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17/0-170978026233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17/0-17097802623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二节水资源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17/0-170978026241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限时训练(15份)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随堂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随堂练习题,共7页。
【A培优基础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8分)
[知识点1:我国水资源概况。知识点2: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知识点3:跨境水资源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2023年江苏镇江月考)下图为我国四个地区水资源、人口、耕地面积比重示意图,图示四个地区分别为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据此完成第1~3题。
1.引起造成四个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区域面积B.气候类型
C.海陆位置D.农业活动
2.对四个地区耕地面积差异影响最大的是( )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
C.水土配置D.国家政策
3.缓解甲、乙两区域人地矛盾的有效措施是( )
A.跨区域大规模迁移人口B.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C.实施跨区域粮食调配D.改变现有耕地类型
【答案】1.B 2.C 3.C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类型决定了降水多少和蒸发强弱,是导致水资源总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B项正确;区域面积对水资源总量影响较小,A项错误;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但水资源差异显著,C项错误;农业活动对水资源总量影响相对较小,D项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要形成耕地,需要有一定的水源和土壤条件,即水土配置,C项正确;耕地面积差异与地形类型、人口分布、国家政策有一定关系,但这些不是最主要的影响,A、B、D项错误。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甲、乙两区域分别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个地区粮食生产条件差异明显,所以实施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够有效缓解两区域人地矛盾,C项正确;跨区域大规模迁移人口、改变现有耕地类型的做法不切实际,A、D项错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对缓解两区域人地矛盾作用较小,B项错误。
[知识点1、2](2023年辽宁朝阳期末)地下水是重要的战略水资源,在保障饮用水供给和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增大的开采量导致了突出的地下水资源污染问题,我国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已经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此完成第4~5题。
4.推测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内蒙古高原多B.南方多,北方少
C.黄淮海平原少D.西北多,东南少
5.防治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工程措施是( )
A.推广农业节水技术B.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C.完善相关法律法规D.建立地下水保护区
【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地下水资源较少,A项错误;我国地下水总体分布特点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B项正确,D项错误;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北方,山区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其中黄淮海平原和三江—松辽平原为我国两大地下水富集区,C项错误。第5题,防治我国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工程措施是建立地下水保护区,D项正确;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属于技术措施,A项错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属于政策措施,B、C项错误。
[知识点3]2016年3月,湄公河水位大幅降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遭受百年来最严重旱情。中国政府应越南政府的请求,向湄公河流域国家提供了巨大帮助。如图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图。读图,完成第6~8题。
6.下列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印度洋水系,注入泰国湾B.以雨水补给为主,水汽源于太平洋
C.流域内气候适宜水稻种植D.河流流量稳定,航运价值高
7.中国政府提供的巨大帮助是( )
A.资金援助B.出口淡水
C.粮食援助D.开闸放水
8.为了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的综合开发,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保护植被,保持水土 ②加强与沿河各国的交流合作,促进流域协调发展 ③修建大坝,拦蓄并大量利用水资源,以减少中下游的水量 ④大量修建梯田,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充分利用澜沧江的水资源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6.C 7.D 8.A
[解析]第6题,湄公河发源于中国,在越南注入中国南海,属于太平洋水系,A项错误。每年5月份到9月份,受到来自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B项错误。湄公河流域属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年际分配不均匀,河流流量不稳定,D项错误。湄公河流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土壤肥沃,水稻种植面积广,C项正确。第7题,湄公河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我国位于河流的上游,上游开闸放水可以增加下游水量,缓解旱情,D项正确。第8题,为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保护植被,保持水土,①正确;加强与沿河各国的交流合作,促进流域协调发展,②正确;对流域的水资源要全流域综合利用,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所以“修建大坝,拦蓄并大量利用水资源,以减少中下游的水量”与“大量修建梯田,发展季风水田农业,充分利用澜沧江的水资源”都不符合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③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知识点1、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越高,表示污染越严重)。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加强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39分)
一、选择题(共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2023年河南安阳开学考试)水、能源、粮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制约,其空间分布不协调的问题备受关注,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被称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下图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水、能源、粮食之间联系紧密,一种资源的生产或开采往往需要消耗另外两种资源。图中展示了全球范围内三者的消耗关系。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能源的开采和消费过程消耗了8%的水资源 ②水资源在提取、处理、运输过程中也消耗了15%的能源 ③粮食也可以作为生物质能使用 ④粮食生产需要投入的水资源最多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就我国现状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及黄淮海两大粮食主产区的水资源较为充裕
B.西部地区能源基地水资源禀赋较好
C.南方地区能源及粮食生产匹配度较好
