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74/0-170978031734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74/0-170978031739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课后限时训练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5457074/0-17097803174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4春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课后限时训练(19份)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当堂达标检测题,共8页。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全球气候变化。知识点2:碳排放、碳循环。知识点3: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据此完成第1~3题。
1.近现代以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燃烧矿物燃料B.植物的光合作用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2.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造成臭氧层空洞 ②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随着全球变暖,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 )
A.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逐年下降
B.南海诸岛的面积迅速增大
C.1月0 ℃等温线向淮河以北移动
D.高纬度地区比原来的气温更低
【答案】1.A 2.B 3.C 【解析】第1题,近现代以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矿物燃料。第2题,森林对生态环境有较大意义,大量砍伐森林,会使森林的光合作用减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面积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锐减,多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物种灭绝。臭氧层空洞是由于释放的氟氯烃加速破坏臭氧层所致。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喜马拉雅山脉的雪线会逐年升高;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会较原来更高,我国(北半球)的1月0 ℃等温线会向秦岭—淮河以北移动;冰川会大量融化,海平面会上升,我国南海诸岛的面积会迅速减小。
[知识点2](2023年广东大湾联合模拟)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注入油层中,增加原油的流动性,驱动难以开采的原油,从而提高采油率的技术。该技术既可增加原油产量,又可将大量的二氧化碳永久封存在地下。近年来,我国大庆、胜利等多个油田已采用该技术进行原油生产。下图示意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利用。据此完成第4~5题。
4.目前,我国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多应用于油田开发的( )
A.前期B.中期
C.后期D.全期
5.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 )
①提高油田的储油量 ②提升所采原油品质 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④延长油井生产寿命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注入油层中,增加原油的流动性,驱动难以开采的原油。前期、中期开采时原油的流动性强,后期所剩原油较少,原油的流动性差,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注入油层中,增加原油的流动性,可以促进开采,C项正确。第5题,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将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注入油层中,增加原油的流动性,驱动难以开采的原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长油井生产寿命,③④正确;油田的储油量、原油品质不受驱油技术条件影响,①②错误。
[知识点3](2023年甘肃张掖开学考试)巴黎现有89千米长冷却管道,冷却到4 ℃的河水在城市地下冷却管道中流淌,带走室内多余的热量。2022年入夏以来,欧洲多国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加上大范围能源短缺,许多工厂因此停电、停工。为减少碳排放,减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巴黎计划将冷却管道扩建为252千米,为此需要新建20座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据此完成第6~8题。
6.与使用空调制冷相比,冷却管道的使用对巴黎城市环境的主要意义是( )
A.减轻热岛效应B.净化河流水质
C.美化城市环境D.缓解全球变暖
7.2022年夏天巴黎冷却河水最适宜使用( )
A.水能B.太阳能
C.石油D.天然气
8.考虑新发电站特点,需要给新发电站配备( )
A.输电设施B.冷却系统
C.净化系统D.储能装置
【答案】6.A 7.B 8.D 【解析】第6题,空调制冷消耗电能并产生大量废热,会产生热岛效应,冷却管道的使用可以减轻热岛效应,A项正确;冷却管道的主要作用是降温,与净化河流水质无关,也不能美化城市环境,B、C项错误;缓解全球变暖不属于对巴黎城市环境的意义, D项错误。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 2022年夏天欧洲多国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最适宜使用太阳能,B项正确;高温干旱会导致蒸发加剧,河流水位下降,水能资源短缺,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冷却管道建设的意义是“减少碳排放,减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使用石油、天然气不满足该条件,C、D项错误。第8题,所有发电站的电力输出都需要配备输电设施和冷却系统,与发电站特点无关, A、B项错误;新发电站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是清洁能源,不需要配备净化系统,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新发电站利用的是风能和太阳能,这两种能源受天气影响较大,稳定性较差,需要配备储能装置,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2、3]9.(2023年广东珠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碳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迁移、转化所构成的循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将碳源定义为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如图为碳循环主要途径模式图。
(1)指出碳循环过程中主要的碳源和碳汇。(8分)
【答案】碳源:煤、石油、天然气燃烧;动植物呼吸;海洋生物呼吸。碳汇:光合作用;海洋浮游生物光合作用;降水中和。
(2)简述全球变暖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6分)
【答案】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渔业。
(3)为抑制全球变暖的趋势,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6分)
