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第1页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第2页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含答案),共17页。
    (1)遗传因子的发现——2023-2024学年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单元双测卷(B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孟德尔利用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之父”。下列叙述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相符合的是( )A.孟德尔成功揭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B.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C.孟德尔用F1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这属于假说—演绎法的演绎推理过程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的假说内容2.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将标有Y、y、R、r的4种卡片,按要求装入分别标记为“雌1(装有Y和y)、雌2(装有R和r)、雄1(装有Y和y)、雄2(装有R和r)”的4个信封内,然后从这4个信封内各随机取出1张卡片,记录组合后再放回原信封并打乱,重复多次。下列关于该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只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1张卡片组合可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B.雌1或雄1信封中的Y和y的卡片数可以不相等C.该实验可模拟子代基因型,记录的组合类型共有16种D.该实验可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二)中的F1自交产生的F23.二倍体玉米的非糯性(D)对糯性(d)为显性,抗花叶病(T)对感花叶病(t)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3号染色体和9号染色体上。研究发现三体玉米(2n+1)产生染色体数目为n和n+1两种配子,卵细胞均能参与受精且子代成活率相等,但染色体数目为n+1的雄配子不育。现有三体玉米DdTTt自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三体玉米自交后代糯性与非糯性之比为1:3B.该三体玉米产生DT、dt的卵细胞之比为1:1C.该三体玉米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有四种D.子代中感花叶病比例为1/184.下列关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基本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B.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等位基因C.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先分离后组合,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D.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分离比约为9:6:1的条件之一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5.某种鱼的鳞片有4种表型:单列鳞、野生型鳞、无鳞和散鳞,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由A、a和B、b表示)决定,且B基因纯合的胚胎致死。将无鳞鱼和纯合野生型鳞鱼杂交,F1只有两种表型,中野生型鳞鱼占50%,单列鳞鱼占50%。F1中的单列鳞鱼随机交配,其后代(F2)有上述4种表型,这4种表型所占的比例依次为6/12、3/12、2/12、1/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表型为单列鳞和野生型鳞的存活个体的基因型均有两种可能B.无鳞鱼的雌、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个体占比为1/4C.题干中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D.不同的等位基因可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6.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三种表型,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B/b、D/d控制,已知基因R、B和D三者共存时表现为红花(分为深红花、浅红花两种表型)。选择深红花植株与某白花植株进行杂交,所得F1均为浅红花,F1自交,F2中深红花:浅红花:白花=1:26:37。下列关于F2的说法错误的是( )A.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19种B.白花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浅红花植株C.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dd,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7/37D.浅红花和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中会有深红花植株出现7.在一种特殊的观赏花卉中,野生型植株的花朵颜色为深紫色,属于纯合体。一种纯种突变植株的花朵色素沉积减少,呈淡紫色。另一种纯种突变植株的花朵没有色素沉积,呈白色。当第一种突变的淡紫色花朵植株与第二种突变的白色花朵植株杂交时,F1都开深紫色花。然后F1自交产生F2,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白色花朵植株:淡紫色花朵植株=156:70:51。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F2中淡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B.F1的基因型与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相同C.F2中白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与亲本中白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相同D.F2深紫色花朵植株中与F1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8.