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及所在学校、班级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初中语文课本为我们打开一扇言语之门,开启一段学习之旅。秋日的早晨,jìng mì的校园 甲 (A.喧闹 B.嘈杂)起来;宽敞的教室里,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散文,朗朗的读书声在高邈的天空回荡,静默的树也侧耳聆听。同学们在语文的天地里yín sòng春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 乙 在文学的殿堂中感受古今传承,了解中外文明。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 从括号内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甲处(填字母)。
3. 请在乙处填入恰当标点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静谧 吟诵
2. A 3. “;”或分号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静谧(jìng mì):安静。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样。
吟诵(yín sòng):吟咏歌诵。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和运用。
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喧哗吵闹。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文中描述的是秋日的早晨,静谧的校园开始活跃起来。这里的“活跃”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气氛,而不是杂乱扰人的。“喧闹”更符合语境;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在乙处,两个句子在内容上是并列的,描述了同学们在语文天地里的两种活动:一是吟诵春冬四季,游历山水八方;二是在文学的殿堂中感受古今传承,了解中外文明。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分号(;)来分隔这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号在标点符号中常用于表示并列关系,它可以清晰地分隔出句子中的不同部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阅读。所以,乙处应填入分号。
4. 综合性学习。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因工作需要,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王老师将赴新疆支教,下面是小宇同学写给王老师的临别赠言:
王老师,您认真工作的样子,让我明白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您毅然远赴新疆支教,让我倾听到您的大爱情怀。您的高谈阔论,我们将铭记于心;您的殷殷期盼,我们定不辜负。感恩您的垂爱,祝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
A. “您认真工作的样子”一句中的“工作”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再创辉煌”一句中的“工作”词性是不同的。
B. “您毅然远赴新疆支教,让我倾听到您的大爱情怀。”一句中“倾听”这个动词使用不恰当,应改为“感受”
C. “高谈阔论”多含贬义,使用不当,这里应该改为“夸夸其谈”。
D. “感恩您的垂爱”一句中的“垂爱”一词是敬辞。
(2)班级推荐你去邀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赵老师于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来参加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你会对赵老师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主持人,你为本次活动拟了一条活动标语。
【答案】4. C 5. 示例:赵老师好,我代表七(1)班同学来邀请您参加我们班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交友之道”实践活动,希望老师您能来参加。/不知你是否有时间?
6. 示例1:交友之道,贵在真诚。示例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示例3:缘来有你,友好往来。(只要是比较精炼的正能量的句子都可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基础综合运用。
C.有误,“高谈阔论”和“夸夸其谈”意思相近,多含贬义,使用不当,应该改“谆谆教诲”;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即邀请赵老师参加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开头使用适当的称呼,如“赵老师好”,以显示尊重和礼貌。 接着,说明自己的身份,例如“我代表七(1)班同学”。然后具体说明邀请的内容,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和主题,如“来参加我们班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交友之道’实践活动”。最后以询问的方式结束,给赵老师选择的余地,如“不知您是否有时间?”。
示例:赵老师,我代表七(1)班邀请您于本周四下午第三节课参加我们班的“交友之道”综合性实践活动。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期待您的回复。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活动标语。解答时,首先明确活动主题,这里是“交友之道”,所以标语应该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标语要简洁明了,能够一眼就看出活动的主题。同时,标语也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共鸣。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来增强标语的表现力和节奏感。最后,标语要符合活动的氛围和目的,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价值观。
示例: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5. 名著阅读,请按要求作答。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1)上面文段选自散文集《__________》,文段中的“他”是指__________.
