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 讲义
展开1.直线运动的x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
①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xt图象
①若x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如图中甲所示)
②若x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中乙所示)
2.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意义
①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
②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两种特殊的vt图象
①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如图中甲所示)
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中乙所示)
(4)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意义
①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
②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正方向;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为负方向。
3.直线运动的at图象
(1)意义:反映了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at图象,只能是与t轴平行的直线。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面积”的意义:速度的变化Δv。
【知识点2】 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问题的两类情况
(1)若后者能追上前者,追上时,两者处于同一位置,且后者速度一定不小于前者速度。
(2)若后者追不上前者,则当后者速度与前者速度相等时,两者相距最近。
①同向运动相隔一定的初始距离s0的问题:速度大者减速(如匀减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小者(如匀速运动)。
a.若两者速度相等时,追者位移仍小于被追者位移与s0之和,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
b.若两者位移相等时,速度也相等,则恰能追上,也是两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c.若两者位移相等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两者间距有一个最大值。
②从同一地点出发开始同向运动的问题: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如匀速运动)。
a.当两者速度相等时两者间有最大距离。
b.若两者位移相等时,则追上。
2.相遇问题
(1)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上即相遇。两物体位移大小之差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距。
(2)相向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时即相遇。
考点1运动图象的应用[深化理解]
1.应用运动图象的三点注意
(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xt图象和vt图象都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
(3)xt图象和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
2.应用运动图象解题“六看”
续表
例1 (多选)如图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整个过程中,CD段和DE段的加速度数值最大
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
C.整个过程中,C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
D.BC段所表示的运动通过的路程是34 m
(1)0~22 s内,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否发生变化?什么时刻离出发点最远?
提示:当图象过时间轴时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t=20秒时速度图象过时间轴,即方向发生了改变。t=20秒时离出发点最远。
(2)vt图象中“面积”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图线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
尝试解答 选AD。
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由图知CE段斜率最大,加速度最大,A正确,B错误。t=20 s时速度改变方向,所以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C错误。BC段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为34 m,D正确。
总结升华
用速度—时间图象巧得五个运动量
(1)运动速度:从速度轴上直接读出,负值表示反向运动。
(2)运动时间:从时间轴上直接读出时刻。
(3)运动加速度:从图线的斜率得到加速度,斜率的大小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反映了加速度的方向。例题中BC段加速度与CD段加速度方向相反。
(4)运动的位移:从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得到位移,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横轴以上为“+”值,横轴以下为“-”值,整个过程的位移是它们的代数和,如CD段的位移为正值,DE段为负值;那CE段的总位移为0。
(5)运动的路程:因为路程是标量。路程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的总和。
eq \a\vs4\al([跟踪训练])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刹车试验,若从t=0时起汽车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平方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0时汽车的速度为10 m/s
B.刹车过程持续的时间为5 s
C.刹车过程经过3 s时汽车的位移为7.5 m
D.刹车过程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
答案 A
解析 由图象可得x=-eq \f(1,10)v2+10,根据v2-veq \\al(2,0)=2ax可得x=eq \f(1,2a)v2-eq \f(v\\al(2,0),2a),解得a=-5 m/s2,v0=10 m/s,A正确,D错误;汽车刹车过程的时间为t=eq \f(0-v0,a)=2 s,B错误;汽车经过2 s停止,因而经过3 s时汽车的位移为x=10 m,C错误。
考点2追及和相遇问题[解题技巧]
1.追及和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
(1)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追不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过画过程示意图得到。
2.追及相遇问题两种典型情况
假设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有两种典型情况:
(1)初速度小的追初速度大的运动的物体。当vA=vB时,两者相距最远。
(2)初速度大的追初速度小的运动的物体。当vA=vB时,
①若已超越则相遇两次。
②若恰好追上,则相遇一次。
③若没追上,则无法相遇,两者之间有最小距离。
例2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3 m/s2的加速度开始行驶,恰在这一时刻一辆自行车以v自=6 m/s的速度匀速驶来,从旁边超过汽车。试求:
(1)汽车从路口开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距离是多少?
