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尿素、乙酰胆碱、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
    C. 草履虫直接生活环境是内环境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液都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相互调节的,时刻在变化,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A、胰岛素、尿素、乙酰胆碱、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其中胰岛素和乙酰胆碱属于细胞特殊分泌物,血浆蛋白是血浆的组成成分,而尿素是代谢废物,A正确;
    B、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因此人吃进酸性或碱性的食物不会使血浆pH发生紊乱,B错误;
    C、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其直接生活环境是外界环境,草履虫没有内环境,B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化学反应中可以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氮基酸合成蛋白质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发生在细胞内的反应不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是反应,不是内环境。
    【详解】A、氮基酸合成蛋白质在核糖体,不在内环境中,A错误;
    B、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合成均发生在细胞内,不在内环境中,B错误;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C错误;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D正确。
    故选D。
    3.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 细胞外液的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
    C. 肌肉注射的胰岛素从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血管最终汇入淋巴液
    D.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答案】C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液)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4、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也称为内环境,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故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温度、pH值等理化性质呈动态平衡,B正确;
    C、肌肉注射的胰岛素从组织液渗透进入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最终汇入血浆,C错误;
    D、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D正确。
    故选C。
    4.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可能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对相关实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
    B. 贝尔纳提出内环境保持稳定主要是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
    C. 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
    D. 小腿抽搐、尿毒症和镰状细胞贫血不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速率可能会加快,如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提高细胞代谢速率,A正确;
    B、人们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最初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内环境的稳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B正确;
    C、腹泻会导致体液中的水和无机盐大量丢失,由此造成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不会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C错误;
    D、小腿抽搐、尿毒症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而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D正确。
    故选C。
    5. 缺氧条件下,脑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加,形成脑水肿;同时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堆积,继而水分聚积形成脑细胞肿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的大小关系是:血浆>脑细胞>组织液
    B. 形成脑水肿时,整体上水的扩散路径为:脑细胞→组织液→血浆
    C. 缺氧引起脑水肿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输入纯氧
    D. 血管壁细胞和脑细胞都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
    【详解】A、氧气的运输方式是扩散,因此顺着氧气运输方向,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因此在缺氧条件下,各部位氧气浓度的大小关系是:血浆>组织液>脑细胞,A错误;
    B、形成脑水肿时,脑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增多,因此整体上水的扩散路径为:血浆→组织液,B错误;
    C、缺氧引起脑水肿时,重要的治疗措施是输入混有少量二氧化碳的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能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C错误;
    D、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D正确。
    故选D。
    6. 给大鼠服用药物C可使其抗体水平下降,服用糖精则其抗体水平不变。若同时给大鼠服用药物C和糖精,经过多次重复后,再给大鼠单独用糖精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糖精引起大鼠体内抗体水平下降这一生命活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精属于非条件刺激B. 药物C属于条件刺激
    C. 属于条件反射D. 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生来就有的, 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
    2、非条件反射是具体事物 (食物、 针扎等)刺激引起的, 而条件反射是由信号刺激引起的。信号刺激分成具体信号和抽象信号, 具体信号如: 声音、 外形、 颜色、 气味等, 抽象信号指语言、 文字。
    3、非条件反射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 脊髓) 参与即可完成, 而条件反射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4、非条件反射是终生的, 固定的,不会消退, 而条件反射是暂时的, 可以消退。
    【详解】AB、给大鼠服用药物C(刺激A)可引起抗体水平下降(某反射活动),因此药物C属于非条件刺激,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则抗体水平不变(不产生某反射),多次重复后只给大鼠服用糖精(刺激B)也会引起抗体水平下降(产生某反射),因此糖精属于条件刺激,AB错误;
    CD、给大鼠服用药物C可使其抗体水平下降,是由较低级的神经中枢(如脑干、 脊髓) 参与即可完成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糖精引起大鼠体内抗体水平下降必须由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属于条件反射,C正确,D错误。
    故选C。
    7.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有促进唾液腺分泌的作用,但唾液的成分却不一样: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刺激副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多而酶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交感神经兴奋时,更利于消化食物,不利于吞咽
    B. 这些支配唾液腺分泌的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C. 唾液的分泌不只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还受大脑控制
    D.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刺激交感神经所分泌的唾液,水分少而酶多,因此交感神经兴奋时,更利于消化食物(酶多),但由于分泌唾液少,故不利于吞咽,A正确;
    B、这些支配唾液腺分泌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传出神经,B错误;
    C、唾液的分泌除受到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外,还受大脑控制,C正确;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配合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D正确。
    故选B。
    8. 下列有关缩手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指尖采血时不缩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 高位截瘫的病人也可能完成缩手反射活动
    C. 先躲避然后产生痛觉,是因为前者涉及到的突触更多
