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展开附件1:
物理:《熔化和凝固》学历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熔化和凝固。
2.经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规律,了解熔化吸热。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知道物质的熔点,能说出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4.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有关应用。
内容出处:
物理(鲁科版)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第55页—第59页。
评价任务:
1.通过“模块一”完成目标1 ;通过“课堂达标1”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
2.通过“模块一、二”完成目标2 ;通过“课堂达标3、4”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模块一、二”完成目标3,通过“课堂达标2、5”检测目标3的达成情况。
4.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完成目标4。
资源与建议:
1.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规律;学习难点是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整节课采用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验方案、实验器材的思考、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请你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勇于表达。
2.本节课中,你将亲身经历整个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在实验中,请你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及时将数据形成图像,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实验成果。
3.实验过程中请注意小组分工,同步进行,相互配合,测量结束时我们将评选出优胜小组。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区】
一、基础沉淀——温度计的使用
1.哪幅图是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正确的读数方式应该是哪一个?
二、基础沉淀——温度计的使用
1.点燃酒精灯的正确方式是哪一个?
2.熄灭酒精灯的正确方式是哪一个?
【课中学习区】
模块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单页*)
模块二:学以致用
阅读课本58页小资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用钨做灯泡的灯丝?
2. 鲜鱼保鲜,用0 ℃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 这是因为 。
模块三:课堂达标
1.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________,这是个_______热过程。
2. 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
A.铁、食盐、松香 B.铝、石蜡、玻璃 C.冰、沥青、松香 D.萘、水晶、食盐
列各组物质中,都是晶体的是:( )
A.冰和水 B.铜和固态水银 C.玻璃和石蜡 D.海波和萘
3. 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其中表示晶体熔化的是:( )
4. 用铁锅能熔化锡,而不能用锡锅熔化铁,这是因为:( )
A.铁的密度比锡小 B.铁比锡硬 C.铁传热比锡快 D.铁的熔点比锡高
【课后互助区】
1.结合【课中学习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和图像分析方法,自学课本57页到58页凝固知识,分析出晶体和非晶体凝固的特点和条件。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是 的。(相同/不相同)
2.画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组内互助补充完善。
3、学案整理:整理“课中学习区”后,交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互检。
4、互帮互助:
“我”认真阅读了你的学案,“我”有如下建议:
“我”的签名:
附件2:
学习主题
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课标陈述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课标解读
本节课新授内容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本节主要内容,一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物态变化过程;二是要求学生能用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重点: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难点:指导学生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条件和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新授内容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本节是学习了温度计的基础上,对热现象的进一步学习,是热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条件和特点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然后通过暖手宝凝固小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条件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特点:熔化和凝固现象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初四的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对探究热情比较高涨,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想较为灵活。因此本节课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学习上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节“探究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和条件,学会猜想、设计实验表格、分析论证、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像、感悟科学方法。
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学习,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对于熔化和凝固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物质熔化和凝固都是一样的。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不同。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学生已经学过,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熔化和凝固。
2.经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规律,了解熔化吸热。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知道物质的熔点,能说出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4.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有关应用。
教学重点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条件和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教学法、观察法、对比法、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
学生实验仪器: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搅拌器、海波、巧克力、石蜡。
学具:《熔化和凝固》学历案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大屏幕展示冰凌图片。
提问:这是什么?你知道冰凌是怎么形成的吗?
出示: 受太阳光照的影响,房顶上的冰雪逐渐化成水往下流动;当这部分水慢慢离开房顶时,由于室外气温较低和风等因素的影响,使水又结成了冰,从而在屋檐上形成了上粗下细的冰凌。
雪、水、冰分别是什么状态?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水能转变成气态吗?举例说明
其实除了水,其他物质也可以在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我们把物质三态间的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两种:熔化和凝固。
板书: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
看一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生思考回答
生回答
由固态变为液态
由液态变为固态
生思考 举例
一个学生阅读,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通过对冰凌形成过程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引入课题。
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走进下阶段的学习,使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提高学习效率。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通过思考举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如何让巧克力熔化?你有哪些方法?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提问:熔化过程中温度怎样变化呢?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教师出示实物——实验用固体:海波、石蜡、巧克力
提出问题:如何进行实验?
