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国通用】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件+专题练习
主题3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 初中生物 一轮复习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主题3 生物与环境--2024年中考 初中生物 一轮复习练习,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C \ "1-3" \h \z \u \l "_Tc10417" 5年中考 PAGEREF _Tc10417 \h 3
\l "_Tc3376" 考点1 生物的特征及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PAGEREF _Tc3376 \h 3
\l "_Tc6241" 考向1 生物的特征 PAGEREF _Tc6241 \h 3
\l "_Tc7222" 考向2 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PAGEREF _Tc7222 \h 4
\l "_Tc29228" 考点2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PAGEREF _Tc29228 \h 6
\l "_Tc5850" 考向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PAGEREF _Tc5850 \h 6
\l "_Tc5205" 考向2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PAGEREF _Tc5205 \h 7
\l "_Tc31681" 考向3 食物链和食物网 PAGEREF _Tc31681 \h 9
\l "_Tc32403" 考向4 多种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PAGEREF _Tc32403 \h 13
\l "_Tc205" 3年模拟 PAGEREF _Tc205 \h 15
\l "_Tc30777" A组 基础运用 PAGEREF _Tc30777 \h 15
\l "_Tc32021" B组 综合提升 PAGEREF _Tc32021 \h 19
\l "_Tc15569" 答案精准解析 PAGEREF _Tc15569 \h 25
5年中考
考点1 生物的特征及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考向1 生物的特征
1.(2023云南,1,2分)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滇金丝猴 B.机器人
C.草履虫 D.绿孔雀
2.(2023湖南长沙,1,2分)在问天实验舱内,水稻种子萌发时,根会向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这体现了( )
A.生物能进行呼吸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2023湖南衡阳,1,2分)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形成的。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2023山东临沂,1,2分)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5 .古诗文情境 (2022湖南湘潭,1,2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中的树、儿童、黄蝶、菜都是生物,下列不属于这些生物都具有的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作用
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6.(2022内蒙古通辽,1,2分)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
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
考向2 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7.(2023安徽,1,2分)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8.(2023湖南怀化,27,2分)为了解初中生的近视情况,露露同学在本校的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调查。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 B.比较
C.推测 D.抽样调查
9. 生活实践情境(2022四川凉山州,3,2分)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21年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为14.43亿,人口普查的方法属于( )
A.分析法 B.观察法
C.比较法 D.调查法
10.(2022吉林长春,1,1分)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来到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对鸟类的形态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抽样检测
C.推测
D.实验法
11.(2023江苏苏州,30,2分)苯是室内装修最重要的污染物之一。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植物是否能吸收苯”,利用密闭无色透明玻璃箱进行实验,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每组进行3次重复,并将测得的箱体内苯浓度的数据均值记入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内应不放置任何植物
B.该实验变量是苯的初始浓度
C.每组进行3次重复可降低实验误差
D.常春藤对苯的吸收能力比吊兰和绿萝强
12.(2022山东济南,1,2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对照实验:选取一定数量的黄粉虫平均分为两组,A组喂麦麸,B组喂泡沫塑料。多次实验后,发现两组黄粉虫体重都增加,B组黄粉虫吃塑料现象明显且虫粪中未消化的塑料成分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变量是黄粉虫
B.多次实验是为了防止偶然性
C.实验结论是黄粉虫能消化塑料并吸收
D.该实验启发我们可以利用黄粉虫处理塑料垃圾
考点2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考向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2023江苏连云港,1,1分)《礼记·月令》:“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描写的是立夏节气。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空气 D.土壤
2.(2023内蒙古赤峰,8,1分)巴林左旗境内数万亩(1亩约等于0.067公顷)锦鸡儿锁住沙龙,蔚为壮观。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从中能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C.生物影响环境
D.生物既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2023四川成都,19,2分)阿拉伯胶树和某些蚂蚁长期生活在亚热带森林中,蚂蚁能保护该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阿拉伯胶树和这些蚂蚁的种间关系是( )
A.捕食 B.共生 C.寄生 D.竞争
4. 古诗文情境(2022湖北随州,1,2分)下列诗句及俗语中,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5.(2022山东济南,24,2分)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莲藕的茎和叶柄内有相通的气腔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
6.(2023湖南株洲,18,2分)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可减少水分散失,适应干旱的陆地环境
