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中医行不行,关键在中药。长久以来,中药材特别是濒危药材资源不足,一直掣肘我国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
②濒危药材,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等的动植物物种。数千年来,一些濒危药材在临床上一直用于急症、重症和慢性病的治疗,因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为100余种名优中成药和300余种经典名方的君药或主要药味。川贝母作为一种止咳化痰的良药,临床使用十分广泛。1977年,百合科川贝母被《中国药典》首次收录。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和野生药材被无节制采挖,野生川贝母数量不断减少。随着物种濒危、条件改变等,珍稀濒危动植物药材上涨的需求量与日益枯竭的蕴藏量之间的冲突愈发凸显,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所引发的社会和生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
③2012年,“参观活熊取胆”话题登上热搜。长达数十厘米的引流管插进黑熊体内,吸取胆汁……一时间,活熊取胆引发的动物伦理问题备受关注。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高级科学顾问孙全辉看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野生动物入药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④通过“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来解决问题并不现实,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原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曾表示:“在尚无有效替代品的情况下,活熊取胆属无奈之举。”寻求替代品,挽救中医药原料断档危机,成为中医药人的共识。“对濒危中药材直接弃之不用,显然绝非明智之举,要传承发展好中医药,做好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被证实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庾石山说。
⑤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走廊悬挂的照片中,一些棕色颗粒——人工麝香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按照北京林业局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拟定的估算方法,就是这些小小的棕色颗粒,截至2022年至少拯救了近2300万头雄麝的生命。
⑥麝香,也就是雄麝的腺囊分泌物,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在中药材中具有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如何“无麝也香”?原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的课题组,开始了人工麝香的研制。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工作,历经各种艰难。近20年的时间里,时任课题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德泉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用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作为原料,完成了对其化学成分、有效物质、药理作用、配方原则等的全面研究。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并于1993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2015年,“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如今,人工麝香价格每公斤6万多元,与野生麝香超百万元的价格相比,极大降低了制药成本。在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药效与天然麝香没有多大差别。庾石山说:“人工麝香的研制可谓几十年磨一剑,彻底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
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已批准人工替代药材共8种,分别是人工冰片、人工麝香、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培植牛黄、人工虎骨、人工虫草菌丝、人工天竺黄,濒危药材供给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这背后是从于德泉院士、朱秀媛教授、柳雪枚教授等老一辈药学人,到他们的学生庾石山、王晓良等,再到学生的学生,一代代医药研究人员长达50年的艰辛付出。他们最清楚,濒危药材人工替代研究这条路绝非坦途,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而有关教育和科研院所责无旁贷。
⑧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需要找到一条解决之路。“人工替代药材的疗效评价可分为血糖、血压、血脂等病理指标的改善和传统中医症候的改善两个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说,如果一种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能在这两个方面均做到与天然药材接近,那么其替代就是成功的。
⑨也有人质疑,中药不同于化学药,受环境、地域、生长时间等条件影响,每两批天然药材之间,其精确组成和具体疗效也不能保证完全一致,遑论人工替代品?其实,相关部门应参照中医药传统药物发现模式,通过建立健全标准和数据库的方式为濒危药材人工替代品划定合理的参考范围,只要替代品达到来源明确、化学相似、活性相似等要求,就应该被视为满足了条件。
