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云南省昭通市教研联盟2023-2024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
展开考生注意:
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鲁教必修第一册。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下图为火星与地球数据比较(均以地球为1)。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既稀薄又寒冷的主要原因有( )
①比地球质量小②靠近小行星带③自转速度较快④距离太阳较远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2.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太阳系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是因为火星( )
A. 有四季变化B. 大气含碳氧C. 属类地行星D. 可能存在水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火星质量、体积远小于地球,引力小于地球,火星大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低,①正确;靠近小行星带与空气稀薄和寒冷没有关系,②错误; 火星与地球自转周期差不多,自转速度相当,自转快慢影响不大,③错误;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较远,温度较低,④正确;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一般水是存在生命物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有水才可能有生命。火星是科学家认为除地球以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天体,因为火星可能存在水,D正确,四季变化、含碳氧、类地行星不是有生命必要条件,ABC错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误,故选D。
【点睛】由于火星质量和体积都比地球小很多,因此,火星大气密度很小,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保温作用也弱,因此火星上的昼夜温差大。
科罗拉多大峡谷崖壁上裸露着跨越前寒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下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乙地层典型生物化石( )
A. 藻类遗迹化石B. 鱼类遗迹化石
C. 鸟类遗迹化石D. 哺乳类遗迹化石
4. 图示地层所属地质年代特征是( )
A. 甲地层—裸子植物发育繁盛B. 乙地层—最重要的成铁时代
C. 丙地层—形成亚欧大陆雏形D. 丁地层—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5. 大峡谷所属地球圈层( )
A. 纵波传播速度加快B. 存在岩浆的发源地
C. 主要物质是铁和镍D. 不同地区厚度不一
【答案】3. B 4. C 5.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层跨越前寒武纪、古生代和中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甲地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早古生代;丙地层含有两栖类遗迹化石,属于晚古生代中后期;乙地层位于甲地层和丙地层之间,属于晚古生代早期,结合选项可知,乙地层典型生物化石应为鱼类遗迹化石,B对;藻类主要盛行于前寒武纪,A错;鸟类出现在中生代,C错;哺乳类主要在新生代盛行,D错。故选B。
【4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甲地层为早古生代,裸子植被开始出现在晚古生代晚期,A错;乙地层为晚古生代早期,最重要的成铁时代是前寒武纪,B错;丙地层属于晚古生代中后期,古生代形成亚欧大陆雏形,C对;丁地层含有爬行类遗迹,为中生代地层,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现代地貌格局,D错。故选C。
【5题详解】
大峡谷属于地壳,厚薄不一,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D对;在莫霍界面纵波传播速度加快,A错;岩浆发源地是软流层,分布在地幔,B错;内核的主要物质是铁和镍,地壳的主要元素是氧、硅、铝、铁、钙等,C错。故选D。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7时2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地面指令控制下路上回家之旅。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神舟十六号飞船返回途中经过的电离层位于( )
A. ①B. ②C. ③D. ④
7. 导致①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B. 臭氧吸收紫外线
C. 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D. 高层大气中电离层吸收热量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分析,图中①位于近地面,为对流层;②位于对流层顶到50km高度处,为平流层,③和④为高层大气(③为中间层,位于高层大气底部;④为热层,位于中间层顶之上)。电离层主要位于热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为对流层,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获得能量不断减少,气温下降,A正确。臭氧吸收紫外线是平流层大气获得热量的主要来源,B错误;地形多样,天气变化大不是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C错误。高层大气电离层吸热是高层大气的增温原因,与对流层气温变化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022年,昆明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该市某学校为响应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新的雨水排水方式(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新的雨水排水方式中导渗管出水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地表径流B. 地下径流C. 下渗D. 水汽输送
9. 该校采用新的雨水排水方式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 水汽输送量减少B. 雨水下渗量减少C. 地表径流量减少D. 蒸发(腾)量增加
10.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 美化城市环境B. 增加城市降水C. 节约城市用水D. 提高防涝能力
【答案】8. C 9. C 10.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由图可知,通过导渗管出水,然后下渗到土壤中,是模拟下渗环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通过导渗管可以将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C正确,B错误;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A错误;增加下渗,表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蒸发减少,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防涝能力,D正确;与ABC选项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我国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植被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景观。下图为我国四种不同类型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植物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落叶阔叶林B. 乙——常绿阔叶林
C. 丙——温带荒漠植被D. 丁——热带雨林
