物之间,心境则与身体、事物、时空的存在①________,会随着“物色”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人对于得以置身其间的世间物色必是感同身受的,很难做到无动于衷。
    当色彩的描述与人的内心活动开始发生关联时,色彩就已经与人“情”相关,而诗意,就在“情”里发生。当然,色彩诗意的发生过程中,除了情感以外,想象因素也是②________的。可以说,想象空间的维度,就是色彩诗意的维度。诗文创作中那种引发想象的色彩描写,将中国色彩与诗意、情感的微妙关系表达得③________。a“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早在《诗经》里,对色彩寓意的联想,使微妙具体的情感蕴结得以体现;b《苏耽歌》中“白骨蔽野,青山旧时”蕴含着悠长难绝的含蓄意指,体现在对色彩情感感知的追求里;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里对色彩本质的思考,凸显着质疑思辨的批判意识。
    中国色,源起天地自然和四时物候,关乎每个人内心的声色与动静。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路传承,是直接解读中国文化的一座桥梁,能给予中国人充足的文化自信。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①息息相关 ②不可或缺 ③淋漓尽致
    2.请根据画波浪线的语句c的结构特点,改写a、b两个语句,使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可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诗经》里对色彩寓意的联想,体现着微妙具体的情感蕴结。b.“白骨蔽野,青山旧时”,《苏耽歌》中对色彩情感感知的追求,蕴含着悠长难绝的含蓄意指。
    3.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是对“中国色”的阐释,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概括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前句侧重中国色的源起,后句强调其意义。②前句强调对个人的影响,后句侧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春天少有极端天气,不冷不热,适合户外运动。春天万物生长,空气清新,户外运动的舒适感强。①__________________,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和不同健康状况的人。春天已至,快动起来吧!总有一款运动方式适合你。
    ②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强度过大,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运动强度不够,对健康影响微乎其微。运动强度合适是针对每一个人来说的,要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有无基础病、平时运动量的多与少来决定。普遍适用的原则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运动亦如此。不管选择何种运动方式,运动过量就会导致心率增快,疲劳感不易缓解。因此,除了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外,主要应关注心率和身体的疲劳感,这既简单易行又比较准确。以跑步为例,随着运动者逐渐适应合适的运动强度,跑的距离会越来越长,跑的配速会逐渐增快。这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疲劳感会很快消失,这就是合适的运动强度。
    4.下列句子中的“就”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们答应就答应;不答应,我们一直罢工到底。
    B.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
    C.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
    D.哦。(沉吟)那你就叫他进来吧。
    【答案】B 【解析】画横线处的“就”是副词,修饰动词,加强肯定。A.连词,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对已有事实表示容忍,或对提议和要求不在乎。B.副词,修饰动词,加强肯定。C.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次数多、能力强等,这里表示能力强。D.承接对方的话,表示同意。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①春天的户外运动方式有很多 ②保持合适的运动强度很重要 ③心率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快
    【阅读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显然,中国人崇奉的“天人合一”“天地为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对园林的构思创意起了根本性作用。
    与西方比较,中国园林重视自然美,虽有人力在原有地形地貌上的加工,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但追求“有若自然”的情趣。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规整格局,而效法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相得益彰。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自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非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是自然的典型化,比自然本身更概括、更典型、更高,也更美。中国园林不仅停留于形式美,更进一步通过显现于外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
    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暗香盈袖,月色满庭,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岸芷汀花,村桥野亭,体现了远离尘嚣的出世情怀;水光浮影,悬岩危峰,暗示了山林隐逸、寄老林泉、清高出世的追求。
    这些,都是文人学士标榜的生活理想。因此,中国园林的高下成败,最终的关键取决于创作者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
    1685年,英国著名学者坦伯尔针对西方的几何式园林说:“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完全不规则的花园,它们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都更美;不过,它们所在的地段必须有非常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又需要一个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此时,欧洲所流行的园林,正像凡尔赛花园的建造者勒诺特所说的,却是要“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
    黑格尔也认为中国园林不是一般意义的“建筑”,而“是一种绘画,让事物再现自然形状,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都纳到园子里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它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而不再是不再现任何东西,只抽象地表现出一种氛围的“建筑”。
    歌德则用诗一样的语言称赞中国人:“在他们那里,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是月白风清。月亮是经常谈到的,只是月亮不改变自然风景,它和太阳一样明亮。”他在这里谈的,很大程度上都指的是中国园林。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借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片,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红楼梦》小说里大观园运用园门、假山、墙垣等,造成园中的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像音乐中不同的音符一样,使游人产生不同的情调,这也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作“隔景”。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所谓“镜借”了。“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是此意。
    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了艺术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它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美感特点的一项重要的领域。概括说来,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而在欣赏时则触景生情,通过要素的选取、加工和组合寄寓外景以内蕴之情。
    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在人工修饰方面富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伟大民族才能创造出来。
    C.中国园林对“有若自然”情趣的追求,受“道法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
    D.中国园林通过布置、组织、创造和扩大空间来丰富空间美感,《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便是运用园门、假山等创造艺术意境的。
    【答案】D 【解析】A.“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为主”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创作时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的意境”可知,对中国园林外在形式进行设计、加工时追求以情入景。B.“坦伯尔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说法错误,材料一相关内容是“他还写道:‘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所以“认为中国的花园是世界上最美的花园”于文无据。C.“对自然美的重视甚至可以不加改变而保持其自然形态”说法错误,材料一说的是“甚至可能全由人工造成”。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不仅在中、西方园林之间,还在二者的建筑群和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借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
    B.材料二使用“分景”的概念,并以颐和园长廊的作用为例加以证明,意在强调中国园林建筑有善于处理空间的艺术。
    C.材料一中歌德所说的“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反映的是“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表明园林的自然美的特点。
    D.材料二中沈复所言的有关大小、虚实、藏露等关系的观点,从美感特点来说,与材料一所论中国园林追求“道法自然”的观点并非如出一辙。
    【答案】A 【解析】“彰显中国建筑理念之优”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建筑群的总体布局以至整座城市,都强调规则对称,但园林却是自由的。西方则刚好相反,建筑群和城市往往自由多变,而园林却规则谨严。这反映了两种文化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没有比较谁更优。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风吹云彩花齐放,水泻山崖雪乱飞。
    D.云破月窥花好处,夜深花睡月明中。
    【答案】A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A.这两句诗能准确证明材料二关于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论点。B、C、D项中的诗句都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无关。
    9.坦伯尔与黑格尔对中国园林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坦伯尔主要强调中国园林需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工修饰方面的想象力和判断力,二者缺一不可。②黑格尔则认为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优秀元素的合成,是一种再现自然的绘画。
    10.大观园中有座沁芳亭,“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红楼梦》第十七回),亭内的槛联这样写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沁芳亭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自然”角度:沁芳亭傍山临溪,压水而成,体现“有若自然”的情趣。②“借景”角度:沁芳亭居桥而建,应属园中至高点,可“俯而视之”满园春光之景;此亭下临清溪,可“镜借”天光云影。③“分景”角度:沁芳亭一边是自然景观,一边是人工的楼台亭阁,丰富了美的印象。④文化角度:沁芳亭的构建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情趣,彰显了“有若自然”的情趣意境。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