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本试卷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学校、班级和姓名。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4.本试题包括三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烘托(hōng) 笠临(lì) 徘徊(huí) 咄咄逼人(duō)
B. 朗润(lǎng) 姣媚(jiā) 和蔼(ǎi) 花枝招展(zī)
C. 宽敞(chǎng) 静谧(mì) 奥秘(mì) 人声鼎沸(dǐng)
D. 贮蓄(chǔ) 憔悴(qiá) 绽开(zhàn) 各德其所(d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笠临——莅临,徘徊(huí)——huái;
B.姣媚——娇媚,花枝招展——zhī;
D.贮蓄(chǔ)——zhù,各德其所——各得其所;
故选C。
2. 依次填入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________,什么是爱国主义?从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________,到________、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亿万中华儿女用奋斗奉献和牺牲写就了感天动地的答案。进入新时代,如何答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考卷”,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________养分,从全球实践中总结规律,从历史方位中把握内涵,从发展潮流中顺应趋势。
A. 然后 时期 波涛汹涌 吸取
B. 那么 时代 波涛汹涌 汲取
C. 然后 时代 波澜壮阔 吸取
D. 那么 时期 波澜壮阔 汲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选用。
然后: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结合“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________,什么是爱国主义?”可知,所填词语的前面阐述“爱国主义”,后面也围绕“爱国主义”展开,故应填“那么”;
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也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时期:指一段时间(多指具有某种特征的)。结合“从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________”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那段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的时间,故应填“时期”;
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结合“到________、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可知,句中所填词语是用于形容声势浩大的改革年代,故应填“波澜壮阔”;
汲取:吸取、吸收,多用于书面语。吸取:吸收采取,多用于口语。结合“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________养分”可知,这里整个语言风格较为书面化,再根据“从历史方位中把握”可知,这里选填“汲取”更好。
故选D。
3. 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与人工智能之间有一种质的不同。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享受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内涵。人们会因高山流水而怡情悦性,因秋风冷雨而怆然泪下,因子孙绕膝而充实温暖,因月上中天而感时伤怀……人类能感受到事物表现出来的细微情感。因为人的生命有限,所以每个个体的思想和命运都是宝贵而独特的。
A. “高山”是名词,“一种”是数量词。
B. “人们”是名词,“温暖”是形容词。
C. “感受”和“宝贵”都是形容词。
D. 画线句有语病,正确改法是去掉“和死亡的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法知识。
C.“感受”动词,故选C。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 下列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茶馆》《四世同堂》,话剧《骆驼祥子》《龙须沟》。
B.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等。
C.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后者是谦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A.“话剧《骆驼祥子》《龙须沟》”表述不正确。《骆驼祥子》是小说,不是话剧;
B.“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表述不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C.“前者是敬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后者是谦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表述不正确。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故选D。
名著阅读(3分)
5. 步入初中,我们迎来了崭新的生活,学校特为我们开展了《朝花夕拾》名著阅读及交流活动,请根据以下名著阅读任务单,帮小语一起完成任务吧!
【答案】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父亲③《五猖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1)根据选文“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和“人物:寿镜吾先生特点:极方正、质朴、博学又有些严厉”可知,选自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根据选文“‘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结合人物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可知,人物是父亲;
(3)根据选文“‘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结合人物特点“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可知,选自篇目《五猖会》。
6 古诗文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告诉我们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告诫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山岛竦峙 ②. 海日生残夜 ③. 枯藤老树昏鸦 ④. 小桥流水人家 ⑤. 古道西风瘦马 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⑦.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⑧.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⑨. 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竦峙、生、藤、鸦、瘦、善。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景中见情,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 《含山店梦觉作》中第二句中说他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毫无悲切之感。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惆怅起来山月斜”表现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让人愈加惆怅。
D. 两首诗都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D.“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理解分析不正确。两首诗都想像奇特,气概超逸,笔势灵动,体现了两位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故选D。
(二)(14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周宅酆、镐①,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②于王路③,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酆、镐(hà):古代地名,周朝曾经建都在这两个地方。②高葆:堡垒一类的建筑物。③王路:大路,官道。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高葆于王路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褒姒大说 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C. 因数击鼓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D.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9. 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10.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幽 王 之 身 乃 死 于 骊 山 之 下 为 天 下 笑。
11. 【甲】文表现了什么主题?结合【乙】文中幽王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8. B 9. (1)和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2)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来了。
