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下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展开生查子
陆游
还山荷主恩,聊试扶犁手。新结小茅茨[注],恰占清江口。
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
【注】茅茨:亦作“茆茨”,茅草盖的屋顶。此指茅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片交代了词人回乡的缘由,他回归田园去从事农耕,是因为皇上放其还乡。
B.三四句交代新建茅屋的位置,推门便可饱览清江美景。“恰”表明词人颇为自得。
C.下片由自然环境写到人事交往,从而抒发了词人对往昔宦游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
D.这首词以平易自然的笔触描写词人去官退隐后的生活情景,具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16.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5.C
16.对比、用典。化用诗句“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和“长亭柳”的典故,以宦游时的风尘仆仆、离别重重反衬田园生活的安宁和谐、悠然自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词作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词人对往昔宦游时光的深深眷念之情”错误,最后四句“风尘不化衣,邻曲常持酒。那似宦游时,折尽长亭柳”,诗人觉得如今不再风尘仆仆奔赴在路上,能长与邻居饮酒交往何其快乐,哪里像宦游时,总是与好友离别,无法长久相处,可见,诗人对于宦游时光并不眷念。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作表现手法的能力。
词的前两句写自己因皇恩放还而回归田园,姑且试一试把犁耕种的乐趣,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三四句写自己在清江口新建茅屋,举目便可饱览清江美景,怡然自乐。五六句写田园生活的惬意舒适:不必再被风尘染黑了衣衫,长年奔波,而是与邻居和睦相处,经常对饮作乐。其中“风尘不化衣”化用了“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
最后两句以反问表达,如今的生活再也不似宦游时那般漂泊不定,总是处于送别他人与被人送别的离别感伤中。将如今的生活与宦游生活形成对比,从而反衬出如今田园生活的乐趣。其中“长亭柳”是表示离别的典故,采用用典手法。
由此可见,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和用典,以宦游时“风尘化衣”“折尽长亭柳”的辛苦奔波、离别重重来反衬如今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得、舒适惬意,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考前押题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①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②,未解庄生天籁,刚道③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①欹(qī)枕:谓卧着可以看望。②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③刚道:“硬是说”的意思。
15.以下关于这首词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描写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下片描写眼前所见实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
B.这首词上片写景突出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
C.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下片写动景,动态中有奋发向上之心。
D.这首词,展现了开阔明丽、动静互衬的情景,同时由景生情,表达了自由豁达情怀。
16.词中展现了词人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全词,简要概括并分析。
15.D
16.塑造了一位身处逆境,却依然胸怀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士大夫形象。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令人感伤的江南春景……都表达了豁达自适的心境”分析错误,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接着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美好回忆,传达出当日快哉亭前览胜的欣喜之情。
B.“日落与山色有孤寂之感,下片写人突出庄子胸怀,有自比之意”分析错误,“日落与山色”描绘出苍茫阔远的意境,并无孤寂之感,下文没有自比庄子,作者自比的是那位风波浪尖上弄舟白头翁,作者认为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丰姿即是明证。作者认为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C.“这首词上片写静景,宁静中有孤独悲凉”分析错误,上片写景,并无孤独悲凉之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下片展现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词人并由此生发开来,抒发其江湖豪兴和人生追求。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江水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平静的山水画卷。“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句,写一阵巨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至此,作者的描写奇峰突起,从而自然过渡到全词表现的着重点——一位奋力搏击风涛的白发老翁。这位白头翁的形象,其实是东坡自身人格风貌的一种象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作者由风波浪尖上弄舟的老人,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作者看来,宋玉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是十分可笑的,是未解自然之理的生硬说教,白头翁搏击风浪的壮伟风神即是明证。其实,庄子所言天籁本身绝无贵贱之分,关键于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下。