B.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的原因是用孢子生殖
C.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卵外有坚韧的卵壳,适应陆地环境
D.许多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利于躲避敌害与捕食猎物
考向2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7.(2022四川乐山,1,3分)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绿心公园
B.一块农田
C.一条河流
D.池塘的鱼
8. 生活实践情境 (2022四川资阳,2,2分)如图是乡村振兴项目所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对该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桑树和蚕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蚕能促进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只包括鱼塘中的全部植物和动物
D.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蚕粪→鱼
9.(2023四川泸州,2,3分)为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泸州某地建立了一种桑基鱼塘的农业生产循环模式。该地通过陆基种桑、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培桑的形式,将陆地种植与鱼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桑树、蚕和鱼共同构成了该地完整的生态系统
B.桑树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该生态系统中,蚕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D.桑基鱼塘将蚕粪由废弃物变成鱼类饲料,实现变废为宝
10.(2023贵州贵阳,17,2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年春天,在稻田、池塘或溪沟内,常常会见到蝌蚪,而到了夏天,一只只青蛙就会在农田中忙于捕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制造的有机物是动物的食物来源
B.蝌蚪与成体青蛙的形态结构相似
C.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强
D.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增多
11.(2023广东,33,10分)我国劳动人民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即水稻种植与虾、鱼、蟹、鳖或泥鳅等水产动物养殖有机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稻渔双赢效果,助力乡村振兴。某科技小院探究了5种稻渔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
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 ,实验中所用水稻的 、施肥量和环境条件等应保持一致。通过 实验,能减小实验误差。
(2)与只种水稻相比,5种稻渔模式的水稻产量均有所 。图中 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动物的爬行和挖穴活动有助于 ,促进水稻根的呼吸作用,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
(3)实践表明,稻渔模式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要原因有:水产动物会吃害虫,体现两者的 关系;水产动物的粪便会被 分解成无机物,被水稻吸收。
(4)农业农村部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广稻鱼鸭复合种养模式。某同学受此启发,认为可把鸡引入以上5种稻渔模式。你觉得该想法是否可行,说说你的理由(写出一条即可)。 。
考向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2.(2023四川自贡,26,2分)某生态系统的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这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如图所示。若有毒物质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2023新疆,7,2分)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该食物网中有四条食物链
B.食虫鸟和青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该生态系统中含有能量最多的生物是草
14.(2022江西,20,1分)如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5.(2023湖南邵阳,6,2分)“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党的二十大以后,国家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正在变为现实。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A→C→B
B.在该生态系统中A和C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汞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汞最多的生物是B
16.(2023四川达州,3,2分)花萼山生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优美,是人们康养度假的胜地。某校生物研学小组对该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绘制了图一花萼山森林生态系统部分成分示意图(①~④表示某种生理活动,a、b、c表示丙中的三种生物)和图二生态系统组成图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花萼山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图一中乙合成的有机物
B.图一中③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
C.一般情况下,花萼山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D.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若图一受有毒物质污染,则食物网中c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17.(2023山东烟台,26,9分)湿地又称“地球之肾”,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重要作用。2023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修复”。烟台市鱼鸟河湿地经过几年的修复,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如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河,吸引了生态保护社团的同学前来实践和研究。
(1)修复后的鱼鸟河湿地风景如画。春天,樱花、海棠、美人梅、玉兰等争奇斗艳,花瓣中的花青素主要存在于细胞的 中。深秋,水杉、红枫等观叶树木五彩斑斓,影响树叶变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2)湿地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社团同学经过调查后,绘制了该湿地部分生物的食物网(如图)。其中鲻鱼和白鹭的关系是 ,写出一条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 。
(3)修复后的鱼鸟河水质清澈。河里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菖蒲、茭草等水生植物,这些修复时种植的植物对水质有净化作用吗?
