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限时训练(19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题,共9页。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生态退化。知识点2:生态修复。知识点3:自然保护区]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中,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新疆B.青海
C.陕西D.宁夏
2.下列关于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 ②生态移民 ③合理载畜 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答案】1.A 2.C 3.D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新疆的荒漠化比例最高。第2题,草地退化主要是由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造成的,治理措施为合理规定载畜量,合理放牧;对生态脆弱的草原区,应实施生态移民。开采矿产会加重对草原的破坏,不可取;草原地区气候干旱,抽取地下水会加重草原退化,不可取。第3题,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最高整治目标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做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2](2023年河南联考模拟)“城市双修”是以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为内容,集市民对美好生活中生态品质和内涵诉求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如图为“城市双修”工程实施价值导向示意图。据此完成第4~6题。
4.“城市双修”理念的核心是( )
A.经济发展B.生态修复
C.为人服务D.城市修复
5.根据“城市双修”理念,提升城市品质应采取( )
①开展水系治理、山体修复、绿化空间建设与管理工作 ②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景观风貌等 ③主动保护、传承和提升彰显城市特色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址 ④坚决拆除并重建与城市活力不协调的结构老化、功能失效、空间割裂的城市单元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城市双修”理念产生有利于城市的( )
①空间增长模式由质的优化转变为量的增长 ②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③空间利用方式由粗放建设转向精细化管理 ④建设模式由城市治理转向城市管理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答案】4.C 5.D 6.B 【解析】第4题,结合“城市双修”概念及图示可知,经济发展不是城市双修的核心内容,A项错误;生态修复和城市修复是“城市双修”的具体内容,B、D项错误;“城市双修”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即核心是为人服务,C项正确。第5题,据图可知,①属于城市生态范畴,②④属于城市品质范畴,③属于城市内涵范畴,D项正确。第6题,“城市双修”理念有利于中国城市空间增长模式由量的增长转向质的优化,①错误;发展方式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正确;空间利用由粗放式空间建设转向精细化品质提升,③正确;“城市双修”包含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建设模式应由城市管理转向城市治理,④错误。
[知识点3]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8.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项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项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项正确。第8题,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实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项错误;核心区不可以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项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项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1、3]9.(2022年安徽部分学校联盟段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凋落物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凋落物的水土保持能力。随着西双版纳大量种植橡胶和茶树,原始森林面积萎缩,生态环境逐渐恶化。2020年3月,西双版纳保护区的一个野象群开始北迁,此次北迁共持续一年零三个月,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如图示意2020年3月以来西双版纳野象群北迁路线图。
(1)说明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森林凋落物对土壤的作用。(8分)
【答案】覆盖地表,减少阳光直射,减少土壤温度日较差;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地表径流,减轻降水对表土的侵蚀;凋落物分解后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补充土壤肥力。
(2)推测2020年3月以来西双版纳野象群北迁的原因。(6分)
【答案】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适宜野象生存的范围向北扩大;人类生产、生活大量占用野象栖息地;原始森林遭受破坏,野象食物短缺等。
(3)请你为恢复和保护西双版纳生态系统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答案】严格控制毁林种胶、种茶规模,保护原始森林;采育结合,及时更新造林;增加生态保护补贴;加强保护天然林的宣传与监管等。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5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综合思维] 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我国部分地区湿润系数等值线图,完成第1~2题。
1.湿润系数可能指( )
A.降水量B.降水量与蒸发量之比
C.蒸发量D.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
2.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图中湿润系数均为小于1的小数,排除A、C项;西北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B项正确,D项错误。第2题,从材料所给信息即可判断生物多样性下降不属于土壤退化过程。
[区域认知]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物理风化
C.风力侵蚀D.化学溶蚀
4.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
A.黄土高原地区
B.西北内陆地区
C.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级行政区
D.南方低山丘陵区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外力作用中风蚀作用最强,说明该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第4题,该地风蚀作用强,说明气候干旱,可用于表示我国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的土地退化。
[人地协调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水量的25%、黄河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因此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我国最主要的水源地和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冰川、湖泊萎缩,水源枯竭,雪线下降
