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教学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综合大归纳(四)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综合大归纳(四)课件,共16页。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综合大归纳(四)专题一 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 (1) 秦汉时期: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汉朝还加强对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区的控制。 (2) 隋唐至两宋时期:隋唐设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并有效处理与边疆地区民族的关系。隋朝还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3) 元明清时期:加强与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与联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朝实行羁縻政策,敕封西藏宗教领袖;清朝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还通过册封、设办事大臣等加强联系。 (4)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对外关系 (1) 秦汉时期:汉朝打通陆、海两条通道,可与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地进行联系。 (2) 隋唐至两宋时期:唐朝与日本联系密切,宋朝航路可至阿拉伯、日本、朝鲜。 (3) 元明清时期:元朝海陆通道都很畅通;明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 当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三大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并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 ② 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 ③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④ 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平与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专题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成民族国家。 2.国际法 (1) 奠基: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 扩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 (3) 破坏: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地破坏了国际法。 (4) 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获得发展,其领域更为扩大。 3.外交制度 (1) 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为与他国保持长期稳定关系,逐渐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2) 发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专题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 1.经济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政治基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3.思想基础: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4.法律基础: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组织基础:加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完成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综合大归纳(四)专题一 中国古代和当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 (1) 秦汉时期:设有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北击匈奴;汉朝还加强对河西走廊、西域等地区的控制。 (2) 隋唐至两宋时期:隋唐设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并有效处理与边疆地区民族的关系。隋朝还加强与流求的接触。 (3) 元明清时期:加强与西藏等边疆地区的管理与联系。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明朝实行羁縻政策,敕封西藏宗教领袖;清朝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还通过册封、设办事大臣等加强联系。 (4) 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对外关系 (1) 秦汉时期:汉朝打通陆、海两条通道,可与中亚、西亚、日本、朝鲜等地进行联系。 (2) 隋唐至两宋时期:唐朝与日本联系密切,宋朝航路可至阿拉伯、日本、朝鲜。 (3) 元明清时期:元朝海陆通道都很畅通;明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4) 当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①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三大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并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冲破西方国家封锁。 ② 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中美建交。 ③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建立“10+1”领导人会议机制。 ④ 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和平与发展理念,为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中国方案。专题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成民族国家。 2.国际法 (1) 奠基: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2) 扩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扩大。 (3) 破坏:两次世界大战都严重地破坏了国际法。 (4) 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获得发展,其领域更为扩大。 3.外交制度 (1) 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为与他国保持长期稳定关系,逐渐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2) 发展:维也纳体系建立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专题三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举措 1.经济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2.政治基础: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3.思想基础: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 4.法律基础: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组织基础:加强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专题四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4.过渡性: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完成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