12. 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图中能指示干旱环境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答案】11. D 12.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芦苇扎根生长在水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A错误;胡杨分布于西北温带地区,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B错误;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属于常绿乔木,C错误;椰林分布在海南,属于热带雨林植被,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胡杨是干旱环境生长的,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因此能指示干旱环境,B正确;芦苇生长在水里,指示水生环境;迎客松、椰林生长在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暖湿,CD错误。故选B。
【点睛】芦苇的生态作用:芦苇根茎四布,有固堤之效;芦苇能吸收水中的磷,可以抑制蓝藻的生长。大面积的芦苇不仅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所形成的良好湿地生态环境,也为鸟类提供栖息、觅食、繁殖的家园。
昭阳区昭通大道两侧绿化带最宽处达到了33米,所种植的绿化植物主要有香樟等大型乔木。香樟属常绿大乔木,分枝点高,根系深,是良好的城市行道树。每年春季,香樟树大量落叶,形成树上鲜翠欲滴、树下落叶缤纷的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3. 香樟成为良好城市行道树的有利条件是( )
A. 抗风性强,不易倒伏B. 木质坚硬,良好板材C. 树冠高大,树荫稀疏D. 落叶缤纷,肥沃土壤
14. 香樟树春季大量落叶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降低B. 枯叶脱落C. 新叶发芽D. 人为摇晃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香樟分枝点高,根系深,抗风性强、不易倒伏,易成活,A正确;属于阔叶林,木质不坚硬,且行道树不是为了木材,B错误。同时,树冠高大,树荫浓茂,有利于为行人提供荫蔽条件,C错误;土壤是否肥沃与此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春季气温升高,新叶发芽,大量的旧叶落下,C正确,A错误。大风频发枯叶脱离主要在秋季,B错误。樟树木较高大,人为摇晃掉下的树叶有限,D错误。故选C。
【点睛】香樟树形雄伟壮观,四季常绿,树冠开展,枝叶繁茂,浓荫覆地,枝叶秀丽而有香气,是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林、防风林和隔音林带的优良树种。香樟对氯气、二氧化碳、氟等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也是工厂绿化的好材料。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自然条件是( )
A. 可溶性岩石多B. 地表水源丰富C. 地表植被多样D. 地形起伏较大
16. 该区域甲、乙、丙三种地上喀斯特地貌溶蚀程度由重到轻的顺序是( )
A. 乙、丙、甲B. 丙、甲、乙C. 甲、丙、乙D. 丙、乙、甲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形成,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A正确;需可溶性岩石广布,地表水源丰富不一定能形成喀斯特地貌,B错误;植被多样与喀斯特地貌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地形起伏对形成喀斯特地貌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石灰岩出露地表时间越早,接受流水溶蚀越早。甲基部石灰岩连续且较厚,流水溶蚀程度较轻;乙基部石灰岩厚度变薄,断续相连,流水溶蚀程度较重,接受溶蚀时间较早;丙基部石灰岩分离,厚度最薄,流水溶蚀程度最严重,接受溶蚀时间最早,所以溶蚀程度由重到轻为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 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 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2023年暑假期间,某旅行社推出环新疆旅行线路,引起新疆旅游热。下图为新疆部分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示地貌景观塑造的能量来源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
18. 与图乙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A. 降水、植被B. 光照、岩石C. 岩石、气候D. 生物、土壤
【答案】17. A 18. C
【解析】
【17题详解】
阿什库勒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岩浆活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无关,A符合题意;喀纳斯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乌尔禾魔鬼城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天山角峰主要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这三个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均属于外力作用,而外力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题详解】
图乙“魔鬼城”是风力侵蚀地貌,软硬不同的地层经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因此,其形态与岩石性质有关,也与干燥的气候、强劲的盛行风向密切相关;降水、植被、生物、土壤、光照与该地貌形成关系不大。故选C。
【点睛】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于耕作性和生产性较好的一种土壤。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不属于我国东北黑土形成条件的是( )
A. 冻土广布B. 冬季湿冷C. 夏季湿热D. 植被茂盛
20. 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气候②风力③生物④时间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21. 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 调节土温B. 通气透水C. 增加养分D. 保水保肥
【答案】19. A 20. C 21. D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冻土广布与东北黑土的形成关系不大,A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热),植被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枯枝落叶多,且因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慢,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有机质),形成黑土,故夏季湿热、植被茂盛、冬季冷湿均是我国东北黑土的形成条件,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题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微生物、枯枝落叶以及动物尸体等覆盖在地表,经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地表覆盖的有机质、腐殖质逐渐增多,腐殖质层逐渐变厚,①③④正确;风力对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影响较小,②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黏粒淀积层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通透性较差,但能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D正确、B错误;黏粒淀积层对土温调节作用不大,A错误;黏粒淀积层含养分较少,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剖面结构: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溶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淋失,颜色较浅。沉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层沉积、积累,质地粘重需要熟记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下图为某年6月长江流域主要流区水情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排水不畅B. 围湖造田,湖泊变小C. 气候异常,暴雨过大D. 河道淤积,水位抬高