⑩在202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伯礼专门提交建议,呼吁相关部门支持濒危药材的研发替代,为我国走出一条既保护又利用的路子提供支撑。他在建议中说,濒危药材在用于急症、重症和慢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濒危药材替代品研发提供了科学基础,现在濒危动物药材如麝香、牛黄、熊胆粉等人工替代品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⑪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在濒危药材人工替代品审批相关政策执行细节中,一些专家确实存在不同意见,但各方的目标是相同的——更好促进濒危中药材的传承与发展。来自各方的专家们都希望能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最适合濒危中药材替代品评审的新途径,让中医药传承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摘编自付丽丽、李诏宇《破解中医药原料断档难题为濒危中药材找寻替代之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医治疗体系中,一些濒危药材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作用强等特点,是众多名优中成药和经典名方的君药或主要药味。
B.“参观活熊取胆”话题曾登上热搜,活熊取胆引发的动物伦理问题引发关注,野生动物入药存在争议,作者认为应立即被叫停。
C.濒危药材中动物类药材的缺乏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直接放弃濒危中药材的使用也不明智。
D.当下,关于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评审还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我们需要更好促进濒危中药材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总体方向不能改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生川贝母数量不断减少,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和野生药材被无节制采挖的结果,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B.文章引用有关医学专家对于中医药原料的说法,介绍了有关科学知识,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使说理充分。
C.第⑦段列举我国已批准的8种人工替代药材的例子,论证了我国在濒危中药材找寻替代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世界领先地位。
D.在寻求人工替代濒危中药材的过程中,如果该替代品能满足一些特定病理指标和传统中医症候的改善,那么就可以说它是成功的。
3.下列选项有关麝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麝香是雄麝的腺囊分泌物,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悠久,具有重要药用价值。
B.人工麝香的研制历经艰难,可谓几十年磨一剑,最终保障了麝香的供应。
C.人工麝香作为濒危动物药材麝香的替代品,药效与天然麝香已经没有差别。
D.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不仅降低了制药成本,还拯救了众多雄麝的生命。
4.作者谈论“活熊取胆”和“人工麝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任重而道远,相关各方应该如何更好地做好相关工作?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火
巴金
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显得很低。有几颗星特别明亮。水轻轻地在船底下流过去。我伸了一只手进水里,水是相当地凉。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
我把头伸回舱里,舱内是阴暗的,一阵一阵人的气息扑进鼻孔来。这气味像一只手在搔着我的胸膛。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你看,那样大的火!”我吃惊地看那个朋友,我看不见什么。朋友仍然沉睡着,刚才动过一下,似乎在翻身,这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我想叫醒他问个明白,我把他的膀子推一下。他只哼一声却翻身向另一面睡了。睡在他旁边的友人不住地发出鼾声,鼾声不高,不急,仿佛睡得很好。
我觉得眼睛不舒服,眼皮似乎变重了,老是睁着眼也有点吃力,便向舱板倒下,打算阖眼睡去。我刚闭上眼睛,忽然听见那个朋友嚷出一个字:“火!”我又吃一惊,屏住气息再往下听。他的嘴却又闭紧了。
我动着放在枕上的头向舱内各处细看,我的眼睛渐渐地和黑暗熟悉了。我看出了几个影子,也分辨出铺盖和线毯的颜色。船尾悬挂的篮子在半空中随着船身微微晃动,仿佛一个穿白衣的人在那里窥探。舱里闷得很。鼾声渐渐地增高,被船篷罩住,冲不出去。好像全堆在舱里,把整个舱都塞满了,它们带着难闻的气味向着我压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无法闭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静。我要挣扎。我开始翻动身子,我不住地向左右翻身。没有用。我感到更难堪的窒息。
于是耳边又响起那个同样的声音“火”!我的眼前又亮起一片红光。那个朋友睡得沉沉的,并没有张嘴。这是我自己的声音。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我受不了。我马上推开被,逃到舱外去。
舱外睡着一个伙计,他似乎落在安静的睡眠中,我的脚声并不曾踏破他的梦。船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青白地发着微光,四周都是淡墨色的山,像屏风一般护着这一江水和两三只睡着的木船。
我靠了舱门站着。江水碰着船底,一直在低声私语。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过,船篷也轻轻地叫起来。我觉得呼吸畅快一点。但是跟着鼾声从舱里又送出来一个“火”字。
我打了一个冷噤,这又是我自己的声音,我自己梦中的“火”!
四年了,它追逼我四年了!
