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01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02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03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方法总结12,从深层含义的角度入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目 录
    \l "_Tc27337" 一、考情分析 PAGEREF _Tc27337 \h 2
    TOC \ "1-2" \h \u \l "_Tc27337" 【课标要求】 PAGEREF _Tc27337 \h 2
    \l "_Tc7213" 【考查重点】 PAGEREF _Tc7213 \h 2
    \l "_Tc10808" 【命题趋势】 PAGEREF _Tc10808 \h 2
    \l "_Tc27337" 二、知识建构 PAGEREF _Tc27337 \h 2
    \l "_Tc12626" 考向1: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PAGEREF _Tc12626 \h 3
    \l "_Tc10278" 考向2:句子的赏析 PAGEREF _Tc10278 \h 5
    \l "_Tc26362" 三、方法总结12
    \l "_Tc19551"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破解赏析句子题型5个切入点 PAGEREF _Tc19551 \h 12
    \l "_Tc6226" 四、考场练兵 PAGEREF _Tc6226 \h 13
    【课标要求】
    2022版课标中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有如下几点。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阅读反映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伟大成就、代表性人物及其感人事迹的优秀文学作品,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运用多种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5.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尝试写诗歌、小小说等。
    6.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感受不同媒介的艺术魅力。
    【考查重点】
    1.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2.句子的赏析
    【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大多出自文摘类杂志(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等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向1:词语的理解及赏析
    1.常见题型
    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把句子中的“xx”改成“xx”好不好? 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2.思路分析
    (1)文中xx词语指的是什么。
    ①指示代词:在上下文中找,一般先往前找,再往后找,由近及远地找。“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
    ②非指示代词:从理解词义入手,找到关键词句,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代入原句,看与原文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
    (2)说说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题策略】
    明确词语本义→揣摩词语语境义→把握引申义(指代义、临时义、修辞义、象征义)→分析表达效果→联系主旨。
    【答题模板】
    XX词原指本义),这里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状态、情态),表现了的心情(品格)。
    (3)XX词语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策略】
    ①词义角度。理解词语本义→分析词语语境义→表达的情感。
    ②修辞角度。运用的修辞手法→修辞的作用→表达的情感。
    ③词性角度。判断词性→表现出的作用(人物形象、品质等)。
    A.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副词:修饰(限制)了XX一词,贴切形象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C.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的情感。
    D.叠词:音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加深语意。
    ④感情色彩角度。运用反语或褒贬反用,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表达特殊感情。
    答题模板
    ①XX词有的意思,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②XX词写出了...(结合文章内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③XX词运用手法,表现/揭示/突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4)XX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策略
    ①从词语含义角度。注意词义的不同侧重点。
    ②从词语感情色彩角度。褒义词不能用于贬义,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
    ③从词语生动形象角度。
    答题模板
    ①“可以”或“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
    ②(结合句子分析效果)该词强调突出/限制/说明/修饰了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特点。
    ③如果删掉,则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等,所以不能删。
    (5)XX词语能否改换成X X
    答题模板
    ①(一般情况)不能。
    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③(动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④换成XX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
    考向2:句子的赏析
    句子的赏析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题,无论是何种文体都会有要赏析的句子。
    句子赏析的考点包括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前提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或给出赏析的角度,或任选一句赏析,或以批注的方式进行赏析。
    1.答题思路
    (1)从结构上看作用。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1)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2)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3)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开头)、首尾呼应的作用。