    D. 痛觉的产生可使机体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应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指尖采血时不缩手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即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A正确;
    B、高位截瘫若没有影响缩手反射中的神经中枢,则该病人依然存在缩手反射活动,但不受大脑皮层的控制,B正确;
    C、先躲避然后产生痛觉,是因为后者(痛觉产生)涉及到的突触更多,C错误;
    D、痛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据此可使机体更有预见性地对环境变化做出应对,从而更能适应环境,D正确。
    故选C。
    9. 下课铃声响起,声波进入正在上课的小明耳朵内,听觉感受器产生的信号通过下图所示的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听觉。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声波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图示的反射
    B. 图示过程发生K+外流和Na+内流,两个过程无ADP产生
    C. 兴奋在小明的耳与高级中枢之间进行单向传递
    D. 在图示突触处信号的变化是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只能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其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反射需要依靠完整的反射弧,图示过程中反射弧不完整,不会引起反射,A错误;
    B、声波未刺激听觉感受器前,由于K+外流,神经元细胞处于静息电位,受声波刺激后,由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K+外流和Na+内流都是离子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ATP,B正确;
    C、在小明的耳到高级中枢之间具有较多的突触,兴奋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单向传递,C正确;
    D、在图示中突触处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正确。
    故选A。
    10. 下列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中枢均位于脊髓
    B. 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的神经末梢构成的
    C. 机体未受到刺激时不能发生反射,但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
    D. 完整的反射弧至少包含两个神经元,含有至少一个突触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可知:①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有2个神经元参与;②这两个反射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详解】A、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均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均位于脊髓,A正确;
    B、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B错误;
    C、反射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发生,所以机体未受到刺激时不能发生反射,但效应器可能产生反应,如效应器单独受到刺激发生的反应,C正确;
    D、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要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即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两个神经元间靠突触传递信息,如膝跳反射,D正确。
    故选B。
    11. 下列关于外周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及其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两部分
    B. 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
    C. 脊神经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
    D. 传出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
    【详解】A、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外周神经系统,A错误;
    B、脑神经有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B正确;
    C、脊神经有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C正确;
    D、传出神经也叫运动神经,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D正确。
    故选A。
    12.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组成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
    B. 神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其数量比神经元多
    C. 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
    D. 树突是神经元长而较细的突起,能够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细胞体这三个区域。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构成,A正确;
    B、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元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也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在哺乳类动物中,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的细胞数量比例约为10:1,B正确;
    C、胶质细胞属于结缔组织,其作用不仅是连接和支持各种神经成分,其实神经胶质还起着分配营养物质、参与修复和吞噬的作用,C正确;
    D、轴突是神经元长而较细的突起,能够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D 错误。
    故选D。
    13. 生命活动受神经系统调节,对以下症状出现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 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脑干呼吸中枢受损
    B. 高位截瘫导致小便失禁——脑与脊髓的联系被阻断
    C. “植物人”完全昏迷只能“鼻饲”——脑干和脊髓受损
    D. 饮酒过量导致走路不稳——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功能障碍
    【答案】C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脑干梗塞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高位截瘫导致大小便失禁,这说明排便排尿的反射失去了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大脑对脊髓的调节功能受损,B正确;
    C、分析题意,该“植物人”丧失一切高级生命活动的功能,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说明大脑和小脑被破坏;饮食只能靠“鼻饲”,说明消化、呼吸、心跳功能正常,由此推断脑干功能正常;内脏器官的低级反射活动正常,说明脊髓的部分功能正常,C错误;
    D、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饮酒过量的人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D正确。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细胞形成动作电位时,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依赖于细胞内的ATP
    C. 由动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时需要ATP的参与
    D. Na+内流导致神经元膜电位变化为内负外正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A、神经细胞形成动作电位时,细胞膜主要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A错误;
    B、神经纤维上钾离子外流维持静息电位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B错误;
    C、恢复静息电位中钠离子外流、钾离子内流均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所以需要ATP的参与,C正确;
    D、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会导致神经元膜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C。
    15. 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
    B. 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
    C. 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
    D. 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说明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
    【详解】A、据分析可知,TEA处理后,阻断了外向电流,只有内向电流存在,A正确;
    B、据分析可知,TEA阻断钾通道,从而阻断了外向电流,说明外向电流与钾通道有关,B错误;
    C、据分析可知,TTX阻断钠通道,从而阻断了内向电流,内向电流消失,C错误;
    D、据分析可知,内向电流与钠通道有关,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Na+浓度低,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依然低于膜外,D错误。
    故选A
    【点睛】