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籽粒颜色有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现将纯合的三种不同籽粒颜色的玉米间行种植,发现紫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所结籽粒均为紫色,黄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所结籽粒有紫色和黄色,白色籽粒发育成的植株所结籽粒有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取白色籽粒植株上所结的紫色种子(F1)种植并自交,统计F2所结籽粒,其中紫色:黄色:白色≈12:3: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由上述杂交结果推测玉米籽粒颜色至少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B.若玉米籽粒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紫色籽粒的基因型一共有6种C.取F2中黄色籽粒种植,自然状态下所结籽粒中白色籽粒占1/4D.取F2中黄色和白色籽粒种植并杂交,所结籽粒中黄色:白色=2:19.南瓜果实形状有扁盘形、长圆形和长形三种类型,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控制,将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长圆形亲本杂交,F1全为扁盘形,F1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对基因的传递都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B.雌配子或雄配子中的aB和Ab类型均不能参与受精C.如长圆形亲本进行反交,F1仍均为扁盘形D.F2中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a和B的基因频率相等10.自然界的桃树果实有红桃、黄桃两种表型,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想利用桃树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行生物学实验。下列各项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任选黄桃树和红桃树各一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一定可以判定红桃是否为显性性状B.黄桃和红桃属于相对性状,相对性状一定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如果黄桃树给红桃树授粉,结红桃,反之结黄桃,说明控制桃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D.如果黄桃树与红桃树可杂交且后代可育,说明二者属于同一物种11.人类秃发的遗传是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遗传因子B和b控制的,BB表现正常,bb表现秃发,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在女性中表现正常。现有一对正常夫妇生育了一个秃发儿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秃发的遗传不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B.秃发儿子与其父亲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C.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秃发儿子的概率为1/2D.理论上,这对夫妇生育的女儿全部正常12.玉米植株的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表,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注:B/b和T/t独立遗传A.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F1全为雌雄同株异花B.要使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须选用基因型为bbtt的母本和基因型为bbTt的父本进行杂交C.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自交,子代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9:3:4D.可以利用两种亲本杂交培育出全为雌株的后代1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学家可以利用育种“芯片”对品种进行监测,有助于提高育种效率,设计培育出高产、优质的作物新品种。科研人员获得两个玉米突变纯系(M和N),二者具有高产、营养丰富等优良性状,但都是白粉病感病品种。为了改良突变品系,育种工作者在种质资源库中选取抗病的纯系玉米品系Q303,与M和N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研究表明Q303品系含相关显性抗病基因A和隐性抗病基因b。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丙组可验证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F2中感病植株有7种基因型B.若将甲、乙两组的F2中的全部植株混合种植,后代中b基因出现的概率为1/2C.若丙组F2中所有感病植株随机受粉,后代中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6/169D.若甲组中F2所有抗病植株进行自交,则后代植株中抗病:感病=5:1二、多选题14.玉米植株的宽叶与窄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将宽叶与窄叶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宽叶亲本玉米植株的子代只有宽叶,窄叶亲本植株的子代宽叶和窄叶均有。现选取F1中部分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F2中宽叶:窄叶=7:5(假设整个过程中每株玉米受粉机会均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植株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B.F1玉米植株中窄叶基因的频率为1/2C.F1玉米植株中宽叶所占的比例为1/6D.若将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玉米种植,则后代玉米植株宽叶:窄叶=119:2515.