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教学设计
展开本框位于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中第五课的第二框,在前一框“判断的概述”基础上的讲解简单判断的运用。内容上分为两目,分别是“正确运用性质判断”“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具体分析了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含义、组成、种类。在内容上比较清晰,需要学生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多样的活动和生动的情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理解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理解性质判断的含义,准确判断简单判断的类型;
2.掌握性质判断的规则;
3.理解关系判断的含义,明确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的含义、结构、种类。通过分析判断的不同类型及其种类,提高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根据准确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形成正确的性质判断。
【教学重点】了解运用性质判断、关系判断的必要性,性质判断的含义、构成、分类,关系判断的含义、构成,十么是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关系判断对称性和传递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文分析《獐鹿之辨》
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思考:王安石之子运用了什么思维方法?
教师:他运用了简单判断的思维方法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总议题:怎样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议题1: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
议题2:探究关系判断的运用
第一幕: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议题一:明晰性质判断的运用
探究活动一:下面几个判断是性质判断吗?分别断定了什么性质?
他就是凶手。
他手里的馅饼就是一条线索。
所有的狗都是动物。
所有的狗都不是植物。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
小明不是小学生。
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关于新时代党建总要求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探究结果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运用性质判断的必要性:
人们认识事物,首先要判断它们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就是要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有”(是)或“没有”(不是)的判定。这就需要运用性质判断。
2、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
3、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结构:
①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②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③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④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探究活动二: 材料分析
某翁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翁傻了:‘我错在哪儿?
探究问题:此翁请客失败,他的判断出了什么问题?你能纠正他的错误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的类型:
小试牛刀:下列判断属于性质判断的哪种类型?
①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②一切事物都不包含矛盾。
③老子写的《道德经》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
④这个人不是中学生。
⑤在昨天的暴风雨中,一些树被大风刮倒了。
⑥4/5的任务都不是由他完成的。
探究活动三:材料分析
★小华在作文中写道:“中学生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阶段,我不能辜负这段美好时光。”
★小明告诉爷爷:“公园里有一种叫仙人掌的东西,既不像花草,也不是植物,样子长得很特别。”
★一位读者致函某报社,批评该报:“有些又长又臭的文章是不应该在报上发表的。”
探究问题:材料中引号内的语句,作为判断的表述分别有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5、准确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③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
示例1:是一名共青团员。 示例2:小明是一名。
示例3:仙人掌不是植物。 示例4:所有的美国人都是白种人。
第二幕: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议题二:探究关系判断的运用
探究活动三:材料分析
一间房子里,有一位祖父,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位叔叔,还有一个是侄子。
探究问题:这间房间里至少有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所以:最少有四人。就最小辈分的那个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孙子、爸爸、叔叔、祖父。
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关系判断的含义及运用关系判断的必要性
必要性:事物除了具有某些性质之外,还与其他事物有多种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既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要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关系判断的组成
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构成。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的关系。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的范围。
探究活动三:材料分析
假设以下关系成立:
★小明和小华是同学。
★小明比小华岁数大。
★小明 信任 小华。
探究问题:将上述三个判断中双方的位置互换一下,原来的关系是否还能成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关系判断的种类
根据“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 和 传递性关系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
(2)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1)对象之间关系对称性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②反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③非对称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这一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对称关系。
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⑵对象之间关系传递性的表现
①传递关系:如果一对象对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另一对象对第三个对象也具有那种关系,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之间还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②反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不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反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③非传递关系:如果该对象与第三个对象在有的情况下具有那种关系、在有的情况下不具有那种关系,这种关系就被称为非传递关系。图示如下(a、b为特定认识范围内的任意对象):
3、弄清不同对象之间关系的意义
①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楚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小结: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a href="/zz/tb_c40158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教学设计</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正确运用复合判断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核心归纳,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正确运用简单判断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核心素养,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核心归纳,知识网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