(2)在阅读这部散文集的时候,作为学习委员的你组织同学进行了专题探究,你列出了如下几个专题:
①鲁迅的童年。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部散文集除了有对人和事的颂扬,还有冷静的批判。请从《五猖会》或《二十四孝图》两篇文章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事例,指出作者批判的内容。
【答案】5. ①. 朝花夕拾 ②. 藤野先生
6. ①. 示例:童年的鲁迅 ②.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7. 示例1:《五猖会》“我”儿时急切地盼望观看迎神会,却被父亲强迫背诵文章而扫兴、痛苦,批判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迫和摧残。
示例2:《二十四孝图》作者通过对“卧冰求鲤”或者“老莱娱亲”或者“郭巨埋儿”等故事的分析,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根据选文第⑤段“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的内容,由他为我修改讲义可知写的是藤野先生,因此文中“他”指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热心地关注鲁迅的学习,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藤野先生》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活动设计。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示例:
①温暖的回忆
②理性的批判
③童年的“趣”与“憾”
④成长的“痛”与“悟”
⑤鲁迅的阅读书单
⑥父子的“爱”与“隔”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五猖会》:“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作者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因此《五猖会》含蓄地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制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人手,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写出自己在阅读这些故事时表现出来的强烈反感。作者在文中有力控诉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示例一:《五猖会》中,记叙儿时要去看迎神赛会时,父亲强迫我背诵完《鉴略》,批判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与隔膜;
示例二:《二十四孝图》中,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多少真诚的友谊因诗歌而长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孔子对朋友的热情欢迎(《论语》十二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甫在中见到同为沦落人的好友时惊喜与感慨(《江南逢李龟年》);“(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借月表达自己对被贬谪之友的关切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李白抒发远离故乡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5)“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这是朱自清对春天这位“自然之友”的赞美。
【答案】 ①. 有朋自远方来 ②. 不亦乐乎 ③. 正是江南好风景 ④. 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⑥.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⑦.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⑧. 思君不见下渝州 ⑨. 一年之计在于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逢、寄、愁、随、溪、渝。
二、阅读与运用(60分)
(一)(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7. 首联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点明已寒冬时节。
8. 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7. ①. 落木 ②. 鸿雁、北风(写对两个就可以)
8. 通过写自己流尽思乡的眼泪,假托家人遥望着“天际”的“孤帆”盼望着他的归去,把思乡之情表现得一泄无余。(意对即可) 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象提炼。
根据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可知,这首诗通过落木、鸿雁、北风等意象点明已是寒冬时节。其中,“木落”和“雁南度”描绘了秋天已经过去,寒冬降临的景象,而“北风”则强调了寒冷的天气。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寒冬时节的特征。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
颈联“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意为: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乡泪客中尽”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流尽思乡的眼泪,而“孤帆天际看”则假托家人在远方遥望着孤帆盼望着他的归去。通过这种写法,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③自可,何必饭也?”
【注】①箅(bì):竹制的蒸饭用的盛放器具。②馏:把半熟的食物蒸熟。③糜:粥。
9. 用斜线(/)标出下面两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各一处)。
(1)客与太丘论议
(2)俱委而窃听
10.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 (2)委而窃听( )
(3)尔颇有所识不( ) (4)二子长跪俱说( )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12. 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表现元方、季方记忆力超群和专注力强。
13. 请结合文本,多角度说说你对作为父亲的陈太丘的认识。
【答案】9. (1)客 与 太 丘 ∕论 议 (2)俱/ 委 而 窃 听
10. ①. 派/让 ②. 舍弃,放下 ③. 通“否” ④. 都/一起
11. 像这样,只要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12. (1)因为元方、季方两人太专注于听大人们的谈话, 忘了把蒸饭的工具(箅)放上去,就把米放进了锅里,变成了粥。