某种烟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色(A)对白色(a)呈完全显性,现有两个开红花(甲、乙)的三体植株,让甲、乙分别作父本进行测交,统计后代,甲测交:红色:白色=4:1,乙测交:红色:白色=3:2,出现这些比例的原因是当存在两个相同基因时会造成花粉不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三体杂合子与正常植株杂交,获得三体纯合子,该三体植株只能作母本B.若三体纯合子作父本与正常植株杂交,后代中不存在三体C.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a,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D.甲与乙杂交,甲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开白花的比例比乙植株的多16.在某块地内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间行种植;同样在另一块地内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异花传粉)间行种植。调查并比较两种植物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的性状,下列有关F1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个体B.豌豆都表现为隐性性状,玉米既有显性性状也有隐性性状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都是3:1D.豌豆没有杂合个体,玉米有纯合个体17.(多选)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基因B对豌豆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而b基因没有。下面是利用两个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乙)及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多次杂交实验的结果。实验一:野生型×品系甲→F1为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实验二:品系甲×品系乙→F1为无豌豆素→F1自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据实验二,可判定与豌豆素产生有关的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品系甲和品系乙两种豌豆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C.实验二的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D.实验二的F2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中,有些植株的自交后代均不能产生豌豆素,这样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6/1318.辣椒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雄性不育的辣椒株系有利于杂交种的产生,且可避免具有杂种优势个体的自交衰退现象。在可育辣椒株系(A+)中发现了某雄性不育的辣椒株系(A-),表现为雄蕊发育不健全、可育雄配子极少,自然状态下坐果率极低。为研究该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取A-极少可育的雄配子进行人工异花传粉,进行如表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交衰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杂种优势个体自交后,受隐性基因控制的劣势性状易于表现B.分析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可知,该性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C.组2杂交实验中F1雄性可育的8种基因型个体中,纯合子占1/5D.让组3杂交实验中F1全部雄性可育类型的个体自交,F2中雄性不育个体约占5/12三、实验探究题19.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研究种子发育的机理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科学家发现了甲品系玉米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饱满和干瘪两种籽粒,其中干瘪籽粒无发芽能力。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籽粒饱满和干瘪是受一对遗传因子D/d控制的相对性状,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_____定律,该甲品系玉米的表型是______籽粒。(2)将甲品系玉米种群中所有饱满籽粒种植后进行自交,若F1中饱满籽粒植株:干瘪籽粒植株=9:1,则亲本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数量比为____________。让F1中杂合的玉米植株自交后,收集其饱满籽粒并种植发育为植株后,再让其进行自交,有些植株果穗上约有1/4干瘪籽粒,这些植株所占比例约为______________。(3)玉米籽粒的黄色(Y)对白色(y)为显性,D/d、Y/y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现让两株玉米植株杂交得到F1,若F1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饱满籽粒:白色饱满籽粒:黄色干瘪籽粒:白色干瘪籽粒=3:3:1:1,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F1中具有发芽能力的籽粒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4)科学家为避免干瘪籽粒的频繁出现,需要获取纯合的饱满籽粒玉米。请设计最简便的实验探究某甲品系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是否都是杂合子Dd,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①实验思路:______。②预期结果:若______,则该甲品系的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都是杂合子Dd;若______,则该甲品系的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______。20.杂交水稻的培育常用到雄性不育系。己知温敏雄性不育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且高温时表现雄性不育,低温时表现雄性可育。