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课文研读,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基础识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
2、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培养学生深入思考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说到唐诗,大家可能会想到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位是“诗仙”李白,一位是“诗圣”--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杜甫,说他是: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甫到石壕村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民间疾苦,领略他的笔底波澜。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其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
写作背景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四、课文研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4.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5.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6.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凄苦。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7.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8.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五、课堂小结
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的命运就不能被自己所把握,老妇一家正是千万个苦难家庭的缩影,同为苦难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用诗歌记录人间疾苦,忧国忧民,这就是杜甫的伟大所在。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读了这首诗,要铭记过去残酷的历史,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平的生活。好好学习,为铸就更美丽的未来而奋斗。
六、板书设计
石壕吏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
官吏横暴
忧虑时局
第二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风雨,不过是最寻常之景,没有人会刻意地记住一场风、一场雨。但有时,一场大风会被载入诗歌而吟咏叹息,一夜秋雨被历史铭记而永世难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走进一场不寻常的风雨,走进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也走进一位伟大诗人炽热的心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基础识记
1.字音字形
怒号(há)
三重茅(chónɡ)
挂罥(juàn)
塘坳(à)
俄顷(qǐnɡ)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ɡ)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2.词义
秋高:秋深。
三重茅:多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着,挂住。罥,挂结。
忍:狠心。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怎能、如何。
安得:如何能得到。
庇:庇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三、课文研读
(一)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读通诗意。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给每段拟写小标题,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
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
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
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
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文本探究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3.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 49 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4.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5.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7.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明确:(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
课堂小结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卖炭翁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了解卖炭翁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使形象。
深刻理解课文是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卖炭翁的艰辛,品析卖炭翁、宫室形象。
2.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出示故事
同学们,韩愈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农夫把柴用驴驮到市场上去卖,遇到宫市,只得到几尺绢,这还不够,来人还要向他索要把物品运回宫中所需的“脚力钱”。农夫悲愤而泣,便说我绢也不要了,给你们吧。但是来人不接受,说必须要你的驴送入宫中才行。农夫说我有父母妻子,还等我卖了柴才能吃得上饭,现在如此这般,我只能死了。于是,他把来人狠狠地打了一顿,民打官,这还得了?他当然被官吏抓住了,并且报告给皇帝。皇帝的处理办法是,下诏书开除了这位官员,赐给农民十匹绢。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生:各予己见)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和这个故事极为相似。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家作品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三、知识链接
1.讽喻诗有什么特点?
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
2.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四、课文研读
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
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2.具体说说这首诗在内容上,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层:自“夜来城外一尺雪”至“市南门外泥中歇”,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层:自“翩翩两骑来是谁”至结尾,写炭被无情掠走。
3.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4.“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心理描写。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6.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苦”。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
烧炭艰苦——“满面……十指黑”(外貌);
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辗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
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
7.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具体词句:
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
仗势欺人、蛮不讲理——把、称、敕、回、叱、牵、系(行为)
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
8.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五、课堂小结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怀着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诗歌当中的一首。它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但《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鱼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仅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全诗通过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借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百姓鸣不平,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六、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学习活动,总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复述故事,思想感情,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检查预习,朗读诗歌,整体感知,集市,集市南门角落,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