    (2)从内容上分析含义。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来品味。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等角度入手去分析句子。
    思路: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艺术手法
    散文中常用来赏析的句子一般有:(1)运用修辞的句子。(2)人物描写的句子。(3)景物描写的句子。(4)富有深意的哲理句、主旨句。
    2.思考角度
    对句子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题四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3)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4)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如朱自清的《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修辞格作用)地刻画了(表现了、描写了)……,表现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某某事物的……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题五步:(1)判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其内容。(3)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心情)。(4)突出了人物什么性格(精神品质)。(5)揭示出了文章什么主旨。
    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①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姿态、服饰、神情、音调等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②神态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透过特定环境,特定时刻人物的情态、表情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精神;然后,结合作用仔细阅读有关神态描写的内容并分析归纳。
    答题格式:通过对XX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人物XX的心理,表现人物XX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③动作描写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等。
    答题格式:运用动作描写,“……”“……”等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表现出人物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语言描写作用:言为心声,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答题格式: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人物……心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⑤心理描写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人物……性格(品质)或揭示人物的……心理。
    (3)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鲁迅《孔乙己》:“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与“的确”是关键词。“大约”是一个表推测的词语,文章结尾处,即小伙计叙述故事的时候,一直没有再见到孔乙己,也没有人谈起孔乙己死的消息,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人,他的死当然无人知晓,只能靠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语气。用“的确”来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世态炎凉,孔乙己无人照料,而“我”又长久没有看见他,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悲惨下场又是注定的。所以赏析这个句子可以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来分析: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流露出“我”的同情,控诉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4)从句式角度赏析。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5)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议论句:揭示……的道理,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
    抒情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例题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父亲,竞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我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五月份的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冒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人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助行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一直走到后院里。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我很好奇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钱搞绿化,吴院长虽然前几年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改建成了花圃,但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人们纷纷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的滚滚热泪,他们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