(2)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地说出了,可见其记忆力超群。
13. 围绕“严厉”和“慈祥”或者“宽容有教育智慧”来阐述即可,其他只要符合文本表述亦可。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1)句意为:客人和陈太丘长在一起清谈。“客与太丘”表示客人是与太丘(即陈寔)在一起;“论议”是动词短语,表示他们正在进行的动作,中间应断开;故划分为:客与太丘∕论议 。
(2)句意为: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俱”是副词,表示“都”或“一起”。“委而窃听”是其行为,中间应断开。故划分为:俱/委而窃听。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陈太丘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使:派/让;
(2)句意为: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委:舍弃,放下;
(3)句意为: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不:通“否”;
(4)句意为: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俱:都/一起。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如此,像这样;但,只要;糜,粥。自可,就行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箅,饭落釜中”可知,元方、季方两人太专注于听大人们的谈话, 忘了把蒸饭的工具(箅)放上去,就把米放进了锅里,变成了粥。
结合“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可知,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地说出了,可见其记忆力超群。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可知,陈太丘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的好父亲。从文中可以看出,陈太丘在发现孩子们因为偷听他与客人的谈话而忘记了煮饭时,并没有生气或责备他们,而是选择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保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还让他们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此外,陈太丘还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欣赏他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这种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陈太丘是一个懂得教育孩子、有学问、有修养、懂得宽容和理解的好父亲。
【点睛】参考译文:有位客人到陈太丘家过夜,陈太丘就叫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太丘长在一起清谈,元方兄弟两人在烧火,结果一同放下手头的事,都去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箅子,要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太丘长问他们:“饭为什么不蒸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着说:“大人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太丘问:“你们可记住一点了吗?”兄弟两人回答说:“似乎还能记住那些话。”于是兄弟俩一起说,互相穿插补正,一句话也没有漏掉。陈太丘说:“既然这样,只吃粥也行,何必一定要干饭呢!”
(三)(19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杨柳
丰子恺
①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②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天下事往往如此。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不相信这便是曾对紫薇郎的紫薇花,曾使尚书出名的红杏,曾傍美人醉卧的芍药,或者象征富贵的牡丹。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③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A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④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缘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⑤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它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它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它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咸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B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⑥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14. 阅读全文,请写出作者赞美杨柳的缘由。
15. 联系文章内容,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1)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2)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赏析加点词语)
16. 文章写杨柳,但还写了牡丹、红杏等其他花木,请结合第⑤小节说说你的理解。
17. 结合文章,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答案】14. ①外形柔美可爱;②从不奢求、只有奉献;③高而能下,不忘“根本”。
15.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柳枝条嫩绿柔软的样子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运用叠词,增添了音韵美、节奏感,写出了细柳时刻保持与根本的亲密,不忘根本,表达了作者对杨柳高而不忘本的喜爱之情。
16. 用了对比,把杨柳和其他花木进行对比,其他花木只顾向上而忘记根本,而杨柳越长越下垂,牢记根本,回顾根本,如人懂得感恩回馈一样,表达作者对杨柳谦逊低调的品格的喜爱之情。