23. 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和最轻松的地点分别是( )
A. 吉安、长沙B. 仙桃、吉安C. 都昌、仙桃D. 长沙、都昌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长江干流段容易发生大洪水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C正确,上游河道不平坦,A错误;围湖造田,湖泊变小是人为原因,B错误;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主要是中下游河段,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根据图例中警戒水位和实时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越多,防汛任务最艰巨,图中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仙桃,吉安低于警戒水位最多,防汛任务最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洪水的成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1、破坏森林植被,引发水土流失;2、围湖造田,影响蓄洪能力;3、侵占河道,流水不畅;4、防洪设施标准偏低。自然因素:1、暴雨的发生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自然现象;2、天气和气候因素是引发暴雨的直接原因。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兰州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图中29秒为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通常说明( )
A. 当地距离震中越近B. 当地地震越频繁
C. 本次地震震级越大D. 地震波的速度越快
25. 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②地震震级③地震波速度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24. A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图中29秒为地震横波将到达的倒计时时间,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越短,说明当地距离震中越近,A正确。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与地震频繁程度无关,B错误。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震级与收到该信息时所显示的倒计时时间长短无关,C错误。地震波速度与介质有关,倒计时时间并不能说明地震波的速度快慢,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烈度与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也有关,①②④正确;地震波速度的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洱海位于我国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四面环山,位于山谷盆地。自古有下关风,上关花(四季鲜花不断),苍山雪,洱海月,“风花雪月”四大美景的美誉,因其独特的地形,洱海地区山谷风和湖陆风叠加。下面左图为洱海附近两个观测站纬向(东西方向)风向风速日变化示意图(风速正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右图为观察站位置示意图。
(1)简述乙观测站白天和夜晚的风向的差异。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乙观测站地区白天风向的形成原因。
(3)分析甲观测站风向风速日变化特征的成因。
【答案】26. 乙观测站白天和夜晚的风向差异是:白天吹偏东风,夜晚吹偏西风。
27. 乙观测站地区白天风向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洱海与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洱海气温低,气压高,而周边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洱海吹向陆地,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偏东风。
28. 甲观测站风向风速日变化特征的成因是:整体吹偏西风,风速夜间高于白天。白天,由于谷风和湖风的叠加,但甲观测站海拔较高,受其影响较弱,风速较低;夜晚,由于山风和陆风的叠加,风速较高。
【解析】
【分析】本题以洱海图文材料为背景,涉及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
【小问1详解】
由图文材料可知,乙观测站位于洱海的西侧,由于比热容差异,白天洱海升温速度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陆地升温速度快,气温高,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风从洱海吹向观测站一侧,加之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偏东风;夜间,反之,形成偏西风。
【小问2详解】
乙观测站地区白天风向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洱海与周边陆地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洱海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而周边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风从洱海吹向观测站附近的陆地,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偏东风。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甲观测站的风向一直为偏西风,风向未变,风速夜间高于白天。夜间,山顶降温速度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山谷洱海一侧降温速度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风从山顶吹向洱海,形成山风,夜间从观测站吹向洱海的陆风和山风方向一致,均为偏西风,两风叠加,加强了夜间的风速;白天,但甲观测站海拔较高,受谷风和湖风的叠加的影响较弱,风速较低。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日下午,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实验6”科考船顺利返抵广州新洲码头,圆满完成2023年东印度洋综合科学考察共享航次科考任务。我国东印度洋共享航次科考已开展了12个年头,已经成功获得了上层海洋环流年际变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运动特征。巽他海峡(如下左图)是爪哇海与东印度洋进行海水交换的西部通道,爪哇海的海表面常年高于印度洋一侧。下面右图为爪哇海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爪哇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特征。
(2)判断巽他海峡表层海水流动方向。
(3)阐释在深度500米内,爪哇海表层海水密度的变化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27. 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海域较为封闭,全年降水多,加上周围河流的淡水注入量多,表层盐度较低。表层盐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
28. 爪哇海流向印度洋(或自东北向西南流动)。
29. 变化特点: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迅速上升。原因:爪哇海纬度偏低,海域表层接受太阳辐射多;表层到500米深度之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大,海水温度变化大,导致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迅速上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洋科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性质与海水运动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和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海水的性质主要包括温度、盐度和密度三个方面。爪哇岛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表层海水温度较高;位于赤道附近,全能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域较为封闭,加上周围河流的淡水注入量多,表层海水盐度较低;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较低。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所知,巽他海峡是爪哇海与东印度洋进行海水交换的西部通道,据材料可知,爪哇海的海表面常年高于印度洋一侧,因此该海峡的表层海水流向为爪哇海流向印度洋(或自东北向西南流动)。