    ⑧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修剪了。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⑪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工具,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⑫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如果张嫂他们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这会儿工作早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还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纯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⑬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⑭这些差点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汽车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花坛里时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泼皮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⑮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羊城晚报》2023年7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①段设置悬念,既引出了下文要阐述的内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中,作者通过嗅觉、视觉描写,并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后院花坛的变化之大。
    C.小说反复写父亲及病房里其他老人们的变化,主要目的是突出月季花的绚烂和美好。
    D.小说第⑭段中“它们依旧是泼皮又绚烂的月季”,“泼皮”是指月季花的生命力旺盛。
    2.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张嫂”的人物形象。
    3.第⑥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标题“重生的月季花”包含哪几层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 2.示例:①勤劳能干,张嫂组织老乡干绿化,成为城市绿化能手;②知恩图报,张嫂一直惦记着养老院中的老人们,并给敬老院送花;③纯朴善良,张嫂送花时看出了吴院长的不好意思,宽慰吴院长。 3.第⑥段交代了老人们给张嫂捐款的往事,点明了张嫂给养老院送月季花的原因,既表现了老人们的善良,也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挚情感。 4.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拿下”“进入”“翻”“拣”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描写了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娴熟麻利的种花动作,表现了他们的勤劳能干。 5.“重生的月季花”既指从路边淘汰下来的月季花在养老院重获生机,顽强绽放;又指养老院的老人们在花的感染下,精神面貌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愁眉苦脸,脸上又有了“兴致与光辉”;还指当年为筹集孩子学费而痛哭的张嫂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成为一位带领30多位老乡干绿化的绿化能手。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小说反复写父亲及病房里其他老人们的变化,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养老院的老人们在花的感染下,精神面貌发生变化;
    故选C。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⑦段中“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的内容,从张嫂组织老乡干绿化,成为城市绿化能手可以看出张嫂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
    结合⑤段中“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吗?’”的内容,从张嫂一直惦记着养老院中的老人们,给敬老院送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结合⑨段中“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⑩段中“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修剪了。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的内容,从张嫂送花时看出吴院长的不好意思并宽慰吴院长,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纯朴、善良的人。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结合第⑥段“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人们纷纷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的滚滚热泪,他们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可知,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养老院的老人帮助张嫂的感人事迹,能够表现出老人们的热心和善良,也让人感受到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正是因为老人们的热心,再结合第⑦段“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和第⑧段“前不久的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可知,张嫂心中怀着对养老院的老人的感激,专门为养老院送月季花,文章内容连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按照题干要求的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第⑪段“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工具,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的内容,由“拿下工具,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可知,运用“拿下”“进入”“翻”“拣”等一系列动词,采用了动作描写,生动地描写了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娴熟麻利的种花动作,表现了他们的勤劳能干的形象特征。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表层含义:结合⑩段中“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修剪了。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⑭段中“这些差点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汽车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花坛里时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泼皮又绚烂的月季啊”的内容可知,“重生的月季花”表面上指的是从路边淘汰下来的月季花在养老院重获生机,顽强绽放;
    深层含义:结合⑮段中“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的内容可知,“重生的月季花”是指养老院的老人们在花的感染下,精神面貌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愁眉苦脸,脸上又有了“兴致与光辉”;结合⑥段中“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人们纷纷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的滚滚热泪,他们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⑦段中“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的内容可知,“重生的月季花”是指当年为筹集孩子学费而痛哭的张嫂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一位带领30多位老乡干绿化的绿化能手。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破解赏析句子题型5个切入点
