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本一:
    放猖
    废名
    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
    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
    (有删改)
    文本二: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废名
    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要小孩子知道写什么,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自己是小孩子,你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你便能引得他们写什么了。
    莫须有先生在金家寨小学教国语,有一回出一个“荷花”的作文题,因为他小时喜欢乡下塘里的荷花、荷叶、藕。凡属小孩子都应该喜欢,而且曾经有李笠翁关于这个题目写了一篇很好的散文,莫须有先生自己的文章还近于诗,诗则有时强人之所不能,若李笠翁的《芙蕖》能说到荷叶的用处,是训练小孩子作文的好例子。荷叶还可以拿到杂货店里去包东西。莫须有先生出了荷花这个题目,心里便有一种预期,不知有学生能从荷塘说到杂货店否?结果没有,莫须有先生颇寂寞,有一学生之所作,篇幅甚短,极饶意趣,他说清早起来看见荷塘里荷叶上有一小青蛙,青蛙蹲在荷叶上动也不动一动,“像羲皇时代的老百姓”,莫须有先生很佩服他的写实。
    民间有“放猖”“送油”的风俗,莫须有先生小时顶喜欢看“放猖”,看“送油”,现在在乡下住着,这些事情真是“乐与数晨夕”了,颇想记录下来,却是少暇,因之拿来出题给学生作文,看他们能写生否,他们能将“放猖”“送油”写在纸上,国语教育可算成功了。作这两个题目的学生很多,但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可见文字非易事,单是知道写什么也还是不行的。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已经重来大学执教了,莫须有先生又开始有闲作文章,乃居然写了一篇《放猖》,此事令他很愉快,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
    (节选自《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
    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
    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奇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
    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
    6.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花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
    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把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目了然。
    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
    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
    7.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8.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父武为秦禆将军。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虏楚王。始皇二十六年,蒙恬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而弟毅位至上卿。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时中车府令赵高有大罪,秦王令恬弟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从。高雅幸于公子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囚于阳周,而系蒙毅于代。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二世乃遣御史曲宫赐蒙毅死,又上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乎?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长城亭障,堑山堙谷,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选自《史记·蒙恬列传》)
    9.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赵高欲灭蒙氏A日夜毁B恶蒙氏C求其罪D过E举劾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威震于殊俗殊俗: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B.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C.蹑足行伍之间蹑足:置身于……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守:战争中处于进攻和防守状态
    11.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蒙恬蒙毅兄弟也曾得高爵显位,但最终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
    B.秦始皇让蒙毅审判犯罪的赵高,蒙毅不违背法律,判了赵高死罪,因而被革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职。
    C.秦始皇外出巡游,在沙丘病死,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沙丘做了皇帝,这就是二世皇帝。
    D.面对处死自己的命令,蒙恬起初对当权者还抱有幻想,要向皇上请求复核,后来又自己归罪为修长城挖断了地脉,这反映了他的愚忠和迷信。
    12.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3)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史记·蒙恬列传》)
    三、基础知识
    13.课内翻译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
    C.诗的七、八两句用语平实,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
    D.“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突出本已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1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五、默写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4)在《过秦论》中,作者提到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中对内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过秦论》中,作者提到战国诸雄为了遏制强秦,不惜花费重金和以封地为待遇,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①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②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③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17.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2月2日,央视龙年春晚的主标识发布,以“龙行龘龘(dá),欣欣家国”为主题。“龙行龘龘”一词顿时登上热搜,“龘”字代表的生僻字,引起网友们广泛争议。