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煎熬。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
四年了。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
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
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
1941年9月22日从阳朔回来,在桂林写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醒后并未再入梦,但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让“我”想逃离狭小的船舱。
B.夜晚的江上频频出现红光,它是“我”对战火的记忆反应,但主要是对未来的希望。
C.朋友梦中不时嚷出一个“火”字,说明了战火对国人影响深广,这是一个国家的创伤。
D.“我”对四年前的那场火记忆尤深,是因为它烧毁了同胞的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的环境中,江水是黑黑的、冰凉的,山色是“墨汁绘就似的”,这为全文奠定了压抑的情感基调。
B.朋友熟睡和“我”难以入眠形成对比,意在表明“我”被战火阴影笼罩,内心受着煎熬,朋友却没有。
C.文章插叙了四年前上海沦陷时的战火,交代了作者内心压抑痛苦的原因,表达出了渴望和平的主题。
D.“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象征了我们想要战胜敌人,重新建设家园,与后文的“火凤凰”相呼应。
8.文章的标题叫“火”,请简要概括文中的“火”的含义。
9.巴金说“我写这部小说不仅想宣泄我的悲愤,并且想鼓励别人的勇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楚国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张翠称病,日行一县。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张翠曰:“韩未急也。”甘茂曰:“王知也,韩之急缓莫不知。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
甘茂言秦王曰:“公仲①柄得秦师,故敢捍楚。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是无韩也。公仲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师于崤以救韩。
(选自《战国策·韩二》,有删改)
材料二:
楚围雍氏,韩求救于秦。秦未为发,使公孙昧入韩。公仲曰:“子以秦为且救韩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南郑、蓝田,出兵于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为果乎?”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②。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患之。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公仲恐,曰:“然则奈何?”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于是楚解雍氏围。
(选自《史记·韩世家第十五》,有删改)
[注]①公仲:当时任韩国相国。②张仪之故智:昔楚威王伐魏,张仪向秦献计,若援楚攻魏,魏败必导致楚、魏、韩的联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声援魏,让魏、楚大战,秦从中得利。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韩令使者A求救B于秦C冠盖D相望也E秦师不下F韩G又令H尚靳使秦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通“智”,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中的“知”意思相同。
B.“则伐秦之形成矣”与“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形”意思不同。
C.殆,大概。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中的“殆”意思相同。
D.“窃为公患之”中的“患”与成语“人满为患”中的“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太后认为,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秦国解救韩国的危难要耗费巨大,自己要得到一些好处。
B.虽然尚靳站在秦国立场上陈述理由,但秦国仍没有出兵,韩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面对秦国甘茂的问话,张翠表现得很镇定。
C.针对是否援救韩国这一问题,甘茂向秦王分析不去救援的后果,让秦王自己权衡利弊,最后说服了秦王,秦王派兵去援救韩国。
D.公孙昧不仅将秦王的做法全部告诉了韩国相国公仲,还献计于公仲,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2)司马庚三反于郢,甘茂与昭鱼遇于商於,其言收玺,实类有约也。
14.有人认为,针对如何解雍氏之围,张翠和公孙昧的劝说都极富说服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寻天台山①
孟浩然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②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注]①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科举落第,干谒失败,离开洛阳到苏杭,入天台山。本诗作于此时。②恶溪:丽水,在天台山附近。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要访的朋友是太乙子,以“餐霞”这一神仙生活指代太乙子,语含艳羡之情。
B.诗人一心想要登上天台山,虽有恶溪阻隔也在所不辞,表达登临天台山的愿望。
C.颈联表达诗人高山露宿的豪情和扬帆横海的壮怀,补写出水陆兼行入吴越的历程。
D.尾联咏物言志,以远镜头突出入天台山之前的总体印象,扣紧诗题中的“寻”字。