追问: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好不好?
追问:为什么?
出示此方案的图片,班内交流。
追问:如何改进加热方式?
追问:这种加热方式的好处是什么?
师问: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加热方式吗?
播放视频:煮饺子
教师介绍水浴法,学生总结得出水浴法的好处。
师问:煮饺子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方式使饺子受热均匀?由此你联想到我们的实验方案还需怎样改进?
你能组装出实验器材吗?
教师出示组装好的实验器材图片,并简单介绍改进简化后的实验器材实物及图片。
学生组装
教师提出问题: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处理实验数据的流程:数据——填写在表格中——画图像——分析数据,填写实验成果。
教师出示温馨提示:
组装实验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熔化现象及温度计示数变化。
(1)当海波的温度到42℃时,每隔15秒记录一次温度和状态
当石蜡的温度到35℃时,每隔30秒记录一次温度和状态
当巧克力的温度到30℃时,每隔15秒记录一次温度和状态
(2)当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次即可。
(3)记录实验数据的同时,在坐标系中绘出熔化图像。
(4)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搅拌器要不断的轻轻的上下左右搅拌。
(5)使用温度计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底和壁。
(6)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完成“实验成果”部分的填写。
(7)小组分工 ,同步进行,相互
师:观察图像,进行分类。
先由第一大类的小组交流实验成果。
能不能标注熔化开始点和熔化结束点?
让所有学生看清,展示大屏幕。
B点是熔化开始点,B点之前是什么状态?
C点是熔化结束点,C点之后是什么状态?
BC段,刚才实验小组交流是什么状态?
称为固液混合状态。
问:哪一段是熔化过程?
这些固体熔化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总结出这类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吗?
板书:特点: 吸热
温度不变
我们把固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熔点: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
问:B点之前也一直在加热,固体熔化了吗?
问:你觉得这类固体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条件: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由第二大组的同学交流实验成果。
问:这类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问:这类固体熔化时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无熔点
问:这类固体熔化的条件呢?
除了今天我们实验用的固体,生活中的固体也是要么跟海波一样,要么跟石蜡和巧克力一样,人们根据这个特性将固体分为两类,把有固定熔化温度的这一类叫做晶体,例如海波、萘;把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这一类叫做非晶体,如石蜡和巧克力。
生活中的晶体和非晶体还有很多。展示:常见晶体和常见非晶体。
我们把这类物质称为非晶体。
板书:
2.非晶体:无熔点
条件:吸热
特点:吸热,温度升高
展示: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学生举例
生思考回答
生回答:都需要加热
生猜想
升高或不变或降低
生思考回答:
测温度用温度计
加热用酒精灯
生(预设):夹着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生交流补充,发现问题:1.受热不均匀2.熔化太快,来不及观察和记录温度的变化。
生交流得出:用水加热
生:1.受热均匀
2.水比火焰温度低,熔化的慢,便于观察温度的变化。
生举例。
生总结:1.受热均匀
2.升温较慢,方便观察实验现象。
生思考回答:加搅拌器。
生上台组装,生生补充互评。
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装。
生思考回答:1.记录温度计2.观察和记录状态
生明晰处理实验数据的流程。
生读温馨提示,并组内进行分工。
相互配合,进行分组实验。
优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将画出的图像贴在黑板上。
生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第一大类的小组同学交流:
…分钟之前海波是固体,温度升高,一直在吸热,…分钟一直在...℃,有固体也有液体,...之后,海波是液体,温度升高。实验过程中一直在加热,说明海波熔化过程中在…。
学生标注。
答:固态。
答:液态。
答:有固态也有液态。
答:BC段。
答:温度不变。
生总结:吸热,但温度不变。
学生回答。不全其他同学补充。
答:没有
答: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学生回答。不全其他同学补充。
第二大类的小组交流:
如:实验过程中一直在加热,说明石蜡熔化过程中一直在…。
熔化过程中石蜡先变
…再变…,最后变成…,此过程中温度…。
生:没有。
生对比总结: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生对比总结:吸热。
。
学生看图
学生分析图像总结非晶体熔化特点和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让学生多思考多说。
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此不要发表意见,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想法引导好。
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思维。
通过“煮饺子”视频,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需要增加搅拌的工具来使受热均匀。
通过对实验所需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的分析,由学生自己梳理得出数据处理的流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实验目的明确,心中了然。
不同测量物质初温和间隔时间不同,能够使实验数据更有代表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可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优先完成并展示的小组获得小组加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高。
通过展示学生实验图像,进行总结交流,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
通过不断的追问,让学生不断思考,自主总结实验结论,突破难点。
通过对比法,学生自主总结分析出非晶体熔化特点和条件。
三、学以致用
这是部分物质的熔点表,你觉得这些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理由?