    16. 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我们要追求健康、绿色、品质的生活。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其成瘾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的合成、分泌及向突触后膜转移都需要消耗ATP
    B. “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C. 由图可知可卡因的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从而增强并延长多巴胺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
    D. 依据A、B图推测吸食可卡因成瘾的原因是长期高浓度多巴胺刺激使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减少,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需要更多的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详解】A、多巴胺的合成、分泌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神经递质向突触后膜转移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
    B、“瘾君子”吸食毒品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吸食者大脑皮层言语中枢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兴奋性过高有关,B正确;
    C、由图可知:可卡因作用机理是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使多巴胺不能转运回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多,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因而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产生“快感”,C正确;
    D、结合A、B图推测吸食可卡因成瘾的原因是长期高浓度多巴胺刺激导致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的数量减少,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需要更多的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因而导致上瘾,D正确。
    故选A。
    17.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 b 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 c 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 a 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
    B、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
    C、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D。
    18.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细胞死亡。当患者出现记忆丧失、语言障碍等症状时,推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是()
    A. 小脑B. 大脑皮层
    C. 脑干D. 脊髓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当患者出现记忆丧失、语言障碍等症状时,推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简单题。
    19. 此时此刻你在参加生物学期中考试,当你专心答题时,参与工作的言语区主要有( )
    A. V和S区B. H区和S区C. H区和V区D. V区和W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要用到视觉中枢和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去阅读题目,作答时又要用到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去书写。D正确。
    故选D。
    【点睛】
    20.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伤
    C. 损伤若导致上肢无感觉,则上肢也将不能自主运动
    D. 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记忆,但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情绪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详解】A、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损伤,会导致人听不懂别人讲话,但听觉神经正常,能听到说话,A正确;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呼吸中枢在脑干,B错误;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错误;
    D、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记忆,但可能也会影响人的情绪,D错误。
    故选A。
    21. 2020年10月,Bispace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对84285名新冠肺炎患者做了一项“大不列颠智力测试”研究,结果发现感染新冠病毒与严重认知障碍(记忆空白、注意力下降、器官功能下降)相关,住院患者表现出更严重的认知衰退症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学习和记忆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与脑内蛋白质合成无关
    B. 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
    C. 大脑皮层具有语言等高级功能,大多数人主导言语功能的区域在大脑右半球
    D. 大脑皮层虽然可控制机体反射活动,但是对外部世界感知不属于其功能范畴
    【答案】B
    【解析】
    【分析】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
    【详解】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某些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
    B、注意力下降,将会影响瞬时记忆转换至短时记忆过程,注意力提升有助于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B正确;
    C、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是在大脑的左半球,C错误;
    D、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D错误。
    故选B。
    22. 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 M处传导的是电信号,N处传递的是化学信号
    C. N处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只能由突触前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包括轴突——树突型和轴突——细胞体型。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为轴突到树突或轴突到细胞体,则图中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②, A错误;
    B、M处是神经纤维,N处是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进行传导,兴奋在突触处以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是化学信号,B正确;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N处应该是突触后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C错误;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不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23. 图中实线表示某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正常曲线。虚线甲和乙分别表示经某种方式处理后,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异常曲线,则甲、乙对应的可能的处理方式分别是()
    A. 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增加培养液中Na+含量
    B. 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
    C. 增加培养液中Na+含量,增加培养液中K+含量
    D. 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增加培养液中K+含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2、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详解】曲线甲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不变,其处理可能是降低培养液中K+含量,使K+外流增多,形成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曲线乙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其处理可能是降低培养液中Na+含量,影响了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4. 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神经纤维某位点膜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转变为B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
    B. 若组织液中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
    C. 图1中甲测出的电位不止对应图2中的A点
    D. 图2中B点是由于乙酰胆碱与受体相结合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是外正内负,相当于图2中的A点的电位,即静息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是外负内正,相当于图2中的C点的电位,即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B段。