16.前人评孟浩然的诗“冲澹之中有壮逸之气”,“冲澹”是指以简淡笔墨表现平和超逸的情怀,“壮逸”是指情感与形象的豪迈与潇洒。请据此对本诗做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2)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诗人为酒菜欠丰盛而感到抱歉的话语。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贺兰山脉静静地卧在那里,似一条蔚蓝色的屏风,竖立在荒漠戈壁与平原绿洲之间,把两种不同的景色分开。再久久地望去,忽然会觉得那静卧的山峦舞动起来,像群马呼啸着奔驰向前。这座山经历了20多亿年地史的演变,从一片浩瀚大海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历代地层层层叠加,挤压,褶皱,最后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贺兰山。如今在山谷中随处可见山体上一道道紧挨着的褶皱,记录着那①__________的变化。
远古,那些驻足在贺兰山各条山沟里狩猎和游牧的先人们,不仅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想象成各种艺术图案和形象,凿刻在坚硬山崖的石壁上,而且还靠着大山的采集和泉水养活着自己。这就是先人们留给人类的一笔重要文化——岩画,贺兰山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岩画的原因而灵动起来。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几乎在远古的同一个时代,世界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岩画,他们②__________地用岩画表达本民族的思想情感、崇拜追求。
我们在这一带深深感受到衣食住行、礼仪习俗、语言娱乐中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终于成为③__________的一体。因为联结着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命运,贺兰山成为团结和统一的象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网友:(①)
记者:在构型上,“中国天眼”是一个有500米口径的大天线,而“中国复眼”是分布式雷达,由25部至36部小天线组成,每一部天线口径在25米,合成一部大天线。在功能上,“中国天眼”是射电天文望远镜,主要接收星体发射出来的信号,它本身并不发射电磁波,而“中国复眼”能自己发射电磁波探测小行星,并能接收自己发射电磁波的回波。
网友:(②)
记者:“中国复眼”是具备三维成像/形变监测的深空探测雷达,项目预期作用距离达到1.5亿公里,差不多是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将高分辨率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
网友:(③)
记者:据介绍,“中国复眼”项目一期为“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建设4部16米口径雷达,用于验证技术可行性,具备观测月球能力。目前在重庆两江新区进行安装调试。项目二期为“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预研项目”,建设25部至36部25米口径雷达,实现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和成像。目前已在重庆云阳县完成选址。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中国天眼”中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七曜”,指的是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B.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
C.“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22.文中网友对记者的提问具有逻辑性强、指向明确的特点,请将其提问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括号里,每句不超过20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重要的选择。当你立志做一名画家时,长辈们说画家经常饿肚子;当你想学中文时,亲人们说医学、金融、计算机才好就业;当你想去北上广追寻梦想时,父母说在老家做个公务员才是最稳妥的出路……许多人就此放弃了初心,一步步妥协,最终活成了自己当年所厌恶的样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B项,“作者认为应立即被叫停”于文无据。C项,“濒危药材中动物类药材的缺乏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说法绝对,研制濒危中药材替代品就是解决之道。D项,“因此……”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答案:C
解析:“论证了我国在濒危中药材找寻替代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世界领先地位”分析不当,原文是“濒危药材供给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世界领先地位”无从谈起。
3.答案:C
解析:“药效与天然麝香已经没有差别”不合文意,原文是“在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药效与天然麝香没有多大差别”。
4.答案:①作者谈论“活熊取胆”,阐述了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引发诸多问题,指出活熊取胆属无奈之举,强调了寻求中药材人工替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②作者谈论“人工麝香”,指出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彻底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强调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研制是可行之路。
解析:①由“原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曾表示:‘在尚无有效替代品的情况下,活熊取胆属无奈之举。’寻求替代品,挽救中医药原料断档危机,成为中医药人的共识”可知,作者谈论“活熊取胆”,阐述了濒危药材资源供给不足引发诸多问题,指出活熊取胆属无奈之举,强调了寻求中药材人工替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②由“在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药效与天然麝香没有多大差别。庾石山说:‘人工麝香的研制可谓几十年磨一剑,彻底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可知,作者谈论“人工麝香”,指出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彻底解决了麝香长期供应不足的问题,从而强调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研制是可行之路。