【答案】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7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第1~3题。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这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答案】1.A 2.B 3.C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第2题,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第3题,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区域认知](2022年内蒙古阿拉善盟期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报告指出:将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二氧化碳的累计排放量,还要控制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据此完成第4~5题。
4.二氧化碳是导致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主要原因是其能够( )
A.吸收太阳短波辐射B.反射地面长波辐射
C.吸收地面长波辐射D.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5.气候变暖引起全球( )
A.农作物减产B.海平面上升
C.洪涝加剧D.干旱减轻
【答案】4.C 5.B 【解析】第4题,地面辐射的波长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因此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较多,从而使大气升温,C项正确。第5题,全球变暖使两极的冰川大量融化,进入海洋,再加上海水的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B项正确。
[综合思维](2023年河南商丘联考)碳中和意味着最终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处于“碳吸收”等于“碳排放”的平衡状态。其中,“碳吸收”中一项较为直接且有效的技术,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广义的CCUS技术是指将CO2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层以实现CO2永久减排的一系列技术的总和。CCUS技术目前在中国应用程度尚浅,且项目规模较小。据此完成第6~7题。
6.我国大力推进CCUS技术发展的地理背景是( )
A.能源进口渠道单一B.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C.碳排放量增速加快D.新能源发电量迅速增加
7.CCUS技术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为( )
A.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时间提前B.降低废弃物的处理成本
C.减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D.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
【答案】6.B 7.D 【解析】第6题,我国能源进口渠道多样,且能源进口渠道是否单一与发展CCUS技术没有必然关系,A项错误;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我国大力推进CCUS技术,B项正确;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我国碳排放量增速放缓,C项错误;新能源发电量迅速增加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不是大力推进CCUS技术发展的原因,D项错误。第7题,由材料可知,CCUS技术聚焦的是“碳吸收”,与碳排放没有直接关联,A项错误;要将二氧化碳从工业过程、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可能会提高废弃物的处理成本,B项错误;地质灾害与碳中和的关系较小,C项错误;CCUS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从能源利用中分离出来,直接加以利用,从而促进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D项正确。
[综合思维](2022年宁夏银川期末)据报道,随着地球高山上的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植物种群踏上了漫长的“搬家”之路——平均每10年向上转移10米。据此完成第8~9题。
8.下列现象中,与植物种群“搬家”原因相同的自然现象是( )
A.我国有组织地向西北移民
B.巴西的房屋建在巴西高原上
C.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
D.青藏高原的冻土变化加剧,冻土层温度下降,厚度增加
9.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是( )
①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 ②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 ③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④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8.C 9.A 【解析】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植物种群的“搬家”之路是由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使海洋水温升高,许多海洋鱼类选择游向更深更冷的水域,C项正确。第9题,为抑制类似现象的发生,人类采取的措施中切实有效的有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可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推广节能灯具,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成分的增加;开发核能、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延缓全球变暖的速度,①②③正确。关停高耗能产业,禁止矿物能源消耗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环境气候变迁的背景下,1/4国土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荷兰运用智慧和科技提出了解决之道,修建了新型建筑——水上漂浮房屋。从“围海造陆”到“与水共存”,荷兰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
材料二 建筑师认为,新型漂浮房屋具有灵活、设施齐全、低碳环保等优点。图甲为漂浮房屋景观图,图乙为荷兰略图。
甲乙
(1)分析该区域建造漂浮房屋的原因。 (6分)
【答案】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稠密,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区域发展思想由“围海造陆”变为“与水共存”;先进技术的支持。
(2)简述建造和使用住宅型漂浮房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对策。(8分)
【答案】建材选择——选择牢固且轻型、方便拆卸的材料;水位变化——设计可升降的地基;能量供应——可以利用潮汐能、风能、太阳能自主供电;供水和排污——收集雨水净化,设计污水处理装置让水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采用分类归集、统一回收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节能降耗——外墙铺设泡沫保温层,既保温隔热,又增加浮力。
(3)有人提出,应该在该区域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赞同。理由:缓解用地不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生态恢复;水域面积广,建设条件适宜;科技水平高等。
或不赞同。理由:大规模建造漂浮房屋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建设成本较高;技术要求高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练习题,共8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同步测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节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测试题,共8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