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5:辨析修辞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展开同学们,初三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处于中考冲刺阶段,我给同学们谈谈备考计划及复习策略,以供参考。1、夯实基础知识。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科目,在复习备考时要将基础知识夯实。要仔细复习各个年级的课本,重点是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内容。2、理解和掌握考点。中考语文的内容很庞大,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考点,才能在考试中高效地解决问题。重要的考点有:词语辨析、古诗文的理解、作文写作技巧等。3、多做试题。做试题是考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同学们熟悉考试形式和掌握解题技巧。4、阅读提高。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题数量很大,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读一些优秀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5、作文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要用心准备作文写作。要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练习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6、考前复习策略。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将每个学科的要点和难点做成复习卡片,每天复习一定数量的卡片。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15
考点15:辨析修辞作用
考点15:辨析修辞作用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语法是解决通不通的问题,逻辑是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修辞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广义的修辞包括炼词、炼句等许多问题;狭义的修辞是指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一是将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考查,考查方式是:①某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②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有时自由找,有时指定段落),并分析其表达作用;③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二是将修辞手法融合在各种写句题中考查,如仿写,或拟写含有某种修辞手法的广告语、宣传语、开场白等。
例1:朱自清《春》(部编版七上)“思考探究”三: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 【答案示例】这些比喻以人为喻,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通过这三种人写出了春天不同方面的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强盛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变化,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示例:春天像美丽的新娘,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春天像调皮的娃娃,拽一下绿叶,吻一吻花蕊,又呼啦啦地跑过广阔的原野。
例2:老舍《济南的冬天》(部编版七上)“思考探究”三: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案示例】“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山水当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一、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一、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①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④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⑤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⑧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⑨引用。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化底蕴;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⑩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⑪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二、答题模式: 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例:【2022年江苏连云港中考】《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参考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③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 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
例:【2023年安徽中考】《中国地图》: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参考答案】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表现了爷爷对时代、对事业、对生活的热爱。
例:【2023年内蒙古赤峰中考】《洞茶》: 回应第二处批注,赏析画线句。 ⑤从此我与这砖茶朝夕相伴,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 【参考答案】排比,增强语势,表现与砖茶朝夕相伴,砖茶抚慰了我的心灵,表达“我”对砖茶、对高原生活的怀念。
例:【2023年青海中考】文学作品阅读: 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你对第⑭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批注。 ⑭摊开一张白纸,我就拥有一大片故乡的雪;淌下一滴蓝墨水,我就拥有故乡的一方湛蓝天空;轻叩一个键钮,我就发掘出一眼故乡河流边上清澈的沙泉。 【参考答案】第⑭段划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白纸”比作“故乡的雪”,将“蓝墨水”比作“湛蓝天空”,将“键钮”比作“清澈的沙泉”,连用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母亲的眷恋之情。
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例:【2022年浙江绍兴中考】《太阳和蜉蝣》: 关注语言表达技巧。联系上下文,品析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小小的蜉蝣从一株草飞到另一株草,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 小小的蜉蝣从草尖飞到树梢,从低的树飞到高的树。 【参考答案】“小小的”反复出现,强调蜉蝣这一生命的微小,与故事中其它生命形成对比。“从……到……”的反复,强调了小蜉蝣努力飞舞、努力欣赏、努力体验的生命状态,展现了它短短一天里对更广大世界的探寻。同时,反复手法能形成故事回环往复的叙事节奏。
例:【2023年天津中考】《水乡寻梦》: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③可是,这水墨画般的梦里水乡,究竟承载着人们怎样的梦呢? 【参考答案】第③段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对水乡美丽图景的描绘,引出下文水乡寻梦的主要内容,通过设问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 ⑨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 ⑩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⑪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例:【2020年陕西中考改编】《黄河一掬》: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 从《诗经》到龚自珍,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文化,丰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强烈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之情。