5.答案:①科研机构继续加强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的相关研究,探索出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的可行途径;②有关教育和科研院所要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研究的科研人员;③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濒危中药材替代的研发,支撑我国走出一条既保护又利用的创新之路。
解析:①由“寻求替代品,挽救中医药原料断档危机,成为中医药人的共识。‘对濒危中药材直接弃之不用,显然绝非明智之举,要传承发展好中医药,做好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被证实是一条可行之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庾石山说”可知,科研机构继续加强濒危中药材的人工替代的相关研究,探索出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的可行途径;
②由“这背后是从于德泉院士、朱秀媛教授、柳雪枚教授等老一辈药学人,到他们的学生庾石山、王晓良等,再到学生的学生,一代代医药研究人员长达50年的艰辛付出。他们最清楚,濒危药材人工替代研究这条路绝非坦途,人才培养刻不容缓,而有关教育和科研院所责无旁贷”可知,有关教育和科研院所要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濒危中药材人工替代研究的科研人员;
③由“在2023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张伯礼专门提交建议,呼吁相关部门支持濒危药材的研发替代,为我国走出一条既保护又利用的路子提供支撑”可知,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濒危中药材替代的研发,支撑我国走出一条既保护又利用的创新之路。
6.答案:B
解析:江上并未频频出现红光;“但主要是对未来的希望”中的“主要是”错误,原文中的“红光”主要是作者对战火的记忆和留存的阴影。
7.答案:B
解析:“意在表明……朋友却没有”理解错误,朋友也在受着煎熬;形成对比的目的也不在此。
8.答案:①寒夜中在江上梦到的火光。②四年前作者在上海亲眼看见的火海。③这些年作者记忆中一直折磨他的心灵的战火。④打败敌人,重建家园的希望之火。
解析:①由“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可知,指寒夜中在江上梦到的火光。
②由“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可知,指四年前作者在上海亲眼看见的火海。
③由“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可知,这些年作者记忆中一直折磨他的心灵的战火。
④由“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可知,指打败敌人,重建家园的希望之火。
9.答案:①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憎恶。四年前的战火烧毁了同胞的生命,使整个民族备受煎熬,作者心如刀割,想要复仇,想要恢复和平。②鼓励同胞重建家园。文中“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火中新生的凤凰”等句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结束战争、重建家园的希望,这正是对整个民族的鼓舞。
解析:①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憎恶。由“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煎熬。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可知,四年前的战火烧毁了同胞的生命,使整个民族备受煎熬,作者心如刀割,想要复仇,想要恢复和平。
②鼓励同胞重建家园。由文中“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火中新生的凤凰”等可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结束战争、重建家园的希望,这正是对整个民族的鼓舞。
10.答案:CEF
解析:(原文标点)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韩又令尚靳使秦。
11.答案:D
解析:“窃为公患之”中的“患”是“担忧”的意思;“人满为患”中的“患”是“灾难”的意思。
12.答案:D
解析:“但公仲认为公孙昧是秦王派来的,最终还是没有相信他”表述错误,根据文中“于是楚解雍氏围”的信息可知,公仲是相信了公孙昧所说,采取了公孙昧的计策,与楚国结盟,楚国才会撤围的。
13.答案:(1)现在韩国万分危急,但秦国不派兵相救。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嘴唇被揭开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2)司马庚三次在郢都间往返,甘茂和楚相昭鱼在商於相会,他的话表面要收回(进攻韩国的楚军的)印信,其实好像是有什么密约。
解析:(1)“病”,危急;“不下”,不来,不派兵相救;“熟”,仔细。
(2)“反”,通“返”,往返;“遇于商於”,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商於遇”;“类”,好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军包围了韩国雍氏城长达五个月。韩襄王派众多使者向秦国求救,使者车辆络绎不绝,秦国的军队还是不来援救韩国,韩国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尚靳对秦昭王说:“韩国对秦国来说,平时就像个屏障,有战事时就是先锋。现在韩国万分危急,但秦国不派兵相救。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嘴唇被揭开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宣太后说:“韩国的使者来了那么多,只有尚先生的话说得有道理。解救韩国的危难,每天要耗费数以千计的银两,难道不能让我得到一点好处吗?”
尚靳回国后把宣太后的话告诉了韩襄王,韩襄王又派张翠出使秦国。张翠假称自己有病,每天只走一个县。张翠到了秦国,甘茂说:“韩国已经很危急了,而先生还抱病前来。”张翠说:“韩国还没有到危急的时刻。”甘茂说:“秦王是智慧的,韩国的危急之事秦国没有不知道的。现在先生却说韩国并不危急,这样行吗?”张翠说:“韩国一旦危急就转向归顺楚国了,我怎么还敢来秦国?”
