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限时训练(21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当堂检测题,共9页。
【A基础培优练】
时间:30分钟 总分:54分
(知识点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知识点2:人口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知识点1](2023年河南南阳联考)元阳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面积约2 200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地连绵,年平均气温25 ℃,年平均降水量899.5毫米。元阳梯田位于该县哀牢山南部,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红河哈尼梯田是利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创造的农业文明奇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完成第1~2题。
1.制约元阳县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
A.耕地资源B.水资源
C.气候资源D.森林资源
2.未来一段时间内元阳县发展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接纳大量海外移民
C.开垦荒地,发展山地农业D.发展生态旅游经济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哀牢山南部,地势起伏大,可用耕地资源数量少,限制了其环境人口容量,A项正确。第2题,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可能会导致当地人口数量激增,超过环境承受能力,A项错误;元阳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吸引海外移民到此定居,且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难以接纳大量移民,B项错误;当地地势起伏较大,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C项错误;当地有独特的梯田风光,发展生态旅游既具备一定的优势,又能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D项正确。
[知识点1]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11 833万公顷,粮食产量约68 653万吨(数据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在不考虑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四位同学对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估算。下表示意四位同学对我国203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算结果。据此完成第3~4题。
3.属于乐观派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4.丙的估算结果为( )
A.8B.10
C.12D.14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读表可知,甲计划播种面积最大,粮食单产最高,人均粮食消费量最少,甲估算结果数值最大,故甲属于乐观派。第4题,可用下面的公式估算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读表计算可知,丙估算结果为10(亿人)。
[知识点1](2023年云南期末统考)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口数量超越这一限度,便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出现资源承载问题的时间点是( )
A.a点B.b点
C.c点D.d点
6.图中e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濒临枯竭B.消费水平提高
C.人口老龄化严重D.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5.D 6.A 【解析】第5题,据图分析可知,a、b、c三个时间点人口消耗资源量都是在环境供给资源量以下,故没有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d时间点的环境供给资源量和人口消耗资源量达到了平衡,此点过后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环境供给的资源量,会出现资源短缺问题,D项正确。第6题,图中e阶段表示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量,会导致该地区资源很快濒临枯竭,A项正确;由于该阶段的人口消耗资源量超过了环境供给资源量,造成资源供给不足,会造成消费水平降低,同时由于过度开发资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B、D项错误;人口老龄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不大,C项错误。
[知识点2]读不同气候区人口容量表,完成第7~8题。
7.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数据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
8.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气候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气候属于自然因素。第8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
[知识点1](2022年广东广州期末)下表是江苏省各设区市环境承载力指数(数值越大,反映环境承载力越高)。据此完成第9~10题。
9.据表可知( )
A.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B.经济环境承载力:苏北>苏中>苏南
C.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D.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
10.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最主要的是( )
A.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B.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C.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D.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
【答案】9.C 10.C 【解析】第9题,据表可知,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苏南经济环境承载力最大;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苏南>苏中>苏北,C项正确;环境承载力:三地不相等,苏南最大。第10题,发展公共服务事业,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可提高苏北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但不是最主要的有效途径,故A项错误;加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不利于经济环境承载力的提高,B项错误;加强区域协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苏北经济环境承载力,C项正确;加强生态建设,保护青山绿水,可提高苏北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但也不是最主要的有效途径,故D项错误。
[知识点1、2]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几十千米,是典型的河谷城市。下图示意兰州人口容量。据此完成第11~13题。
11.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 )
A.311万人、338万人B.207万人、338万人
C.227万人、345万人D.311万人、345万人
12.制约兰州市城市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交通
13.为增大人口容量,目前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B.提高城镇已建设用地的利用率
C.利用“一带一路”机遇发展经济
D.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
【答案】11.B 12.A 13.D 【解析】第11题,从兰州的人口容量图可以看出,根据木桶“短板效应”原理,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分别是各测算方法的最小值。图中阴影表示适宜人口容量,其中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是207万人,是最小值;最大人口容量338万人是最低值。第1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人均建设用地不足,适宜人口容量数值最小。兰州市土地资源不会改变,兰州位于河西走廊,地形是决定兰州可利用土地资源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第13题,据上题分析可知,限制兰州人口容量和最大人口容量的“短板”分别是“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和“基于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指标与用地规模及经济发展状况直接相关。兰州市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最大人口容量,故限制因素中土地限制更加突出,但兰州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过,主城区已无潜力可挖,因而跳出河谷区域、开发新城市用地是兰州市未来发展的有效措施;治理环境不能扩大人口容量;发展经济见效较慢。