(2)什么时候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1)追上前两车相距最远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两车速度相等。
(2)追上时两车的位移关系。
提示:位移之差等于初始距离。
尝试解答 (1)2_s__6_m__(2)4_s__12_m/s。
(1)解法一:(物理分析法)
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1,两车间的距离为Δx,则有v自=at1
所以t1=eq \f(v自,a)=2 s
Δx=v自t1-eq \f(1,2)ateq \\al(2,1)=6 m。
解法二:(相对运动法)
以自行车为参考系,则从开始到相距最远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相对这个参考系的各个物理量为
初速度v0=v汽初-v自=0-6 m/s=-6 m/s
末速度vt=v汽车-v自=0
加速度a′=a-a自=3 m/s2-0=3 m/s2
所以两车相距最远时经历的时间为t1=eq \f(vt-v0,a)=2 s
最大距离Δx=eq \f(v\\al(2,t)-v\\al(2,0),2a′)=-6 m
负号表示汽车在后。
注意:利用相对运动的方法解题,要抓住三个关键:①选取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②选取哪个物体为参考系;③规定哪个方向为正方向。
解法三:(极值法)
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1两车相距最远,则Δx=v自t1-eq \f(1,2)ateq \\al(2,1)
代入已知数据得Δx=6t1-eq \f(3,2)teq \\al(2,1)
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1=2 s时,Δx有最大值6 m。
所以经过t1=2 s后,两车相距最远,为Δx=6 m。
解法四:(图象法)
自行车和汽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以看出,在相遇前,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所以有
t1=eq \f(v2,a)=eq \f(6,3) s=2 s
Δx=eq \f(v2t1,2)=eq \f(6×2,2) m=6 m。
(2)解法一:当两车位移相等时,汽车追上自行车,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2,则有v自t2=eq \f(1,2)ateq \\al(2,2)
解得t2=eq \f(2v自,a)=eq \f(2×6,3) s=4 s
此时汽车的速度v1′=at2=12 m/s。
解法二:由前面画出的vt图象可以看出,在t1时刻之后,当由图线v自、v汽和t=t2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阴影部分的三角形面积相等时,汽车与自行车的位移相等,即汽车与自行车相遇,所以t2=2t1=4 s,v1′=at2=3×4 m/s=12 m/s。
总结升华
追及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1)解题思路
(2)解题技巧
①紧抓“一图三式”,即:过程示意图,时间关系式、速度关系式和位移关系式。
②审题应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
③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另外还要注意最后对解的讨论分析。
④紧紧抓住速度相等这个关键点。
⑤作此类选择题时,图象法是最好的选择,如例题中的解法四。
eq \a\vs4\al([跟踪训练]) 甲、乙两车相距40.5 m,同时沿平直公路做直线运动,甲车在前,以初速度v1=16 m/s,加速度a1=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后,以初速度v2=4.0 m/s,加速度a2=1.0 m/s2与甲同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2)乙车追上甲车经历的时间。
答案 (1)64.5 m (2)11.0 s
解析 (1)解法一: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距离最大,设时间为t1时,两车的速度相等,则:v1-a1t1=v2+a2t1
即16-2t1=4+t1,解得:t1=4.0 s
对甲车:x1=v1t1-eq \f(1,2)a1teq \\al(2,1)=48 m
对乙车:x2=v2t1+eq \f(1,2)a2teq \\al(2,1)=24 m
故甲、乙两车相遇前相距的最大距离:
xmax=x0+x1-x2=64.5 m
解法二: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为
x=v1t1-eq \f(1,2)a1teq \\al(2,1)+x0-eq \b\lc\(\rc\)(\a\vs4\al\c1(v2t1+\f(1,2)a2t\\al(2,1)))
即x=-eq \f(3,2)teq \\al(2,1)+12t1+40.5
当t1=-eq \f(12,2×\b\lc\(\rc\)(\a\vs4\al\c1(-\f(3,2)))) s=4 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xmax=eq \f(4×\b\lc\(\rc\)(\a\vs4\al\c1(-\f(3,2)))×40.5-122,4×\b\lc\(\rc\)(\a\vs4\al\c1(-\f(3,2)))) m=64.5 m。
(2)甲车运动至停止的时间t2=eq \f(v1,a1)=8 s
在甲车运动时间内,甲车位移:x1′=eq \f(v1,2)t2=64 m
乙车位移:x2′=v2t2+eq \f(1,2)a2teq \\al(2,2)=64 m
故甲车停止时,甲、乙两车仍相距x=40.5 m,甲车停止时,乙车的速度:v2′=v2+a2t2=12 m/s,
故x=v2′t3+eq \f(1,2)a2teq \\al(2,3)
即40.5=12t3+eq \f(1,2)teq \\al(2,3),解得:t3=3 s
乙车追上甲车的时间:t=t2+t3=11.0 s。
[2015·福建高考](15分)一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其运动过程的vt图象如图所示。求:
(1)摩托车在0~20 s这段时间的加速度大小a;
(2)摩托车在0~75 s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大小eq \x\t(v)。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其中1~6为单选,7~10为多选)
1.[2018·长春模拟]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物体从同一点出发的位移—时间(xt)图象,由图象可以看出在0~4 s这段时间内( )
A.甲、乙两物体始终同向运动
B.4 s时甲、乙两物体之间的距离最大
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甲、乙两物体之间的最大距离为3 m
答案 D
解析 由图象可知,甲物体在2 s后运动方向改变,A错误;4 s时两车相遇,B错误;2 s末甲、乙距离最大为3 m,D正确;0~4 s这段时间内甲、乙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相等,故C错误。
2.[2018·奉贤区模拟]一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 )