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所以,这首词塑造了一位逆境中仍保持旷达、豪迈的浩然之气的士大夫形象。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① 苏轼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②。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注]①本诗写于徐州任上。②香雪,指杏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围绕题目,既写月与花,又写人与酒,物与人相衬,情与景相融,与《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江、花、月、夜来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B.“寻幽人”的“寻”字富有意趣,写出明月为主,诗人为客,明月居然入户来寻幽人,引出下文诗人提起衣袍月下漫步的行为。
C.“炯如流水”写月光清澈如水,“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后,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
D.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表明诗人对酒之爱远远超出了对月之爱。
1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故选A。
(2)“明月入户寻幽人”,写月主动寻找幽人而充满乐趣和活力,“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写月光清澈如水动感可爱使环境明静空灵,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盖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
答案:
(1)A
(2)①前四句写月入户寻人,引人月下赏花,流露出诗人的雅趣和对月下空灵之景的喜爱;②七、八两句写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以月代酒,借月待客,补酒薄之不足,表现出诗人爱月之深;③九、十两句写随着月光的流转,诗人不禁忧从中来,担忧月落,表达惜月之情。
译文:
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后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寻找我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漫步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
在花下安排酒席杏花清香流溢,客人争攀枝条花片如纷纷香雪。
山城酒薄喝起来没有味道,劝各位不如吸取映入杯中的明月。
清越的洞箫声在这月明之夜吹断,我只愁明月落下,酒杯空空。
明朝可恶的春风卷地刮起,就只见绿叶丛中栖息着点点残红。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为“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所以除了写人还要写月、写花、写酒,既把四者揉为一体,又穿插写来,于完美统一中见错落之致。
诗的开头两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开门见山,托出花与月。首句写花,花落春归,点明了时令。次句写月,月色入户,交代了具体时间和地点。两句大意是说,在一个暮春之夜,随风飘落的杏花,飞落在竹帘之上,它的飘落,似乎把春天的景色都给驱散了。而此时,寂寞的月,透过花间,照进庭院,来寻觅幽闲雅静之人。“寻幽人”的“寻”字很有意趣。李白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是主,明月是客,说明诗人意兴极浓,情不自禁地邀月对饮。而在此诗中,明月是主,诗人是客,明月那么多情,入户来寻幽人。那么,被邀之人就不能不为月的盛情所感,从而高兴地与月赏花对饮。
接下来“褰衣步月踏花影,炯虹流水涵青苹”二句,是说诗人应明月之邀,揽衣举足,沿阶而下,踱步月光花影之中,欣赏这空明涵漾、似水涵青苹的神秘月色。这两句空灵婉媚,妙趣横生。诗的上下两句都是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步月”是月光,“踏花”是月影;“炯如流水”是月光,“涵青苹”是月影。“炯如流水”,是说月光清澈如水,“炯”字写月光的明亮,如杜甫《法镜寺》:“朱甍半光炯,户牖粲可数。”“涵青苹”是对月影的形象描绘,似水的月光穿过杏花之后,便投下斑斑光影,宛如流水中荡漾着青苹一般。流动的月光与摇曳的青苹,使沉静的夜色有了动感,知月惜花的诗人,沐浴在花与月的清流之中,正好可以一洗尘虑,一涤心胸。这两句诗勾画了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两句写花与酒。杜甫《遣兴》诗中有“狂风挽断最长条”之句,白居易《晚春》诗中则说:“百花落如雪。”“花间置酒”两句化用了杜甫、白居易诗意,写出了赏花与饮酒的强烈兴致。美酒置于花间,酒香更显浓郁;香花,趁着酒兴观赏,则赏花兴致也就更高。花与酒互相映发。诗人此时的情怀,与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趣迥然不同,不是寂寞孤独,而是兴致勃勃。
“山城”以下四句,前两句写借月待客,突出“爱月”之心。山城偏僻,难得好酒,可是借月待客,则补酒薄之不足。“劝君且吸杯中月”一句,是从白居易《寓龙潭寺》诗“云随飞盖月随杯”中化出,表明诗人对月之爱远远超出了对酒之爱。后两句情绪渐转低沉,见诗人“惜月”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光的流转,悠扬的箫声渐渐停息,月下花间的几案之上,杯盘已空,诗人忧从中来。此时诗人最忧虑的不是别的,而是月落。这里含着十分复杂的情感,被排挤出朝廷的诗人,虽然此时处境略有好转,但去国之情总会带来凄清之感,在此山城,唯有明月与诗人长相陪伴。月落西山,诗人情无以堪。
诗的最后两句转写花,不过不是月下之花,而是想象中凋零之花。月落杯空,夜将尽矣,于是对月的哀愁转为对花的怜惜。月下之花如此动人,第二天一阵恶风刮起,便会落英遍地,而满树杏花也就只剩下点点残红。诗中寄寓了人生命运的感慨。
这首诗韵味淳厚,声调流美,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首先是物与人的映衬,情与景的融入。人因物而情迁,物因人而生色。首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是一派晚春景色,天上有明媚之月,花下有幽居之人,绮丽之中略带凄清之感。接着“明月入户寻幽人”一句,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诗人因情设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出神入化。
