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展开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Cl-35.5 Fe-56 Zn-6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 在配制稀硫酸并制备氢气的实验中,下列装置和实验操作正确并规范的是
A. 量取浓硫酸 B. 稀释浓硫酸
C. 制取氢气 D. 干燥氢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量取浓硫酸,向量筒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量筒口,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地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及时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样容易造成酸液飞溅,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应将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下方,形成液封,防止产生的氢气从长颈漏斗口逸散,故图示实验操作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气用浓硫酸干燥时,气体的进出为长导管进短导管出,故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注意事项是解题的关键。
2.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 《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加热蒸发可得食盐
B. 《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煅烧石灰石可生成熟石灰
C. 《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易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
D. 《周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池中有机物发酵产生可燃性气体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试卷,家威杏 MXSJ663 每日最新,性比价最高【答案】B
【解析】
【详解】A、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描述的是通过蒸发结晶的方式,使氯化钠析出,说法正确。
B、煅烧石灰石可生成生石灰氧化钙,说法错误;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就是说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也就是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说法正确;
D、湖泊中有机物发酵会产生易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沼气,说法正确。
故选:B。
3.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空隙),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空隙)。A正确;
B、向锌粒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是因为锌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不是金属均能与酸反应产生H2,金属铜就不能与酸反应产生H2。B不正确;
C、由于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所以将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C正确;
D、因为纯氧比空气中氧气浓度大,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4. 善于梳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以下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汤姆森发现电子;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该选项归纳有错误。
B、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表示两个氢原子;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铁元素的化合价是价可表示为,该选项归纳有错误。
C、铜是金属,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
D、碳酸钠俗名为纯碱,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属于有机物,该选项归纳有错误。
故选C。
5. 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二氧化碳到葡萄糖和油脂的人工合成,其中一步关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丙和丁都属于化合物B.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C.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 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一氧化碳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A、由图可知,丙中含有多种元素,属于化合物,丁中只含一种元素,属于单质,该选项说法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减少,该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物中有两种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该选项说法错误;
D、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但在化合物中不为零,则该反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6. 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探究铁丝生锈、铁丝燃烧的影响因素,进行如下实验(点燃操作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对比①③可知:水是铁丝生锈的条件之一
B. 对比①②可知:氧气是铁丝生锈的条件之一
C. 对比②③可知:氧气是铁丝燃烧的条件之一
D. 对比③④可知:铁丝形状能影响铁丝的燃烧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①中的铁丝只与氧气接触,③中的铁丝与氧气、水接触,对比①③可知,①中铁丝不生锈,③中铁丝生锈,说明水是铁丝生锈的条件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的铁丝只与氧气接触,②中的铁丝与氮气、水接触,对比①②可知,变量有氧气、水,不能得出氧气是铁丝生锈的条件之一,故选项说法错误。
C、②中的铁丝与氮气、水接触,③中的铁丝与氧气、水接触,对比②③可知,除了氧气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得出氧气是铁丝燃烧的条件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③中的铁丝(螺旋状)与氧气、水接触,④中的铁丝(直线状)与氧气、水接触,对比③④可知,除了铁丝形状不同外,其它条件均相同,可得出铁丝形状能影响铁丝的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7. 下列反应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 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
B. 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C. 用稀盐酸除铁锈后生成气体:
D. 铁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AgCl为不溶物,则Cu无法与AgCl反应,故选项表达错误;
B、胃酸中含有盐酸,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故选项表示正确;
C、稀盐酸除锈后能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选项表达错误;
D、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表达错误。
故选B
8. 兴趣小组用如图装置探究炭粉还原氧化铁,称取3.2g氧化铁与2g过量炭粉均匀混合,放入重48.48g的玻璃管中。实验中观察到A中固体全部变成黑色,B中变混浊。实验结束后称得玻璃管和固体的总质量为52.24g。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假设每个步骤均反应完全,2Fe2O3+3C4Fe+3CO2↑)
A. 参加反应的炭粉的质量是 0.36g
B. 该装置的缺点是无尾气处理装置
C. 称量 B 装置反应前后的质量,增重 0.88g
D. 充分反应后,先打开 K,通入氮气,再熄灭酒精喷灯,防止石灰水倒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装置A中减少的质量为3.2g+2g+48.48g-52.24g=1.44g,而3.2g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则参加反应的碳粉的质量为1.44g-0.96g=0.48g,该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为有毒气体,而该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该选项说法正确;
C、设3.2g氧化铁完全反应时,消耗的碳粉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则,、,解得x=0.36g,y=1.32g,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碳的质量为0.48g-0.36g=0.12g,设消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则,,解得z=0.44g,而装置B增加的质量即为吸收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则增重1.32g-0.44g=0.88g,该选项说法正确;
D、充分反应后,先打开 K,通入氮气,再熄灭酒精喷灯,反应石灰水倒吸入玻璃管中,使玻璃管炸裂,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9. 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中含有化合价升高元素的物质称为还原剂,在反应中的还原剂是
A. CuSO4B. CuC. FeSO4D. Fe
【答案】D
【解析】
【详解】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0,硫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0,硫酸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硫元素显+6价,氧元素显-2价,故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铁是还原剂。
故选D。