【小问3详解】
结合爪哇海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图可知,在500米深度范围内,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迅速上升。原因是爪哇海纬度偏低,海域表层接受太阳辐射多,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低;500米深度海水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海水温度低,密度较高;表层到500米深度之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差异大,海水温度变化大,导致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加迅速上升。
【点睛】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甲图)是我国第一大河,从源头到入海,全长超6300千米,流域内地貌类型多样,景观独特。金沙江下游流出横断山区后,长江形成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形成“长江第一湾”(乙图),江中有沙洲——“金沙滩”,枯水期常与江岸相连。长江中游平原上河道蜿蜒曲折,发育河曲地貌,该处河道河床淤高,受河道变迁作用形成多处牛轭湖(丙图)。长江河口处形成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丁图)。
(1)指出在枯水期,乙图所示金沙滩将与____(填字母)河岸相连,并说明理由。____
(2)推测图中牛轭湖未来的变化趋势。
(3)分析崇明岛的形成原因。
【答案】28. ①. B ②. B是凸岸,河流堆积,河床较浅
29. 蒸发和下渗导致水量减少或面积减小,最后可能消失;缺少流动更新,水质变差。
30. 长江携带泥沙到入海口,因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变慢,同时受海水的顶托作用,泥沙发生沉积;长年累月,泥沙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冲积岛。
【解析】
【分析】本题以长江上中下游的地貌为背景,涉及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牛轭湖未来的变化趋势,崇明岛的形成原因,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旨在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在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河流流速较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金沙滩。而B河岸为凸岸,因此金沙滩将与B河岸相连。
【小问2详解】
湖泊的性质包括数量、面积、水质、盐度等。由于缺少水源补给,牛轭湖的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导致湖水量减少,面积减少,由于水体没有得到更新,湖水水质变差;最后由于湖水减少而消失。
【小问3详解】
崇明岛是河流堆积地貌,可从泥沙来源、动力搬运、沉积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崇明岛的形成原因是:长江入海口,地势平坦,因地势变缓,水流速度变慢,同时受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沙洲。随着泥沙的不断堆积,沙洲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崇明岛。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我国南方一些山区的斜坡地带,常会发现树干的生长方向有很大的弯曲,呈现如马刀一样的形态(如图所示),这些树被称为“马刀树”,它的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滑坡灾害。
(1)简述我国南方山区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
(2)分析“马刀树”形态特征形成的过程。
(3)说明我国南方山区防治滑坡灾害的措施。
【答案】29. 我国南方山区地形崎岖,坡度大,容易发生滑坡灾害;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尤其是夏季多暴雨,雨水大量下渗,导致土层松动,容易诱发滑坡灾害;人类活动如开垦、开矿等破坏植被和地表结构,加剧了滑坡灾害的发生。
30. 在滑坡发生时,树木被滑坡体带动,根部被迫抬起,树干被迫弯曲;滑坡发生后,树木为了获取光照,继续向上生长,形成了"马刀树"的形态特征。
31. 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排除隐患;加强对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人类活动对山体的破坏;在山区建设工程时,要注意保护植被,加强边坡治理,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灾害。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马刀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滑坡成因、防治措施、“马刀树”形态特征形成的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对于我国南方山区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我们可以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自然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南方地区地形崎岖,坡度较大,这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由于地形的陡峭,山坡上的土壤和岩石在受到雨水、地震等外部力量作用时,容易沿着较陡的下坡滑动。 其次,南方地区的降水量较大,尤其是夏季的暴雨天气,大量的雨水迅速下渗到土壤中,使得土壤含水量迅速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导致土层松动,进一步加剧了滑坡灾害的发生。此外,人为因素也对滑坡灾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如开垦、采矿、修建道路等,对山体的破坏也在加剧。这些活动破坏了山体的自然植被和地表结构,降低了土壤的稳定性,从而增加了滑坡灾害的风险。
【小问2详解】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马刀树”的形成过程如下:当滑坡发生时,树木受到滑坡体的影响,随着滑坡体移动,根部被迫抬起,树干被迫弯曲。滑坡发生后,树木为了生存,获取充足的光照,继续向上生长,形成了“马刀树”的形态特征。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南方山区防治滑坡灾害的措施包括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隐患和排除隐患;减少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和对山体的破坏,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山区的生态环境;在山区建设工程时,要注意对植被的保护,采用工程措施,加强边坡治理,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滑坡灾害,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B卷)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测问天实验舱舱外航天服应,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海水的, M处地貌是由作用形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昭通一中教研联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B卷)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推测问天实验舱舱外航天服应, 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海水的, M处地貌是由作用形成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