甘茂对秦昭王说:“公仲以为能够得到秦国的援助,所以才敢抵御楚国。现在雍氏被围攻,而秦军不肯去援救,这就势必要失去韩国。公仲因为得不到秦国的援救而忧郁不上朝,公叔就会趁机让韩国向南去跟楚国讲和。楚国和韩国结为一体,魏国就不敢不听从,这样一来楚国就可以用这三个国家的力量来图谋秦国。这样,它们共同进攻秦国的形势就形成了。我不知坐等别人来进攻有利,还是主动进攻别人有利?”秦昭王说:“不错。”秦军终于出兵崤山去解救韩国。
材料二:
楚军包围雍氏,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没有发兵,派公孙昧来到韩国。公仲对公孙昧说:“您认为秦国将会援救韩国吗?”公孙昧回答说:“秦王是这样说的‘我们要取道南郑、蓝田,出兵到楚国等待您的军队’,大概是不能会合了。”公仲说:“您认为真会是这样吗?”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仿效张仪原来的计谋。现在看秦王的样子,表面上是同韩国结盟,其实是暗中同楚国交好。您等待秦军的到来,必定会轻率地同楚军打仗。楚国暗中已经得知秦军不会为韩国效力,一定很容易同您相对抗。我私下里为您担忧。司马庚三次在耶都间往返,甘茂和楚相昭鱼在商於相会,他的话表面要收回(进攻韩国的楚军的)印信,其实好像是有什么密约。”公仲惊恐地说:“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昧说:“您一定要先从韩国自身考虑,然后考虑秦国是否来援救,先想好自救的方法,然后再考虑怎样应付张仪那种计谋。您不如尽快让韩国同齐、楚两国联合,齐、楚必定会把国事托付给您。您所厌恶的只是张仪那种欺诈的计谋,其实还是不能无视秦国呀。”于是楚国解除了对雍氏的围困。
14.答案:①张翠一改以前使者的姿态,在秦国面前傲慢、摆架子,这反而引起了秦国的重视;接着又以要与楚国讲和来试探、胁迫秦国,从而打动甘茂,使得秦国出兵。②公孙昧则先指出秦军难以与韩军会合,然后亮出秦王计策,接着指明秦王暗中与楚相相会,让公仲紧张、害怕,最后从韩国利益出发,动之以情,使公仲不得不同意与楚和谈。
解析:①张翠之前韩国已经多次派使者前往秦国求援,而“秦师不下”,韩国又派出尚靳出使,宣太后要好处来挟持韩国;而张翠一改以前使者的姿态,在秦国面前傲慢、摆架子,故意“称病,日行一县”,还说“韩未急也”,这反而引起了秦国的重视;接着又以要与楚国讲和来试探、胁迫秦国,“韩急则折而入与楚矣,臣安敢来?”,从而打动甘茂,使得秦国出兵。
②公孙昧则先指出秦军难以与韩军会合,“殆不合矣”,然后亮出秦王计策,“秦王必祖张仪之故智”,接着指明秦王暗中与楚相相会,“今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轻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窃为公患之”让公仲紧张、害怕,最后从韩国利益出发,“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齐、楚必委国于公。公之所恶者张仪也,其实犹不无秦也”,动之以情,使公仲不得不同意与楚和谈。
15.答案:D
解析:“尾联咏物言志”错,尾联并未言志。
16.答案:①本诗用白描手法,着眼整体,不做精细描写,语言不加雕琢,浑然而成,体现“冲澹”特点。
②诗歌字里行间透出寻山问水的激情与雅兴,展现诗人急切寻幽探胜的个性形象和俯视一切的阔大胸襟,体现出“壮逸”的艺术特征。
解析:通观全诗,全诗格调高雅,用语简淡平和,不饰辞藻,围绕“寻友”一事展开。
首联是说,孟浩然的朋友太乙子,是一位逍遥尘世之外的天台山道士,他高卧赤城山,以餐霞吸露为乐,凸显太乙子潇洒不拘的形象。
颔联,诗人在赤城山并未找到太乙子,决定要去天台山主峰华顶寻找,那里云雾缭绕,是仙人高道乐于盘桓的地方。恶溪,指始丰溪中下游百步溪的大小二恶滩。颈联,描写行程的艰险,诗人的先扬帆航海再骑马登山,此处为合律将二句互倒,表达出诗人高山露宿的豪情和扬帆横渡的壮怀。
尾联,诗人未到华顶之前,放眼天台山的青青山色,远远见到高高横架的石梁,那就是誉满天下的奇境石梁飞瀑。
17.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解析:
18.答案:①惊天动地;②不约而同;③水乳交融;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从一片浩瀚大海中,接受了巨厚的沉积,历代地层层层叠加,挤压,褶皱,最后在喜马拉雅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今日的贺兰山”可知,此处应强调地理变化声势极大,故此处可填“惊天动地”。惊天动地:使天地都受到惊恐震动。形容声响极大。也形容事业、声势、影响极大。
第②处,根据前文“世界不少地方都出现了类似的岩画”可知,此处应强调没有约定却共同做一件事,故此处可填“不约而同”。不约而同:事先没有商量而彼此的想法或行动却一致。
第③处,根据前文“衣食住行、礼仪习俗、语言娱乐中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知,此处应强调各民族的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故此处可填“水乳交融”。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融洽,密不可分。
19.答案:这就是先人们留给人类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岩画,贺兰山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岩画而灵动起来。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成分残缺,在“文化”后加上“遗产”;
二是句式杂糅,“因为……的原因”句式杂糅,应将“的原因”删除其中一处。