回答下列问题:(1)将纯合高秆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与纯合矮秆水稻杂交,杂交产生的F1自交产生F2,F2中矮秆温敏雄性不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由此推知,F1低温培养时的表型为_____;F1自交后,对F2进行了______(填“低温”或“高温”)培养。温敏雄性不育性状和高矮秆性状的遗传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上述F2高温培养时进行随机交配,收获F2中雄性不育个体所结种子进行播种,并在高温下培养,其表型及比例为____。(3)为培育不受温度影响的雄性不育株,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将纯合野生水稻(2n)甲中的冷敏型基因g改造为耐冷型基因G,筛选得到纯合耐冷突变体乙。科研人员进行如表所示实验。根据实验F2中耐冷型植株与冷敏型植株的数量比,有人提出假设: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但带有G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假设其花粉成活率保持不变)。请设计杂交实验方案,检验上述假设。实验方案:___________。四、填空题21.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通常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顶端长雄花序,叶腋长雌花序),但也有的是雌雄异株植物。玉米的性别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雌花花序由显性基因B控制,雄花花序由显性基因T控制,基因型bbtt个体为雌株。现有甲(雌雄同株)、乙(雌株)、丙(雌株)、丁(雄株)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回答下列问题。(1)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需进行人工传粉,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2)乙和丁杂交,F1全部表现为雌雄同株;F1自交,F2中雌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F2中雄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3)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为了确定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某研究人员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进行实验,果穗成熟后依据果穗上籽粒的性状,可判断糯与非糯的显隐性。若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若非糯是显性,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孟德尔未揭示伴性遗传规律,伴性遗传规律由摩尔根发现,A错误;从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孟德尔用F1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1:1的分离比,属于假说—演绎法的验证过程,C错误;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D错误。2.答案:D解析:分别从雄1和雌1内随机取出一张卡片记录组合类型,雌1和雄1存在一对等位基因,模拟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雌1或雄1信封中的卡片模拟的是配子的种类和数量,所以Y和y的卡片数必须相等,B错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模拟子代基因型,记录的卡片组合类型有9种,C错误;从每个信封中抽取一张卡片,模拟的是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将同一性别的不同信封中的卡片组合,模拟的是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将来自不同性别的卡片继续组合模拟的是受精作用,所以上述结果可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F1自交产生的F,D正确。3.答案:B解析:A、非糯性(D)对糯性(d)为显性,三体玉米DdTTt自交,即玉米Dd自交,其子代糯性(dd):非糯性(D_)是1:3,A正确;BC、三体玉米(2n+1)产生染色体数目为n和n+1两种配子,Dd产生2种配子(D:d=1:1),TTt产生4种配子(T:TT:Tt:t=2:1:2:1),卵细胞均能参与受精且子代成活率相等,因此三体玉米DdTTt产生的卵细胞DT、dt的卵细胞之比为2:1;染色体数目为n+1的雄配子不育,即1TT、2Tt不育,因此三体玉米DdTTt产生的可育雄配子为2DT、1Dt、2dT、1dt四种,B错误,C正确;D、抗花叶病(T)对感花叶病(t)为显性,三体玉米TTt自交,产生的卵细胞(类型及比例为T:Tt:t:TT=2:2:1:1)均能参与受精且子代成活率相等,但染色体数目为n+l的雄配子不育,精子的可育类型及比例为T:t=2:1,精卵结合后,子代中感花叶病比例=1/6×1/3=1/18,子代中抗花叶病比例为1-1/18=17/18,D正确。故选B。4.答案:D解析:假说能解释F1自交出现3:1性状分离比的原因,但不能由此说明假说成立,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验证,A错误;孟德尔通过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但没有发现等位基因,B错误;生物体形成配子时,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并且是同时进行的,C错误;基因型为AaBb个体自交,后代出现9:6:1的分离比,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即出现该比例的条件之一是两对基因独立遗传,D正确。5.答案:B解析:单列鳞和野生鳞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所以两者的存活个体的基因型均有两种可能,A正确;无鳞鱼的基因型为aaBb,雌雄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为aaBB:aaBb:aabb=1:2:1,其中aaBB个体致死,所以存活后代中基因型与亲本不同的概率为1/3,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F1的亲本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C正确;由题干可知,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由A、a和B、b表示)共同决定鱼的鳞片这一种性状,所以不同的等位基因可通过相互作用影响同一性状表现,D正确。