10.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11. 做人要讲诚信。幽王最终死于骊山之下,还被天下人嘲笑,是因为他为搏褒姒一笑而戏弄了诸侯,他失信于诸侯。所以我们要养成讲求诚信,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引出动作的处所/介词,对,对于;
B.说:意思用法相同,同“悦”,高兴,愉快;
C.因:副词,于是,就/介词,趁,乘;
D.之:助词,的/代词,他;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2)尝:曾经;皆:全,都;至:到。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幽王就死在骊山山脚下,被天下人耻笑;“幽王之身”为主语,“乃死于骊山之下”为谓语,主谓之间需要停顿,“为天下笑”与前文构成内容上的承接;
故断为: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从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可以看出,友人到了约定的时间自己却没有按时赶到,友人失去了诚信。故甲文表现了“做人要讲诚信”的主题;
从乙文“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可以看出,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不惜“数击鼓”而失信于天下,最终落得“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的结局。周幽王多次欺骗诸侯,最终导致失去了他们的信任,从而导致了西周的灭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础,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高堡,把鼓放在高堡上,(鼓响的时候)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传递鼓声相互告知,让诸侯的军队都来救幽王。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周幽王想要褒姒欢笑,于是多次(使人)击鼓,诸侯的军队多次来都城却没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鼓,(可是)诸侯的军队都没有来。幽王就死在骊山山脚下,被天下人耻笑。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一)(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当前不少学生从思想上对汉字的书写未引起足够重视,加之写字水平的提高是个慢功夫,学生课业负担又重,因此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我”字体。
【材料二】字体“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难辨对不少中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学生对待中国语言文字的草率态度让不少教师、家长头痛,也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曾经就有40余位两会委员联名提案,呼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汉字书写能力。
【材料三】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键盘上的“敲”和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材料四】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初中生(7~9年级)语文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识字与写字能力排在了语文五大能力(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首。
12. 对以上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当前学生汉字书写现状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写出了“我”字体。
B. 学生汉字书写现状教师、家长感到头痛,政协委员也很关注。
C. 造成手写水平下降的直接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
D. 识字与写字能力得到高度重视。
13. 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如何写好汉字和提高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意识,请简要谈谈。(答出三点即可)
【答案】12. C 13. 示例:①放慢写字速度,规范书写汉字;②通过读书、看电视等渠道了解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③珍视汉字,敬重中国汉字文化。(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内容。
C.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材料三】“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可知,造成手写水平下降的最直接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材料内容。
结合【材料一】“当前不少学生从思想上对汉字的书写未引起足够重视”可知,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写好汉字和提高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意识,就要从思想上对汉字的书写引起足够的重视,即重视汉字的书写;
结合【材料二】“字体‘龙飞凤舞’、字迹潦草难辨对不少中学生来说是普遍现象,学生对待中国语言文字的草率态度让不少教师、家长头痛,也引起了政协委员的关注”可知,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写好汉字和提高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意识,就要放慢写字速度,规范汉字书写;
结合【材料三】“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可知,作为一名初中生要写好汉字和提高传承中国汉字文化的意识,就要珍视汉字,敬重民族传统文化;要通过读书、看电视等渠道了解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
(二)(16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③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你们的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④我和妻子都惊呆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⑤我还是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⑥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⑦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⑧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想起了儿子。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回美国读书的时候,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⑨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人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十分困惑。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⑩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⑪那一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
⑫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⑬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渐渐地冷了。那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喝鸡块炖土豆汤?
⑭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⑮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吃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⑯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⑰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都和我爸爸好几年没有见了。”
⑱“想你爸爸了!”我说。她没说话,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⑲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
⑳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
㉑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4. 选文中“我”对小姑娘的情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请根据相关情节,补全下面表格。
15. 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
16. 赏析选文第⑧段加点词语。
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17. 选文第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渐渐地冷了。
18. 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A惊住B困惑C感动
15. 因为我们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场面特殊,临行密密缝一般的亲情与温馨,感染了小姑娘,引发小姑娘对家人的思念,使小姑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16. “搅拌”指用手或器械在混合物中转动,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一家人临别前的依依不舍,分别时的彼此叮嘱都被搅进美味的鸡块炖土豆汤中,表现出一家人之间浓浓的爱。