同学们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对菖蒲吸收磷酸盐的情况进行探究:
①取甲、乙2个相同的塑料桶,在乙桶中植入10株菖蒲,两个桶中均加入20升生活污水,检测磷酸盐的含量。
②将塑料桶放到光照和温度等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连续培养3~4周。
③每周最后一天从甲、乙桶中取等量水样,分别检测磷酸盐含量,计算出磷酸盐减少的比例(即去除率,是污水净化指标之一)。结果如下:
该实验的变量是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4)同学们从鱼鸟河采集了动植物及河水等材料制作了生态瓶。下列利于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的做法是 (多选)。
A.选择透明、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
B.对加入的河水、河泥进行消毒
C.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
D.所选动植物要能形成食物链
E.生态瓶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5)湿地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为了保护修复好的湿地,你去湿地游玩时应该怎样做? 。
18.(2022四川成都,24,9分)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相互抵消)。成都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倡导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都会影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由图可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经过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进入食物链。腐生性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
(2)像“碳循环”这样,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 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在进行能量流动,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 ,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 进行的。
(3)据图分析,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有 (答出两点)。
考向4 多种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19.(2023湖南衡阳,3,2分)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唯一的家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生物圈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0.(2023湖南怀化,3,1分)下列选项中可以称为怀化“绿色之肺”的是( )
A.商业步行街
B.山背梯田
C.五强溪水库
D.雪峰山森林公园
21.(2021黑龙江龙东地区,44,1分)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作用的生态系统 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22.(2022内蒙古赤峰,5,1分)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有关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描述合理的是( )
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草原上的牛群是一个生态系统
C.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
D.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角色组成的
23.(2023江西,3,1分)以下行为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
A.节约使用水电资源
B.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C.学习宣传环保知识
D.拒绝食用野生动物
24.(2023湖南怀化,29,2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该主题的是( )
A.植树造林
B.绿色出行
C.随意焚烧垃圾
D.使用清洁能源
25.(2023四川资阳,22,2分)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主席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做报告。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做法与此不相符的是( )
A.多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B.少开私家车,控制尾气排放
C.使用新能源,减少煤炭使用
D.使用塑料袋,方便外出购物
3年模拟
A组 基础运用
1. 文学情境(2023江苏泰州二模)下列诗句中,不包含生命或生命现象的是( )
A.京口瓜州一水间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无边落木萧萧下
D.不教胡马度阴山
2.(2023山东济南一模)下列现象与生物的基本特征不符的是( )
A.荷花的茎是中空的——生物能适应环境
B.柳树飘散柳絮——生物能繁殖后代
C.向日葵朝向太阳——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D.喜鹊的雏鸟与亲鸟羽色相似——生物具有遗传的特征
3.(2023山东菏泽一模)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于观察的是( )
A.用直尺测量贯众的高度
B.进行人口普查
C.用放大镜看蝗虫的头部结构
D.上网搜索资料
4.(2023四川广安模拟)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B.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2023甘肃陇南二模)下列有关叙述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
B.蚯蚓能翻耕土壤
C.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D.夏天温度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
6.(2022辽宁朝阳)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B.杂草和玉米互利共生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无关
7.(2022河南模拟)学校生物园地中的部分生物构成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存在一条食物链:蟾蜍→蝗虫→玉米
B.食虫鸟和蜘蛛除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
C.油菜、玉米等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8.(2022辽宁大连)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是生产者,蝗虫是消费者
B.“蝗虫→食虫鸟→鹰”是其中一条食物链
C.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若该生态系统被重金属污染,则兔的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
9.(2023河南安阳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倡导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圈。以下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生物圈指整个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C.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它
10.(2023河南信阳一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计划。“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下列叙述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
B.做好垃圾分类
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D.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11.(2023湖北一模)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我市因地制宜治理自然生态系统,修建了多处城市公园,洋湖湿地生态公园即是其中之一。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对该湿地公园进行调查研究后,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图,图1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食物网中各环节的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1所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 。在生态系统中,把空气、阳光、土壤及河虾、食草鱼类等影响白鹭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 。