17. ①杨柳当春抽条。②因杨柳树有一种“下垂”的特殊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③别的树木都凭仗了春的势力而拼命向上,一味好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③段“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可知,外形柔美可爱。
根据第④段“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和“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可知,从不奢求、只有奉献。
根据第⑤段“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可知,高而能下,不忘“根本”。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修辞手法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1)“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把杨柳的枝比作几万串嫩绿的珠子,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嫩绿”“飘出许多弯度微微的S线来”可知,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枝的嫩绿和柔软。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2)这句话中的“条条”、“常常”、“时时”是叠词,它们在句子中的运用增添了音韵美和节奏感,使得整个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条条”指的是每一条细柳,强调了每一条都不忘根本;“常常”、“时时”则表示这种亲密关系的频繁和持续,即细柳时刻都与根本保持着联系,不断向根本拜舞、亲吻。这种描写不仅形象地展现了杨柳的形态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杨柳高而不忘本的喜爱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分析。
根据第⑤段“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咸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可知,作者通过将杨柳与其他花木进行对比,突出了杨柳的独特之处。其他花木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向上的发展,甚至不顾及自身的根基,显得贪婪而忘记根本。而杨柳则不同,它在生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根基的联系,不忘根本,以谦逊低调的姿态生长。这种对比强调了杨柳的谦逊、不忘本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杨柳的喜爱和赞美。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⑥段“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缘故。这种姿态的特点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拼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可知,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不仅因为杨柳在春天抽条发芽,更因为其特殊的“下垂”姿态与春天的和平美丽相调和。而其他树木在春天虽然也发芽生长,但它们往往一味向上,贪婪求高,忘记了自己的根本,这与春天的精神不相符。因此,垂杨以其特有的姿态和品质,成为了最能象征春天神意的代表。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四)(17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守候
丁立梅
①那些日子,对他来说,是天昏地暗的。与人合伙做生意被骗,血本无归外,还欠下十几万元的债。他日日外出买醉。酒醒时,他已睡在自己的房间里,身上盖着轻软的被,枕巾上散发着好闻的香皂味。房间的窗帘,半拉着,外面的光线透进来,一些微尘,在光线里跳着舞。他对着那些微尘,发一回呆,他不记得日子是如何轮转的,前路茫茫复茫茫,他让自己陷在混沌中。
②家里静。母亲总是轻手轻脚的,生怕惊动他。母亲洗衣,做饭,掸尘……母亲的身影,有些蹒跚,一条腿好像出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但到底什么也没问。他想,母亲整天待在家里,能有什么事呢。
③那日,一个平时疏于往来的朋友,突然造访,盛情约他外出散心。母亲表现得比谁都开心,忙着给他打点行装,跛着一条腿。他狐疑地看看母亲的腿,母亲感觉到了,笑笑拍拍腿说,老毛病了,关节疼呢。他什么也没说,转移了视线。
④半路上,他和朋友停在路边饭店吃饭。他照例要了一瓶烈性酒,买醉。朋友拦住他,朋友说,你别再喝了,为了你母亲。
⑤母亲怎么了?昏天黑地的日子,竟是她一直陪在他身边。他出去喝酒,母亲远远跟着,他喝多久,母亲就在门外等多久。他醉了,是母亲把他背回家,一路跌跌绊绊。躺在床上,他满床上呕吐,是母亲给他清洗,给他换上干净的被子枕巾。那一次,他又喝得酩酊,母亲去搀他,被他随手一推,母亲摔倒了,腿磕到椅脚背上,立即青紫一片。朋友找他散心,亦是母亲的主意,是母亲一趟一趟的恳求,打动了朋友的心。
⑥他举着的酒杯,手就那样愣在半空中。他对朋友说,我想回去。
⑦是母亲开的门。母亲的惊诧里,有不安,母亲小心地问,你怎么回来了?是玩得不开心吗?他呆呆注视着母亲,发现母亲又苍老了一轮,背也有些驼了。他什么话也说不出,张开双臂,紧紧拥抱了母亲。
⑧母亲的泪,洇湿了他的衣。他的泪,滴在母亲的发里面。混沌的日子,被这场泪洗得澄清,他望见自己往日的不堪,有些羞愧,更紧地拥抱了母亲。他贴着母亲的耳朵低语,“妈,你放心,我会好起来的。”母亲含泪笑答,是啊,会好起来的。儿啊,妈相信你,妈一直相信你。
⑨他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19. 划线句子中,母亲的泪和他的泪分别蕴含着各自怎样的情感?
20. 结合上下文,在文章结尾处,揣摩“他笑了”的心理,并把它补写在横线上。
21. 读完文章,小语组织同学围绕“母亲守候”展开讨论,请你根据语境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语:这篇文章与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一样,都写了一个(1)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母亲。
小文:我也这样认为,这两篇文章中的母亲面对遭受打击的儿子,都选择了静静的守候。两位母亲的所想所为,也让我们懂得了:面对人生的挫折,应该(2)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哲:可惜史铁生醒悟得太晚了,只能带着愧疚和懊悔与母亲永别。而本文中的儿子就幸福多了,我们应该像“他”一样,(3)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8. ①. 漠视 ②. 他狐疑地看看母亲的腿,他什么也没说,转移了视线。 ③. 震惊、心疼
19. (1)母亲的泪,蕴含着看到儿子振作后的高兴和儿子最终理解自己苦心的欣慰。
(2)他的泪,①蕴含着对往日颓靡不堪的后悔。②对母亲漠不关心的羞愧。③感动或感激母亲在他沉沦消极时的不离不弃,时刻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
20. 有母亲的守候在,还有什么坎不能逾越的呢?