17. 环境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渲染了一种冷清的气氛;写出“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暖的亲情。
18. 照应题目,照应前文;点明中心:喝土豆汤的这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认识到亲情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只会越来越浓。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A.根据第④段中的“我和妻子都惊呆了”可得:惊呆。
B.根据第⑨段中的“这确实让我十分困惑”可得:困惑。
C.根据第⑲段中的“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可得:感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⑧段中的“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结合第⑲段中的“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和后段中的“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土豆汤”可知,因为我们为儿子送别时,一起喝土豆汤时展现出来的浓浓的亲情感染了小姑娘,勾起了她对父亲的思念,让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记住了我们的土豆汤。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搅拌”是一个动房号,指用手或器械在混合物中转动。根据第⑧段中的“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可知,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们一家人临别时的不舍与叮嘱都搅进美味的鸡块炖土豆汤中,表现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这句话是一处环境描写,描写了树叶变黄,天气变次的环境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树叶渐渐变黄了,天渐渐地冷了”渲染了一种冷清的气氛。联系文中我们一家人吃土豆汤和小姑娘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喝土豆汤的情节可知,烘托了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一家浓浓的温暖亲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
在结构上,末段中的“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照应了题目“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也照应了前文我们一家喝土豆汤时同样很慢的情节。
在内容上,“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点明了文章主旨。我的儿子要远去美国,小姑娘和父亲多年未见,但是亲情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淡,只会如土豆汤一样越来越浓。
(三)(1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季羡林
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接近90岁的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己,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⑤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⑥今天早晨,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我发现,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⑦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麦田和燕园都在这雨水中焕发了生机。
⑧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19. 选文围绕着“雨”表现作者的态度。阅读选文,补写下面的表格。
20.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
21. 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2. 请简单概括作为一代大儒,季羡林先生身上有着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特点。
【答案】19. ①无量的喜悦 ②“我”听雨时联想到古代雅人的听雨心情
20. 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雨敲铁皮”声音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听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
21. 概括选文主要内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暗示选文中心,表达对雨的喜爱和赞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2. 热爱自然,善于思考。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结合第③段“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可知“我”的态度是“无量的喜悦”;
结合第④段“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可知“我”在听雨时联想到古人听雨的诗词,感受他们的心情;
据此可作答。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修辞的角度:结合“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可知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雨滴的声音比作“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声多变、动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文章都在写“我”听雨,故标题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结合第②段“但是,接近90岁的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第③段“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第⑥段“今天早晨,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可知“我”一直在听雨,故标题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无时无刻不在听雨,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奠定全文基调;同时,为什么要听雨呢?听雨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结合文章第④段“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可知作者表述自己爱雨,是来自一个“俗人”的愿望,表现了作者是一个心系天下,一个对景物之美和人生之美有着细腻感受的人;
结合文章第⑤段“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可知作者这是对蒋捷诗的评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老当益壮,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
结合第⑦段“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麦田和燕园都在这雨水中焕发了生机”可知作者从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启迪,可见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热爱自然的人。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5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23. 岁月的河流缓缓流过,成长的痕迹深深留下,蓦然回首,长大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长大的年轮里刻下一圈圈或冷或热的感受,它们记载着欢乐,记载着忧伤,伴随我们一路走来。
请以“成长的痕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例文:
成长的痕迹
泪水红了眼眶,汗水湿了衣襟,跳跃的身影,奔跑的洒脱……完美地诠释那段记忆深处的痕迹……
清晨,天边微亮,教室的灯已经亮起,透着点点微光,在这孤寂的早上显得异常温暖,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埋身于文学中,贪婪地吸取知识养分,耳边是同学们细细的朗读声,在这清冷寂静的校园中徘徊荡漾。
上课时,我专心地听着课,一边飞快迅速地记笔记,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讲台上的老师,听着从他口中源源不断流出来的知识要点。望着黑板上那日渐减小的数字,九年级迫在眉睫,马上要来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紧张的情绪充斥着大脑。
黑夜,寂静的校园已悄然入睡,宿舍内仍泛着点点星光,那是手电筒的光,我把要背的知识小声地念着,揉揉已经泛红的眼眶,眼泪决堤似的汹涌着,我心里想着要放弃,但想想未来,便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我知道,不能放弃,放弃就输了。
烈日炙烤着大地,操场上那一个个奔跑的身影,似乎在尽情地挥洒汗水。
我吃力地迈着步伐,双腿不停地交替,任凭汗水流进眼睛,浸湿衣服,肢体上的酸楚,体力的不支让我萌发了放弃的念头,可心里却始终反抗着,你不能停,停下来你就输了,对啊!我不能输,我要赢!