10. 已知:白磷、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将一定量的白磷、红磷分别浸入80℃热水中,白磷、红磷均不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说明白磷、红磷均不是可燃物
B. 若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红磷燃烧
C. 若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便可观察到白磷燃烧,对比在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 此实验装置既操作简便,又能防止空气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
【详解】A、80℃热水中不含氧气,水中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说明白磷、红磷燃烧需要氧气,故A不正确;
B、红磷的着火点是240℃,若升高右侧漏斗至红磷露出水面,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观察到红磷燃烧,故B不正确;
C、若升高左侧漏斗至白磷露出水面,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便可观察到白磷燃烧,水中白磷与氧气不接触,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则对比在水中白磷不燃烧的现象,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C正确;
D、白磷、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直接排入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故D不正确。
故选C。
11. 工业上用NO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中,参加反应的NO与的分子数之比为1∶2
B. 转化过程中,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 理论上,、足量可以将NO、全部转化为
D. 工业上,30kg NO生产得到42 kg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反应①为一氧化氮和氧气生成二氧化氮,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参加反应的NO与 O2 的分子数之比为2:1,选项错误;
B、转化过程中,反应①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有0变为-2,选项错误;
C、由图知,反应①②循环发生,故理论上O2、H2O足量可以将NO、NO2全部转化为HNO3,选项正确;
D、由以上分析知,NO全部转化为HNO3,硝酸中氮元素全部来自于一氧化氮,则,选项错误。
故选C。
12. 能验证M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组试剂是
①Zn、Mg、Cu、稀硫酸 ②Mg(NO3)2溶液、Zn、Cu(NO3)2溶液
③Mg(NO3)2溶液、Zn(NO3)2溶液、Cu ④Zn、Cu、Mg(NO3)2溶液、稀硫酸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锌和镁都能与稀硫酸反应,且根据气泡的产生速度可以判断镁的活动性强于锌,铜不与稀硫酸反应,故活动性最弱,故①可以验证M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锌能与硝酸铜反应,说明锌活动性强于铜,锌不能与硝酸镁反应,说明锌的活动性弱于镁,故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锌、铜,故②可以验证M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③铜不与硝酸镁和硝酸锌反应,故铜的活动性最弱,但是无法判断锌和镁的活动性强弱,故③不可以验证M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④锌、铜都不能与硝酸镁反应,故镁的活动性最强,而锌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故锌的活动性强于铜,故④可以验证Mg、Zn、Cu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
故选:B。
13. 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图测中能够正确 反映产生氢气质量m与反应时间t关系的图象为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锌>铁,与硫酸反应时镁的速率最快,在坐标中斜线最陡,铁的反应速率最慢,在坐标中斜线最平缓,观察图象,排除BC;等质量的镁,锌,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在室温下起反应,则镁生成的氢气最多,锌生成的氢气最少,观察图象,排除D;故选:A。
14. 农业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选种。实验室配制100g该浓度溶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B. 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
C. 选用100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
D. 步骤③的操作可以增大NaCl的溶解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④②①⑤③,故A说法正确;
B、若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读数小,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则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故B说法正确;
C、在实验室中要配制100g这种溶液,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需氯化钠的质量=100g×16%=16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100g-16g=84g,水的密度为1g/mL,则水体积为84mL,所以可选用100 mL量筒量取所需水的体积,可以减小实验误差,故C说法正确;
D、步骤③溶解操作中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溶解速率,但不能增大NaCl的溶解度,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5. 烧杯内原有某物质,向其中加入物质X,X的质量与变量Y的关系如下图,下列一定能正确反应X、Y对应关系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如果氯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当溶液达到饱和之后,再加入氯化钠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如果氯化钠溶液是饱和溶液,加入氯化钠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B、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之后,溶质的离子向水中扩散吸收热量,溶质的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离子放出热量,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所以硝酸铵固体溶于水之后溶液的温度降低,错误;C、Mg+ZnSO4=MgSO4+Zn,反应前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溶质逐渐变为硫酸镁,硫酸镁的化学式量为120,硫酸锌的化学式量为161,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在减小,错误;D、稀硫酸和氧化镁的反应为H2SO4+MgO=MgSO4+H2O,氧化镁中的氧元素转化到水中,水是溶剂,是溶液的一部分,所以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增加,正确。
16. 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气球变大,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B、塑料瓶变瘪是由于NaOH与CO2反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产生的现象,不符合题意;
C、鸡蛋进入瓶内,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导致瓶内的压强减小,不符合题意;
D、水槽中具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或溶于水,导致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所以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符合题意。
故选D。
17. 下列各组溶液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无明显现象的一组是
A. NaNO3、NaCl、AgNO3
B. CuSO4、H2SO4、BaCl2
C. HCl、Na2SO4、NaOH
D. HCl、Na2CO3、NaNO3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Cl与AgNO3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B、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C、HCl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但没有明显现象,符合题意;
D、HCl与Na2CO3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看到有气泡生成,有明显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 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A. NaCl、BaCl2、CuSO4、KNO3
B. Na2CO3、BaCl2、Na2SO4、HCl
C. CaCl2、AgNO3、MgCl2、CuCl2
D NaOH、Ba(NO3)2、NaCl、MgS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CuSO4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SO4溶液;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是BaCl2溶液,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能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Na2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2SO4溶液,不加其它试剂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
C、CuCl2溶液是蓝色的,首先鉴别出蓝色的CuCl2溶液;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溶液,AgNO3溶液与CaCl2、MgCl2溶液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D、MgSO4液与KOH、Ba(NO3)2反应均能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不加其它试剂无法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 下列是忘记盖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的检验,在取少量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不合理的是(已知溶液和溶液均呈中性)