B.气候变干,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
C.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
D.野生动物锐减,虫、鼠害肆虐
6.下列关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必须立即停止开发,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切实保护环境
B.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C.增加草场载畜量,大力发展畜牧业
D.要积极营造人工林,恢复森林植被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气候变暖后雪线会上升,A项描述错误,符合题意。第6题,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将居民全部迁出自然保护区不现实,A项错误;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B项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加剧生态退化,C项错误;植被恢复应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该地由于海拔较高,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故恢复森林植被不符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D项错误。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2023年福建厦门期末)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朱鹮主要栖息于低山疏林地带,常在附近的稻田、河塘觅食,曾因环境恶化等原因一度濒临灭绝,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Y县深山中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当地随即建立保护站进行就地保护。2002年,该地建立朱鹮自然保护区,并开始实施人工迁地保护和野生种群重建。2008年,位于浙江北部的D县依托当地的国家湿地公园,建立朱鹮繁育基地,并将驯养的朱鹮放归自然。如今,中国的朱鹮种群已恢复至7 000余只。据此完成第7~9题。
7.20世纪80年代野生朱鹮以就地保护为主,主要是由于Y县( )
A.居民环保意识较强B.朱鹮天敌数量较少
C.朱鹮食物供给较充足D.朱鹮生存环境较适宜
8.与D县朱鹮繁育基地相比,Y县朱鹮自然保护区应注意( )
A.增加冬季食物供给B.栽植高大乔木
C.严禁开展任何活动D.防范伏旱威胁
9.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野生朱鹮种群重建区域,需要考虑各地( )
①自然保护区类型与规模 ②基本农田面积 ③历史时期朱鹮分布状况 ④物种繁育技术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7.D 8.A 9.B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1年在秦岭南麓的Y县深山处发现了当时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当地选择建立保护站进行就地保护,说明本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野生朱鹮的生存,因而选择就地保护,D项正确。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繁育基地相比,就地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较少,靠野生朱鹮自我生存自我繁育,但秦岭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时气温较低,需要增加冬季食物供给保证其生存,A项正确;Y县深山处的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率较高,需要保护原有植被,不需要栽种高大乔木,B项错误;Y县自然保护区分为人工迁地保护和野生种群重建,应适当开展一些教育活动,C项错误;秦岭南麓存在伏旱现象,但影响程度较小,D项错误。第9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野生朱鹮种群重建区域,需要考虑各个地方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规模以及历史时期朱鹮分布状况,根据朱鹮曾经生存自然环境找到合适的生存环境,进行规模有大有小的朱鹮种群重建,①③正确;一个地区基本农田面积对其影响较小,②错误;野生朱鹮种群是自然繁殖,不会使用人工物种繁育技术,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综合思维]10.(2023年河北保定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自然保护地是国际公认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也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1978年,甘肃省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历经40余年的实践和发展,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已建立了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组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但发展中存在资金、科研水平等方面的问题。下图示意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下表示意甘肃省各类自然保护区分类与数量。
(1)描述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特征。(4分)
【答案】2009年以前自然保护区总数量增加,2009年后总数量变化稳定;1979—1989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增长高于省级自然保护区;1990—2009年省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增长高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推测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具体问题。(6分)
【答案】思想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管理工作不到位;保护区管理水平不高,科研监测工作滞后。
(3)针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提出合理性建议。(8分)
【答案】政府给予充足的资金;加强自然保护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培训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提高相关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加强科研监测工作。类别
类型
数量/处
面积/(×104 hm2)
面积占比/%
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
18
242.0
28.10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
0
0
0
荒漠生态系统
7
155.2
18.00
内陆湿地和水载生态系统
5
60.0
7.00
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0
0
0
野生生物类
野生动物
23
374.7
43.60
野生植物
0
0
0
自然遗迹类
地质遗迹
2
28.2
3.28
古生物遗迹
1
0.2
0.02
合计
56
860.3
100.0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课后复习题,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练习,共8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一课一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天津当初引种互花米草是为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30上升到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