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会用转换法显示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 难点: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抽气机、托里拆利实验装置模型、水银、烧杯、刻度尺等。
2. 实验器材:每组学生配备吸盘、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注射器(带活塞)、水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如用吸管吸饮料、吸盘吸在墙上等。
提问学生:“这些现象中为什么会产生吸力?”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引出大气压强的概念,强调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 新课讲解(15分钟)
详细讲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强调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因此产生大气压强。
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力量。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结果,通过实验装置模型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同时强调1标准大气压的值约为101300Pa。
3. 实验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强的值。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采用转换法,将大气压强转换为其他可测量的物理量。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器材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和测量方法的正确性。
4. 讨论与交流(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各自的发现和体会。重点讨论转换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和实验误差的来源。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如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课堂练习与总结(5分钟)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完成并当堂订正。题目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并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存在、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6. 布置作业(5分钟)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或小论文。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和学习。
五、板书设计
黑板左侧:
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黑板中央: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值,1标准大气压≈101300Pa。
黑板右侧:
留出空间用于记录学生的疑问、讨论结果和课堂练习的答案解析等。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产生的原因,了解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和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并深入理解了相关知识。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在转换法的应用上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案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大小,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9.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