A. 滴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证明原样品没有变质
B. 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C. 滴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
D. 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滤液的,证明原样品全部变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详解】A、滴入足量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证明原样品没有变质,选项合理;
B、滴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滤液的pH>7,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证明原样品部分变质,选项合理;
C、滴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滤液的pH>7,不能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因为如果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也显碱性,所以滤液的pH>7不能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选项不合理;
D、滴入足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滤液的pH=7,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证明原样品全部变质,选项合理;
故选C。
20. 下列对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A. 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一定含有氯离子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消失,该溶液一定含有钡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向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碳酸银、硫酸银,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离子,选项错误;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可排除银离子、碳酸根等离子的干扰,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原溶液中一定有,选项正确;
C、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后,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溶液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选项错误;
D、向某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能为碳酸钡或碳酸钙等,所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钡离子,选项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5分)
21. 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1)“真金不怕火炼”,这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_______。
(2)古人用青铜(铜锡合金)制造兵器。青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_______(大、小)。
(3)对钢铁制品进行“发蓝”处理,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有效防止钢铁锈蚀。致密氧化膜能防止钢铁锈蚀的原因是_______。
(4)钛与盐酸反应:,若把钛放入硝酸银溶液中_______(选填“有”或“没有”)单质银析出。
(5)工业制铝原理为电解熔融的,生成铝和一种可供呼吸的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工业上用赤铁矿石冶炼成生铁的反应原理:_______。
【答案】21. 稳定 22. 大
23. 隔绝氧气和水蒸气
24. 有 25.
26.
【解析】
【小问1详解】
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发生反应,体现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小问2详解】
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的硬度大,青铜是铜锡合金,硬度大于纯铜;
【小问3详解】
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会发生锈蚀,对钢铁制品进行“发蓝”处理,使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隔绝氧气和水,能有效防止钢铁锈蚀;
【小问4详解】
钛可以与盐酸反应,说明钛的活动性排在氢前,所以钛比银活泼,若把钛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钛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有单质银析出;
【小问5详解】
工业制铝原理为电解熔融的 Al2O3 ,生成铝和一种可供呼吸的气体(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2.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
(2)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写出一种),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3)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液中变化的是______。
A.溶剂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4)2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50克,分别蒸发掉10克水,剩余溶液的质量甲_______乙(选填“>”、“=”、“<”)。
(5)如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①20℃时向100g水中加入40g硝酸钾,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②现有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10g,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_______g。
③表中对应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为_______(精确到0.1%)。
【答案】22. 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
23. ①. 降低温度或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 ②. 降温结晶
24. ①. 37.5% ②. BC##CB
25. < 26. ①. 继续加水或升高温度 ②. 78.4 ③. 62.8%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P点表示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
【小问2详解】
要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加溶质、恒温蒸发的方法,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也可采用降温的方法使其变为饱和;
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乙变化较小,故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小问3详解】
3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即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60g甲,则50个水中最多溶解甲60g÷2=30g,30℃时,将40g甲物质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0g,溶液质量为30g+50g=80g,溶质质量分数为:;
若将烧杯内物质升温到50℃(不考虑水蒸发),溶解度增大,原来没有溶解的固体会继续溶解,溶液中变化的是溶质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考虑水的蒸发故溶剂不变,
故选BC;
【小问4详解】
20℃时,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加热蒸发掉等质量的水后恢复至20℃,谁的溶解度大,谁析出晶体多,谁所得溶液质量就小,所以剩余溶液的质量甲<乙;
【小问5详解】
①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若想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继续加水或升高温度;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60℃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60℃时210g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钾,含水为:210g-110g=100g,而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即在20℃时,在100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则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为110g-31.6g=78.4g;
③表中硝酸钾的溶解度的最大值为169g,则表中对应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值为。
23. 推断题:已知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B常温下是无色液体,C、D、F是黑色固体,D为单质,E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金属,G为红色固体,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连线代表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箭头代表物质间能够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A和E发生反应的生成物是_______。(填物质名称)
(2)H与A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B→A:_______;
②C→G:_______;
③E→G:_______。
【答案】23. 四氧化三铁
24. 燃烧放热,产生淡蓝色火焰
25. ①. ②. ③.