(2)据图1可知,所在食物网中,浮游动物和河虾存在着 的关系。该食物网中白鹭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 。
(3)根据图2所示的能量金字塔,推测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 。
(4)某段时间,公园管理处向水体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食草鱼类,短期内白鹭的数量会 。
(5)生活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青蛙,体色大多数是青绿色,这样不易被天敌发现,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12.(2023辽宁鞍山一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如图1表示黄河某沿岸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补充的生物成分对应图2中的[ ] 。
(2)该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 。
(3)大气中的碳元素是通过图2中的[ ]生理活动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4)请写出图2中的食物链: ,若它代表图1中的一条食物链,则在图1中生物乙和丙之间为 关系。
(5)若一段时间内野兔被大量捕杀,蝗虫的数量便会增加,但不会无限地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6)为保护黄河流域生物的多样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 多样性。
B组 综合提升
1.(2023河南新乡一模)霜降之后天气越来越冷,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这体现了哪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温度 B.阳光
C.水 D.土壤
2.(2022贵州铜仁)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
3.(2022湖南常德)生命现象错综复杂,下列语句描述的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A.含羞草受震动合拢叶片——应激性
B.水螅“出芽”——由小长大
C.大熊猫每天进食大量竹子——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D.绝大多数生物用细胞作单位建造自己的生命大厦——有一定的结构
4.(2023山东泰安一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多样,下列选项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避役(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C.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D.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影响油菜结果
5.(2023广东东莞一模)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霉菌的生活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呢?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与乙两组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B.甲与丙两组实验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
C.该实验提示我们,低温和干燥有利于食品的储存
D.乙与丙两组实验对照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水分
6.(2023河南二模)图1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图2表示图1中某食物链四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中的食物链可写成丁→丙→乙→甲
B.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C.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比食物链中复杂
D.若大量捕捉鼠,则蛇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7.(2023广东东莞二模)十四五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等内容。如图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
C.图中生物可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只有丙、丁能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8.(2022山东泰安)我市非常重视保护泰山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愿景。如图1是泰山某地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图1
(1)该生态系统中山雀与蜘蛛的关系是 ,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是 。请写出与鼠有关的食物链: 。
(2)研究人员在上述生态系统中,分别在A、B、C三个区域采集相同面积、相同质量的表层泥土样本,收集其中5种动物并称量其质量,结果如图2。
图2
B、C区域与A区域相比, 的质量增加了,依据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可能是 。分析B、C区域中5种动物的质量变化,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 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为保护环境,在既不伤害天敌又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 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9.(2023山东济南三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选取学校附近鱼塘中五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研究:一是对它们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分析;二是请专家对这五种生物体内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含量进行了测定,测定数据如表。图一是根据表中污染物含量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形式表示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图二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据图回答:
(1)根据图一中五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五种生物)分析,表中的①代表 。
(2)表中这五种生物中,属于杂食性生物的是 ,其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 。
(3)杀虫剂和汞这些有害物质在此生态系统中是沿着食物链进行传递的,并在大鱼体内浓度达到最高,这种现象叫 。
(4)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 (填序号)过程开始,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过程中是 的。
(5)若图二中a、b、c代表表格中有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三种生物体内有机物含量如图二中丙所示,则c代表 。
(6)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 (填序号)。
答案精准解析
5年中考
考点1 生物的特征及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
1.B 生物都有共同的特征,具有新陈代谢、遗传变异、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特点,机器人不具备这些特征,不属于生物。
2.D 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在实验舱内植物的根会向着含有水的土壤生长,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即应激性。
3.A 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这体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体现了植物的繁殖现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体现了苔藓植物的生长现象;“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体现了荷叶的生长现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的是自然现象,没有体现生命现象,D符合题意。
5.B 题干中的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但儿童、黄蝶属于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选B。
6.A 柳枝发出嫩芽,长出新叶,说明生物能够生长,并没有表现出繁殖现象,A错误。
7.A 动物科学家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熊猫的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8.D 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当要调查的范围较大时,可以抽取一部分对象作为样本,这就是抽样调查。露露同学在本校三个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级进行调查属于抽样调查。