A.4 s内物体在做曲线运动
B.4 s内物体的速度一直在减小
C.物体的加速度在2.5 s时方向改变
D.4 s内物体速度的变化量的大小为8 m/s
答案 D
解析 vt图象只能描述直线运动,A错误;4 s内由图象知物体的速度先减小后反向增大,B错误;2.5 s时,物体速度改变方向,加速度方向不变,C错误;4 s内速度变化量大小为Δv=8 m/s,D正确。
3.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图中t2=3t1,质点在0~t1时间内和t1~t2时间内位移相等。则( )
A.在0~t1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逐渐变小
B.在t1~t2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逐渐变大
C.质点在0~t1时间内和t1~t2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相等的
D.质点在0~t1时间内和t1~t2时间内,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答案 D
解析 根据vt图线的斜率可得,在0~t1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逐渐变大,在t1~t2时间内,质点的加速度逐渐变小,A、B错误;质点在0~t1时间内和t1~t2时间内位移相等,但时间不相等,所以平均速度不相等,C错误;质点在0~t1时间内和t1~t2时间内,速度都沿正方向,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D正确。
4.如图所示,甲从A地由静止匀加速跑向B地,当甲前进距离为s1时,乙从距A地s2处的C点由静止出发,加速度与甲相同,最后二人同时到达B地,则A、B两地距离为( )
A.s1+s2B.eq \f(s1+s22,4s1)
C.eq \f(s\\al(2,1),4s1+s2)D.eq \f(s1+s22,s1s1-s2)
答案 B
解析 设甲前进距离为s1时,速度为v,甲和乙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则有vt+eq \f(1,2)at2-eq \f(1,2)at2=s2-s1,及v2=2as1,联立解得乙运动的时间t=eq \f(s2-s1,\r(2as1)),则A、B的距离s=s1+vt+eq \f(1,2)at2=eq \f(s1+s22,4s1),故B正确。
5.在一平直路面上,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其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在乙车从开始运动到停下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与乙车在t1时刻的距离达到最小值
B.甲车与乙车在t2时刻的距离达到最大值
C.甲车与乙车相遇两次
D.甲车的平均速度小于乙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 D
解析 t
6.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现象增多,危害加重。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会使有效水平能见度降低,从而带来行车安全隐患。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 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处有一辆大卡车以1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失灵。如图中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不会追尾
B.在t=5 s时追尾
C.在t=3 s时追尾
D.由于初始距离太近,即使刹车不失灵也会追尾
答案 C
解析 由图象可知,在t=5 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若此时小汽车与大卡车没有追尾,则以后再不会发生追尾。由vt图象与坐标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可得:t=5 s 时,xa-xb=35 m,t=3 s时,xa-xb=30 m,所以在t=3 s时,小汽车与大卡车出现了追尾,C正确,A、B错误;如果刹车不失灵,则两车在t=2 s时共速,此时xa-xb=20 m<30 m,故不会追尾,D错误。
7.[2018·湖南十二校联考]汽车A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起时启动,以0.4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0 s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以8 m/s的速度从A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此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
A.A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车相遇
B.A、B两车相遇时速度相同
C.相遇时A车做匀速运动
D.A车追上B车后,两车不可能再次相遇
答案 CD
解析 A车在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的位移xA1=eq \f(1,2)aAteq \\al(2,1)=180 m,此过程中B车的位移xB1=vBt1=240 m>xA1,故A车在加速过程中没有与B车相遇,A错误,C正确;之后因vA=aAt1=12 m/s>vB,故A车一定能追上B车,相遇之后不能再相遇,A、B相遇时的速度一定不相同,B错误,D正确。
8.甲、乙两质点从同一位置出发,沿同一直线路面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对这两质点在0~3 s内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 s时,甲、乙两质点相遇
B.在甲、乙两质点相遇前,t=1 s时,甲、乙两质点相距最远
C.甲质点的加速度比乙质点的加速度小
D.t=3 s时,乙质点在甲质点的前面
答案 BD
解析 由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甲=-eq \f(2,3)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的加速度a乙=0.5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错误;开始时甲速度大,甲在前,乙追甲的过程中,t=1 s前两者距离在增大,t=1 s时,两者速度相等,甲、乙两质点距离最大,故B正确;t=2 s时,分别求它们的位移x甲=2×2 m-eq \f(1,2)×eq \f(2,3)×22 m=eq \f(8,3) m,x乙=1×2 m+eq \f(1,2)×0.5×22 m=3 m,这时乙已在甲前,A错误,D正确。
9.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速度图象如图所示。那么0~t和t~3t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
B.位移的大小之比为1∶2
C.平均速度的大小之比为2∶1
D.中间时刻速度的大小之比为1∶1
答案 ABD
