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考点24:把握说明结构-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24:把握说明结构-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把握说明结构,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学们,初三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一个阶段,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处于中考冲刺阶段,我给同学们谈谈备考计划及复习策略,以供参考。1、夯实基础知识。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性很强的科目,在复习备考时要将基础知识夯实。要仔细复习各个年级的课本,重点是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内容。2、理解和掌握考点。中考语文的内容很庞大,但只有理解和掌握了考点,才能在考试中高效地解决问题。重要的考点有:词语辨析、古诗文的理解、作文写作技巧等。3、多做试题。做试题是考试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可以帮助同学们熟悉考试形式和掌握解题技巧。4、阅读提高。语文考试中涉及到的阅读理解题数量很大,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读一些优秀的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5、作文练习。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要用心准备作文写作。要多读一些优秀的作文,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并练习写不同类型的作文,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6、考前复习策略。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可以将每个学科的要点和难点做成复习卡片,每天复习一定数量的卡片。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24
考点24:把握说明结构
考点24:把握说明结构
梳理文章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阅读题必经的一步。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说明结构的考查有两种角度: 一是考查全文的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四种: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和连贯式; 二是考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但这个关系和全文的结构不一定相同,因为同一篇文章可能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比如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的段落之间可能是并列或递进关系。所以,要看清题目的要求,从内容入手,认真区别。
常见考查形式: ①用“‖”划分这篇文章的结构。 ②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个部分,下面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③本文(第×段)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④文章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⑤×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第×段后。 ⑥下面这段话放在文中哪个位置(或哪一段后面)最恰当?为什么?
例1: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请以下面语段为例,分析其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 ①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②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③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④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⑤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立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⑥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⑦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节选自《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
例1: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请以下面语段为例,分析其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 【答案示例】本段第1句以一个问句为“总起”,引起读者的兴趣,下面的第2、6、7句与第1句构成总分结构,又以“首先”“其次”“再其次”这样的序次连词为标志,构成由主到次的逻辑关系。其中第2句总说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与从属于它的第3、4、5句构成“总体概说——举例分说”的结构。第3句介绍石料的制作,与介绍建筑技术的第4、5句是并列结构;第4、5句之间,又是“总体概说——举例分说”的结构。
例2: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八下)“思考探究”二: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答案示例】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从而引出了说明对象。
二、判断说明结构的方法
一、常见的说明文结构: 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大概有三种情形:①总分式;②分总式;③总分总式。 总分式结构常见于逻辑顺序中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如《苏州园林》一文,运用了“总—分”的说明结构,先从总体上说明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然后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再如《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说明结构,第1段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第2~14段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第15段总结全文,呼应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
2.并列式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按照“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各部分之间没有主次之分。
3.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再如《被压扁的沙子》一文,先引出可能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然后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最后通过麦克霍恩等人的研究证明得出结论。追本求源,按照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层层剖析。
4.连贯式 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采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采用的也一般是连贯式说明结构。 如《从甲骨文到微缩图书》,以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书籍演变的历史,文章的层次反映了书籍发展的几个阶段,各层之间是连贯的。
二、判断说明结构的方法 1.看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总分式:看首尾段落,如果与中间段落存在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则是总分式,有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情况。 ②并列式:如果各段落可以调换顺序且不影响文章意思,就是并列式。 ③递进式:如果各段落的意思逐渐深入,若调换顺序会影响文意理解,就是递进式。 ④连贯式:如果各段落之间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层次,存在先后顺序,就是连贯式。
2.看说明顺序。 ①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一般是总分式; ②空间顺序:一般是并列式; ③逻辑顺序:一般是递进式; ④时间顺序:一般是连贯式。
3.看特殊词句。 比如“第一”“第二”等表并列关系,多用在分述部分;“首先……接着……最后……”等表时间先后,多用于连贯式;“由此可知”“综上所述”等多用于总分式或递进式。 另外文中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常常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4.看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式(并列式和递进式两种较少)。事理说明文多为“总分总”式,事物说明文多为“总分”式。
三、常见题型: 题型一:划分结构层次 包括某一段划分、某几段划分和全文划分。作答时,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按文章结构特点来划分。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连贯式。 ②按说明对象来划分。理清说明对象,看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一对象的。有时,一个说明对象里又分许多小的方面,要能把这些小的方面结合起来。 ③抓联系纽带。即过渡句或者过渡段,文章中有总结性和过渡性的关键词句常常是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的关键。
例:【2023年河南中考】非连文本阅读: 同学们在梳理文本一的结构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请简要分析。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参考答案】A项合理。因为文本一①②段用科幻电影引出天津大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本文的说明内容——DNA可用来存储敦煌壁画数字图像;第③段解释DNA可作为存储载体的原因;第④—⑧段具体解释敦煌壁画能“变身”DNA并被成功读取、恢复原样的步骤。A项正体现了递进式的写作思路。
题型二:分析段落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 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结合说明方法进行分析。 ④设问开头,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例:【2020年江苏淮安中考】《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参考答案】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2020年辽宁营口中考】《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参考答案】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题型二:分析段落作用 2.中间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关于……内容的说明,引出下文关于……内容的说明;和上下文相照应;如果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再结合说明方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例:【2022年山东聊城中考】《分子育种技术让水稻更高产》: 简析第⑤段的作用。 ⑤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但无论是自然变异还是人工诱变,基因的变异都是随机发生的。而杂交育种则需要经过多代的筛选、会交和自交,耗费的时间常常要以十年计。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 【答案】承上启下。“尽管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让人们摆脱了对自然界中缓慢发生的变异和杂交的依赖”承接第四段,总结诱变和人工杂交技术在育种上的作用。“显而易见,要想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效率,精准改变基因是其关键”引出下文怎样高效精准改变基因。