    【详解】A、神经纤维的状态由A静息电位转变为B动作电位的过程中,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A正确;
    B、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若细胞外Na+浓度适当升高,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C点上移,B正确;
    C、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所以图1中A能测出静息电位的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C正确;
    D、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的原因是刺激达到了一定强度,而不是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因为从图中可看出实验是测定单条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不涉及神经递质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25. 关于激素的发现与探究历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 斯他林和贝利斯将小肠黏膜提取液进行静脉注射,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
    C. 班廷给糖尿病狗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加法原理”
    D. 给公鸡摘除睾丸和移植睾丸以证明睾丸分泌雄激素,体现“减法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可以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刮下小肠黏膜并制成提取液后注入静脉中(没有神经调节的参与),可有效排除神经调节的干扰,B正确;
    C、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所以班廷给糖尿病狗注射胰腺提取液,体现了实验设计的“加法原理”,C正确;
    D、摘除睾丸体现了“减法原理”,注射移植睾丸体现了“加法原理”,D错误。
    故选D。
    26.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②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③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④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B. 胰腺分泌的胰液可通过血液运输到达作用部位
    C. ①与③之间的自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四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
    D.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是由盐酸通过血液运输进行调节的
    【答案】ABCD
    【解析】
    【分析】促胰液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激素,该激素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去除神经胰腺能分泌胰液不能说明神经调节没有作用,若想证明神经调节的作用,需要剥离神经单独研究。
    【详解】A、①与④组成的实验自变量为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A错误;
    BD、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到达作用部位可调节胰液的分泌,胰腺分泌的胰液为消化液,4组实验不能说明胰腺分泌的胰液可通过血液运输到达作用部位,BD错误;
    C、①与③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四组实验的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C错误。
    故选ABCD。
    27. 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
    A. 促甲状腺激素B. 甲状腺激素C. 生长激素D. 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分为三类:多肽或蛋白质类激素、氨基酸的衍生物和固醇类激素。“注射法”补充的激素主要是蛋白质类激素,胃里面有分解蛋白质的酶,饲喂会被消化酶消化分解;“饲喂法”补充的激素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以吸收到体内起作用,如氨基酸的衍生物等。
    【详解】ACD、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本质为多肽或蛋白质类激素,消化道中有能分解蛋白质(肽类)激素的酶,因此不能用“饲喂法”补充,ACD错误;
    B、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不能被胃里面的酶分解,可用“饲喂法”补充,B正确。
    故选B。
    28.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B. 进入青春期男孩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D. 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幼年时生长教素分泌异常会导致侏儒症或巨人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凡是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称为外分泌腺;凡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称为内分泌腺。
    【详解】A、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A正确;
    B、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与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有关,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表现为甲亢症状,C错误;
    D、生长激素由垂体分泌,幼年时生长教素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D正确。
    故选C。
    29.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详解】A、乙酰胆碱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其合成场所不是由核糖体,A错误;
    B、肉毒杆菌毒素可能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阻断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B正确;
    C、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不是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C错误;
    D、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不是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故选B。
    30. 去甲肾上腺素(NE)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实验小组为研究某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是否有阻断作用,将该药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说明( )
    A. 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没有阻断作用
    B. 该药物对α受体没有阻断作用,对β受体有阻断作用
    C. 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没有阻断作用
    D. 该药物对α受体和β受体都有阻断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能和突触后膜上的α受体结合,使肌肉收缩;也能和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前膜释放NE。某药物施加在突触处,发现突触间隙的NE量是对照组的20倍,但肌肉没有收缩,由此推断该药物对α受体有阻断作用,使突触前膜不断释放NE,同时该药物对β受体也有阻断作用,使NE不能和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故在突触间隙累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图1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体液,ABCD表示相关系统,abcd表示相关物质,图2为肌肉组织示意图。
    (1)图1中,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填数字标号)。如果C为呼吸系统,那么物质c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______层生物膜。
    (2)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_____________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调节网络下进行。
    (3)如图2所示,正常人体液流经该组织,乙侧的哪些物质浓度比甲侧更低______。
    A. CO2B. O2C. 葡萄糖
    【答案】(1) ①. ①② ②. 6
    (2) ①. 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②. 神经-体液-免疫(3)B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1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图,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④为细胞内液,A为循环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呼吸系统,D为泌尿系统,a表示营养物质,b表示二氧化碳,c为氧气,d为代谢废物;图2中甲为动脉端,乙为静脉端。
    【小问1详解】