解析 设t时刻速度为v1,则0~t时间内加速度a1=eq \f(v1,t),位移x1=eq \f(v1,2)t, 平均速度eq \x\t(v)1=eq \f(v1,2),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t~3t时间内加速度a2=eq \f(v1,2t),位移x2=eq \f(v1,2)·2t,平均速度eq \x\t(v)2=eq \f(v1,2)。故正确的是A、B、D。
10.某物体在t=0时刻的速度为零,则下列四个选项中表示该物体做往返运动的图象是( )
答案 ABD
解析 选项A中的位移图象的纵坐标代表位移,其值有时取正值,有时取负值,这说明该物体围绕起点做往返运动,A符合题意;vt图象的纵坐标代表速度,速度的正负代表方向,速度取正值时代表速度方向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同,取负值时代表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可见B符合题意;根据C、D中的at图象作出对应的vt图象(如下图所示),参考选项B的分析可知,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
11.[2018·贵州三校联考](12分)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相距L=10 m的A、B两小球均以v0=10 m/s向右运动,随后两球相继滑上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坡,地面与斜坡平滑连接,取g=10 m/s2。求:
(1)B球刚要滑上斜坡时A、B两球的距离;
(2)A球滑上斜坡后经过多长时间两球相遇。
答案 (1)7.5 m (2)2.5 s
解析 (1)设A球滑上斜坡后经过t1时间B球刚要滑上斜坡,则有
t1=eq \f(L,v0)=1 s
A球滑上斜坡后加速度a=gsin30°=5 m/s2
设这段时间内A球向上运动的位移为x,则
x=v0t1-eq \f(1,2)ateq \\al(2,1)=7.5 m。
(2)B球刚要滑上斜坡时A球速度v1=v0-at1=5 m/s
B球滑上斜坡时,加速度与A球相同,以A球为参考系,B球相对于A球以v=v0-v1=5 m/s
做匀速运动,设再经过时间t2两球相遇,有
t2=eq \f(x,v)=1.5 s
则两球相遇时已经过的时间t=t1+t2=2.5 s。
12.(18分)交通路口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驾驶员到交通路口时应格外小心。现有甲、乙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v0=9 m/s。当两车快要到一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已转换成黄灯,立即紧急刹车,乙车司机为了避免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已知甲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1=5 m/s2,乙车紧急刹车的加速度大小a2=4.5 m/s2,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Δt=0.5 s(即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0.5 s才开始刹车),则:
(1)若甲车司机看到黄灯时车头距离警戒线9 m,他采取上述措施能否避免闯红灯?
(2)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在行驶过程中应保持多大距离?
答案 (1)能 (2)5.4 m
解析 (1)甲车刹车时,有:
-2a1x=0-veq \\al(2,0)
解得x=8.1 m<9 m
故甲车司机能避免闯红灯。
(2)由于a1>a2,故甲车停止后乙车继续靠近甲车
对乙车,反应时间内x1=v0Δt=4.5 m
刹车后,有:-2a2x2=0-veq \\al(2,0)
解得x2=9 m
两车恰好相遇时,有:Δx=x1+x2-x=5.4 m
故应保持的距离:Δx=5.4 m。
xt图象
vt图象
轴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位移x
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速度v
线
倾斜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
倾斜直线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
斜率
表示速度
表示加速度
xt图象
vt图象
面积
无实际意义
图线和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
纵截距
表示初位置
表示初速度
特殊点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相遇
拐点表示从一种运动变为另一种运动,交点表示速度相等
试卷抽样
评析指导
失分点:理解错误,求解方法错,导致扣10分。
失分原因: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错误,误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
补偿建议:深入理解平均速度,是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在vt图象中,位移的大小等于图象和t轴所围面积的大小。
规范解答:75 s内摩托车的位移等于vt图象中图线和t轴所围的面积:s75=eq \f(1,2)[(45-20)+75]×30 m=1500 m
75 s内摩托车的平均速度v=eq \f(s75,t)=eq \f(1500,75) m/s=20 m/s
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 —【划重点】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细讲义: 这是一份第3讲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 —【划重点】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细讲义,文件包含第3讲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解析版划重点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细讲义docx、第3讲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原卷版划重点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精细讲义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03)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高考 专题(03)运动图象 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eq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3讲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练习(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3讲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练习(含解析),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