21. ①. 坚强、隐忍、有伟大母爱的母亲。(“关心子女”亦可) ②. 要坚强、乐观地活下去,活得更加精彩。 ③. 要早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及时行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②段“母亲的身影,有些蹒跚,一条腿好像出了问题。他有点疑惑,但到底什么也没问。他想,母亲整天待在家里,能有什么事呢”可知,对于母亲蹒跚的步伐和可能的腿部问题,“他”的态度是漠视的,即使有些疑惑,也并没有进一步询问或关心。因此,第一个空可以填“漠视”。
根据第③段“母亲表现得比谁都开心,忙着给他打点行装,跛着一条腿。他狐疑地看看母亲的腿,母亲感觉到了,笑笑拍拍腿说,老毛病了,关节疼呢。他什么也没说,转移了视线”可知,“他”对母亲跛行的腿有所察觉,但他选择了转移视线,没有表现出进一步的关心或询问。这表明他对母亲的状况有所察觉,但并不想深究或关心。因此,第二个空根据文中的句子可以填写为“他狐疑地看看母亲的腿,他什么也没说,转移了视线”,而“他”的态度则是“有所察觉但不想关心”。
根据第⑤段“朋友说,……母亲摔倒了,腿磕到椅脚背上,立即青紫一片”和第⑥段“他举着的酒杯,手就那样愣在半空中。他对朋友说,我想回去”可知,当“他”听到母亲因为他的推搡而摔倒受伤的消息时,他表现出了震惊和心疼的情感。他的手愣在半空中,酒杯也未放下,这反映出他内心的震撼和对母亲的关心。因此,第三个空可以填写为“震惊、心疼”。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根据第⑧段“母亲的泪,洇湿了他的衣。他的泪,滴在母亲的发里面。混沌的日子,被这场泪洗得澄清,他望见自己往日的不堪,有些羞愧,更紧地拥抱了母亲。他贴着母亲的耳朵低语,‘妈,你放心,我会好起来的。’母亲含泪笑答,‘是啊,会好起来的。儿啊,妈相信你,妈一直相信你’”可知,母亲的泪蕴含着看到儿子终于从混沌中清醒过来,重新振作的高兴,以及儿子最终理解自己苦心的欣慰。而他的泪,则蕴含着对往日颓靡不堪生活的后悔,对母亲在自己最困难时始终默默付出却未曾给予足够关心的羞愧,以及被母亲无私的爱所感动,感激母亲在他沉沦消极时的不离不弃和时刻无微不至的关怀陪伴。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揣摩和补写。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他”在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后,如何在母亲的守候和关爱下重新找回自我,重新振作的过程。然后,把握人物情感变化。“他”从一开始的混沌、颓靡,到后来的觉醒、振作,再到最后的感激和决心。最后,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在文章的结尾处,“他笑了”,这是“他”在经历了一系列情感波动后的表现。这个笑,应该包含了“他”对母亲的感激,对未来的信心,以及对自我振作的肯定。 用符合人物身份和情境的语言进行补写。补写的语言要符合“他”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要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他”的心理活动。
示例:那一刻,他心底的云雾似被风轻拂,露出了久违的晴朗。母亲的守候,是他勇往直前的力量。前路虽长,他已无所畏惧,心中燃起希望之光。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1)小语和小文都认为这篇文章与他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相似。两位母亲在儿子遭受打击时,都选择了静静地守候,给予他们无尽的支持和关爱。因此,可以用“坚强、隐忍、有伟大母爱的母亲”来形容这两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
(2)两位母亲的所想所为告诉我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我们应该保持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勇敢地活下去,并且要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积极面对,努力克服,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3)我们应该像“他”一样,早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及时行孝。史铁生的例子告诉我们,醒悟得太晚只会带来愧疚和懊悔,而我们应该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尽早表达我们的爱和感激。因此,及时行孝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让我们用行动去诠释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三、作文(65分,其中含写字5分)
22. 写作
花是有脚的,因为它们的足迹处处皆是:有的开在山间崖畔,有的开在房前屋后,有的开在床头案上,有的开在胸前发梢……
而有一些花(如:友善之花、诚信之花、谦虚之花、坚强之花、自信之花……),它的种子栖落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生根发芽,抽枝展叶,开出美丽的花来。