[知识点1](2023年北京西城区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目前长江经济带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对比。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通常,衡量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约束因素是( )
A.自然资源B.消费水平
C.技术能力D.交通条件
15.要提升整个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应( )
A.大力推进上游地区矿产等资源的开发
B.发挥上游对下游地区的发展带动作用
C.中游地区减少并停止发展资源型产业
D.改善中上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答案】14.A 15.D 【解析】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约束因素是本地区的自然资源数量,A项正确。第15题,要提高整个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应改善中上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承载力,D项正确。上游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应适度而为,A项错误;应该发挥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B项错误;中游地区应减少发展资源型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但不应该停止发展资源型产业,C项错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
[知识点1、2](2023年四川成都联考)读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数量假设情境图,完成第16~18题。
16.如果一区域现阶段耕地资源可承载10 000万人,水资源可承载8 000万人,矿产资源可承载50 000万人,则该区域人口合理容量不可能是( )
A.小于8 000万人
B.8 000~10 000万人
C.10 000~50 000万人
D.大于50 000万人
17.如果要扩大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引进产业,加快资源消耗
B.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C.发展新的替代资源
D.提高该区域消费水平
18.人口激增使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小,其原因可能有( )
A.替代资源增加B.环境遭到破坏
C.社会秩序混乱D.战争频繁
【答案】16.BCD 17.BC 18.BCD 【解析】第16题,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最终取决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的制约因素。根据题干可知,该区域水资源可承载人数最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瓶颈”作用,故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应为8 000万人,则人口合理容量应小于8 000万人,B、C、D项符合题意。第17题,引进产业,加快资源消耗,会减少资源数量,不利于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A项错误;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发展新的替代资源,增加资源数量,都可以扩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B、C项正确;提高该区域消费水平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D项错误。第18题,替代资源增加,会增大资源环境承载力,A项错误;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战争频繁均会减小资源环境承载力,B、C、D项正确。
【B素养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3年福建莆田期中)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中反映人地关系最不和谐的时期是( )
A.t1B.t2
C.t3D.t4
2.该地区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主要得益于( )
A.矿产资源的开发B.农业生产力提高
C.社会开放程度高D.生态环境的改善
3.t4时期追求达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
A.倡导消费,回笼资金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
C.发展科技,培育人才D.政策引导,适度移民
【答案】1.C 2.B 3.C 【解析】第1题,图中t1、t2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实际人口数量,人地关系相对和谐,A、B项错误;t3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数量,人地关系最不和谐,C项正确;t4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接近,且稍高于实际人口数量,人地关系相对和谐,D项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该地区t2时期为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B项正确。第3题,倡导消费,回笼资金,消费水平提高会使得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不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A项错误;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会导致生态破坏,不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B项错误;发展科技,培育人才,可提高资源开采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达到人口合理容量,C项正确;政策引导,适度移民,会减少区域人口,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读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体呈现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
【答案】由沿海向内陆(由东向西),资源环境承载力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试分析造成东、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答案】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差异;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的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差异。
(3)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但资源丰富,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要防止由于开发而导致或加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项目
甲
乙
丙
丁
播种面积/104 hm2
12 000
11 500
10 000
11 000
粮食单产/(t·hm-2)
7
5.5
6
6.5
人均粮食消费量/(kg·年-1)
550
650
600
650
资源环境承载力/亿人
15.3
9.7
?
11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合理人口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环境承载力指数
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
经济环境承载力
社会生活环境承载力
苏南
南京
0.249
0.198
0.497
无锡
0.293
0.229
0.410
常州
0.293
0.198
0.412
苏州
0.334
0.238
0.489
镇江
0.304
0.187
0.335
苏中
南通
0.299
0.201
0.373
扬州
0.350
0.189
0.336
泰州
0.379
0.186
0.263
苏北
徐州
0.328
0.187
0.336
连云港
0.338
0.167
0.254
淮安
0.307
0.156
0.258
盐城
0.372
0.153
0.259
宿迁
0.371
0.160
0.267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人口迁移习题,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人口分布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人口容量测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