9.D 人口普查是对总人口、民族、年龄、户口数、身体条件、是否残疾、有效劳动力等各方面、全范围的调查、分析和数据整理,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故选D。
10.A 同学们为了了解在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的形态,利用了望远镜、摄像机、照相机等工具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故选A。
11.B 本实验探究“植物是否能吸收苯”,根据表格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植物的种类。实验组分别放置了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照组应不放植物,A正确,B错误。1次实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为了减小实验的误差,应遵循重复性原则,每组至少进行3个重复组,且取各个实验结果的平均值,C正确。分析表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处理后苯的浓度明显下降,可得出结论:植物能吸收苯;吊兰、常春藤和绿萝三组对比,放常春藤的组苯浓度下降比例最大,可知常春藤吸收苯的能力最强,D正确。
12.A 本实验A组喂麦麸,B组喂等量的泡沫塑料,实验的变量是食物中是否有泡沫塑料,除了这一变量外,其他因素都要保持一致,A错误。
考点2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1.A 立夏季节,温度升高,影响各种动植物的活动和生长,所以影响题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2.D 锦鸡儿根系庞大,不怕沙埋,说明锦鸡儿能适应干旱的环境;锦鸡儿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是荒漠草原地区优良的防风固沙植物,说明锦鸡儿又能影响环境。故选D。
3.B 蚂蚁能保护阿拉伯胶树免受其他动物的掠食,而该树又为蚂蚁提供树汁和栖息场所,二者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形成共生关系。
4.B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体现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草和豆苗之间的竞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符合题意。“追肥在雨前,一夜长一拳”是指无机盐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5.C A、B、D三项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C项蚯蚓疏松土壤说明生物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故选C。
6.B 蕨类植物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能为植株输送足够的水和无机盐,因此比苔藓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B错误。
7.D 绿心公园、一块农田和一条河流,都包含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符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A、B、C不符合题意。池塘的鱼不能看成一个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8.B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桑树是生产者,蚕、鱼是消费者,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除了全部植物、动物外,还包括细菌、真菌等分解者,故A、C错误。蚕是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体内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能促进物质循环,B正确。食物链反映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可表示为桑树→蚕→鱼,D错误。
9.A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桑树、蚕和鱼仅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故A错误。
10.A 水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是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A正确。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青蛙既可以生活在陆地又可以在水中生活,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因此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上差别较大,B错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比森林少,结构比森林生态系统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比森林差,C错误。青蛙以虫为食,当青蛙数量增多时,虫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11.答案 (1)稻渔模式 数量(或品种) 反复多次 (2)增加(或提高) 稻蟹 疏松土壤 (3)捕食 分解者(或真菌和细菌) (4)不可行。理由:因为鸡会啄食稻谷(或鸡不取食水产动物,不能组成完整的食物链等)(合理即可)
解析 (1)本实验探究不同的稻渔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因此变量是不同的稻渔模式。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实验中所用水稻的数量、品种、施肥量和环境条件等应保持一致。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提高实验准确性,增加实验的可信度,需反复多次实验,并将所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实验的最后结果,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2)分析题图可知,与只种水稻相比,5种稻渔模式的水稻产量均有所增加。图中稻蟹模式的水稻产量最高,达7.97吨/公顷,其原因可能是:动物的爬行和挖穴活动有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氧气增多,促进水稻根的呼吸作用,进而促进水稻的生长。(3)稻渔模式下,水产动物会吃害虫,体现的是捕食关系。分解者(或真菌和细菌)能够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粪便分解成水、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被水稻吸收。(4)见答案。
12.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由图可知,该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丙→乙→丁。根据有害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若该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了,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该条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丁。故选D。
13.A 图中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蛇→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鼠→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共5条食物链,A错误。食虫鸟和青蛙都以食草昆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该生态系统中含能量最多的是草,D正确。
14.B 在食物链中,一般生物的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就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就越少,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正确。图中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根据食物链“丙→丁→乙→甲”可知,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C正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15.D 图中甲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图中的食物链有甲→A→B和甲→A→C→B,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
A→C→B,A错误。由图可知,C以A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即生物富集现象。根据上述食物链可知,B的营养级别最高,体内积累的汞最多,D正确。
16.A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而不是图一中乙(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A错误。图一中③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可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起重要作用,B正确。花萼山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比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C正确。图一中甲对应图二中③分解者。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积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所以该食物网中c体内的有毒物质最多,D正确。
