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第12课 自觉抵制犯罪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教案
课题
刑法是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的利器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认知能力
学习特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0课“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好习惯”、第11课“依法从事民事活动”,从而增强了遵纪守法意识,明确了履行遵纪守法义务,理解了民事活动要守法,民法保护我们的权利,违约侵权要承担民事责任。
学生思维活跃,对刑法相关知识和事例的感性认识较多,但理性认识和深度理解较为薄弱,需要加强。
动手能力强,深入思考能力较弱,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需教师合理引导。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通过学习我国《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认同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职业精神
明确加强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犯罪对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的作用,增强防范职业活动犯罪的意识。
法治意识
了解犯罪种类和刑罚的目的,领会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犯罪的特征和构成要件,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界限,认清犯罪行为的后果,掌握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法,自觉预防和抵制犯罪。
健全人格
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调控情绪,认清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增强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公共参与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认识我国法律鼓励和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和难点
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事例列举法等
教学资源
PPT、教学设计、视频、案例等
其他教学提示
1.注意事项
本课时内容理论性和知识性非常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教师要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搜集、准备相关的视频案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时效性,结合教材案例和相关法条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实施相关教学活动,凸显课堂的有趣、有效、有用。
2.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2)《刑法学(上册·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3)《刑法学(下册·各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
(4)《教师教学用书 思想政治 基础模块 职业道德与法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本教案作者:北京市外事学校 张辉云
北京市商业学校 冯琳涵)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
课前导学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1.进行课前调研访谈。
2.明确本课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和领会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3.准备好PPT、教案等上课相关资料。
4.给学生布置好课前学习任务。
5.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自主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明确自己对哪些问题感兴趣?有哪些内容是无法通过自学理解的?最希望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1.教师通过访谈调研学情。
2.学生通过预习对教材内容初步感知,通过案例对刑事犯罪形成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课中探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
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播放视频:《生活中的刑法》。
【设问启思】
结合视频内容,引导学生以“刑法为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为议题,合作探讨问题:
●我国制定刑法的目的是什么?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观看视频
导入学习
通过观看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1)
1.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我国刑法的内涵和地位
(2)我国刑法的目的
环节一:
【分析案例】
阅读教材第112页“阅读与思考”,思考问题:
【设置问题】
●我国刑法的内涵和地位是什么?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什么?
【师生分析】
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归纳总结】
刑法的内涵和地位: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刑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我国刑法的目的:我国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是通过刑事诉讼活动,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在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上,惩罚犯罪分子。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惩罚犯罪,可以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阅读材料
合作探讨
回答问题
理解知识
通过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驾入刑的规定及酒驾治理效果材料,说明刑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环节二:
【设置问题】
结合教材第113页第一个“相关链接”,思考问题:
●什么是刑罚?刑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刑罚是如何分类的?
【师生分析】
刑罚是惩罚犯罪的法定方式,其目的是预防犯罪。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既能防止其再次犯罪,又能震慑潜在的犯罪,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起到警示作用,促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对犯罪分子独立适用。对于一个犯罪行为,只能判处一个主刑。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阅读材料
归纳总结
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刑罚的种类。
(3)我国刑法的任务
环节三:
【设置问题】
结合教材第113页第二个“相关链接”,思考问题: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什么?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归纳总结】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通过网络犯罪的形式、危害等,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刑法的任务。
讲授新课(2)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环节一:
【问题探讨】
阅读教材第114页“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
●法院对甲、乙行为处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材料体现了刑法的哪些基本原则?
【师生分析】
法律依据是《刑法》。对甲和乙的行为分别作出不同程度的处罚,体现了刑法的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归纳总结】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三项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对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具有指导意义。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聆听讲解
理解知识
通过列举常见罪名——抢劫罪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对犯罪行为处罚的法律依据,并概括其中体现的刑法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环节二:
【观点辨析】
观点一:即便没有明文规定,只要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可以按照刑法处罚。
观点二:并不是所有刑法规定的行为,都应按照法律定罪处罚。
观点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教材第114页第一个“相关链接”,谈谈对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解。
【师生总结】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依照法律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观点辨析
小组讨论
总结发言
理解知识
通过观点辨析、阅读思考、合作探讨,引导学生了解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环节二:
【合作探讨】
结合教材第114页第二个“相关链接”材料,合作探讨:什么是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师生总结】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阅读材料
思考问题
聆听讲解
理解知识
通过阅读思考、合作探讨,引导学生了解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环节三:
【问题探讨】
结合实际体会,思考:什么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师生总结】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它要求对行为人判处的刑罚,不仅要与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相适应,还要与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即综合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依法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程度, 并对其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启思导行】
结合教材第115页“启思导行”,查阅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内容,选取其中一条,结合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谈谈这样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活动总结】
结合“启思导行”活动体会,对照教材内容,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发散思维
扩展举例
建构知识
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板书设计
第12课 自觉抵制犯罪
第一框 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1.我国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我国刑法的内涵和地位
(2)我国刑法的目的
(3)我国刑法的任务
2.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课后研学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参加班级内组织“刑法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征文比赛和诵读活动。
通过比赛,明确加强自我防范、自觉抵制犯罪的重要性,增强防范犯罪的意识。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第6课 提升职业道德境界获奖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3754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6课 提升职业道德境界获奖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师分析,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师生归纳,合作探讨,体验感知,阅读材料,自主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第3课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zz/tb_c403754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3课 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公开课第2课时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分析,设置问题,教师分析,归纳总结,观看材料,播放视频,阅读与思考,观看视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导言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政治 (道德与法治)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道德与法治<a href="/zz/tb_c403753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导言优秀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问题,师生分析,播放视频,拓展案例,学习金句,师生归纳,以案为鉴,情境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