请以“这一路繁花似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填写完整,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答案】例文
这一路繁花似锦
如诗如画的世界,在脚下轻轻展开,一路繁花似锦,美丽至极。每一朵花都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仿佛在诉说着各自的故事。而我,作为这段旅程的见证者,用心感受着这一切的美好。
巴山夜雨,如梦如幻。那晚的雨,像一位失意的诗人,从高空坠落,将大地染成一片朦胧。而我,在那雨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暖。母亲的身影,在校门口静静等待,她的眼眸中充满了对我的关爱和牵挂。那一刻,我心中的花种开始发芽,绽放出淡淡的光芒。
清夜约客,月色如水。星光点点,凉风习习,我在窗前轻声吟诵着诗篇。那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文字,在月光的照耀下,变得灵动起来。我仿佛看到了落花纷飞的石亭,听到了蛙声起伏的荷塘。每一句诗,每一个字,都如同甘甜的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那一刻,我仿佛听到心底的花正在优雅地绽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这一路繁花似锦,美丽而又充满惊喜。每一朵花都是生命的馈赠,每一片绿叶都是希望的象征。它们在我心中悄然开放,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我知道,无论未来会遇到怎样的风雨和挑战,只要心中有花,就有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这一路上,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温柔。每一朵花都散发着独特的香气,每一片风景都让人陶醉其中。我感谢这些花儿的陪伴,也感谢那些给予我温暖和关爱的人。他们让我明白,生命的真谛在于珍惜和感恩,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迹。
如今,当我回首这段旅程时,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我知道,这一路繁花似锦的旅程,不仅让我收获了美丽和感动,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爱、去珍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让心中的花园永远繁花似锦、生机勃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这道作文题“这一路繁花似锦”,关键在于理解“这一路”和“繁花似锦”的含义。“这一路”指的是人生的旅程或者成长的道路,“繁花似锦”则形容这一路上美好而丰富的事物或经历,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绚烂多彩。因此,学生需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与这一主题相关的素材,展现成长过程中的美好瞬间和丰富体验。
2.立意。在立意时,学生需要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即通过描绘“这一路繁花似锦”的景象,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同时展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选取具体的事例或场景进行描述,如学习上的成功、生活中的点滴温暖、人际交往中的友善与互助等,以此来体现成长路上的“繁花似锦”。
3.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挑选出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事例进行描述,如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获得帮助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具体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繁花似锦”的美丽与温馨。在叙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母亲的腿
“他”的做法
“他”的态度和心情
母亲的身影,有些蹒跚,一条腿好像出了问题。
他有点疑惑,但到底什么也没问
(1)____________
母亲表现得比谁都开心,忙着给他打点行装,跛着一条腿。
(2)________
有所察觉但不想关心
朋友说,……母亲摔倒了,腿磕到椅脚背上,立即青紫一片。
他举着的酒杯,手就那样愣在半空中。他对朋友说,我想回去。
(3)____________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解析),文件包含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示例一, “垂”“涌”,犹有/于河里/故沟存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或分号,⑴ C ⑵示例,俱/ 委 而 窃 听,评分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