    “龘”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读dá(二声),形容群龙腾飞的样子。有人认为该字作为春晚的主视觉符号,形象贴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既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又提高了文化自信。也有网友认为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有限,对于提高现代科技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并无实质性帮助,反而可能影响人们对常用字的掌握和使用。
    请以“龙行龘龘:探讨生僻字的传承与应用之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观点明确,论述深入;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流畅;字数在8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一第1段和材料二第2段,晋代陆机就已经提出,但只是泛泛而谈,“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故莱辛并非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A项“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B项“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错;D项“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错。
    3.答案:D
    解析:为文章观点筛选合适论据,这是考生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莱辛《拉奥孔》中有关“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是: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D项中,前句写图画能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后续过程,这个表述与莱辛观点最匹配、吻合,故正确。A项中,句意是说:诗歌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有“金屑”。所谓“金屑”,指的是贵重的能迷眼的事物,也可指佛经中的片言只语,佛法中的一知半解。古人有“金屑虽贵,落眼成翳”“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之说。A项这句话是说,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迷眼之物,不算空灵的好诗。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不能支持“诗画异质”的观点。B项中,句意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种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是证明“诗画同质”。C项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也是支持“诗画同质”的观点。
    4.答案:①因为“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绘画时,只能画出一瞬间的动作,手挥五弦这一瞬间动作是能够在画面呈现出来的;
    ②但“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故而尽管画家可以画出人物遥望鸿雁高飞的情景,却无法表现其“送归鸿”的意境,目光绵延,须一直送“归鸿”至消失于视野之中,画面无法表现该连续动作,所以说“目送归鸿难”。
    解析:此题要结合题干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的特点进行作答,要注意引用文中关于诗画异质的观点表述进行分析说明。“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体现了“诗画异质”说,材料中说绘画只宜于描写静物,画作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是不宜于画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手挥五弦”是一瞬间的物态和景象,对于绘画者来说并不难表现;但“目送归鸿”则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人物和飞鸿不同时间的连续动作、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等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
    5.答案:D
    解析:文章以“我”的家乡特有的放猖活动为主线,叙写了童年的美好记忆,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属于形散而神不散,选项“结构紧凑,不枝不蔓”的说法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文本二第3段可知:莫须有先生的憾事是拿出“放猖”“送油”的题目给孩子们写,但孩子们“都不能写得清楚明白,令异乡人读之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小孩子都喜欢‘放猖’,喜欢‘送油’,然而他们写不出,他们的文字等于做手势而已”,这让莫须有先生觉得遗憾,于是等到自己空闲时亲笔写出《放猖》,心中的遗憾才得以弥补。故选D。
    7.答案:①照应前文对“猖”的解释,即“放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
    ②跑是放猖的高潮,文章使用多个“跑”,写出了这一过程的喧闹和纷乱;
    ③连用多个“跑”,节奏较为急促,写出了参与者的兴奋感。
    解析:划线部分文字记叙的是乡下“放猖”的习俗,一连用了六个“跑”字,“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跑进去,又跑来”“家家跑遍”。一是形象地照应并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前文有“‘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二是连用“跑”字,再现了“放猖”驱疫习俗中的精彩场景,上演了一场快乐的闹剧,渲染了一种热烈的氛围,使“放猖”这一民间习俗充满热闹的气氛。三是“跑”中有一种天地间唯一的自由,表现作为孩子的“我”对他们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8.答案:①选题为儿童喜欢的放猖;
    ②在回忆放猖时,选用儿童视角,用儿童的口吻和语言,写儿童看到的场景和参与的活动;
    ③注重表达儿童的心理,写小孩子的羡慕、寂寞和失落等。
    解析: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写鬼神祭祀之事,用儿童一样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内心羡慕:“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了,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叉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模样了”“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作者记述“放猖”这一习俗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童真的视角来看待和感知,写出孩子对猖兵的极大兴趣以及内心的羡慕之情。快乐的闹剧:“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红的”“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出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原本严肃、庄重的习俗用孩子的视角来看,简直是一出闹剧,因为孩子感兴趣的地方总是充满了欢快的气氛。热闹后的寂寞:“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放猖”是一年一度进行的,对孩子而言,热闹的闹剧之后自然是寂寞的。偶像的破灭:“到了第二天,遇见昨日的猖兵时,我每每把他从头至脚打量一番,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他的奇迹都到哪里去了呢?尤其是看着他说话,他说话的语言太是贫穷了,还不如不说话”原本神奇的猖兵在放猖后回归生活的本色,在孩子眼里没有了光泽和神奇,就像自己的偶像梦破灭了一样。