学以致用1:
为什么用钨做灯丝?
学以致用2:
鲜鱼保鲜,用0℃的冰好还是0℃的水好?
生活中还有哪些熔化吸热的应用?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冰熔化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学生举例
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凝固现象
熔化时物质吸热,那凝固时候呢?
下面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
分组体验活动:凝固
这是暖手宝,里面的物质是什么状态?
掰动里面的金属片,观察物质状态的变化,同时摸一摸,感受温度的变化。
教师板书:凝固放热。
凝固时物质的温度怎样变化呢?晶体和非晶体一样吗?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到58页,完成《学历案》上的“课后互助区”。
学生猜想:放热
生答:液态
生分组实验。
交流:暖手宝内的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发生凝固现象。
同时很烫,说明凝固放热。
生自学,并完成学历案。
凝固现象的体验活动,用时短,效果好。物质状态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都非常明显,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究实验的完整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学习了两种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道了晶体和非晶态熔化的条件和特点,请同学们对照目标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学生交流收获。
回归目标,完成知识梳理。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课堂检测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
学生交流。
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针对性地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和评价。
板书设计
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
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凝固:由液态变为固态
熔化(吸热)
晶体 非晶体
特点:吸热,温度不变 吸热,温度升高
熔点: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 无熔点
条件: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 吸热
三、凝固(放热)
教学反思: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本探究活动要求学生都参与,教师给出一定的物理情景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正确的完成实验过程,并能从实验中分析总结出相关规律,需要不断的优化实验过程,对具体的实验细节进行规范:
1、实验前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实验进行时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实验后通过分享交流总结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2、本节课自始至终教师都只起到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实验方案的确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不断完善,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只起辅助作用。
3、实验前,要注意将海波碾成粉末。由于蜡不便碾成粉末,可以在实验前先将蜡熔化后插入温度计至中间偏下位置再凝固,然后用熔凝过的蜡做熔化实验,实验的重复性较好。
4、药品量要适中,还要注意用温水加热。实验开始时海波提供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进行加热,萘提供7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进行加热,这既有利于药品受热均匀,也能缩短探究时间,为重点的突破做好准备。
4、实验开始前要强调应注意的问题或学生易忽视的问题。例如,在组装器材这一环节中,强调温度计玻璃泡不能碰到试管底和试管壁,尽量不动温度计,药品应浸没在水中,且最好放在中央。搅拌器要不停的搅拌等。
总之,通过本节课,我深切体会到学无止境、教学相长的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根据实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实验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特点
条件
熔化
凝固
熔化
凝固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
热量,
温度 升高
达到熔点,继续 吸热
吸收
热量
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电生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256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电生磁教案设计</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器材,教学课时,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九年级下册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物理九年级下册<a href="/wl/tb_c12565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器材,设计的意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二节 核能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二节 核能优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