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下教学设计:第二章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492177/0-171040394569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下教学设计:第二章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492177/0-17104039457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下教学设计:第二章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3/15492177/0-171040394579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状况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经历观察照片、动手画图、回答问题、交流看法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利用照片引导学生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定义和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照片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模拟、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
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
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
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分享意识.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原则,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通过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了有效的学习环境。本节课共设计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引入课题(展示旧照片);第二环节:手脑并用;第三环节:我能够处理;第四环节:我能够回答;第五环节:我的收获;第六环节:布置作业,能力延伸。
第一环节 引入课题(展示图片)3分钟
1.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提炼出数学图形,重点关注有关“垂直”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进行合理分类、整理。
3.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O
m
A
B
D
C
O
记作AB⊥CD,垂足为点O. 记作l⊥m,垂足为点O.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从图片出发,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特殊相交线——垂直直线。在比较
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直线垂直的感性认识,同时感受直线垂直的“无处不在”,
也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
2.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环节 手脑并用 9分钟
1 。请表示出下列直线的位置关系
a
b
a
a
b
b
a∥b
a⊥b
a与b相交
2.动手试一试
工具1:你能用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90
120
150
180
60
30
0
0
10
20
50
40
3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0
20
40
50
70
80
100
110
130
140
160
170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请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
活动目的:
1.相同的问题可以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既锻炼了学生的画图能力,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2.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同时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内驱力!
第三环节 我能够处理 13分钟
1.点A在直线l上,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能够画出多少条?如果点A在直线l外呢?
A
A
l
l
归纳1: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定义2:过A点做l的垂线,垂足为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
2.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点A,B,C在直线l上,比较线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P
A
B
O
C
结论:(1)发现PO最短!
(2)归纳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下图中,点A到直线l的距离分别是多少?
A
A
l
l
O
答:(1) 距离是:0;(2)距离是:线段OA的长度。
4. 如图, ∠1+ ∠2等于( ),为什么?
A 60 ° B 90 ° C 110 ° D 180 °
0 1 2 3 4 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
⌒
1
2
5.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点E是∠AOD内的一点,已知OE⊥AB,
∠BOD=45 °, 则∠COE等于( )。
A 125 ° B 135 ° C 145 ° D 155° A
B
C
D
O
E
∟
活动目的:
1.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通过比较线段的长短,学生能更好的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一重要性质。
3.配合中考变形题目的训练更加巩固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第四环节 我能够回答 12分钟
1.问题1: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A
B
结论:(1) AB的长度即为所求.(2) 垂线段最短
2.问题2:如图:∠BAC=90°,AD⊥BC于点D,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
③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④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
A、1个; B、2个 ; C、3个; D、4个。
A
D
E
B
C
3.问题3: 指出下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线段与线段互相垂直是指: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答:1 CD⊥AE; CD⊥AD;CD⊥DE;2 BD⊥AE; BD⊥AD; BD⊥DE;
3 CB⊥AE; CB⊥AD; CB⊥DE;
4.问题4:如图点C在直线 AB上,过点C引两条射线CE、CD,∠ACE=32°,∠DCB=58°, 则CE、CD有何位置关关系?为什么?
A
C
B
E
D
答:因为∠ACE=32° ∠DCB=58°,所以∠ ACE+ DCB=90 °
又因为A,C,B共线,所以∠ECD=180-90=90 ° ,所以CE⊥CD
活动目的:
1.问题1取材于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又鼓励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问题1的设置不仅仅巩固了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且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了数学的建模思想!
2.通过设置问题2、问题3和问题4,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步步递进,不断完善了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问题串的提出,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提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对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行调整和变革。
第五环节 我的收获 3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学会了哪些方法?
3.你还有哪些困惑?
4.你与同学间的交流是否愉快?
活动目的: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细聆听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达成度,注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以便进行适时的点拨和强调。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20秒
1.基础题:书P43页习题2.2 的第 2,3题。
2.兴趣题:请搜集整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明天在班级的成果栏目里为全班展示。
活动目的:
作业的布置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了课外,给了学生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激励学生为了“展示”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
四 课后反思与点评
首先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照片、动手作图、口头讲述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的过程,主动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动手实践、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辅以动手画图、折纸及语言的表达,使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课程的设置注重变式练习,以激发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并在学生的探索、分析、交流、归纳、类比中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整节课的设置渗透了数学的建模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本节课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引导、点评的角色,数学舞台上的“主演”是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参与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机会,所有的结论和发现都是学生全员参与,热烈讨论,相互启发,思考探索获得的,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了问题的情境,增加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起点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共2页。
这是一份数学北师大版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设计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