    9.答案:AC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赵高欲灭蒙氏\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的意思是:赵高想要灭绝蒙氏家族,日日夜夜毁谤蒙氏兄弟,搜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其中,“赵高欲灭蒙氏”,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日夜毁恶蒙氏”主谓宾俱全,此处应断开。
    10.答案:D
    解析:D项,“攻守:战争中处于进攻和防守状态”错,攻守: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故选D。
    11.答案:D
    解析:A项,“兄弟俩均遭秦始皇杀害”错误,杀害蒙氏兄弟的不是秦始皇,原文为“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B项,“因而他被除掉官职,后来秦始皇赦免了蒙毅,又恢复了他的官权”错误,被免除官职的是赵高,被皇上赦免和复职的也是赵高。原文为“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职,帝赦之,复其官爵”。C项,赵高和李斯拥立太子胡亥在咸阳做了皇帝,不是沙丘,原文为“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故选D。
    12.答案:(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2)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3)便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向北驱逐戎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修筑长城,依据地形,用来控制险要的军事重地。
    解析:(1)揭:举起;云、响:名词作状语,像白云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假字,“影”。同时,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2)试使:假使;度、絜:比较。(3)将:率领;北:名词作状语,向北;因:依据。
    13.答案:(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此赠送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2)使者非常高兴,按照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3)人生的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也多为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4)(令尹子兰)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屈原放逐了。
    解析:
    14.答案:C
    解析:C.“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错,七、八两句写音响效果,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动紫皇”写皇帝被乐声打动,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没有“高亢嘹亮”的特征。
    15.答案:①“昆山”句运用比喻,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音乐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可以唤起凤凰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②“芙蓉”句运用通感,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③有形神兼备之妙,使读者更易领会音乐的美妙。
    解析:韩愈、白居易、李贺的这些作品都运用想象,创设比喻,引进视觉形象,将无形化为有形,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人产生可视的听觉形象,更使人领略了不容易领略的音乐中的“景”。《李凭箜篌引》则是浪漫主义的珍品。五、六两句: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这两句写声音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有形神兼备之妙。分析时要抓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声音特点,以及诉诸于视觉的形象性来分析摹写特征。
    16.答案:(1)其文约,其辞微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以致天下之士
    (6)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解析:
    17.答案:C
    解析:分析人称代词的用法;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称,可以指任何人,只有C项中的“你”用法与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A、D两项中的“你”,都有确定的具体的指称对象,即指称交谈的对象;B项中的“你”和“我”交互作主语和宾语,表示三个人相互怎么样。
    18.答案:①可通过体质指数判断;②还会影响身体健康;③体重很容易反弹
    解析:补写句子;第①处,前文中说“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由此可分析出横线处应填写身材是否肥胖、是否需要减肥的判断标准。根据后文对“体质指数”和“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的标准区间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可通过体质指数判断”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前文说“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后文说“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由此可知此处是说不吃晚饭的减肥方式有害健康,同时前文有“不但”一同,故此处应填写一个与之搭配的关联词,由于后文出现“而且”,为避免重占板复,此处可用“还”,故应填“还会影响身体健康”之类的内容。第③处,前文说“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后文说“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此处是说恢复吃晚饭对体重的影响,根据后文“体重反弹后”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体重很容易反弹”之类的内容。拟写答案时,注意字数限制。
    19.答案:例文1:
    龙行龘龘惹争议,合理传承留底蕴