例:【2021年江苏淮安中考】《治愈的荷》: 文章第⑥段引用苏东坡的《村居》有何用意?(4分) 也恰似苏东坡的《村居》诗:“细雨无声草木葱,无踪布谷慢催耕。云来云去了无意,道隐无名万物荣。”四个“无”字恐怕也是荷叶们“隐”的智慧吧! 【参考答案】①使语言简洁、凝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赞美了荷叶“隐”的智慧;③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④引用苏轼的诗句,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三、答题步骤: 1.判断。指出句段使用的是何种修辞,明确相应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夸张、排比、反复、反问、设问,一般是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对偶、排比,“语言工整”“富有节奏”等等。
2.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修辞对象的什么特点。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珠像粒粒珍珠一样晶莹、一轮弯弯的新月精巧美丽的特点;“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将薄雪似人化,赋予了人的动作和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斜照下呈粉色的薄雪如少女般害羞和小山的可爱、娇美的特点;“飞流直下三千尺”,突出了庐山瀑布山高水急、瀑流直下的特点……
3.分析作用。首先分析内容上的作用,用“特点+主旨”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可用这样的句式:(生动形象地/突出强调了/语言工整、富有节奏地)写出了被修辞对象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或表现了人物××品质,或突出了文章××中心。其次,分析结构上的作用。如为下文××作铺垫,或照应上文的××内容。
4.组织语言。在前三步分析的基础上,组织语言,完成赏析。 如“看,像牛毛,像毛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结合前三个步骤,进行整合,完成赏析: 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和“细丝”,写出了春雨的密、细、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019年湖南衡阳中考】转 身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记叙文标题的理解。记叙文的标题多有深意,要结合文章的主题分析。作者字里行间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如“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转身,就是永别”“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及第⑥⑦段整段文字,都告诉我们:自然景物变化或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常在你“转身”的瞬间,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结合最后一段可知,把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深层含义,即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1.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案】“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不管是自然的景物变化,还是人类的种种人生经历,它都不依你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地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常在你不知不觉中就发生了,短的就像你“转身”一样,身边的一切都不是从前了。我们要珍惜当下的人和事,不要给自己留遗憾。
✱2.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句子的这一特点及内容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把小河比作“镜”“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赋予小河以人的行为,使其充满灵性和人的感情,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小河,“清澈”“温柔”“淙淙”等词句写出了水的清、柔、和谐的特点,表达的是作者对小河的喜爱之情;“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春花之繁多。排比的作用是节奏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强化人物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花的喜爱。
✱2.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 【答案】画线句子使用了排比、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排比表现了作者所见的春花多,水的清、柔、和谐;比喻、拟人的运用使自然的花、水充满灵性和感情,读来琅琅上口,意境优美,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 “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 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和E有误。 A.作者是写了三次,但第一次只是个引子,是略写的; 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明显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答案】A、E
4.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本文结尾段的一串排比句,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用“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尾段对前文具体事件做了一个总的概括,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答案】最后一段,从结构上看是对前文细节描述的一个全面总结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的作用;从立意上看,他把前文的真实的“转身”瞬间,升华到人生的种种时间变化,然后呼唤人们珍惜爱护当前的“真善美”,使文章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2023年吉林中考】破冰迎春归乔忠延 ①立春时节,黄河湾。 ②风在刮,冰在响。随着冰面的破裂,粗犷的吼声喷薄而出:春天醒来吧—— ③冰面的窟窿越破越大,吼声越来越高: ④春天门开啦! ⑤春天回家吧! ⑥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
⑦春江水暖鸭先知,黄河水暖草先绿。紧靠黄河的长旺村,乡亲们早早就看到了鲜嫩的绿草。别看这春色不多彩,不纷纭,没有花开时的五颜六色,仅仅只是一色翠绿,却让人爱得像是抱着襁褓里的婴儿,一刻也放不下。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纯真的爱心,尽管长旺村的春色来得比别处早,可乡亲们总嫌迟,早早就想冰消雪融,将漫长冬天里被严寒覆盖的生机解放出来。 ⑧是啊,春天一到,雪化了,冰消了,冻土如铁的大地松软了。不待百花竞艳,就可以赶着黄牛犁地播种了。撒下的是种子,收获的是粮食,是棉花,是囤里粮冒尖,是身上衣服暖,是一家人欢乐的笑颜。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这哪是做梦,分明是农家在早早谋划春天、构思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人勤春早,这是祖祖辈辈的信条。那不仅是书页里记载的文字,更是黄河湾里令人陡生豪情的生动场景—— ⑨破冰迎春归!
