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文综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沟村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下图),明清时期是皇家建筑构件琉璃瓦生产地。随着大部分现代建筑不再依赖琉璃瓦构件,北沟村出现了“空心化”,琉璃瓦和砖窑红砖成为了废弃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北沟村充分利用遍地遗弃的琉璃瓦、砖窑和红砖,统一改造,2010年被评为了“北京最美乡村”,走上了旅游致富大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北沟村能成为琉璃瓦生产地,主要得益于( )
A. 物流交通便捷B. 市场距离近C. 烧制技术先进D. 原材料丰富
2. 北沟村的琉璃瓦成为废弃物,主要是因为( )
A. 规模效益不凸显B. 品质下降C. 建材技术的发展D. 劳动力外出
3. 琉璃瓦和红砖成为北沟村致富的物质载体,其致富的路径是( )
A. 重塑当地文化特色,营造品牌B. 依托长城文化价值,文旅融合
C. 实施古村现代设计,增强时感D. 利用怀柔山区优势,回归自然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北沟村在明清时期是皇家建筑构件琉璃瓦的生产地。该地区能够成为琉璃瓦的生产地,主要是该地区位于北京郊区,靠近皇家所在地,距离市场较近,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与交通、烧制技术和原材料有关的信息,故不能得出当地物流交通便捷、烧制技术先进程度和原材料丰富程度,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该村生产的琉璃瓦和红砖之前主要是皇家建筑所采用,其成本较高,且该建材用途单一,并不适用于现代建筑,随着建材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加坚固、用途更加广泛且成本低廉的建材,替代了琉璃瓦,使其逐渐成为了废弃物,C正确;由于早期北沟村是专为皇家生产琉璃瓦的专业化村镇,为了保证皇家的建材供应,其规模化程度应较高,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北沟村生产的琉璃瓦品质出现了下降,B错误;劳动力外出也不会使当地生产的琉璃瓦成为废弃物,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由于北沟村早期是皇家建筑材料的生产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当地充分利用遗弃的琉璃瓦、砖窑和红砖对乡村进行改造,有利于利用该地区的传统技艺来重塑当地的文化特色,并且打造该村的品牌形象,A正确;而依托长城文化价值,文旅融合、实施古村现代设计,增强时感、利用怀柔山区优势,回归自然都没有将当地特产的琉璃瓦和红砖利用起来,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有以下三点:(1)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人口老龄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黑龙江省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2000年5.56%、2010年8.32%、2020年15.60%。下图示意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的驱动机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对黑龙江近20年来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最小的是( )
A. 出生率B. 死亡率
C. 迁入率D. 迁出率
5. 随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近10年来黑龙江人口老龄化加剧,间接原因是( )
A. 东北经济回暖B. 医疗发展滞后
C. 受教育年限短D. 城镇化速度缓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黑龙江省出生率较低,新生儿数量少,使老龄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较高,会加剧当地人口老龄化,A不符合题意;由于近20年来当地经济和医疗的不断发展,人口寿命较长,死亡率较低,加剧了当地人口老龄化,B不符合题意;黑龙江近20年来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迁出较多,而人口迁入较少,迁出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人口,导致该省老龄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增加,由此可知迁入率对当地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较小,而迁出率影响较大,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题详解】
东北经济回暖,会使部分青壮年迁出人口迁回,或吸引其他地区青壮年人口迁入,会使人口老龄化减轻,A错误;医疗发展滞后会使当地人口寿命减少,死亡率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口老龄化,B错误;东北地区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人口受教育年限较长,而受教育年限长会使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加剧老龄化,受教育年限短则影响相反,C错误;城镇化速度缓慢,则城市人口数量不足,经济发展相对乏力,难以吸引青壮年人口在本省的城市谋生,会导致该省青壮年人口迁出,人口出生率下降,从而造成老龄人口占比增加,加剧人口老龄化,D正确。故选D。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公元前256年,李冰率众在岷江干流都江堰兴建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美誉。3200年以来成都建城从未搬迁,近20年来,中心城区范围快速扩展。下图示意成都市城市发展简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史前古城普遍的选址是( )
A. 山前筑城
B. 沿河而建
C. 山谷之中
D. 依山傍水
7. 成都建城3200年以来从未搬迁,关键在于( )
①河渠纵横②冲积平原③气候宜人④地势较高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8. 近20年来成都市城区迅速扩展,推测新增用地中北向侧重控制( )
A 工业用地B. 商业用地C. 居住用地D. 公共用地