17.答案 (1)液泡 温度 (2)捕食和竞争 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 (3)菖蒲 菖蒲对水质有净化作用 生物能影响环境
(4)CDE (5)不乱扔垃圾(或看见不文明行为及时制止或进行湿地保护宣传等)
解析 (1)植物细胞的液泡内溶解有多种物质,如花青素。深秋,由于温度降低,叶绿素被分解,树叶变黄,同时花青素积累使树叶变红。(2)白鹭以鲻鱼为食,存在捕食关系,鲻鱼和白鹭都以脊尾白虾为食,存在竞争关系。此生态系统中包含中华绒螯蟹的食物链有: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中华绒螯蟹→白鹭、水生植物→中华绒螯蟹→白鹭,其中包含中华绒螯蟹的最长食物链是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脊尾白虾→中华绒螯蟹→白鹭。(3)甲、乙两组除菖蒲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菖蒲是实验变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乙组(有菖蒲)与甲组相比,磷酸盐均有减少,且在第三周去除率高达90.2%,故可得出结论:菖蒲对水质有净化作用,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4)用密封性能好的材料制作生态瓶装置,不利于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不利于生态瓶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难以维持生态瓶长时间的平衡,A错误。河水、河泥中的细菌、真菌作为分解者,可促进物质循环,如果将材料进行严格消毒和杀菌,会杀死里面的微生物,不利于生态瓶较长时间维持平衡,B错误。生态瓶中加入适量的水生动植物可以增加瓶中生物种类,利于较长时间维持平衡,C正确。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因此所选动植物材料要能形成食物链,利于生态瓶能较长时间维持平衡,D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所以要把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适宜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利于生态瓶较长时间维持平衡,E正确。故选CDE。(5)见答案。
18.答案 (1)生产者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2)无机环境 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3)增加植被面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新能源;绿色出行等(合理即可)
解析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经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进入食物链。腐生性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循环。(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在进行物质循环的同时也在进行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3)见答案。
19.A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0.D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较多,营养结构复杂,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雪峰山森林公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
21.C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故选C。
22.D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涵盖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内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并不孤立,A、C错误。牛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也没有非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正确。
23.B 废弃的电池中常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如果随意丢弃,对水源、土壤会产生极大的污染,不利于保护环境。
24.C 随意焚烧垃圾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空气,不符合题述主题,C符合题意。
25.D 使用塑料袋,会产生“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污染,D符合题意。
3年模拟
A组 基础运用
1.A “京口瓜州一水间”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描述的是自然现象,不包含生命和生命现象,A符合题意。“春来江水绿如蓝”蕴含的生命现象是春天藻类大量繁殖,使得水体呈现出绿色,B不符合题意。“无边落木萧萧下”描述的是植物在秋天落叶的生命现象,C不符合题意。“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是绝不许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包含生命,D不符合题意。
2.C 向日葵朝向太阳,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阳光)刺激作出反应,故选C。
3.C 科学探究包括多种方法,用直尺测量贯众的高度属于测量法;进行人口普查属于调查法;用放大镜看蝗虫的头部结构属于观察法;上网搜索资料属于资料分析法。故选C。
4.B A、C、D体现出生物能适应环境,B体现出的是环境影响生物,故选B。
5.C 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表明水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体现了环境影响生物,A不符合题意。蚯蚓翻耕土壤,可改善土壤条件,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B不符合题意。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表明生物适应环境,C符合题意。夏天温度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说明环境影响生物,D不符合题意。
6.C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杂草和玉米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属于竞争关系,B错误。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C正确。青蛙的生活与昆虫有关,与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也有关,D错误。
7.A 食物链的起点应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故A错误。
8.C 蚯蚓是分解者,蝗虫是消费者,A错误。“蝗虫→食虫鸟→鹰”中缺少生产者,不是食物链,B错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图中鹰处于最高营养级,所以有毒物质在鹰体内积累最多,D错误。
9.B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B错误。
10.C 一次性筷子一般是用树木制成的,需要大量砍伐树木,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C符合题意。
11.答案 (1)分解者 生态因素 (2)捕食和竞争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
虾→白鹭 (3)浮游动物 (4)增加 (5)生物适应环境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所以图1所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还应包括分解者。在生物学上,把空气、光照、水分、土壤、河虾、食草鱼类等影响白鹭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统称为生态因素。(2)在图1所示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食草鱼类→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白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浮游植物→河虾→白鹭。河虾以浮游动物为食,两者存在捕食关系,同时河虾与浮游动物都以浮游植物为食物,两者存在竞争关系。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所以白鹭获取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3)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物质循环流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图2中构成的食物链是:甲→乙→ 丙→丁。与图1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河虾→白鹭这条食物链相对应,因此乙对应图1中的生物是浮游动物。(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向水体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食草鱼类,短期内白鹭的数量会增加。(5)青蛙体色大多是青绿色的,不易被天敌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