【解析】
【分析】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B常温下是无色液体,与A(氧气)可以相互转化,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则B为水,B与H可以相互转化,H可以与A(氧气)反应,则H为氢气,C、D、F是黑色固体,D为单质,可与氧气反应,则D为碳,E为生活中一种常见的金属,可以与A(氧气)反应,E可生成黑色固体F,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则E为铁,F为四氧化三铁,G为红色固体,可与A(氧气)反应,铜和氧气加热生成氧化铜,则G为铜,D(碳)与C可以相互转化,C和G(铜)可以相互转化,则C为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小问1详解】
A和E发生的反应即为铁和氧气点燃生成四氧化三铁;
【小问2详解】
H为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产生淡蓝色火焰;
【小问3详解】
①B为水,A为氧气,B→A即为水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②C为氧化铜,G为铜,C→G可以为一氧化碳在加热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E为铁,G为铜,E→G可以为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三.实验及探究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28分)
24. 根据下列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少量二氧化碳时,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填编号,下同),收集装置应选用_______;如需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24. ①. C ②. E ③. B
25.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固液混合不加热装置,制取少量气体时,选用试管而不用锥形瓶,则发生装置选C;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收集装置选E;
分液漏斗能控制液体的滴加,所以能随时控制生成气体的量并节约药品的仪器是B;
【小问2详解】
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方程式为:。
25. 在实验室和生活中选择合适的药品和装置可以制取氧气。
Ⅰ.实验室用图-1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
(1)用作催化剂,加热分解得到和K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收集干燥氧气应选取的收集装置为_______(选填字母)。
(3)搭建如图-2所示装置时,需要调整试管的倾斜角度,可松开_______(选填“”、“”或“”)处的螺丝,待调整后再拧紧。
(4)实验结束时,下列两步操作中先进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a.移走并熄灭仪器X
b.断开试管与洗气瓶之间的连接
【答案】25.
26. C 27.
28. b
【解析】
【小问1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既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若要收集干燥的氧气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收集,故选C;
【小问3详解】
K1是调整试管的高度,K2是调整试管的水平位置,K3是调整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所以搭建如图-2所示装置时,需要调整试管的倾斜角度,可松开K2处的螺丝,待调整后再拧紧;
【小问4详解】
实验结束时,先断开试管与D装置之间的连接,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被倒吸,造成试管炸裂。
26. 粗盐中主要含有、、等可溶性杂质。小蕾同学按如图所示进行了粗盐提纯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她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欲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步骤①中加入的试剂F是_______(写化学式)。
(2)溶液B中所含溶质有_______(写化学式)。
(3)沉淀X中,含有_______种沉淀。
(4)溶液D中,存在的阴离子有_______(填离子符号)。
(5)步骤⑤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步骤④和步骤⑤能否对调?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
(7)步骤③中加入的试剂G是_______(写名称),该试剂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
(8)溶液E中存在的粒子有_______(写微粒符号)。
【答案】26.
27. 、、NaCl、
28. 4##四 29. 、、
30.