【答案】6. B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片中体现的古城遗址位置可知,本区域内的古城大多临河流分布,B正确;图中主要山地为龙门山,该山山前古城遗址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图中山谷地区几乎无古城遗址分布,C错误;图中依山傍水的古城遗址数量少于临河的地区,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图中河渠纵横的古城遗迹分布较多,故其不是影响成都建城3200年来从未搬迁的原因,①错误;成都地处河流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海拔较低,土壤肥沃,土地面积较为广大,适合城市的发展,②正确;成都与其他古城遗址距离较近,气候差异不大,③错误;据图可知,成都周围的水渠多从成都的两侧通过,且成都古城遗址处于两条河流汇合处之上的位置,说明该地地势较高,不易被洪水淹没,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据图可知,北向用地位于河流附近,且该地区分布的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成都市区,另外冬季该地区盛行偏北风,若北向区域发展工业,会对成都市的水域和空气造成污染,故需要侧重控制工业用地,A正确;而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用地则不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不需要侧重控制,BCD错误。故选A。
【点睛】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以矿产资源采加为主导产业,产业转型升级可逐步降低城市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一般认为,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效应主要包含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高铁能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下表为高铁开通后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力表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高铁开通直接改变了资源型城市( )
A. 已有的产业链B. 资源外运量C. 人口年龄结构D. 可达性水平
10. 高铁能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主要是因为开通后会产生( )
①投资集聚效应②资源价格效应
③企业规模效应④技术创新效应
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
11. 表格显示,随距离的变化中心城市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表现为( )
A 虹吸效应增强B. 先虹吸再扩散增强
C. 扩散效应增强D. 先扩散再虹吸增强
【答案】9. D 10. C 11. B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铁的开通使资源型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捷,直接改变了该城市的可达性水平,D正确;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主要以矿产资源采掘和加工为主,其产业链的转型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故高铁开通不能直接改变资源型城市的产业链,A错误;高铁主要以客运运输为主,资源外运一般靠普通铁路,B错误;高铁的开通不会对资源型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C错误。故选D。
【10题详解】
高铁的开通,使资源型城市和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要素的往来更加便捷,为外部资金进入资源型城市提供了便利,促进投资集聚产生;另一方面,高铁的开通也有利于促进资源型城市与其他地区进行技术和信息上的交流,产生技术创新效应,从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①④正确;高铁的开通对于资源的价格影响较小,且资源价格对于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影响较小,②错误;企业规模效应体现了企业规模的变化,与产业升级关系不大,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之间距离越近,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越弱,中心城市距离资源型城市越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越强。主要原因是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高于资源型城市,若中心城市距离资源型城市较近,会吸引资源型城市的人口、经济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同时,靠近中心城市的资源型城市的生产要素成本也会受中心城市经济水平的影响而升高,不利于产业升级,体现为虹吸作用;若中心城市距离资源型城市较远,则中心城市对资源型城市的虹吸作用相对较弱,在中心城市的产业进行转移时,可能会选择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资源型城市,从而促进此类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升级。综上所述,随距离的变化,中心城市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的影响表现为先虹吸再扩散增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运输能力提升,合理布局了交通运输网,缓解了原有运输方式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有利于发挥铁路(或公路、港口等)对经济辐射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纽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信息交流加强,扩大了当地或沿线经济腹地,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利于与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带动产业升级,带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和等级提高,促进沿线城市化水平发展。带动相关产业,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发展。政治意义: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速度;有利于社会稳定。战略意义: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135分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中和”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CO2“零排放”。新加坡(下图)人口约564万,电子产业、精密工程、生物医药等制造业发达,石油、天然气匮乏,却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枢纽之一。在电力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发电占比95%、太阳能发电占比极低、无风能发电。在“碳中和”背景下,新加坡现有能源结构达标缺口较大,计划和澳大利亚合作,利用澳大利亚太阳能资源建设全球最大跨境太阳能输电项目,目前推进困难。