6.答案:D解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2×2)-1=7(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3×3×3)-(2×2×2)=19(种),A正确。白花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浅红花植株,如rBBDD×RRbbdd,后代基因型为RrBbDd,是浅红花植株,B正确。亲本深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BBDD,F1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BbDd,所以亲本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rbbdd;F2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RRBBdd、RRbbDD、rrBBDD、RRbbdd、rrBBdd、rbbDD、rbbdd,所占比例为7/37,C正确。由于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_B_D_基因型以外的所有其他基因型,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R_B_D_基因型中除去RRBBDD后的所有其他基因型,二者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基因型为RRBBDD的个体,即不会有深红花植株出现,D错误。7.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白色花朵植株:淡紫色花朵植株=156:70:51=9:4:3,为9:3:3:1的变式,故可推断该植株花色的遗传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F1的基因型为AaBb,则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淡紫色化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淡紫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花朵突变体的基因型为aaBB),可进一步推断F2淡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或AAbb、Aabb)两种,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F1为双杂合子,而野生型植株为纯合子,B错误;F2中白色花朵植株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而亲本中白色花朵植株为纯合子,C错误;F2中深紫色花朵植株的基因型有四种(1/16AABB、2/16AABb、2/16AaBB、4/16AaBb),共中与F1(AaBb)基因型相同的植株占4/9,D错误。故选A。8.答案:C解析:取白色籽粒植株上所结的紫色种子种植并自交,所结籽粒中紫色:黄色:白色≈12:3:1,该比例是9:3:3:1的变式,可推测玉米籽粒颜色至少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A正确;若玉米籽粒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则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或aaBB)、Aabb(或aaBb),共6种,B正确;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状态下,玉米交配方式为自由交配,F2中黄色籽粒基因型有aaBB(或AAbb)、aaBb(或Aabb)两种,数量比为1:2,产生的雌、雄配子类型及比例均为aB:ab=2:1(或Ab:ab=2:1),则所结籽粒中白色籽粒(aabb)占1/3×1/3=1/9,C错误;F2中黄色籽粒基因型有aaBB(或AAbb)、aaBb(或Aabb)两种,数量比为1:2,白色籽粒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所结籽粒中黄色:白色=(1/3+2/3×1/2):(2/3×1/2)=2:1,D正确。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分析题干可知,控制性状的每对基因的遗传均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长圆形的个体杂交,F1均为扁盘形,可判断F1扁盘形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扁盘形:长圆形:长形=7:4:1,与正常的“9:6:1”的性状分离比相比,扁盘形、长圆形中均缺少2/16的个体,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雄性或雌性一方产生的aB或Ab配子不可育,B错误。由题意可知,题干所述长圆形亲本杂交为正交,产生的F1均为扁盘形,基因型为AaBb,说明亲本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是可育的,设正交时AAbb为父本,aaBB为母本,如进行反交,则AAbb为母本,aaBB为父本,据B项分析可知,父方或母方产生的aB或Ab配子是不育的,因此反交不产生子代,C错误。假设aB的雄配子不育,F1产生的可育雄配子有3种,即AB、Ab和ab,雌配子有4种,即AB、Ab、aB和ab,受精后产生的子代中AA:Aa:aa=2:3:1,BB:Bb:bb=1:3:2,可求得其A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7/12,a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5/12,同理,假设Ab雄配子不育,则A和b的基因频率均为5/12,a和B的基因频率为7/12;假设其中一种雌配子不育时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同,D正确。10.答案:D解析:可以利用纯合子杂交法判定红桃是否为显性性状,而选项中所选红桃树与黄桃树不一定均为纯合子,因此通过二者进行一次杂交不一定能确定红桃是不是显性性状,A错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为相对性状,红桃与黄桃符合相对性状概念,一对相对性状可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也可能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的,B错误。黄桃树给红桃树授粉,黄桃树为父本;红桃树给黄桃树授粉,红桃树为父本,二者为正反交实验,实验结果不同,但桃子的颜色实际上是果皮的颜色,果皮由母本子房壁发育而来,因此桃子的颜色由母本基因决定,与父本无关,C错误。