    图1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液,结合图示可以看出,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①血浆和②组织液。C为呼吸系统,物质c为氧气,氧气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跨过红细胞膜(1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进入组织细胞膜(1层膜)、再进入线粒体两层膜(2层膜),共6层生物膜。
    【小问2详解】
    内环境稳态指机体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进而保证了组织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除了图1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才能实现。
    【小问3详解】
    如图2所示,甲是动脉端,要给正常的组织细胞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之后,因此正常人静脉端乙侧的血液中氧气和营养物质,故氧气和葡萄糖的浓度比甲侧更低,而二氧化碳的量上升,故选BC。
    32. 如图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填“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填字母),其在反射弧中的作用是_______。
    (2)若刺激Ⅰ处,在Ⅱ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则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该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非条件反射 ②. S ③.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2) ①. 不能 ②. 也可能是神经中枢处受损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五部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提高了生物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题图分析:图中所示为脊髓反射模式图,根据b突触可以判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Ⅰ为传入神经,能传导兴奋;Ⅱ为传出神经,也能传导兴奋;M是效应器,a是传出神经上的一位点,b表示神经中枢的一个突触。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发生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小问1详解】
    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图中S是感受器,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小问2详解】
    I为传入神经上的刺激点,若刺激I处,在Ⅱ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则可能是反射弧的运动神经元已受损,也可能是神经中枢处受损导致,进而导致Ⅱ处接受不到信号。
    33. 渐冻症是一种严重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疾病,研究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该病的形成。正常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将神经元活动释放的过多的K+泵入到自身细胞内,以维持神经元胞外正常的K+浓度;星形胶质细胞还能摄取相关突触中的神经递质,保持突触的正常功能。
    (1)当运动神经元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膜外发生________的电位变化,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为________。
    (2)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会使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据图分析,谷氨酸是一种__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1) ①. 由正到负 ②. 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
    (2) ①. 降低 ②. 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无法回收神经元之间过多的K+浓度过高,细胞内外K+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
    (3)兴奋性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图中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导致Na+内流,是一种兴奋性递质。
    【小问1详解】
    当运动神经元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引起钠离子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此时膜外发生由正变负的电位变化,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即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小问2详解】
    题意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将神经元活动释放的过多的K+泵入到自身细胞内,以维持神经元胞外正常的K+浓度,若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会使细胞外液中钾离子的浓度上升,进而导致钾离子外流速度减慢,表现为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绝对值“降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可总结为星形胶质细胞出现损伤无法回收神经元之间过多的K+浓度过高,细胞内外K+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绝对值降低。
    【小问3详解】
    据图分析,谷氨酸会导致钠离子内流,因而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
    34.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K+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1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图2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_(填图1中序号)是传出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1中______(填图中序号)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位置⑤⑥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2中的______(填“甲”、“乙”或“丙”),
    (3)若想用一次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则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______点(填字母),刺激______点(填字母)。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则可证明兴奋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②若_________________,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③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④⑧ ②. 单向
    (2) ①. ⑤ ②. 甲、乙
    (3) ①. AN(无顺序) ②. M ③. 肌肉收缩,电流表偏转1次 ④. 电流表偏转1次 ⑤.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与突触后膜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中①是感受器,③是传入神经,⑤⑥处于神经中枢的部位,④和⑧是传出神经,②和⑦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组成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根据A上有神经节,确定③是传入神经,同时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由此推断④和⑧为传出神经。膝跳反射涉及多个神经细胞,兴奋在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所以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单向传递。
    【小问2详解】
    发生膝跳反射时,屈肌⑦舒张,表示未兴奋,故图1中⑤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处神经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⑥细胞兴奋,出现屈肌⑦舒张,故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甲,⑥接受到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Cl-内流,不产生兴奋,故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2中的乙。
    【小问3详解】
    若想用一次实验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则需要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两个神经元上,即A、N点,刺激M点,
    ①若肌肉收缩,电流表偏转1次(若在神经元之间是双向传递,则会偏转2次),则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②若电流表偏转1次,则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相关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辽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辽源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5~7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