(1)分析新加坡电能消费结构现状形成的原因。
(2)从收支平衡角度说明现阶段新加坡“碳中和”难以达标的原因。
(3)分析新澳两国跨境太阳能输电项目目前实现难度极大的原因。
【答案】12. 天然气发电是清洁能源;地处世界油气运输线的重要节点(或距东南亚天然气资源距离近),占比高;国土面积小,光伏发电所需土地不足,降水多,太阳能资源匮乏,占比小;赤道附近,风日少,几乎无风电。
13. 新加坡地狭人稠,绿地面积小;石化、制造业等发达,CO2排放量远大于植被吸收量。
14. 项目规模大,投资成本高;澳洲内陆太阳能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建设需克服沙漠、大海、地震带等自然障碍,技术要求高;电力输送距离远,损耗大,储存难;海底电缆检测、维修不易(或后期维护难度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碳中和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不同生产力条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工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在电力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发电占比95%、太阳能发电占比极低、无风能发电”可知,新加坡使用天然气发电占比很高,主要原因是与其他化石能源相比,天然气发电是较为清洁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较少;新加坡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处,地处世界油气运输线的重要节点,并且距东南亚天然气产地较近,其利用天然气资源较为便利,使该国天然气发电占比较高;据图可知,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很小,而光伏发电所需的土地面积较大,使该地区难以发展光伏发电;同时该地区地处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多,降水量大,太阳能资源相对匮乏,故该地区太阳能发电占比极低;同时该地区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大,受单一气压带控制风力较弱,使当地几乎无法发展风力发电。
【小问2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新加坡土地面积很小,但是人口达564万,地狭人稠,使该国的绿地面积很小,难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制造业发达,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并且远远大于该地区植被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新加坡距离澳大利亚较远,跨境电力输送距离长,使得项目规模较大,投资成本高,同时远距离输电的损耗较大,电能输送至新加坡后,电能需要储存,储能相对困难;虽然澳大利亚内陆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面积广大,太阳能资源丰富,但是该国内陆地区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发展跨境输电需要建设大量电力基础设施;澳大利亚内陆地区沙漠广布,且两国间相隔面积较为广大的海洋,并且该输电线路跨越了板块边界,多地震带分布,使该输电线路的技术要求很高;由于输电线路以海底电缆为主,该电缆位于海底,其检测和维修维护的难度很大。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南部的策勒县石榴为多年生落叶灌木,植株高3-5米,喜光、耐旱、耐寒,花期5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10月初果实成熟,有2300年的栽培历史。原产量低,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石榴种植采用双层双扇形树形结构的匍匐栽培(下左图),每年11月石榴树要冬埋成土墩儿(下右图),来年4月开墩儿出土,如今成为了我国石榴主产区之一。近年来,该县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挖掘石榴地套种辣椒的种植技术,成效显著。
(1)指出策勒县石榴苗木生长倾斜方向,并说明理由。
(2)从自然环境说明策勒县的石榴树可采用双层双扇形匍匐栽培的原因。
(3)从气候角度说明当地石榴树采用冬埋的原因。
(4)你对策勒县石榴地套种辣椒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向南。石榴喜光,一年中,阳光从偏南方向照射。
(2)纬度较高,太阳高度小;双层双扇形匍匐栽培,受光面积更大;生长季几乎无雨水浸泡。
(3)冬季严寒,冬埋利于石榴树越冬;冬春多大风天气,冬埋可有效减少大风对石榴树侵害;冬季积雪厚,冬埋可防止树枝被压损。
(4)赞同。辣椒植株低,不会影响石榴树接受光照;能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种类,增加总产值。不赞同。套种辣椒,生长期间与石榴争水争肥;土地集约使用,地力(恢复较慢)下降;耗费的劳动力更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新疆南部的农业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石榴具有喜光的特点,由于新疆南部地处中纬度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阳光都是从偏南方向照射,石榴植株为了获得更多光照,其生长会向南侧倾斜。
【小问2详解】
由于新疆南部地处中纬度地区,纬度相对较高,太阳高度较小;而石榴是喜光作物,需要为其提供良好的光照条件,采取双层双扇形匍匐栽培的方式,能够使石榴植株的受光面积更大,更加充分的利用光照;由于新疆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在石榴的生长季,植株几乎不会受到雨水的浸泡,故可以使其更接近地面,匍匐栽培。
【小问3详解】
由于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将石榴植株埋在土壤下,有利于减少寒冷天气对植株的冻害,有利于其顺利越冬;冬春季节该地区升温快,多大风天气,且该地石榴匍匐栽培,不耐大风吹袭,将石榴植株埋在土壤下方能够有效减少大风对石榴树的侵害;冬季该地区降雪量较大,积雪层较厚,冬埋可以减少树枝被积雪压迫而造成的损失。
【小问4详解】