题型二:分析段落作用 3.结尾段的作用: ①内容上:指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用途、发展前景、发展意义;补充说明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点或注意点,使说明内容更全面,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②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例:【2021年湖南湘潭中考】《宇宙也有“高速公路”》: 很多读者喜欢文章的最后一段,试阐释其妙处。(2分) ⑦目前,我们对星际高速公路的认知仍然有限,小行星是否会搭乘星际高速公路到达地球?如何及时发现星际高速公路网络上运行的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未来人类能否借助星际高速公路网络更快地飞出太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科学家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解析】最后一段的独特之处在于问题的设置,解答此题可以从文段设置问题的好处方面来考虑,如启发读者思考,引发读者兴趣等。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最后一段针对人们目前对星际高速公路的认知,提出了读者关心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会引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探索科学、了解太空知识的兴趣,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题型三:句段能否调换顺序? (1)表态。通常回答“不能”。 (2)阐述理由。因为这几段运用了……的说明顺序介绍……(第×段说明的是……,第×段说明的是……),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古今中外的时间顺序;或存在由内到外、由前到后、由远及近、由南到北、由中间到两边等空间顺序;或二者存在先后(因果、递进等)的逻辑关系;或因为这几段是按照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或与前后文照应等。 (3)这样的行文安排符合人们认知事物/事理的一般规律(或这几段与上/下文第×段“……”这句话相照应),调换后不合逻辑,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例:【2019年上海中考】《上海是怎么来的?》: 文中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第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勢,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第⑥段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第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所以不能调換。
题型四:分析某一段或某几段能否删去并说明原因 (1)表态。一般回答“不能删去”。 (2)阐述理由。该段的内容是……,其上/下文的内容是……,该段对上/下文……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或该段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或该段在结构上起……作用)。 (3)该段对事物/事理的说明更全面、更充分、更周密,所以不能删去。
例:【2022年湖北仙桃中考】《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 第①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①你看过照片中微笑的自己吗?是不是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好像一拍照,所有人都变成了“假笑男孩(女孩)”,笑容尴尬而不失礼貌,看起来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参考答案】不能。本段从“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这一现象,引出了文章说明的内容:杜兴微笑;也引发读者对“为什么一拍照我们就不会‘笑’了”这一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题型五:材料放在文中哪个位置或哪一段最恰当? (1)段落结构角度。材料说明……内容,放在××段,可以在结构上起到(开头、中间、结尾段)……作用。 (2)说明内容(特征)角度。材料说明……内容,与××段说明的内容相一致。 (3)说明方法角度。材料说明……内容,放在××段,可以作为事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特点(或与段落说明内容一致)。 (4)衔接角度。上下文街接紧密或材料与×文段中某句话内容相关。
例:【2020年上海嘉定中考一模】《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 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第①③⑤段中的哪一段结尾处?请阐述理由。(5分) 马家窑文化位于洮河之滨,濒水而居的人们常见的就是奔腾咆哮的洪水,对水有一种畏惧和崇拜之情,当然会把这常见的自然景观表现在他们的生活器皿之上。 【参考答案】第⑤段结尾处(1分)。这段文字写了马家窑文化的位置(1分),人们对水的情感解释了有人认为彩陶上螺旋形图案表现的是多种水流涡旋的原因(2分)。“当然”一词与第⑤段内容形成承接关系(1分)。
【2020年湖南常德中考】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 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由第④段中“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別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可概括出“另一半”指“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答案】自己听到的声音也是真实的(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也是真实的)。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第②段后 B.第③段后 C.第④段后 D.第⑤段后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通读全文可知,题干中的“这样的差异”指代第③段中“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第⑤至⑪段的内容是解说造成这样的差异的原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这个句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应该放到第④段之后,故选C。 【答案】C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整合信息。“最接近真实”指真实程度很高,由文章第⑨段中的内容可知,“最接近真实”指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第⑩段中说“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那么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就显得微乎其微了,所以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最真实的”,故“最接近真实”和“最真实的”和二者不矛盾。 【答案】不矛盾。“最接近真实”即不是完全的真实,这是就骨传导本身而言的。骨传导时,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只有很小的损失;“最真实”则是相对于空气传导而言的,与空气传导相比,骨传导的能量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读文章第⑥段至第⑩段可知,我们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音调、响度、音色真实程度都很高,是自己最本真的声音;他人听到的我们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导的,能量损失较大,真实程度较低,所以说“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答案】因为自己的声音是通过骨传导被我们的大脑接收的,而骨传导失真最小,因此是“真正的声音”;他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都失真了。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自己的“真正的声音”的唯一接收者。
【2022年四川成都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甲】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乙】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回答了2000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溯源,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已节、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概括为:传统节日习俗丰富; 结合“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概括为: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 结合“新的过节方式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概括为: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答案】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2.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比较。 结合甲“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欢快民谣,喝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乙文“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分析,相同点: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遥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同点:甲文结合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分析,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开头引用端午民谣是为了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答案】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 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3.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位置分析。首先回答:甲文,然后分析原因。甲文主要分析了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魅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写出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答案】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考点12:把握故事情节-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把握故事情节,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6:品析说明语言-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考点25:分析说明方法-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目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