12.答案 (1)C 分解者 (2)太阳能 (3)② (4)A→丁→丙→乙→甲 捕食和竞争 (5)自动调节 (6)生态系统
解析 (1)图2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①③④为呼吸作用,②为光合作用。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图1中的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对应图2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2)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最终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3)图2中,大气中的碳元素通过②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进入该生态系统。(4)某些有毒物质因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积累。因此,图2中的食物链是:A→丁→丙→乙→甲。与图1中的食物链“植物→蝗虫→螳螂→杂食性鸟→鹰”对应,所以乙是杂食性鸟、丙是螳螂。杂食性鸟以螳螂为食是捕食关系,杂食性鸟和螳螂均以蝗虫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乙和丙是捕食和竞争关系。(5)若一段时间内野兔被大量捕杀,蝗虫的数量便会增加,但不会无限地增加,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6)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B组 综合提升
1.A 被霜打过的柿子味道更甜,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2.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
3.B 水螅靠“出芽”的方式繁殖后代,芽体脱落后形成新的水螅,因此水螅“出芽”是繁殖现象,不是由小长大,B错误。
4.C 避役(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体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不符合题意。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可以抵御寒冷,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由于植物的存在改变了环境,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土壤中缺少含硼的无机盐,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5.C 对照实验要求变量唯一,甲和乙两组中橘皮含水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探究的是水分对霉菌生活的影响,A错误。甲和丙有水分和温度两个变量,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B错误。甲和乙、乙和丙两组实验对照对我们保存食品的启示:食品保存时应注意低温、干燥,C正确。乙和丙两组实验对照的结论是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D错误。
6.C 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越多。图2中的食物链可写成:甲→乙→丙→丁,A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该生态系统由图1所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组成,B错误。食物链中只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还有竞争关系,如图1中蛇和鹰,所以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比食物链中复杂,C正确。若大量捕捉鼠,则蛇的数量会因鼠的减少而先下降,D错误。
7.D 图中乙既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释放二氧化碳,说明乙为生产者;丙、丁为消费者;甲可以分解生物遗体和排泄物,为分解者。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③表示呼吸作用,A正确。甲代表的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B正确。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或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 乙→丙→丁,C正确。由图可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可以参与物质循环,D错误。
8.答案 (1)捕食和竞争 山雀、鼠 植物→鼠→蛇 (2)跳虫 蜘蛛数量减少 种类和数量 生物防治
解析 (1)由图示可知,山雀吃蜘蛛,同时山雀和蜘蛛都吃甲虫幼虫,所以山雀与蜘蛛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恒温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图1的生态系统中,山雀和鼠的体温恒定。图1中与鼠有关的食物链为植物→鼠→蛇。(2)分析题中柱形统计图的数据可知,B、C区域与A区域相比,跳虫的质量增加了,意味着其数量也增加了,可能是蜘蛛的数量减少,导致跳虫的数量增加。分析图2可知,B区域与A区域相比,只有跳虫的数量增加了,蜘蛛、蜗牛、甲虫幼虫和鼠妇的数量都减少了;C区域与A区域相比,蜗牛的数量为0,只有跳虫的数量略有增加,蜘蛛、甲虫幼虫和鼠妇的数量都减少了。由此推断化学药物X和Y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生态平衡。生物防治不污染环境,且成本低,可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所以可用生物防治的方法。
9.答案 (1)小球藻、水蚤 (2)河蚌 小球藻→河蚌 (3)生物富集 (4)2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水蚤 (6)二氧化碳 1、3、4、5
解析 (1)图中的C小球藻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B、D、E是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C小球藻为食物,属于消费者。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故表中信息①为水蚤、小球藻;②为水蚤。(2)五种生物中,河蚌既能以植物为食,又能以动物为食,属于杂食性动物。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河蚌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即最短的食物链,为小球藻→河蚌。(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4)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所以图二中2表示光合作用。图二中,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2光合作用开始,各种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图二中的食物链为乙→c→a→b,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是小球藻→水蚤→小鱼→大鱼,所以c是水蚤。(6)在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1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3、4动植物的呼吸作用;5化石燃料的燃烧。
植物种类
苯的初始浓度
(mg·L-1)
24 h后苯的浓度
(mg·L-1)
苯浓度下降
比例(%)
对照组
48.6
47.8
1.6
吊兰
48.6
39.9
17.9
常春藤
48.6
12.2
74.9
绿萝
48.6
25.3
47.9
组别
第一周(去除率)
第二周(去除率)
第三周(去除率)
甲
0
0
0
乙
52.3%
80.6%
90.2%
组别
甲
乙
丙
实验处理
将烤干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 ℃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25 ℃环境里
将新鲜的橘皮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0 ℃环境里
实验结果
不发霉
发霉
不发霉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每千克体重污染
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大鱼
小鱼
78
96
B
河蚌
①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小鱼
②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1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中考生物会考总复习主题一生物与环境课件新人教版,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一,考点二生物圈,生存环境,非生物,考点四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食物网,光合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2020届初中生物中考一轮复习考点测试题1生物与环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然界中生物种类众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中考复习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课件 2021届中考生物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3-,-4-,-5-,-6-,-7-,-8-,-9-,-10-,-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