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修改为:这就是先人们留给人类的一笔重要文化遗产——岩画,贺兰山也因为各式各样的岩画而灵动起来。
20.答案: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贺兰山比作蔚蓝色的屏风和呼啸的野马,不仅点出贺兰山的颜色、形态等,形象地表现出贺兰山在地理上的分隔作用,而且突出了贺兰山的雄伟与壮观。
解析:“似一条蔚蓝色的屏风”中的“似”是典型的比喻词,这里是将“贺兰山”比作“蔚蓝色的屏风”,这就点出了贺兰山的颜色,同时结合屏风分隔的功能可知,此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贺兰山在地理上的分隔作用。“像群马呼啸着奔驰向前”中的“像”是典型的比喻词,这里是将贺兰山比作群马,结合群马呼啸着奔驰向前的状态可知,此处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贺兰山的雄伟与壮观。
21.答案:A
解析:文中“中国天眼”中的双引号和A项中的双引号都是特定称谓,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讽刺,D项表示引用。
22.答案:①“中国复眼”和“中国天眼”有什么不同?②“中国复眼”能看多远?③“中国复眼”项目进展如何?
解析:文中网友的提问要根据记者回答的内容来推断。
第①处,下文记者的话回答了“中国天眼”和“中国复眼”在构型上、功能上的区别,据此可以推测网友提问的应该是“‘中国复眼’和‘中国天眼’有什么不同?”
第②处,下文记者的话回答的是由于“中国复眼”是具备三维成像/形变监测的深空探测雷达,因此,具备内太阳系天体高精度主动观测能力,据此可以推测网友提问的应该是“‘中国复眼’能看多远?”
第③处,下文记者的话回答的是“中国复眼”项目一期、项目二期有关情况,据此可以推测网友提问的应该是“‘中国复眼’项目进展如何?”。
23.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选择”这一话题引入,列举了如是否选择当画家,是学中文还是选择好就业的专业,是去北上广追寻梦想还是选择稳妥的公务员等生活中常见的选择。之所以面临这些选择,是因为当我们在一方面立志时,父母总会对我们的选择进行否定和质疑,并给出他们认为比较好的建议,省略号表示这样的情况常见且多见。最后一句表明,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初心,向父母妥协,活成了自己当年所厌恶的样子。
从材料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你”内心是偏向于前者的,但是现实之中,有很多人放弃初心,不断妥协,最终没有活出自我人生。材料对当下青年有很强的启示意义,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诸多的选择,也要在遵从内心和妥协之间做出抉择。妥协,可能会带来一时安逸,但最终可能会变成自己当年所厌恶的样子,可见材料在引导我们,面对选择时,要更多地遵从自己的内心,正如胡适先生所言“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或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大得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对某一个职业方向感兴趣时,我们会心甘情愿地主动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一般大概率都会在这一个职业领域干得开心,表现得优秀甚至卓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可能我们最开始对自己的定位并不十分精准,听一听他人的意见或许会更好。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身边的亲人不断地否定和劝说,并将他们认可的东西不断推送给我们,于是很多人为了不让亲人担心,不令父母失望,放弃了自己最初的选择,进入了自己不感兴趣不擅长的领域,干得不开心,活得也不舒心,而这恰恰是自己当初厌恶的样子。
从“联想或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考生可以写自己或者他人的亲身经历,让人物在听从建议改变初心和没有听从建议坚持初心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坚持自己选择的重要性。若写议论文,可以由许多人放弃初心活成自己厌恶的样子切入,分析这样选择的弊端,然后强调坚持初心的重要性,最后阐述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初心变为现实。
立意:
1.坚定内心选择,活出真实自我。
2.选择听从内心,前行无问西东。
3.拒绝妥协,向内心更深处漫溯。
4.坚守初心,活出自我精彩人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武汉武昌区届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pdf、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KS5U高考docx、语文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23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调考语文试卷,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