构思的错落有致,变化自如,使全待情致显得更浓。开篇两句既写花又写月。三、四句重点写月,其中也有写花之笔。五、六句写花、写酒,但重在写花。七、八句写爱月之深。九、十句写惜月之情。最后两句是虚笔,借花的凋零写惜春之情,并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层。通观全篇,诗人紧扣诗题,不断变换笔墨,围绕花、月、酒三者,妙趣横生。
诗人笔下的月,不仅是含情脉脉,而且带着一股仙气与诗情。这种仙气与诗情,是诗人超脱飘逸风格的体现,也是诗人热爱自然的心情的流露。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合调研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遥同蔡起居偃松篇①
张 说
清都众木总荣芬,传道孤松最出群。
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
悬池的的停华露,偃盖重重拂瑞云。
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
莫比冥灵②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
【注】①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夏,蔡孚为起居舍人,作《偃松篇》。②冥灵,神话中的一种大树,语出《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诗题中的“遥同”可知,本诗与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样,是一首唱和之作。
B. 诗歌开篇两句点出吟咏对象,以帝王居住的都城中的众多茂盛树木,衬托孤松的卓尔不群。
C. 诗的三、四句夸赞孤松,孤松高大能增加天庭的景色,其在都城宫阙气势的加持下显得更为出众。
D. 诗的五、六句写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落入池塘中,松树层层叠叠大如伞盖般的枝叶拂动着祥云。
16. 有人评论:“这首诗表面咏的是‘树’,实则是在表明报国之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的”,繁多貌;“悬池”指松树的层层枝叶犹如悬空的池子,并非实指池塘。“悬池”“偃盖”两句对仗,都是在说松树如何。
16.【答案】①“名接天庭长景色,气连宫阙借氛氲”两句写这卓然不群的松树,长在宫廷,借助宫廷的气势,更为出众,诗人也想如这松树一般,进入朝堂,有所作为,为国效力。②“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两句写松树不想成为仙人金鼎的柴薪,一心想把自己奉予贤明君主,以松喻人,由此表明了作为臣子的拳拳报国尽忠之心。③“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两句写不要像楚南冥灵树一样,在江边腐朽衰老没有人知道。诗人以楚南树为反例,表达了自己不甘于默默无闻,想要为明君效力,报国尽忠的意愿。(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松树“名接天庭”“气连宫阙”,枝叶“停华露”“拂瑞云”,诗人羡慕松树能借宫廷之势更好地展现自己,也想如松树一般,入朝为官,施展抱负。“不借流膏助仙鼎,愿将桢干捧明君”,松树不愿意为金鼎做柴,想要把自己奉献给明君,以树喻人,表明了自己想要为明君效力的报国之心。“莫比冥灵楚南树,朽老江边代不闻”,诗人不愿做朽老在江边无人知晓的楚南冥灵树,而想成为松树这样的栋梁,以此表明自己不甘于默默无闻,想要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心。
江苏省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3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寄陈同甫
陈傅良①
古来材大难为用,纳纳乾坤着几人?
但把鸡豚燕同社,莫将鹅鸭恼比邻。
世非文字将安托,身与儿孙竟孰亲。
一语解纷②吾岂敢,只应行道亦酸辛。
[注]①陈傅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为官正直,屡次进谏但多不被采纳。与陈亮(字同甫)在学术主张和政治境遇上相似,并称“二陈”。②一语解纷,取战国时鲁仲连以一番话解除邯郸之围,功成不受赏的典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说明有才能的人难以得到任用是自古皆然的道理,满含英雄寂寞之感。
B. 颔联既表现与“同社”宴饮的欢乐,也体现因鹅鸭之事与邻人所生的烦恼。
C. 尾句的“行道亦酸辛”与李白“行路难”旨意相近,均指世路坎坷、难行。
D. 本诗着力写人生况味,风格深沉苍劲,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劝慰。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也体现因鹅鸭之事与邻人所生的烦恼”错误,从“但把”“莫将”可知,此句属于劝嘱之词,举“鹅鸭”为例,并非真“因鹅鸭之事与邻人”有纠纷,诗人是劝友人莫因鹅鸭之类的琐事惹恼邻人。
故选B。
16. 近代文学家陈衍评论此诗说:“经过忧患,乃有此忠告。”请结合这一评价分析诗作。(6分)
【答案】①经过忧患:陈傅良为官正直,但屡次进谏都不被采纳;
②忠告:对有相似境遇的陈同甫,诗人宽慰说:古来材大者不被重用,也是常态;要安于乡里生活,尽享儿孙之亲;不奢求建立奇功伟业,人生道路本就曲折坎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创作背景和评价诗歌观点的能力。
作答时,按照题干“经过忧患,乃有此忠告”的提示,分两点作答,并结合诗句和注释进行分析。
“经过忧患”:根据注释“为官正直,屡次进谏但多不被采纳”可知,所以诗人才会有“只应行道亦酸辛”的慨叹。诗人如写《行路难》的李白一样,亲身体验过世路坎坷、难行。
“乃有此忠告”指诗歌里劝慰、嘱咐陈同甫的话。首联,诗人认为在古往今来,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得到应有的重用。然而,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能够承载乾坤众生的重任呢?旨在宽慰陈同甫,希望接受不被重用的现实,安然生活。颔联希望陈同甫欢乐地与“同社”宴饮,不要因鹅鸭之类的琐事与人产生纠纷,要安于乡里生活。颈联诗人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文字才能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身世和血缘关系也是重要的因素。诗人思考着自己在世间的角色和责任。忠告陈同甫与其让自己纠结于言辞上的争执,不如尽享儿孙之亲。尾联反用鲁仲连的典故,自认没有才能去建立奇功伟业,实际上是反语,只因人生坎坷,行路艰难。也是在劝告陈同甫,人生道路本就曲折坎坷,不要再奢求建立奇功伟业。
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9页。
2024届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市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六两句,古诗鉴赏离不开三个问题,答题方法,如何鉴赏?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