本题应先声明赞同或是不赞同,再说明理由。若赞同,主要的理由是:辣椒的植株高度低于石榴,不会影响石榴的光照条件;套种辣椒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套种辣椒使当地单一种植石榴的农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使当地产出的农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当地农业产值的增长。若不赞同,主要的理由是:由于该地区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季,且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不足,辣椒在生长期间会与石榴争水争肥,不利于石榴的生长;套种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但会造成土地肥力消耗过度,地力下降,恢复缓慢;该地区人口较为稀少,增加辣椒种植会耗费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 【旅游地理】
张掖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河西走廊的中段,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千米。公园南部为祁连山,北部为黑山。古生代以来的各时代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地质公园大地构造区划属祁连山造山带,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十分丰富,世界级有8个,国家级有13个。地貌景观有多样的彩色丘陵和丹霞地貌。下左图为甘肃省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分布示意图,下右图为张掖地质博物馆。目前,张掖地质公园正积极打造为全国中小学生地学研学基地。
请为张掖地质公园成为全国中小学地学研学基地撰写一份申报书提纲。
【答案】古“丝绸之路”独特的位置;丰富的地学研学内容;多学科融合的研学价值;立体便捷的交通运输;专业的研学指导服务;完善的研学安全保障。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张掖国家地质公园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旅游评价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张掖地质公园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地区各时代地层出露齐全,地质遗迹造型十分丰富,具有多样的彩色丘陵和丹霞地貌,具有丰富的地学研学内容;由于该地区具有各时代的地层出露,可供学生研究地质地貌和生物演化,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研学价值;该地区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且附近的兰州和敦煌有机场分布,具有立体便捷的交通运输;张掖地区建有地质博物馆,该博物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研学指导服务;目前该地区正积极打造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说明当地已对自然景观进行了修整,野外研学较为安全。
15. 【环境保护】
河南省林州市地处太行山东麓,20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林州市人民为改变千百年来严重干旱缺水的困境,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时近十年,开凿了一条总干渠70.6公里,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新中国奇迹”,后经不断改造,现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的大型体系,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下图为红旗渠青年洞景观。
从红旗渠配套的大型体系角度分析其对林州市生态环境改造的积极作用。
【答案】大型体系建成,整体综合效益巨大;引水工程,缓解了林州干旱缺水的状况;蓄水解决林州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提水解决地形对自流引水的阻碍;排灌系统利于林州发展农业生产;电站能有效减轻伐薪柴等对植被的破坏;工程既是景观也是生态保护教育基地。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红旗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现今红旗渠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的大型体系,其发挥的整体综合效益巨大;根据红旗渠“引、蓄、提、灌、排、电、景”等功能分析可知,其引水工程为林州市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源,缓解了该地区千百年来严重干旱缺水的困境;林州位于河南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分配不均,红旗渠的蓄水功能改变了林州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红旗渠的提水功能,解决了该地区山地地形对自流引水的阻碍;红旗渠的排灌系统有利于为林州市的农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和排水通道,有利于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红旗渠的发电功能,为当地提供了较为廉价的水电资源,能够有效减轻砍伐薪柴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红旗渠工程规模巨大,景观宏伟,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了重要积极影响,同时为了修建红旗渠工程,该地区更是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故该工程既是景观,更是生态保护教育基地。距离/影响力
100公里以内/不显著
100-300公里/较显著
300公里以上/显著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文件包含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docx、wz_地理答案doc、历史答案pdf、wz_政治答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二模)文综试题,共6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3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三模)(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3届高三文综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三模)(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三级阶梯过渡带的植被四个分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