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系列6.2.2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原卷版+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497201/0-1710481834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系列6.2.2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原卷版+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497201/0-17104818346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系列6.2.2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原卷版+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497201/0-171048183470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精讲+精练)(原卷版+解析)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系列6.2.2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必修第二册高一化学一隅三反系列6.2.2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原卷版+解析),共48页。
6.2.2 化学平衡状态及限度(精练)题组一 化学平衡状态1.(2023北京)一定温度下,在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体系压强不再变化B.的浓度不再变化C.容器内气体总质量不再变化D.生成的与消耗的物质的量比为1∶12.(2022辽宁本溪)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CO和充入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当达到平衡状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成 B.放出a kJ热量C.含有3mol氧原子 D.CO和共有2mol3.(2022陕西)一定温度下,纯净的氨基甲酸铵(NH2COONH4)置于真空密闭恒容容器中(固体体积忽略不计)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2NH3(g)+CO2(g)。能证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NH3与CO2的质量比保持不变 B.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2v(NH3)=v(CO2)4.(2022四川)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限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就是这个反应在该条件下不再反应B.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平衡状态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D.化学反应的限度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而改变5.(2022四川)在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X2(g)+2Y2(g)2XY2(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A.混合气体密度恒定不变 B.v(X2):v(Y2):v(XY2)=1:2:2C.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D.三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相等6.(2022秋·上海宝山)若反应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进行,不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C.容器内混合气体的颜色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7.(2022秋·安徽)一定温度下,向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气体,发生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C.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D.的分解速率为的生成速率的2倍8.(2022陕西宝鸡)在一个不传热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①反应速率 ②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变③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相同状况)⑤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⑥⑦单位时间内3molH—H键断裂参加反应,同时2molN—H键也断裂参加反应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9.(2022秋·新疆省直辖县级单位)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置于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H2NCOONH4(s)⇌2NH3(g)+CO2(g)。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的是①v(NH3)正=2v(CO2)逆 ②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③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④密团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密闭容器中n(NH3):n(CO2)=2:1⑥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10.(2022秋·北京丰台)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证据能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消耗,同时生成B.体系内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C.同时在容器中存在D.11.(2022黑龙江佳木斯)反应X(s)+2Y(g)2W(g) ∆H =-akJ·mol-1(a>0),一定温度下,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X和2molY发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B.当达到平衡状态时,X和Y的转化率之比为1:2C.当Y与W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到达平衡状态D.当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时,表明该反应一定已达到平衡状态11.(2021秋·四川成都·高二校考期中)H2NCOONH4是工业上由氨合成尿素的中间产物。在一定温度下、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NCOONH4(s) 2NH3(g)+CO2(g),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①每生成34gNH3的同时消耗44 gCO2 ②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③NH3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⑤c(NH3):c(CO2)=2:1A.①③⑤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2022春·陕西西安·高一高新一中校考阶段练习)可逆反应:2NO22NO+O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A.①④⑥⑦ B.②③⑤⑦ C.①③④⑤ D.全部13.(2022秋·江西宜春)恒温恒容,可逆反应(条件:高温、高压、催化剂)达到平衡的标志是①生成的速率和分解的速率相等 ②、、的浓度相等 ③体系压强不变④单位时间内n mol H-H键断裂,同时2n mol N-H键形成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⑥、、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⑦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A.①②③④⑤⑦ B.①③④⑦ C.①③⑤⑦ D.①③⑦题组二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与优化1.(2022浙江·高一期中)工业合成氨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工业合成氨生产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A.步骤①中“净化”的步骤没有必要B.步骤②采用的压强是2×107Pa, 因为在该压强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大C.步骤③温度可高于500 ℃,因为温度升高,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D.步骤④⑤有利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能节约生产成本2.(2022秋·上海静)关于合成氨工业的说法错误的是A.合成氨工业采用循环操作,主要是为了提高氮气和氢气的利用率B.工业上一般选择400-500℃的主要原因是让铁触媒的活性大,反应速率快C.从合成氨的原理出发,增大压强既有利于加快速率又有利于平衡右移,但压强增大设备成本大幅度提升,所以实际工业中往往采用常压D.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原料气需要经过净化3.(2021·上海)在工业生产硫酸的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2SO3(g)+Q,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矿石粉碎的目的是使原料充分利用,并增大接触面使反应速率加快B.接触室中采用常压的主要原因是常压下SO2的转化率已经很高C.沸腾炉中出来的混合气需要洗涤,目的是防止催化剂中毒D.接触室用450℃的高温,使催化剂活性最佳,更能促进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4.(2022江苏)已知反应:SO2(g)+NO2(g)SO3(g)+NO(g) △H=-41.8kJ•mol-1,运用该反应处理废气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压强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B.该反应不能完全消除废气C.降低反应温度可提高去除效率 D.升高反应温度可提高废气转化率题组三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问题1.(2022河南南阳·高一校考阶段练习)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4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对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C⇌6A+3DB.反应进行到1s时,υ(A)=υ(D)C.反应进行到6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D.反应进行到6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25mol⋅(L⋅s)−12.(2022云南)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镁条与X(25 mL 0.2 mol/L盐酸)和镁条与Y(50 mL 0.1 mol/L盐酸)的实验,每隔半分钟分别测定反应放出气体的体积。下列选项中正确表示实验X及Y的结果的是( )A.B.C. D.3.(2023江西)如图所示为反应:N2(g)+3H2(g)2NH3(g)的反应速v(N2)的变化的图象,则横坐标不可能是( )A.反应时间 B.温度 C.压强 D.N2的浓度4.(2022甘肃)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A(g)+B(g) 3C(g);Δ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