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且杂交后代可育则为同一物种,即没有生殖隔离就是同一物种,D正确。11.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人类秃发的遗传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遗传因子B和b控制的,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杂合子Bb在男性中表现秃发,而在女性中表现正常,说明性状表现与性别有关;一对正常夫妇生育了一个秃发儿子,说明父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母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秃发儿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B错误。这对夫妇再生一个秃发儿子的概率为1/4,C错误。由于这对夫妇所生的孩子的遗传因子组成只有BB和Bb两种,在女性中都表现为非秃顶,即女儿都正常,D正确。12.答案:D解析:分析题表可知,基因型为bbTT的雄株与基因型为BBtt的雌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Tt,全表现为雌雄同株异花,A正确;要使后代只产生雄株和雌株,须选用基因型为bbtt的母本和bbTt的父本进行杂交,后代只有bbTt(雄株)和bbtt(雌株),B正确;基因型为BbTt的植株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_T_(雌雄同株异花):bbT_(雄株):B_tt(雌株):bbtt(雌株)=9:3:3:1,故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雎株=9:3:4,C正确;要培育全为雌株(B_tt和bbtt)的后代,亲本应均不含T基因,但这样的亲本都是雕株,无法杂交,故不可以利用两种亲本杂交培育出全为雌株的后代,D错误。13.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结合表中杂交结果可知,Q303的基因型为AAbb,M的基因型为aabb,N的基因型为AABB,丙组的F2中感病:抗病=13:3,满足9:3:3:1的变式,说明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_bb,所以F2中感病植株有7种基因型,A正确;若将甲、乙两组F2中的全部植株混合种植,甲组F2关于B/b的基因型为bb,乙组F2关于B/b的基因型为1/4BB、1/2Bb、1/4bb,后代中b基因出现的概率为1/2+1/2×1/2=3/4,B错误;若丙组F2中所有感病植株(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随机受粉,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4:4:2:3,因此后代中抗病植株(A_bb)所占比例为2/13×2/13+2×2/13×3/13=16/169,C正确;若甲组中F2所有抗病(1/3AAbb、2/3Aabb)植株自交,则F3植株中抗病植株占1/3+2/3×3/4=5/6,感病植株占1/5,二者的数量比为5:1, D正确。14.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由“宽叶与窄叶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宽叶亲本玉米植株的子代只有宽叶”可知,宽叶对窄叶为显性,A正确;假设纯合宽叶亲本基因型为AA,窄叶基因型为aa,两种纯合亲本间行种植,数量相等,亲本中a基因频率为1/2,随机交配所得子代基因频率不变,因此F1玉米植株中窄叶基因的频率为1/2,B正确;根据基因频率,可知F1玉米植株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所以宽叶:窄叶=3:1,F1玉米植株中宽叶所占的比例为3/4,C错误;设F1中选取的那部分宽叶玉米Aa古X,AA占1-X,因F1中部分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F2中宽叶:窄叶=7:5,则X/2=5/(7+5),X=5/6,即Aa占5/6,AA占1/6,这些宽叶玉米随机交配,配子所占比例为A=7/12,a=5/12,后代中窄叶(aa)占5/12×5/12=25/144,宽叶占1-25/144=119/144,所以宽叶:窄叶=119:25,D正确。15.答案:CD解析:由于存在两个相同基因时会造成花粉不育,所以不存在AA和aa的花粉,若三体杂合子与正常植株杂交,获得三体纯合子,该三体植株只能作母本;若三体纯合子作父本与正常植株杂交,后代中不存在三体;由于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甲和乙植株一定是杂合子,所以甲、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a或Aaa,AAa作父本,产生配子是a:Aa:A=1:2:2,测交后代红色:白色=4:1,故甲的基因型是AAa,乙的基因型是Aaa;甲、乙两者杂交,当甲为父本,配子中(2A、2Aa):1a=4:1,乙为母本,配子中(1A、2Aa):(2a、1aa)=1:1,则乙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开白花的概率为1/10,同理甲为母本,其配子中(1AA、2Aa、2A):1a=5:1,乙为父本,其配子中(A、2Aa):2a=3:2,则甲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开白花的概率为1/15,故甲植株的种子种植后开白花的比例比乙植株的少。16.答案:BD解析:豌豆是闭花传粉植物,因此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都只有隐性性状的个体;玉米为异花传粉植物,既可自交,也可杂交,因此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既有显性性状个体,也有隐性性状个体,B、D符合题意。17.答案:ABC解析:依题意可知,若将表型用基因型填空的形式表示,则无豌豆素的植株有A_B_、aabb、aaB_,有豌豆素的植株为A_bb。在实验二中,品系甲与品系乙杂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3︰13(是9︰3︰3︰1的变式),说明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进而推知F1的基因型为AaBb,A正确;在实验一中,野生型(AAbb)与品系甲杂交,F2中有豌豆素︰无豌豆素=1︰3,说明F1的基因组成中,有一对基因杂合,一对基因纯合,即F1的基因型为AABb,进而结合实验二的结果推知:不能产生豌豆素的纯种品系甲的基因型为AABB、品系乙的基因型为aabb,B正确;实验二的F2中,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共有7种,它们的数量比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其中杂种植株占的比例为10/13,C正确;实验二的F2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中,自交后代均不能产生豌豆素的植株的基因型为1/13AABB、2/13AaBB、1/13aaBB、2/13aaBb、1/13aabb,所占的比例为7/13,D错误。