⑩抡起钢钎破冰,挥舞棍棒破冰,硬生生把河面覆盖的冰打破,戳开一个大窟窿。看吧,冰下奔腾着滚滚激流,翻卷着腾腾热浪。那激流,那热浪,恰似春潮扑面而来。 ⑪突然,有人俯下身去,背起撬开的冰块,跑上岸去,边跑边喊:河冰破开了—— ⑫有人紧跟着效仿,不过他那举止更威猛,甩掉棉袄,光着膀子,背起冰块,跑往村里,边跑边喊:春天来到了—— ⑬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春潮震荡了村庄,惊动了暖屋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跑到了村巷,看着光脊背冰的汉子,禁不住喝彩叫好。孩童们更是蹦蹦跳跳,手舞足蹈。几位年迈的长者,激动地竖着拇指连声夸道:背冰!亮膘! ⑭背冰!亮膘! ⑮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
⑯这风俗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在申报项目的这一年,那口口相传多少代的话语需要凝结在纸面。“背冰”好写,“亮膘”则有不同见解。有人写“亮膘”,有人写“亮彪”。不同写法的人,后来握手言和,二者共存。亮膘,亮出健壮肢体!亮彪,亮出彪悍胆魄!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 ⑰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 ⑱一个个光脊梁的黄河汉,黄帻巾,绿短裤,背着红绸带拴牢的雪白冰块,好彪悍,好威武。最威武的当数背冰阵前的领头旗,莫说那旗有多长、有多宽,单说旗杆,那是一根撑顶瓦房的立柱,粗如木桶,重达百斤。若不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杰,哪个扛得起这稀世罕见的旗帜?只见阵前旗一摆,霹雳轰鸣,震耳欲聋,声浪直冲云霄。哈呀,背冰汉手中的锣鼓敲响了,这排山倒海之势,飞扬出石破天惊的豪气!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读画面】 1.选文围绕“迎春”风俗着重描绘了哪两个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 根据第⑥段“破冰,破冰!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第⑨段“破冰迎春归!”等概括为:破冰迎春图; 根据第⑬段“光着脊梁的人们,背冰迅跑,竞相结队,呐喊声形成黄河岸边的第一波春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可概括为:背冰亮膘图。 【答案】“破冰迎春图和背冰亮膘图”或“破冰图和背冰图”。
2.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品析表达效果。 (1)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从词语运用角度品析) 【解析】根据第⑥段“一群腰粗膀圆的彪形大汉,持钢钎,舞棍棒,砸的砸,撬的撬……”可知,这是动作描写,运用“持”“舞”“砸”“撬”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黄河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动作; 根据第⑥段“这画面雄壮豪迈,看一眼,就像是一碗火辣辣的酒咕咚咚下肚,滚烫了脸膛也滚烫了胸口,只想甩掉帽子,扔下棉袄,扎进破冰的人群中干他个满身大汗!”、第⑨段“破冰迎春归!”等可知,这里描绘了雄壮豪迈的破冰画面,表达了黄河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表达作者对黄河汉的赞美。 【参考答案】运用“持”“舞”“砸”“撬”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黄河汉充满力量和激情的动作,描绘了雄壮豪迈的破冰画面,表达了黄河汉对春天的渴盼之情,表达作者对黄河汉的赞美。
2.请从下面语句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品析表达效果。 ✱(2)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选择一种修辞手法品析) 【解析】根据第⑧段“地已耕好,肥已施足,种子躺在里面舒服得使劲往上长,长得小麦金黄金黄,长得棉花雪白雪白,长得豆角好长好长,长得西瓜好甜好甜……”可知,这里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根据第⑧段“无数个冬夜里的美梦,早就与春天交融在一起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早筹措,早动手,把一冬天积蓄在血脉里、骨骼中的劲头释放出来,才会有好光景、好日子”等可知,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参考答案】运用排比修辞,增强语势,描绘了想象中的丰收图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读思路】 3.小博同学认为,在朗读时间受限时,可以删除第⑯段。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和观点。 本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句段内容或结构方面方面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一:不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表达了对黄河汉踔厉奋发、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势不可挡精神的赞美;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主旨突出。结构上,承接上文“迎春风俗”,为后文写背冰的时代风采和深化主旨做铺垫。
【读思路】 3.小博同学认为,在朗读时间受限时,可以删除第⑯段。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或结构方面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和观点。 本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句段内容或结构方面方面谈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示例二:认同。内容上,本段主要交代“背冰”的精神内涵,此内容在前文中已通过形象的描写表现得很充分,后文通过描写“打领头旗”的场景表现这风俗的时代风采;删除此段,内容依然完整,且表达含蓄,意蕴丰富。结构上,删除此段,从第⑮段到第⑰段,自然过渡,由迎春风俗“极具魅力”到“更具时代风采”,进而引出迎春风俗的时代意义,表达连贯完整。
【读情感】 4.深入理解文章,会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请答出两点。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根据第⑲段“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 根据第⑮段“破冰年年干,背冰代代传,春潮岁岁涌,相沿成习,早已成为这里极具魅力的迎春风俗”、第⑰段“岁月更迭,日新月异。如今,这背冰更具时代风采。你看,他们来了”、第⑲段“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可知,表达作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期盼弘扬民族精神,也向往美好幸福的生活。
【读情感】 4.深入理解文章,会使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联系全文,谈谈第⑲段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请答出两点。 ⑲破冰迎春归,人勤春来早,黄河湾早早翻滚起春天的大潮。春潮汹涌澎湃,涌向五湖四海,涌向八方九州! 【答案】通过描述破冰迎春风俗,表达了作者对勤劳人民的赞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热爱)。
考点07:分析段落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07:分析段落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析段落作用,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4:分析段落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34:分析段落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33:体会词句作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