    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
    答题模式:运用 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有八种“设问、反问、比喻、排比、反复、对偶、夸张、拟人”。
    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
    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二、从字词的角度。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答题模式:词的本义 + 语境义 + 情感(心理、性格、心情)
    三、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1)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
    答题模式:描写角度 + 内容 + 情感(性格、心情、形象、品质)
    描写方法:
    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
    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
    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刻画了……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2)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答题模式:本句从听(视、嗅、味、触觉)的角度+具体内容的分析
    四、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入手。
    自然环境描写四步分析法:
    ①概括,先概括描写的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
    ②气氛,渲染了……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④结构,和上文……相照应,为下文……作铺垫、
    五、从深层含义的角度入手。
    作家写文章手法不一,艺术风格各异,语言特色也大相径庭。有的通俗质朴,有的含蓄隐晦,话里有话,言外有意,这就有必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
    (一)双关句
    答题模式:一要答出本义,二要答出深层含义;
    (二)富有哲理的句子:
    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
    (三)言外之意句: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灯 花
    马平
    ①那是我15岁那年的一粒灯火。
    ②那年深秋,整个公社的人在我们大队集结,参加水库建设会战。一个小道消息,突然从此起彼伏的打夯号子声中溜出来,在人山人海中乱窜。当时初中毕业已经4个月的我,也在水库工地参加劳动,耳朵获得了这个消息,嘴上却无从求证。父亲在外地任教,把确切的消息急切地送回家来: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了,已经向全国发布。
    ③我知道了,我没有资格报考大学,但我凭着一张初中毕业证可以报考中专。当时,我们院子里住满了来修水库的民工,其中有我读初中时高年级的校友,他们和我一样没被推荐读高中。
    ④他们和我一起报考中专之后,再也不到我住的木楼上来了。木楼顶上盖了一片亮瓦,西墙开了一扇小窗,靠窗有一张木桌和一盏煤油灯,摆上一个学习小组不在话下。可他们对我说,你是尖子生,就指望你脱下草鞋穿皮鞋,怎么还敢来影响你呢?
    ⑤距离考试时间已经不足20天,转眼就入冬了。白天,谁都要上水库工地,没有复习迎考那一说。夜里,不管多累,我都会坐到煤油灯前复习政治。数学和语文,我觉得自己用不着复习。母亲买回了足够的煤油,只对我说了一句,把灯点亮些。她知道我会心疼煤油,舍不得让灯芯往上冒一冒。民工队伍好像全都转入了院子地下,没有一点动静,我只偶尔听到头顶亮瓦过风的声音。那扇小窗一直紧闭着,我和灯都不需要冷风。我更不需要看一看夜晚的模样,反正如同一个大得无边的锅底,连个灯花花都没有。
    ⑥当时农村生活已有改善,并不是都穷得连一盏灯都点不起了,但电灯依然是一个遥远的梦。谁家有一盏带玻璃罩儿的煤油灯,那简直就是“轻奢”了。而我们自制的煤油灯,灯芯结出的一粒或半粒火苗,就像叶尖上的一粒或半粒露珠,呼吸重了它都会灭掉。那灯花花,只有被什么遮挡起来才会有一点安全感,比如,一面没有裂缝的墙,一扇关得严实的门,一本打开并且站立的书。一粒灯火大不过露水,再被贴身拦截,别说远处,就是到了跟前,都不一定看得见。
    ⑦一天深夜,我被困在了一道几何题里,就抬头看了看亮瓦,知道月亮出来了。我有一个醒脑的办法——不要逻辑,胡思乱想。我想,灯火虽小,却也会让亮瓦晕出一块长方形的亮光,再由下到上泄露给月亮,并且会让整个天空都知道。地上的灯光连天上都看得见,为什么在地上看不见?我这样没来由地想一通,就狠下心来,让灯芯往上冒了冒,然后站起来,把小窗也打开了。那由我独占的一粒灯火,发出又大又亮的一团灯光,从窗口跳跃出去,让我看见了月色,也看见了霜。
    ⑧我还看见,远处山上有个灯花花,一眨眼就不见了。
    ⑨我没有多看外面,也没有把小窗关上。我好像需要一点其他亮光,月色,霜,另外的灯花花。还有,要是有人在远处能看到我的灯,也好。不一会儿,我就识破了几何图里一个梯形的真面目,再一次站起来,就好像踩在真正的梯子上了。我“更上一层楼”,好像立即就看得更远一些了。
    ⑩我希望再看到那个灯花花,却落了空。
    ⑪尽管夜里都下霜了,但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暖冬。如今,深夜开窗那一幕在我的记忆里早已模糊,说不定只有“明月光”而没有“地上霜”,或者相反。那灯花花,也可能是个梦花花。我却清楚地记得,考试那天,没有雨,没有雪,也没有风。考完,回到家中,我继续下地干活,直到收到信封上写着我名字的一封信。那是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也是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
    ⑫从此,我读书、教书并且写书,没有哪个夜晚离开过一盏灯。
    ⑬我在读书时遇到了“灯花”,误以为就是那个所谓的“灯花花”。不过,我很快就弄明白了,灯花,它是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从古至今都以它为吉兆,甚至把它和喜鹊相提并论。
    ⑭我知道了,灯花,它不是灯芯在火焰里的灰烬,而是灯火在亮度中的结晶。
    ⑮我在15岁那年一定见识过或含蓄或兴奋的灯花,只不过因为我当时懵懂无知,让它被忽略、被遮蔽、被埋没了。“灯花”这个词,它在那个暖冬,一定会以喜结万家的温情,不时爆起爆落,乍开乍放。旮旮角角,星星点点,五湖四海,万水千山,灯花,连同那还有一口气的灯花花,汇成了一个时代的吉兆。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独句成段,小巧别致,“一粒灯火”总领全文内容,成为文章的线索。
    B.文章第⑦段中“我”面对灯火的“胡思乱想”,其实并不是没有逻辑,也有道理。
    C.文章第⑨段写“我”深夜开窗后,头脑清醒,豁然开朗,最终解决了几何难题。
    D.文章第⑫段写“我”以后的人生经历,突出了“我”命运的改变和对灯的看重。
    2.“我”报考中专之后,众人都表现出对“我”支持的态度。请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3.文章第⑧⑩⑪段三次写到远处的“灯花花”,有什么作用?
    4.★赏析句子:
    而我们自制的煤油灯,灯芯结出的一粒或半粒火苗,就像叶尖上的一粒或半粒露珠,呼吸重了它都会灭掉。
    5.文章意蕴丰富,我们从中感受到不管哪个时代,奋斗是不变的主题。思考本文为什么以“灯花”为标题?
