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4 促织 预习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4 变形记(节选) 预习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5 谏太宗十思疏 预习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6 六国论 预习案 学案 0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6 阿房宫赋 预习案 学案 0 次下载
语文必修 下册15.2*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展开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强聒 ( ) ②怨谤 ( ) ③难 ( ) 壬 ( )人
④胥 ( )怨 ⑤盘庚 ( ) ⑥会晤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①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先王指之政 举: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厚:形容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于: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于:介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以授之于有司 以: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⑪ 辟邪说,难壬人
⑫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⑬ 非某之所敢知
⑭ 冀君实或见恕也
⑮ 胥怨者民也
⑯ 以致天下怨谤也
⑰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故:名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辟: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冀: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胥: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致: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副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①不复一一自辨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②不宜卤莽 “______ ”同“_______ ”,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①故略上报
古义: ②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 ③ 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
今义:向上级报告。
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多指不好的结果。
3.找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指出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②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说明。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终必不蒙见察
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④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至于怨诽之多
第一个“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
, ,
, ,
判断句,……也,表判断
『整体感知』
1.请简要概括每段大意。
2.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在实施时, 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 么?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在本文中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批驳的?
【参考答案】
『字词积累』
1.①guō ②bàng ③nàn rén ④xū ⑤gēng ⑥wù
2.①顾念, 忧虑 ②施行 ③计划 ④优厚 ⑤从 ⑥对, 对于 ⑦表结果 ⑧表顺承
⑨交往 ⑩缘故 ⑪ 批驳 ⑫ 本来 ⑬ 领教 ⑭ 希望 ⑮ 相互 ⑯ 招致 ⑰ 仅仅
『文言知识』
1.①辨 辩 分辩 ②卤 鲁 鲁莽
2.①回信。 ②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③因而招致。
3.②膏泽 名词用作动词 施恩惠 ③媚 形容词用作动词 献媚
4.②被动句, “见”表被动 ③状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④状 语后置句, 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 ⑤宾语前置句, “何”作“为”的宾语, 前 置,应为“为何” ⑥定语后置句,“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
『整体感知』
1.第 1 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第 2 段,从助人主、遵先王和谋天下的角度, 逐一批驳保守派的指摘。第 3 段, 从分析保守派的思想根源的角度, 为自己的改革遭遇抵制 揭示深层原因。第 4 段,结束全文,礼仪性的客套话。
2.出现的情形:天下 “怨谤”,众“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根本原因:新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3.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针对司马光“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 作者先以“受命于 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 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的论说逐点驳斥。这样, “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便成为无中生有之说,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接着, 王安石没有否认变法所招致的“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而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举“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例子, 进一步反驳。这样, 王安石就从现实和历史两 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语文必修 下册16.1 阿房宫赋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1 阿房宫赋学案</a>,共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73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6.2 *六国论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