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docx
    • 答案
      高二生物期末参考答案.docx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第3页
    高二生物期末参考答案第1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生物试题docx、高二生物期末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答题纸2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及答题纸内的信息项目填涂清楚。
    3. 第Ⅰ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在答题纸上所对应的信息涂黑,第Ⅱ部分上所有题的正确答案填在答题纸上所对应的空白处。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纸。
    单项选择题(本题30道小题,每道只有一个符合题意,每题1.5分,共45分)
    1. 关于种群的增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
    B. 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种群数量都会在K值附近波动
    C. 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D. 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
    2. 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对甲乙两地的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B. 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C. 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 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3. 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调查发现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并不都符合该模型,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 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
    B. 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
    C. 猎物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明显提高
    D. 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
    4.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 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5.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6. 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7. 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 a=b+c B. a>b+c C. a< b+c D. c=a+b
    8. 大熊猫每天要吃大量竹子,但一般只能利用其中一小部分纤维素。研究表明,大熊猫的基因组缺少编码纤维素酶的基因,但是肠道中有多种纤维素分解菌。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大熊猫与它肠道内纤维素分解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B. 大熊猫未消化的纤维素会被分解者利用
    C. 纤维素分解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 能量流动方向是竹子→大熊猫→纤维素分解菌
    9.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B. 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C. 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 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1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往复意味着任何生态系统在物质上都是自给自足的
    B.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C. 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群落内部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
    11.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与种群密度有关的表述正确的( )
    A. 一块草地上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B. 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C.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反映种群密度变化的晴雨表,出生率越高,种群密度越大
    D. 某池塘,第一次捕鲫鱼106条,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91条,有标记25条,则估算该池塘中有鲫鱼386条
    1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包括老年和幼年
    D.蚜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13.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二胎”政策将影响人口的出生率
    C.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密度应用标记重捕法调查
    D.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左右
    14.下列可以称作种群的是( )
    A.果园里全部的果树 B.池塘里全部的鱼
    C.山上所有的蛇 D.一块田野里所有的灰仓鼠
    15.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描述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
    A.草原上的非洲狮与斑鬣狗抢夺食物 B.潮间带的海星以藤壶为食
    C.雄性孔雀之间争夺配偶 D.消化道内的蛔虫与人体争夺养分
    16.种群和群落是生命系统的两个层次,都是从“群体”的视角研究生命系统的。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
    B.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D.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会彻底消失
    17.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8.右表的群落中,数字1~5代表不同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其中丰富度最大的群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9.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B.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D.群落中生物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不需要外来能量的输入
    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2.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2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的意思是工厂、企业等团体和个人,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实现CO2零排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少CO2排放与大力植树造林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城市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这一过程不属于生态系统碳循环
    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参与生态系统进行基本的碳循环
    D.城市生态系统产生的CO2可以被其他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所利用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23.下列生态学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分解者是联系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群落的桥梁,其中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C.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合理控制昆虫的数量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
    2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生态系统内部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25.科学家温纳通过实验认为蜜蜂完全是根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确认食物地点的,之后弗里希侦察蜜蜂在发现蜜源回巢后,会在蜂巢上跳起“圆圈舞”或“8字舞”来表示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发现了蜜蜂真正获取食物地点的方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属于行为信息
    B.温纳所说的气味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
    C.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信息传递无关
    D.蜜蜂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26.如图曲线Ⅰ代表抵抗力稳定性,曲线Ⅱ代表恢复力稳定性。弃耕农田中,稳定性的变化是( )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B.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
    C.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D. 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28.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生态缸中生物数量越少,达到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29.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湿地生态系统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消除轻度污染
    C.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条件,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
    D.若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导致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30.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该模式没有改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渠道
    C.该模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该模式利用群落的水平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二、不定向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者得2分,选不全得1分,错选或不答得0分,共10分)
    3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中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2.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发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菌液适当比例稀释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 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加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
    D. 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33.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B. 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C.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34.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所示数值的单位是J/(cm2·a)],G为植物,H为植食性动物,C为肉食性动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该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是图中G、H和C所形成的营养结构
    B. 由G到H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3.5%,由H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0%
    C.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G、H和C所包含的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H包括多种动物,这些动物之间构成竞争关系,竞争中存在3种信息形式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息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往往是双向的。
    B. 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的鸣叫报警为物理信息
    C. 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除特殊注明外,每空1分,共45分)
    36.(11分)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种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甲、丙)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鼠的种群密度在0~4年,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相似,在4~10年,调查结果则和图乙中的 ______相似。图甲中第_____年该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是______和______、迁入率和迁出率,科研人员通过给老鼠吃“避孕药”来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草原鼠害,从种群特征角度说明“避孕药”对鼠种群密度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食物和空间等环境条件理想,鼠的数量会出现图丙中的曲线Ⅰ的增长趋势,此时需控制该曲线数学公式模型中的_____参数来有效控制鼠害。若曲线Ⅱ是投放该种鼠的天敌后的增长曲线,则表明天敌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是_____段。若投放的天敌因不适应环境而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
    (4)如果在第3年,由于未知原因,迁来少量老鼠,则该草原上鼠的K值 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7.(11分)下列图1是以种植小麦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一年内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J/cm2;图2是图1中B、C两类生物在一段时间内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 A→B→C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和______沿着这种渠道进行。
    (2)统计发现图1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300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 ______ J/cm2。由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调查发现,该农田生态系统有杂草呈现斑块镶嵌分布特点,该现象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3)图2中乙生物在P点的出生率______于其死亡率,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
    (4)图2中甲、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二者的种群密度由于______调节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个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8.(11分)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乙是其中部分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生物群落包括_______(填图中字母),其中与图乙中草对应的是_______(填图中字母),B属于_______(填“自养型”或“异养型”)生物,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和化能合成作用。
    (2)图乙食物网中共_____条食物链,蛇与猫头鹰的关系是_______和_______。为保护青蛙,人们将蛇杀死,则猫头鹰的数量将_______。
    (3)已知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每增加1kg生物量,需消耗草_____kg。
    (4)蝗虫是草原上的一种常见害虫,牧民常用黑光灯诱杀该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牧民这么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39.(12分)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公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自主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化石燃料使用导致的CO2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CO2净排放量为0。回答下列问题:
    (1)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和______之间的循环过程,碳主要以______的形式参与该过程。
    (2)退耕还林是减少碳排放行之有效的方式,在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逐渐加强,此过程中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这也反馈出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还林时最好营造________(填“单一林”或“混交林”),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爱护动植物,使得某区域的生物种类日益增加,调查此区域内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但用此法得到的结果往往偏大,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一种),
    (4)请结合实际写出符合“低碳生活”(低碳消耗、低碳排放的生活方式)理念的日常生活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池塘
    编号
    捕食者
    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32
    37
    10
    物种 群落




    物种1
    30
    40
    0
    0
    物种2
    20
    0
    0
    2
    物种3
    0
    20
    35
    8
    物种4
    3
    0
    21
    25
    物种5
    0
    0
    5
    12

    相关试卷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4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宝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宝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答案,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