    【答案】1.D 2.(1)再也不到我住的木楼上来了,因为“我”是尖子生,不敢来影响我学习。
    (2)买回了足够的煤油,让“我”把灯点亮些,支持我学习。 3.第⑧段写看到远处的“灯花花”,是表现“我”需要另外的灯花花。第⑩段“我希望再看到那个灯花花,却落了空”可知,“我”很希望看到别处的“灯花花”,远处的“灯花花”给予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还有别的人和“我”一同并肩作战。第⑪段写没有再看到“灯花花”,猜测那“灯花花”可能是个“梦花花”,这些都表现了远处的“灯花花”给“我”带来的温情和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 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火苗比喻成露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煤油灯火苗的微弱,表达了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人们的节俭。 5.(1)用“灯花”为标题,可以概括文章内容。文章所写的是15岁那年的一粒灯火,即“灯花花”,“我”在“灯花花”下复习,“灯花花”虽小,但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2)用“灯花”为标题,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灯花”是吉兆,“我”终于考上师范,是对上进奋斗精神的肯定。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D.有误,结合第⑫段“从此,我读书、教书并且写书,没有哪个夜晚离开过一盏灯”可知,写出了“灯”对“我”学习工作的重要,而不是“我对灯的看重”;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1)空:结合第④段“他们和我一起报考中专之后,再也不到我住的木楼上来了”和“可他们对我说,你是尖子生,就指望你脱下草鞋穿皮鞋,怎么还敢来影响你呢”可概括为:再也不到我住的木楼上来了,因为“我”是尖子生,不敢来影响我学习;
    第(2)空:结合第⑤段“母亲买回了足够的煤油,只对我说了一句,把灯点亮些”可概括为:买回了足够的煤油,让“我”把灯点亮些。
    3.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
    结合第⑧段“我还看见,远处山上有个灯花花,一眨眼就不见了”和第⑩段“我希望再看到那个灯花花,却落了空”可知,“我”很希望看到别处的“灯花花”,“我”为了能够考上中专,挑灯夜读,晚上感到了孤独和寂寞,而远处的“灯花花”给予了“我”温暖和力量,让“我”意识到“我”不是一个人,或许还有别的人和“我”一同并肩作战,再结合⑪段“那灯花花,也可能是个梦花花”可知,灯花花给了我希望,让“我”燃起了力量,升起了对生活的热烈追求,向着心中的梦想前进。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4.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句中“灯芯结出的一粒或半粒火苗,就像叶尖上的一粒或半粒露珠”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灯芯上的火苗比作一粒或半粒露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以前农村贫穷时家里自制的煤油灯火苗很微弱,表现出生活的艰辛贫困。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结合文章第①段“那是我15岁那年的一粒灯火”可知,此处的“灯火”指的是“灯花花”,再结合第⑤段“夜里,不管多累,我都会坐到煤油灯前,复习政治和数学”可知,“灯花花”给了“我”光明和温暖,“我”在灯花花下复习功课;
    再结合第⑬段“我在读书时遇到了‘灯花’,误以为就是那个所谓的‘灯花花’。不过,我很快就弄明白了,灯花,它是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从古至今都以它为吉兆,甚至把它和喜鹊相提并论”可知,“我”误把“灯花”当成了“灯花花”,不过后来也认识到“灯花”更有深意,它是吉兆;
    再结合⑮段“我在15岁那年一定见识过或含蓄或兴奋的灯花”可知,“灯花花”和“灯花”两者内容相近,“我”在15岁复习功课那一年也许见过灯花,灯花给我带来了好运,“我”也最终考上了师范学校,实现了命运的改变,“我”很感谢灯花,用它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⑮段“‘灯花’这个词,它在那个暖冬,一定会以喜结万家的温情,不时爆起爆落,乍开乍放。旮旮角角,星星点点,五湖四海,万水千山,灯花,连同那还有一口气的灯花花,汇成了一个时代的吉兆”,而且作者赞美灯花,希望它能够给千千万万的家庭带来好运,也希望“灯花花”能够成为时代的吉兆,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赞美了奋斗的精神,“灯花”能够点明文章中心。修辞
    作用
    比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拟人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写活了,使……富有人情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排比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反复
    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突出表达了……的感情。
    夸张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突出了……,表达了……的感情,启发读者联想,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对比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把……与……作对比,突出强调了……,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反语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引用
    这句话运用了引用的修辞,引经据典,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人物
    对“我”的举动和态度
    一起报考中专的校友
    (1)
    母亲
    (2)
    民工队伍
    好像全都转入了院子地下,没有一点动静,怕打扰“我”复习
    相关试卷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5讲词句的理解与赏析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25讲词句的理解与赏析练习-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25讲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第25讲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28讲 赏析语言特点(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这是一份第28讲 赏析语言特点(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建构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25讲 词句的理解与赏析(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讲练测(解析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