一次次地来回奔跑,一次次地转弯绕杆,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爬起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做努力就会有收获。那夕阳下的奔跑是我拼搏的见证。
一次次模拟考,考试的失利给我重重地一击,往日的自信,笑容早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泪水,想起心中的梦想,我知道我不能认输。于是,我重拾信心,重振旗鼓,知错就改,抓漏补缺,终于收获希望。
阳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在这里收获成长,收获勇气,收获信心,收获希望,我就像一只等待破茧而出的蝴蝶,急切地想要释放自己的美丽。
留在心中的那份回忆,有我的泪水,有我的汗水,有我的努力,有我的奋斗。我觉得这就是成长的痕迹,一场奋不顾身的拼搏历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审题可知,“成长”要体现童年和少年的差别,作文要体现成长的过程;“痕迹”就是人生的轨迹,要有深刻的印象。“成长的痕迹”即成长过程中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它可以是成长的足迹,创业的历程,历史的记忆,生命的体验等等。回首过去,你会发现成长之路上布满了痕迹。童年、少年、青年,每个阶段都在演绎不同的故事;每个痕迹都是人生中的一段反映。
第二,立意。我们可以依照时间线索,放大成长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痕迹,感受以前的风风雨雨,往昔的种种情感!我们可以写自己成长中各个时段留下来的痕迹(可选一个或几个)。也就是回望自己成长之路上的难忘经历,体味心灵情感,写出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选材。回忆成长经历中让你动情的一些事,再从中选择一件事落笔。交代清楚事情的几个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结尾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的印迹等,可起到点题的作用。
24. 七年级的你,走进了新校园,走进了新教室,见到了新老师,结识了新同学,一切都挺好的,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
请以“挺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请结合话题内容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答案】例文:
学校,挺好的
升入初中,来到新的学校,一切都感到新鲜。新的环境令人耳目一新,新的老师和同学让人感到陌生而亲切,新的教学方法让人感到兴奋而紧张,但繁多的课业也让人忙得喘不过气来,无暇想家。不知不觉一周过去了,终于可以回家了。
下午第四节课后,许多同学都陆续跟家长回家了,我却要等待明天的那班校车。
望着渐渐人声绝的教室,望着那些随着家长远去的同学们,一种失落感从我的心中油然升起。“唉,我妈妈为什么今天不来接我呢?”我喃喃的自言自语道,“哼,同学都走了,就把我扔在这个地方!”我一边不高兴地想,一边猛地推一下桌子,然后一下子趴在上面,眼睛呆呆地望着教室的一个角落,突然我感到有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身后传来了一声“梓玉”!我吓了一跳,转过身来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冉,她也是明天乘校车走。我一见还有个伴儿,心里顿时踏实了很多。
“你想什么呢?”她问。
我笑笑,说:“没什么!”
“噢,对了,It`s time t have super!”
“OK!Let`s g!”
餐厅里,还是和往常一样,雾气白茫茫一片,唯独不像往常那么热闹了。我端着餐盘随便找了一个位子坐了下来。今天胃口不错,除了吃完了原来打的饭菜,还另外喝了一碗粥。
吃完饭,我跟好朋友也不想看什么电视,干脆回到宿舍去休息休息。大概是上了两个星期的课,有些疲劳,才7点种就困得不行了,连数学作业也是半睡半醒地写完的。到最后实在没事干了,索性爬上床上蒙头大睡。想到了明天就要回家,我不禁有些“喜欲狂”……
晚上,我作了个梦,梦见第二天早上,我坐在开往南京的车上。不一会儿,车开了,望着离我越来越远的学校,心里突然有些舍不得……
学校,挺好的!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1)审题立意。“挺好”意思非常好,指某些方面达到了自己的标准,比较满意。是一种感觉或评价。审题时,应思考什么挺好、挺好在哪儿、为什么说挺好等。根据材料“七年级的你,走进了新校园,走进了新教室,见到了新老师,结识了新同学,一切都挺好的,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新的见闻、感受和想法”的提示,应写升入七年级后,对学校生活的某些或某一方面比较满意,进而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校园环境挺好,就像花园一样;教室的布置或教学设备挺好,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新的老师挺好,学识渊博,可爱可亲;等等,立意上,应表达对新的学习生活的赞美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明确“挺好”得具体所指,如校园多名师、班主任很严厉、同桌特友善、学校活动特有趣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熟悉的体裁选定文体。如写成记叙文,应讲述“挺好”的故事,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如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新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斗志,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语段节选
人物及特点
选自篇目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人物:寿镜吾先生
特点:极方正、质朴、博学又有些严厉。
①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①人物:
②特点:
重视孩子读书,但对孩子严厉,不顾及孩子的心理。
③
段落
②
③—⑧
⑨—⑫
⑬—⑲
⑳
情感
忘记
A
B
C
明白
段落
事件
态度
②—③
接近90岁,“我”在雨天坚持研究难解的文字。
①
④—⑤
②
不喜亦不惧
⑥—⑦
早晨,“我”发现麦田和燕园都因雨水有了生机。
生命不息的感慨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名著阅读,名句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zip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这是一份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zip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件包含-+-¦-í+---++¦T¦°2023-2024-º-O¦--O+¦+--º¦+¦+-¬++-++n+--+¦Gdocx、+n+-¦¦+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