D.任何一种资源的不当调控都可能会使其他资源遭到破坏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根据题意,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能源的开采和消费需要消耗15%的水资源,而水资源的使用只需要消耗8%的能源,故①②错误;图中显示粮食可以转化成能源,作为生物质能使用,③正确;图中显示粮食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70%的水资源,因此粮食生产水资源投入最多,故④正确。第2题,我国东北地区作为粮食生产区,水资源较为充裕,但是黄淮海地区由于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因此水资源并不充裕,故A项错误;西部地区深居内部,降水较少,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故B项错误;南方地区商品粮基地众多,粮食生产量大,由图可知,粮食生产需要消耗30%能源,但是南方地区能源资源相对缺乏,因此南方地区能源及粮食生产匹配度较差,C项错误;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各种资源紧密联系、彼此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任何一种资源的不当调控都可能会使其他资源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综合思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以色列几乎把每一滴雨水都储存起来;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收集和储存雨水,供生产和生活之用;伦敦和芝加哥则利用收集和储存的雨水,满足冲厕所、洗马桶和清洁车辆之需。据此完成第3~4题。
3.我国部分地区拦蓄和利用雨水,可以解决的矛盾是( )
A.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B.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C.不同地区间水资源使用不均D.农业与工业用水不均
4.解决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是( )
A.海水淡化B.修建水库
C.人工降雨D.跨流域调水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有些地区雨季、旱季分明,因此可修建水库,在雨季丰水期拦蓄洪水,到了旱季就可利用之前拦蓄的水,以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故选B项。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主要的解决措施是跨流域调水,故选D项;海水淡化适用于海水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地区,A项不符合题意;修建水库可以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适宜修建水库,B项不符合题意;人工降雨也需要一定的天气条件,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汽较少,实施人工降雨的条件不充足,C项不符合题意。
[区域认知]下图为我国某城市部分年份供水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第5~6题。
注:应急供水指在非常情况下,城市常规供水不足或受阻中断时,快速启用的城市安全供水方式。
5.据图可知,该城市( )
A.水资源总量丰富B.地表径流量大
C.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D.生产用水是总用水量主体
6.该城市水资源利用过程中,最易产生的问题是( )
A.湖面缩小B.耕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答案】5.C 6.D
[解析]第5题,地下水总量在逐年下降,应急供水量越来越大,说明当地水资源出现了供需不平衡,水资源短缺,A项错误;城市地表水水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B项错误;读图可知,该城市再生水供水量不断增加,体现了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C项正确;从图中看不出总用水量主体,D项错误。第6题,该城市地下水总量逐年下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使用,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D项正确。
[区域认知]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曾被济南市民称为“小黑河”的小清河又碧波重现。据此完成第7~9题。
7.该市排入小清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B.上游来水
C.倒灌的海水D.地下泉水
8.过去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所利用,要解决居民用水难题,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 )
A.大量抽取地下水
B.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C.海水淡化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的河段
9.引水补源对小清河水质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原因最不可能是( )
A.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B.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
C.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D.加速了水中重金属的富集
【答案】7.A 8.D 9.D
[解析]第7题,由材料可知,小清河流经济南市区,在市区,河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地面污水,因此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是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主要污染源,A项正确;上游来水不是河水的主要污染源(上游来水可能是清澈的),B项错误;海水倒灌一般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C项错误;地下泉水是清洁的水体,D项错误。第8题,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补给,地表水受到污染之后地下水也有可能受到污染,A项错误;关闭所有化工厂不现实,B项错误;海水淡化成本太高,C项错误;河流上游的水质较好,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的河段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D项正确。第9题,引水补源,可以对污水起到稀释作用,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地区,因此,可以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A、B、C项均有可能改善水质;引水补源,加速了水中重金属的稀释和扩散,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综合思维]10.(2023年山东济南押题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作物生产水足迹是生产单位作物经济产量所消耗的水资源量,包括绿水足迹(储藏在土壤中的天然降水)、蓝水足迹(用于灌溉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灰水足迹(用于稀释农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使水体达到当地环境排放标准所需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量)。湖南省浏阳市年均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有“早稻+晚稻”双季稻种植田、“中稻+油菜”种植田和蔬菜专门种植区三种种植类型,受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和农业灌溉方式影响,该地农业用水矛盾凸显。下表示意2018年浏阳市不同农作物的作物生产水足迹。
注:2018年浏阳市三种种植类型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2.5%,中稻种植面积是水稻中最大的。
(1)与双季稻种植田相比,计算“中稻+油菜”种植田每年每吨农作物多消耗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量总和。(仅写出计算结果)(2分)
【答案】1 110米3/吨
(2)论述目前浏阳市的农业结构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答案】浏阳市目前的农业生产蓝水足迹较大,说明灌溉水量较大,尤其是每吨油菜的生产需要消耗790立方米的灌溉水,威胁水资源安全;浏阳市目前的农业生产灰水足迹较大,尤其是每吨油菜的生产需要消耗940立方米的水以净化污染物,威胁生态安全。
(3)从水资源安全及粮食安全角度,为浏阳市农业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适当降低油菜种植比重;适当调整早稻、中稻、晚稻的种植结构并控制种植规模;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蔬菜种植比重。
农作物
作物生产水足迹/(米3·吨-1)
绿水
蓝水
灰水
早稻
690
270
350
中稻
660
400
330
晚稻
520
440
290
油菜
1 580
790
940
蔬菜
100
120
1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一课一练,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精练,共8页。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测试题,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