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499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0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04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09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12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14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16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458747/0-170978860518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示范课ppt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后小结及练习,整体感知把握文意,知人论世,孔子的主要思想,陪长者闲坐,晓背景,整体感知,重点字词读音,讲解课文,文本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体会四人性格及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伦理思想: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2)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3)教育思想:①教育理念:有教无类。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③治学方法:学思并重。④教育要求:均衡发展。
“论” , 编纂的意思;“语” , 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诸侯争相称霸,人民流离失所。面对这种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孔子试图用自己以“礼”“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国,希望找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四处碰壁。于是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响深远。本文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一般认为,课文选取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
初读课文,
解决疑难字词,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冠者 喟 俟 撰摄 比及 毋 冉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相当于“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用什么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宾语前置,“不知吾”,不了解我啊。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知道为人的正道。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知道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饥馑指荒年。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
方: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乘:春秋时四匹马拉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要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这里作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礼服,作动词,穿着礼服
礼帽,作动词,戴着礼帽
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小相是谦辞
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做到什么,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事,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诸侯会盟的事。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先祖的场所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曰会;诸侯同见天子曰同。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伤,妨碍。何妨,有什么关系呢
同“暮”,暮春 ,农历三月
拟声词,指曲子终了的琴音;也有人说“铿”地一声,指弹奏终了时的最后一声高音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好了。成年人五六个,少年六七个,到沂水里去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啊!”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已矣,罢了。也已以,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罢了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1、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从内容上来看,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围绕这个字,课文可以概括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认识“四子”的志向,分析他们的政治主张。②孔子是如何评价“四子”的志向的。(请自主完成表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有抱负,自信,却较鲁莽、轻率。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子路的神态和言语中可以看出: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从冉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委婉曲致)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从公西华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
子路: 侧重强国冉有: 侧重富民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赞赏坦率发言,委婉批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盛世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经济稳定,每人都享受真善美生活的一个大同世界,这是孔子毕生追求的和谐社会。晚年不想做官,逍遥生活避世之心。
一般认为,课文选取的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刚刚结束周游列国,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二国,没能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主政者也只是想用他的学生而不想用他。他的救世之心始终得不到实现,因此他也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桴于海”(《论语·公冶长》)的念头。因此,曾皙的话可能切中孔子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暗合他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
历代学者的相关言论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杨树达《论语疏证》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之国的理想”《中国历代散文选》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桴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象。 《先秦文学参考资料》)④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而时不我与,方与二三子私相讲授于寂寞之滨,乃忽闻曾皙浴沂归咏之言,若有得其浮海居夷之意,故不觉喟然而叹,盖其所感者深矣。(南宋·黄震《黄氏日抄》)
(3)从“问志”中体会孔子人生态度?
达则兼济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入世有为
(4)孔子的志向是什么?
补充:孔子心目中,人的境界有三个层次君子(提并自身修养,也敬重他人)仁人(提升自身修养,也能安定别人)圣人(提升自身修养,也能安定天下百姓)
六、课堂小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思想中,无论“穷”“达”,都应该有高远的志向、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通过弟子之志,结合相关资料,我们窥见了孔子安定天下百姓的“圣人”理想,了解了他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但也深深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而动容。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
文化常识1.《论语》:语录体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2.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3.饥馑:饥荒,荒年。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4.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龆龀:儿童换齿,指七八岁的儿童。垂髫、总角、总髫:指幼年儿童。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笄年:指女子十五岁。束发: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冠、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知非、半百:指五十岁。花甲、耳顺: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宗庙之事,如会同。(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文言知识积累
(1)以吾一日长乎尔(2)子路率尔而对曰(3)鼓瑟希,铿尔(4)尔何如
…的样子,相当于“然”。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异乎三子者之撰(4)浴乎沂,风乎舞雩(5)何伤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2)毋吾以也(3)则何以哉(4)加之以师旅(5)以俟君子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2)鼓瑟希,铿尔(3)三子者出,曾皙后(4)浴乎沂,风乎舞雩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正道,是非标准。译成“为人的道理”。
(1)子路率尔而对曰(2)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1)不吾知也(2)毋吾以也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则何以哉(4)何伤乎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浴乎沂,风乎舞雩。
(4)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用军队来侵略它,接下来有饥荒
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可以使(他们)都有勇气,并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译文:(你们)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①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②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③区域;地方。《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④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⑤方法;计策。《赤壁之战》:助画方略。⑥道理;礼义。《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⑦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⑧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⑨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方夏】中国。【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演示课件ppt,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春秋末期鲁国人,晚年整理了“六经”,《论语》,教学民主,因材施教,问“志”,言“志”,评“志”,志向虽各有侧重,公西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获奖课件ppt,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名作动弹奏,通“稀”,形容声音响亮,动作名才能,通“暮”,男子20岁行冠礼,未成年男子,名作动吹风,叹息的样子,名作动跟在后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授课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中国文化三个时期,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贯古今,至圣先师,《论语》,扩展知识,孔子的四名学生,课文围绕谈“志”展开,短时间概数,介词“于”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