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1)
展开
这是一份17,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1),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46分),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2分)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但并没有评价其成效如何。
2.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画线句中,根据原文“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可知,运用的主要是事实论证。A. “培育爱才能而缺少爱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运用的是对比论证。B.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可知是事实论证。C.运用的是道理论证。D. “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使用的是引用论证。
3.从空间来讲,乡下人的生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2分),可以通过交谈来进行沟通(2分),不需要借用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2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概念的能力。
分析题干并结合材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有其合理之处,不分场合一味强调使用文字这种沟通方式也存在不便之处,因此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因此,对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这一问题,就可以从材料中归纳出乡土社会特有的沟通方式来说明。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第三段“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第四段“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第五段“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及第六段“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等相关您看到的资料都源自我们平台,20多万份最新小初高试卷,家威鑫 MXSJ663 免费下载 内容可知,面对面社群的人们,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天天见面,不需要语言文字,用日常语言交流更便捷高效。由此可归纳出:从空间来讲,乡下人的生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可以通过交谈来进行沟通,不需要借用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
(二) 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3小题,15分)
4.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语句、主题理解的能力。
D项,是表面内容,不属于文章主旨。
5. 理由是“窗外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欢喜这片绿影”。(2分)写房间简陋、狭小、炎热、潮湿意在说明:只要有绿在,一切度可以忍受。(2分)由此突出了“我”对绿的向往,为下文赏绿作铺垫。(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开头段落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要审清题目要求,抓关键词句来理解分析文本或段落的大意,再结合要求具体分条作答。本题要求陈述理由,虽然这是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但是“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理由要从④段中寻找,因为③段有提示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因为有一个小小理由”,由第④段中“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可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这朝东的简陋、狭小、炎热、潮湿的房间的理由,再进行整理概括。第④段位置处于开头,解答开头段落作用的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且掌握相关的术语,条理清楚地总结概括。根据筛选概括出的理由,在内容上突出了“我”对绿的向往,在结构上为下文赏绿作铺垫。
6. 不矛盾。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绿友”的喜爱,只不过后者表现更偏执。(2分)作者对“绿友”的感情由最初的迷恋到最终由于“绿友”的固执而产生偏执的囚禁之念,表面上是一种摧残,实质上是作者从“绿友”身上看到坚贞不屈的精神,(3分)由此引发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志和信念。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一步步升华。 (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概括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审读题干,明确方向,阅读原文,确定区域,答题时要先明确表达出观点,再具体结合确定的范围和层次整合分条作答。本题问看似相反的情感体现“是否自相矛盾”,先明确观点:不矛盾。原文中作者由爱绿、赏绿到“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进而囚绿,但是“被幽囚的‘绿友’”,“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多么地固执,最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对自己的做法也反省了,“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但“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纵观全文来看,不管是何种时候,作者对“绿”都是喜爱的,可能那自私的念头或者魔念有些偏执,表面上是一种摧残,实质上是作者从“绿友”身上看到坚贞不屈的精神,由此引发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志和信念,上升到主旨的高度。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一步步升华,这通过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也能体现出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课内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4题,12分)
7.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必修上册文言文实词掌握情况。
漫:弥漫
8.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必修上册文言文古今异义掌握情况。
A项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B项“沦落”古今义相同:流落到不好的境地。C项 “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石山;今义:数学名词。
9.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必修上册文言文词类活用掌握情况。
例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选项C也是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A项是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B项是名词做动词,捕鱼砍柴。D项是名词做动词,照。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之”的能力。
例句之字用法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选项B也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助词,可不译。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1.B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把握语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松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
从句意看,“举网得鱼”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巨口细鳞”是形容捕到的鱼的形状的;“状如”意为“形状像”不能断开;“状如松江之鲈”从语法结构看,鲈做宾语,之鲈处不能断开;“安所……乎”,固定句式,译为“到哪里……呢”
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重点字词的能力。
危:高
13.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朔”是指农历每月初一。
14.(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焉:于之。(放、焉,一个字1分,句意2分,共4分)
(2)畴昔之夜:昨晚;……者,……也:判断句式。(一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 “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错误。结尾两句,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殷勤”将天公拟人化,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16.①视觉、嗅觉相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视觉、嗅觉相结合。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丰富。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动静结合。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红蕖映水,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色彩明丽。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运用叠词。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细细”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7.(1)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3)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4)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文的识记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识记能力。
A 萃改为粹 B燥改为躁 D suí改为suǐ
19.(1)①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②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当地馆藏历史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文转换的能力。
由“是否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图表可知,“非常了解”的占16.9%,“有一点了解”的占21.6%,“比较了解”的占59.7%,可见“比较了解”的占大多数,但“非常了解”的不多。由此可知,青年对家乡地名文化有基本了解,但大多数都没有达到非常了解的程度。
由“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图表可知,“老一辈人讲述”占59.30%,“当地馆藏历史记载”占57.20%,“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占51.50%,“地方官方信息”占40.50%,“自己检索信息”占32.70%。由此可知,老一辈人讲述是了解家乡地名文化的主要渠道,当地馆藏历史记载、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①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②增强地名文化的宣传力度,以社区、学校为重点宣传阵地。③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答出两点,合理可行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能力。
“家乡地名文化的保护是一项重要工程”,地名作为家乡的文化遗产,要想得到有效保护:首先,应当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培养传承者和守护者。其次,要让大家有保护意识,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社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门的讲座进行宣传。社区可以组织老年人宣讲与地名有关的故事,使更多人知道地名的来源,增强家乡文化认同;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搜集家乡地名”的活动,培养孩子们保护地名的意识。最后,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中国地名文化数据库,将家乡地名的有关信息录入数据库,防止丢失,提高地名文化保护的水平。当然,地方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奖励措施,调动大家保护地名文化的积极性。
20.(1)示例: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2分)(写出青蒿素产品、疗效,字数不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新闻的能力。
解答此题,重点在于对文段的压缩、概括。文段中主要写了青蒿素产品、疗效。点出报道的中心事物“青蒿素”,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即可。
(2) (示例):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消费者购买当慎重。(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新闻内容、理解作者立场观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结尾要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作者立场、体现作者观点。文段主要是阐述“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结尾要与此相关。
四、作文(60分)
21.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为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把握三则材料,从中确定立意方向。
材料①暗含了青年人应遒劲有力、有胸怀和志向的意思,认为青年人应该把个人同民族、国家、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应该用青年人的志气和魄力,去引领时代的发展,勇于做时代的弄潮儿,这样的青春才是壮美动人的青春。
材料②运用比喻,形象阐述了人生如朝露般短暂,蕴含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既然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我们不应该是消极的,而应该积极的去珍惜时光,努力奋斗,以实现我们人生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③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党通过艰苦奋斗,走过百年风雨,创造伟大成就,带领全国人民不断走向胜利;“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句从未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奋斗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①肩负使命,放飞青春梦想。
②继承先人的奋斗精神,共铸中国梦。
③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点评】本题为多材料作文,一般含有两个以上材料文题的写作,立意时应先概括每段文字的中心,然后根据段落之间的关系,整体把握,确定立意。如果是并列关系,应对各段立意进行合并总结。注意遵循三大原则:①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立意成文。②多向性原则。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③最佳性原则。选准角度,选取最佳角度立意成文。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4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①性情爽朗,心直口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