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南充市2021_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1_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单体只有4种
B.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细胞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 病毒属于生命系统,可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增殖
D.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包括从原子、分子到生物圈的各个层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意义: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
【详解】A、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故其单体为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A正确;
B、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没有涉及多样性,B错误;
C、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增殖,C错误;
D、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包括原子、分子,最简单的生命系统是细胞,D错误。
故选A。
2. 为了确认某种无机盐是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成分,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检测正常叶片中该无机盐的含量
B. 分析根系对该无机盐的吸收过程
C. 观察只有该无机盐的培养液培养植株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
D. 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无机盐前、后的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判断元素是否是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采用溶液培养法,即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如果植株仍然正常生长,说明该元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否则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故选D。
【点睛】
3. 下列有关蛋白质与核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氨基酸种类、数目和空间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
B. 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P
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时保温的时间过短会水解不彻底,染色不充分
D. 温度过高、过酸和过碱等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和肽键遭到破坏从而失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有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酒精、紫外线等。变性后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详解】A、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种类和功能的多样性,A错误;
B、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包括磷酸,核酸都含有P,B错误;
C、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水解会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大分子染色剂进入细胞,保温的时间过短会水解不彻底,染色不充分,C正确;
D、温度过高、过酸和过碱等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失活,但肽键没有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4. 美国科考团在南极湖泊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细菌,并获得了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
B. 该细菌中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C. 该细菌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D. 该细菌中的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详解】A、该细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能形成细胞壁,A错误;
B、染色体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该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C错误;
D、该细菌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D正确。
故选D。
5.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国科学家迅速对其进行核酸测序并不断深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蛋白质外壳外存在一层病毒包膜,该包膜主要来源于病毒最后所在的宿主细胞膜。病毒包膜上存在很多糖蛋白,其中糖蛋白S可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ACE2结合,从而使病毒识别并侵入其宿主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病毒包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征符合流动镶嵌模型
B. 糖蛋白S与受体蛋白ACE2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COVID−19进入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D. 受体蛋白ACE2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细胞膜的成分主要为磷脂、蛋白质和糖类。
【详解】A、病毒包膜主要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故病毒外包膜的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其结构特征符合流动镶嵌模型,A正确;
B、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更没有细胞膜结构,故结合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可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错误;
C、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OVID−19属于病毒,COVID−19能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正确;
D、受体蛋白ACE2是糖蛋白,受体蛋白ACE2的作用体现了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识别功能,D正确。
故选B。
6. 图甲表示一个渗透作用的装置,将半透膜袋(只有水分子可以透过)缚于玻璃管的下端,半透膜袋内装有60mL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图乙表示放置在某溶液中的植物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等体积0.3g/mL的葡萄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会升高
B. 图甲中,若将清水换为0.1g/mL的蔗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不再变化时,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
C. 图乙表示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10min内发生质壁分离,10min后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D. 图乙中植物细胞所处外界溶液可能是0.3g/mL的蔗糖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1、据图甲分析,半透膜袋内为0.3g/mL的蔗糖溶液,而烧杯内为清水,由于两侧存在浓度差,装置发生渗透作用,导致半透膜袋内液面上升。
2、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某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
【详解】A、葡萄糖的分子量小于蔗糖,与0.3g/mL的蔗糖溶液相比,0.3g/mL的葡萄糖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更多,渗透压更大,所以若将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换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会升高,A正确;
B、管外的溶液浓度低,水分会渗透进玻璃管,使管内液面升高,由于存在高度差,当玻璃管液面不再发生变化时,管外溶液浓度依然低于管内,B错误;
C、图乙表示的植物细胞在某溶液中处理的10min内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但从A点细胞的失水量开始减少,说明此时细胞已经开始吸水,到10min时,细胞已经发生质壁分离复,C错误;
D、图乙植物细胞在溶液中先失水,一定时间后又吸水,说明该物质能够进入细胞,因此该溶液不是蔗糖溶液,因为蔗糖不能进入植物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7. 下面有关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取细胞膜的好处是容易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B. 中心体是动物所特有的细胞器,是区分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关键点
C. 细胞膜含有两层磷脂分子,对动物细胞来说还有其他脂质成分
D. 要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要借助电子显微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要点是: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详解】A、哺乳动物红细胞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只有细胞膜,故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取细胞膜的好处是能够得到较纯的细胞膜,A正确;
B、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含有中心体,B错误;
C、细胞膜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对动物细胞来说还有其他脂质成分,如胆固醇,C正确;
D、要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要借助电子显微镜,D正确。
故选B。
8. 细胞核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如图是细胞部分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结构1是外层核膜,有利于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
B. 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构2增多,结构4变小
C. 结构3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D. 结构5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与结构2均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核的结构:(1)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2)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2、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贮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A、结构1是内质网,与核膜相连,其有利于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A错误;
B、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结构2核孔的数量增多,4核仁的体积较大,B错误;
C、结构3为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并因此而得名,C正确;
D、结构5为核膜,为双层膜结构,由四层磷脂分子组成,与结构2核孔均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C
