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5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5 谏太宗十思疏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6 阿房宫赋习题 试卷 1 次下载
- 第八单元基础知识过关检测卷 试卷 1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同步训练题
展开◆文言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断定
C.胜负之数 数:次数
D.始速祸焉 速:招致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4.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王 ④不能独完 ⑤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③
5.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洎牧以谗诛
B.不赂者以赂者丧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国灭亡的原因。
(4)《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甲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选自苏辙《六国论》)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家》,《史记》五种体例之一,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
B.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后统称统治阶级中的知识分子。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就是这个意思。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是对北宋统治者“以贿求和”的妥协政策予以讽谏。
B.苏辙在文章开篇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相继被秦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下之势”。
C.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导致六国先后灭亡。
D.两文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外部威胁的形势下借古讽今发表议论的,都表达了积极抗战的主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1.请简要阐述苏辙为六国构想的“自安之计”。
课时把关练参考答案
16 六国论
1.C(数:运数,指命运。)
2.D(D项,都是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与。C项,被/动词,写。)
3.D(D项,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A项,其实:古义是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B项,智力:古义是智谋和力量/今义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C项,故事:古义是旧事,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B(②⑤“礼、义”均为名词作动词;①“小、大”为形容词作名词;③“日”为名词作状语;④“完”为形容词作动词。)
5.A(A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B项为陈述句;C项为判断句;D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五战于秦”为“于秦五战”。)
6.(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3)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4)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C(“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利”为“贪”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秦兵”为“出”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
8.A(A.“一般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错误,“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
9.C(C.“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错误,原文说的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苏辙认为另外四国应该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并不是“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
10.(1)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2)因此我未曾不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他们考虑祸患时太粗疏,谋求利益时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天下的局势啊
11.齐、楚、燕、赵四国全力支持韩、魏,让韩、魏没有后顾之忧,在前方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暗中援助。
参考译文:
乙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人教统编版16.1 阿房宫赋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72_t7/?tag_id=28" target="_blank">16.1 阿房宫赋当堂检测题</a>,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达标测试,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积累,古诗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