31. ①. 不能 ②. 盐酸会与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沉淀反应
32. ①. 碳酸钠 ②. 除去过量的氯化钡和氯化钙
33. 、、
【解析】
【分析】用氢氧化镁除掉溶液中的MgCl2,用氯化钡除掉Na2SO4,用碳酸钠除掉CaCl2与多余的氯化钡,在滤液中加稀盐酸的作用,应考虑除去NaOH、Na2CO3溶液;
【小问1详解】
用氢氧化镁除掉溶液中的MgCl2,用氯化钡除掉Na2SO4,用碳酸钠除掉CaCl2与多余的氯化钡,所以步骤①中加入的试剂F是氯化钡,化学式BaCl2;
【小问2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加入的氯化钡是过量的,氯化钡将硫酸钠完全反应掉生成了氯化钠和硫酸钡沉淀,同时氯化钡有剩余,故溶液B中含有溶质是MgCl2、CaCl2、NaCl、BaCl2;
【小问3详解】
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与剩余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故沉淀为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4种;
【小问4详解】
溶液D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剩余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被碳酸钠反应掉,无剩余,所以存在的阴离子有氯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符号为:Cl−、OH−、;
【小问5详解】
步骤⑤中,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小问6详解】
步骤④和步骤⑤不能对调,原因是:稀盐酸会与氢氧化镁、碳酸钙、碳酸钡沉淀反应,使Mg2+、Ca2+、Ba2+又重新进入溶液中;
【小问7详解】
由分析可知,步骤③加入的试剂为碳酸钠溶液,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步骤①中剩余的氯化钡;
【小问8详解】
溶液E为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溶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溶液中存在的粒子为:Na+、Cl-、H2O。
27. 兴趣小组同学通过以下实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验一】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1)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1、2号试管中无明显现象,3、4号试管中的现象分别是______。
【提出问题】3、4号试管中的现象能证明硫酸与、发生了复分解反应。1、2号试管中均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如何证明硫酸与NaOH,NaCl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实验二】同学们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2)
【实验三】欲进一步探究2号试管中的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复分解反应,同学们又补充以下实验。
(3)根据以上现象分析推理,可判断H2SO4不能与NaCl发生复分解反应。该实验中试剂M可能是_______。
【拓展应用】
(4)根据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B. 判断化学反应发生,可依据有新物质生成,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是否消失
C. 证明复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可验证某一反应物依然存在
【答案】(1)3号试管中有气泡产生,4号试管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2) ①.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②. ③. H++OH-=H2O
(3)紫色石蕊溶液或石蕊溶液或紫色石蕊或石蕊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3号试管中,碳酸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有气泡产生;4号试管中,氯化钡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而氢氧化钠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则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则说明复分解反应已经发发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为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反应生成水,可表示为H++OH-=H2O。
【小问3详解】
硫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试剂M可能为紫色石蕊溶液。
【小问4详解】
A、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为生成物有水、气体或沉淀,则酸、碱、盐之间并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有新物质生成的反应为化学变化,且由前面分析可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也可依据某一反应物是否下消失,该选项说法正确;
C、当某物质过量时会有剩余,则不能根据某一反应物的存在证明复分解反应的发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四.计算题(共7分)
28. 航母舰体需要定期除锈维护,为实现对除锈废液(溶质主要成分为、其他杂质忽略)的综合利用,需测定废液中的质量分数,取废液样品,依次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过滤,称重,相关数据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次过滤后,滤液中溶质成分为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2)所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废液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至0.1%)。
【答案】(1)
(2)解:根据题意,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完全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所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用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
【解析】
【小问1详解】
第一次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反应完,再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第一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第二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第三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完全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第三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只生成了沉淀,说明氯化铁已经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有剩余,则第③次过滤后,滤液中溶质的成分为。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小问3详解】
第一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第二次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氢氧化铁沉淀;说明与稀盐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溶质的质量为。
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废液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点睛】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确定100g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完全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将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100mL
分子之间有空隙
B
向锌粒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气泡
金属均能与酸反应产生H2
C
将黄铜片和铜片相互刻画,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
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
A.化学家与贡献
B.化学用语与意义
①汤姆森——发现原子核
②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
①——表示两个氢原子
②——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C.物质与构成粒子
D.物质、俗名与类别
①铜——由铜原子构成
②氯化钠——由和构成
①碳酸钠——纯碱——碱
②甲烷——天然气——有机物
选项
烧杯内原有物质
X
Y
A
NaCl溶液
NaCl固体
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B
水
NH4NO3固体
溶液的温度
C
硫酸锌溶液
镁粉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D
稀硫酸
氧化镁
溶液中氧元素的质量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及结论
解释
5号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滴加足量稀硫酸后,________,复分解反应已发生
5号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5号试管中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
6号试管中始终无明显现象,不能确定反应是否发生
24,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六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4,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六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1g,无法准确测出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1,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01,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7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73,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化学试题,共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与简答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