9. 某科研小组分离得到某高等动物细胞的甲、乙、丙三种细胞器,经测定,甲、乙、丙所含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线粒体,其通过形成嵴增加了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的附着位点
B. 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其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或溶酶体
C. 若大量丙从内质网上异常脱落,则会影响相关分泌蛋白的合成
D各细胞器通过分工与合作能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该细胞为动物细胞,甲有膜结构和核酸,可推断甲细胞器为线粒体;乙的脂质含量不为0,说明乙细胞器有膜结构,但无核酸,可推断乙细胞器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丙的脂质含量为0,说明没有膜结构,但含有核酸,可推测丙细胞器为核糖体。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为线粒体,是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其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嵴的存在可增大膜面积,为更多与有氧呼吸相关的酶提供了附着位点,A正确;
B、乙有膜结构无核酸,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该细胞为动物细胞,不含液泡,B错误;
C、消化酶和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因此若丙(核糖体)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会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
D、细胞膜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如同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各细胞器通过分工与合作保证了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正确。
故选B。
10. 生物课外兴趣小组以H2O2和新鲜猪肝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探究pH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H2O2酶催化H2O2分解的最适pH为7
B. 该实验的材料还可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实验中先将新鲜猪肝研磨液与H2O2混合再调pH
D. pH为13的组别中H2O2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横坐标为不同的pH,纵坐标为H2O2剩余量,故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的不同,因变量是30min后H2O2剩余量。
【详解】A.由题图无法直接判定H2O2酶的最适pH为7,因不清楚pH为5~7和7~9时H2O2的剩余量,可在此范围内继续缩小pH梯度进一步探究,A错误;
B.温度本身也是影响H2O2分解的因素,故不适合以H2O2和新鲜猪肝研磨液为实验材料探究温度对H2O2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
C.实验中需先将新鲜猪肝研磨液与H2O2的pH分别调至实验要求的pH,然后再将二者混合,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
D.pH为13的组别中,30 min后H2O2的剩余量与H2O2初始量相等,说明H2O2没有被分解,可以推测pH过高会导致H2O2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D正确。
故选D。
11. 蚕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种子在破土前质量一直在减小
B. 48h后细胞呼吸底物不只是糖类
C. 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
D. 12~24h期间,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为需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详解】A、种子在破土前会吸水,先通过吸胀作用吸水,再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种子的鲜重会增加,A错误;
B、48h后,细胞呼吸的底物不只是糖类,还可能是脂肪和蛋白质,B正确;
C、由图可知,当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大于氧气的吸收速率时,可知细胞中同时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C错误;
D、12-24h期间,由图可知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明显大于氧气的吸收速率,可看出无氧呼吸强度大于有氧呼吸,故细胞呼吸方式为主要为无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12. 如图表示ATP的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TP生成ADP的过程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B. 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C. 能量2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例如水分的吸收
D. ATP的水解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ATP和ADP转化过程中:
1、酶不同: ATP→ADP是水解酶,ADP→ATP是合成酶。
2、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3、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生成ADP的过程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不稳定,易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A正确;
B、ATP的合成是吸能反应,合成ATP的能量1在动物体内可以来自细胞呼吸,在植物体内可以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B正确;
C、水分吸收的过程是被动运输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
D、细胞内ATP的水解过程往往与细胞的吸能反应相联系,D正确。
故选C。
13. 在锥形瓶中加入一定量活化的酵母菌和少量葡萄糖溶液,密闭瓶口后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用传感器分别测定瓶内溶解氧和CO2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100s时,O2的吸收量等于CO2的释放量
B. 200s后,丙酮酸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C. 300s后,CO2含量上升减慢与无氧呼吸减弱有关
D. 400s后抽取培养液与斐林试剂反应,呈砖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其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可利用1分子葡萄糖和6分子的氧气和6分子水分在酶的作用下生产12分子水分和6分子二氧化碳,酵母菌无氧呼吸可以利用1分子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生产2分子二氧化碳和2分子酒精。
【详解】A、由图可知:100s时,O2的吸收量为1个单位,CO2的释放量为10个单位,A错误;
B、200s后,O2的吸收量几乎不变,二氧化碳浓度上升,说明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丙酮酸分解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300s后,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则CO2含量上升减慢与无氧呼吸减弱有关,C正确;
D、400s后,无氧呼吸已经将葡萄糖消耗殆尽,抽取培养液与斐林试剂反应,不变色,即仍然呈蓝色,D错误。
故选C。
14.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没有线粒体的某些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B. 丙酮酸、[H]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中间产物
C. 马拉松长跑时,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多于O2的消耗量
D. 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色,不能鉴定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C6H12O6(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2C3H4O3(丙酮酸)+6H2O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24[H]+6O2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1C6H12O6(葡萄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2C3H4O3(丙酮酸)+4[H]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2C2H5OH+2CO2或2C3H4O3(丙酮酸)+4[H]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成2C3H6O3(乳酸)。
【详解】A、某些原核细胞虽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仍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和好氧型细菌,A正确;
B、根据细胞呼吸的过程可知:丙酮酸、[H]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同的中间产物,B正确;
C、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CO2,所以马拉松长跑时肌肉细胞中CO2的产生量等于O2的消耗量,C错误;
D、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是否变色,不能鉴定酵母菌呼吸作用方式,应根据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黄的时间长短,D正确。
故选C。
【点睛】
15. 硅肺是工矿企业常见的职业病,其发病原因是当肺部吸入大量硅尘后,硅尘会破坏溶酶体膜,导致其内部的酸性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pH7.2左右)破坏细胞的其他结构,最终导致肺部功能受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溶酶体广泛存在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
B. 溶酶体仅能分解“外来”的“非己”物质或结构,如侵入细胞的病毒、细菌
C. 当酸性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时,酶的活性会下降
D. 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是溶酶体自身合成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如果是对细胞有用的物质,细胞可以再利用,废物则被排出细胞外。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
【详解】A、溶酶体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中不含有,A错误;
B、溶酶体内含很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如衰老的线粒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错误;
C、溶酶体内含有酸性水解酶,而细胞质基质的pH7.2左右,则当酸性水解酶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时,酶的活性会下降,C正确;
D、溶酶体中的酸性水解酶是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 智能温室无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优质高产。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
(1)营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浓度比根细胞内的低,植物仍可通过_______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作物根部可能出现烂根的症状,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如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2_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1_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共5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南充市2021_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