    三个“龙”读什么?中国汉字笔画最多的一个字是什么?生僻字你认识多少个?12月2日,央视龙年春晚的主标识发布,“龙行龘龘”一词顿时登上热搜,在网络上卷起了一场“龘”卷风。对此,拍手称赞者有之,忧心反对者有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僻字的传承与应用呢?我觉得应当在传承中发展,在实用中学习。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生僻字的文化价值。作为汉字中的一种特殊存在,生僻字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生僻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这些字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24年春晚的“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巨龙腾飞,昂扬热烈;家国欣欣,祝福充盈。一个“龘”字,既契合了龙年的主题,又完美契合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家庭和睦、国家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望。还有前几年流行的歌曲《生僻字》“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撇一画都是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汉字文化的魅力。因为生僻字的存在,我们才能不断深入了解、研究和传承汉字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所以传承和发展生僻字,是我们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们也应该关注生僻字的实际应用问题。虽然生僻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却很有限。部分生僻字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无法输入;一些古籍在电子化整理的过程中,可能存在错写、漏写的风险;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很多古字可能在翻译或表达中丢失了原本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生僻字的学习,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常用字的掌握和使用,甚至会影响到正常交流和沟通。所以对于生僻字,如非必要,我们也不用刻意去死记,把自己弄成现代的“孔乙己”,以掌握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为荣。而且有些生僻字,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频繁使用,自然就不生僻了。比如,“饕餮”一词,其实也算是生僻字,但有多少人不认识呢?“甄嬛传”的“甄嬛”,“芈月传”的“芈”,这些字都是生僻字,但随着电视剧的播出,可能很多人自然而然就记住这些生僻字了。因此,在传承生僻字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际运用问题,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汉字。
    当然,生僻字的传承与应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生僻字的价值和应用,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平衡和取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汉字文化,让汉字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龙行龘龘”,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是,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对于生僻字的传承和应用,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只有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汉字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例文2:
    龙行龘龘无需争,找好平衡焕新生
    如诗如画的汉字王国中,生僻字恰似璀璨的星辰,点缀着文化的夜空。近日,央视龙年春晚主标识的发布,使得“龙行龘龘”一词成为舆论的焦点,“龘”字作为生僻字,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争议。在笔者看来,“龙行龘龘无需争,找好平衡焕新生”。
    生僻字,如古之深谷中的兰花,芳香四溢,却不易被世人所采撷。它们是汉字海洋中的珍宝,每一字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以“龘”字为例,它出自我国古代的《玉篇》,代表着群龙腾飞,寓意着勃勃生机与活力。将“龘”字用于龙年春晚主标识,作为主视觉符号,形象贴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充分展示。
    然而,生僻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递要求更加准确、快捷。而一些过于冷僻、罕用的汉字,可能会加大沟通的难度,降低信息的传递效率。因此,对于生僻字的传承和应用,笔者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这需要笔者们尊重和保护生僻字的传统文化价值,同时也要正视生僻字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对于具有代表性、历史意义的生僻字,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汉字。这样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但是,在信息传递、科技应用等方面,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常用、规范、易懂的汉字,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对于一些过于冷僻、罕用的汉字,可以适当减少或避免使用。这样既能满足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又能避免因常用汉字的掌握和使用造成干扰。
    平衡是艺术,也是智慧。“龙行龘龘无需争,找好平衡焕新生”,让我们在保护和传承生僻字的同时,也关注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让生僻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文题以网络热点为思考切入点,既贴近生活,让学生更深入地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通过网络上不同观点的呈现,培养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独立思辨的能力。该文题融学习、思考、生活于一体,帮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个人成长,在写作中培养辩证思维,在练习中感悟文化魅力,很好的凸显了生命语文的主题。审题指导1.理解主题:本作文的主题是“龙行龘龘:探讨生僻字的传承与应用之争”,主要讨论的是关于生僻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应用的问题,写作时不能脱离“生僻字”的范围,变成探讨“传统文化”、“民族与现代之争”等其他话题。2.确定立场:写作时需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是支持生僻字的传承和应用,还是反对。或者可以选择中立的立场,既分析生僻字的优点,也分析其缺点。3.分析问题: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生僻字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分析生僻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分析时要注意观点的一致性和结构层次。4.结论: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需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生僻字的传承和应用提出一些建议或期待。

    相关试卷

    精品解析: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翻译下列句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择题, 翻译下列句子,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