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图文ppt课件
展开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这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小石潭记》去寻找答案,感受作者当时那特有的心境。
1.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清文章结构;2.鉴赏文章的写景手法及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
可: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环: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
为: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而: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可以不译
以: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连词,可不译,或译为“而”
乃记之而去 古义: 今义:
1.初读课文。结合课内注释,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 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 披拂。
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清脆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整块石头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一起玩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
顺着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小溪两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无法知道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寂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地方太凄清,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去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的朋友,也被贬到永州
同我一起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2.再读课文,理清游记顺序。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中气氛→交代同游者
1.朗读课文第一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运用了哪些动词?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文章写发现小石潭是按照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顺序来描写的。“隔篁竹,闻水声”写水的声音,用“如鸣珮环”的比喻来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激发读者的兴趣。 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准确的动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同游历,感受作者喜悦的心情和探奇的情趣。
(2)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2.朗读课文第二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描写手法?
(2)写游鱼这一段,极为细腻传神,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鱼除了表现潭水的清澈外,还有何用意?
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时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3)作者笔下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其特点的?
潭水清澈澄净。 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衬托潭水的清澈。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3.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 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4.结合背景,试分析第四段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该做如何理解?结合文章背景进行分析。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于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流露出来。因此,作者先乐后忧,乐只是忧的表象而已。
6.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细致地描写景物?
①先声夺人。如第1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隔篁竹,闻水声”,用“如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调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②抓特点,善用修辞。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其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独特形状。“似与游者相乐”一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游鱼的神情写得惟妙惟肖。
③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画卷。
④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里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见底。
⑤对比描写。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鱼的活泼。
7.本文特点是寓情于景,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
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由“隔篁竹”听到琤琮作响的水声引起内心之“乐”,这是情感的第一个层次。于是“伐竹取道”而往,“下见小潭”。清冽的潭水、奇特的潭石、蓊郁的潭树,都是在这种内心愉悦之情下的对小石潭的关注与欣赏。 接着写清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因此感到鱼儿“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这是情感的第二个层次。
然而不久,这种怡乐的心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个人的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进而让自己感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情感的第三个层次,作者久谪远荒的凄凉心情尽在其中。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对潭水、岩石、藤蔓、竹树、游鱼等进行生动形象地刻画,把自己抑郁失意的隐痛巧妙地寄寓于凄清幽邃的自然景物中,使情与景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幽泉怪石,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
初中语文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小石潭记优质教学课件ppt,文件包含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课件pptx、核心素养目标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小石潭记》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说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读,文体知识,作者介绍,文章背景,整体感知,字词积累,课文赏析,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0 小石潭记课前预习ppt课件,共1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游”,“知人论世”,“互参”,“反衬”,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