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课件ppt
展开1.第①—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阐述先有文艺,再说创造出文字后,人们就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地提出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层层递进论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文字比作一道桥梁,读者和作者分别站在两边的桥堍上,形象地阐述了文字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作用。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3.谈谈你对“见”“感”的理解,并体悟句中所讲道理对写作的借鉴意义。
①“见”: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出平庸的文章,难有深度。②“感”: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在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③对写作的借鉴意义:写作之前要多观察,多积累;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4.第⑥⑦两段文字说明了两个什么过程?这两个过程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一个是作者的创作过程,通过具体描写、想象把所见所感写出来;另一个是读者的鉴赏过程,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两个过程是通过文字这一桥梁联系起来的。
5.简要概括第⑧⑨两段的内容。
第⑧⑨段,作者这样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鉴赏作品: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其次,明确诗中所写景物能表现出怎样的画面。再次,抓修饰词领会其意境。最后,想象意境之美,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之愉悦。
6.第⑩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补充说明。旨在说明上面所讲的只是一个例子,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要“看作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这体现了作者心中时时有读者。为避免读者误解,也为了论述的全面,特意做了说明。
7.文中举了两句诗的例子,为什么还要举散文诗的例子呢?
文中以两句诗为例,重在阐明读者要借助修饰词展开合理想象,让眼前呈现出一幅图画,从而领会作者的意境。以散文诗为例,意在阐明读者在想象中要生出一对翅膀,且展开翅膀,与文中所描绘的事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可以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作者列举两个例子,阐明要多角度驱遣我们的想象,才可以领会作者的意境。
8.第⑭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点题;②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鉴赏文艺作品,要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1.[难点] 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作者传达对于人生的所见所感,读者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发散思维] 如何理解文字的桥梁作用?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是对文艺作品中文字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1.列举典型例子。文中列举了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和高尔基的《海燕》中的片段,这些内容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内容,以它们为例阐述说理,容易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即读者要驱遣着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领会作者的意境,收获阅读的愉悦和人生的受用。
2.语言通俗易懂。“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这几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指出是文字把作者与读者联系在了一起,形象生动,贴切易懂。文中还运用了一连串的问句,推测读者的心理,不仅引起读者的注意,还引导读者理解驱遣自己的想象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境这一观点,从而达到说理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93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ppt课件</a>,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阅读目标,写作目标,立德树人,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背景资料,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8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山水画的意境教学ppt课件</a>,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细读品味,课文全篇探究,归纳总结,特色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31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海燕教学课件ppt</a>,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细读品味,课文全篇探究,归纳总结,特色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