18.答案:ABC解析:自交衰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杂种优势个体自交后,受隐性基因控制的劣势性状易于表现,即容易出现隐性纯合子,A正确;组2(类似杂种自交)杂交结果中性状分离比表现为15:1,为9:3:3:1的变式,组3(杂种测交)性状比表现为3:1,据此结果可知,该性状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B正确;结合B项分析,假设相关基因为A、a和B、b,组2杂交实验中F1雄性可育的8种基因型个体中(9A_B_,4种基因型;3A_bb,2种基因型;3aaB_,2种基因型),纯合子(AABB、AAbb、aaBB)占3/15=1/5,C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组3杂交实验中F1全部雄性可育类型(1/3AaBb、1/3Aabb、1/3aaBb)的个体自交,F2中雄性不育个体(aabb)约占1/3×1/16+1/3×1/4+1/31/4=3/16,D错误。19.答案:(1)分离;饱满(2)3:2;2/3(3)YyDd×yy;1/6(4)①取某甲品系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种植后进行自交,统计后代籽粒的表型情况;②后代饱满籽粒:干瘪籽粒=3:1;后代饱满籽粒:干瘪籽粒>3:1;不都是杂合子Dd解析:(1)已知籽粒饱满和干瘪受一对基因D、d控制,D、d是一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甲品系玉米自交后的果穗上出现饱满和干瘪两种籽粒,后代发生了性状分离,又因为干瘪籽粒无发芽能力,说明甲品系玉米是饱满籽粒,且饱满籽粒对干瘪籽粒为显性。(2)饱满籽粒玉米的基因型可能为DD或Dd。已知甲品系玉米自交,F1中饱满籽粒:干瘪籽粒=9:1,则F1中干瘪籽粒(dd)占1/10,假设亲本中杂合子占x,则x×1/4=1/10,计算出x=2/5,因此亲本中纯合子(DD)与杂合子(Dd)的数量比=(1-x):x=3:2。F1中杂合的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Dd,其自交后代中饱满籽粒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Dd=1:2;让这些饱满籽粒发育成的植株自交,有些植株果穗上约有1/4干瘪籽粒(dd),说明这些植株的基因型为Dd,其所占比例为2/3。(3)已知玉米籽粒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Y、y的控制,D、d和Y、y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让两株玉米植株杂交,得到的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饱满籽粒:白色饱满籽粒:黄色干瘪籽粒:白色干瘪籽粒=3:3:1:1,单独考虑两对相对性状,F1中黄色:白色=1:1,饱满:干瘪=3:1,分别为测交和杂合子自交类型,因此亲本的杂交组合为YyDd×yyDd;F1中具有发芽能力的籽粒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yyDD,占F1的比例为1/2×1/4=1/8,而F1中具有发芽能力的籽粒所占比例为3/4,因此F1中具有发芽能力的籽粒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8÷3/4=1/6。(4)根据题意分析,现要用最简便的方法探究某甲品系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是否都是杂合子Dd,则应该用自交法,即取某甲品系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种植后进行自交,统计后代籽粒的表型情况。若后代饱满籽粒:干瘪籽粒=3:1,则说明该甲品系的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都是杂合子D;若后代饱满籽粒:干瘪籽粒>3:1,则说明该甲品系的玉米植株果穗上的饱满籽粒不都是杂合子Dd(存在纯合子DD)。20.答案:(1)高秆雄性可育;高温;遵循(2)高秆雄性可育:高秆温敏雄性不育:矮秆雄性可育:矮秆温敏雄性不育=6:3:2:1(或雄性可育:温敏雄性不育=2:1)(3)将实验中F1植株与植株甲进行正反交,观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解析:(1)由题意可知,F1自交产生F2,F2中矮秆温敏雄性不育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说明温敏雄性不育性状和高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又知温敏雄性不育为隐性性状,故将纯合高秆温敏雄性不育水稻与纯合矮秆水稻杂交,F1低温培养时的表型为高秆雄性可育。由于F2中有温敏雄性不育个体,所以F1自交后,对F2进行了高温培养。(2)由于温敏雄性不育性状与高矮秆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所以F2高温培养时进行随机交配,子代高秆:矮秆=3:1,不受温敏雄性不育性状影响。假设F2温敏雄性不育个体的基因型为bb,则其产生的配子只有b,且只作母本,而能产花粉的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1:2,可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B:b=2:1。精卵随机结合,F2中温敏雄性不育个体所结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Bb:bb=2:1,在高温下培养,表型及比例为(3高秆:1矮秆)(2雄性可育:1温敏雄性不育)=高秆雄性可育:高秆温敏雄性不育:矮秆雄性可育:矮秆温敏雄性不育=6:3:2:1。(3)F2中耐冷型植株与冷敏型植株的数量比是7:5≠3:1(正常情况下的数量比),则可能是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但带有G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假设其花粉成活率保持不变),若检验上述推测,则可让实验中F1植株(Gg)与植株甲(gg)进行正反交,通过观察后代表型及比例进行验证。若正交为♀Gg×♂gg,由于雌配子育性正常,则预测后代耐冷型植株与冷敏型植株数量比为1:1;反交♀gg×♂Gg,由于带有G基因的花粉成活率很低,则父本产生的雄配子G:g≠1:1,预测后代耐冷型植株与冷敏型植株的数量比≠1:1。21.答案:(1)对母本甲的雌花花序进行套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的成熟花粉,撒在甲的雌蕊柱头上,再套上纸袋。(2)1/4;bbTT、bbTt;1/4(3)糯性植株上全为糯性籽粒,非糯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非糯性植株上只有非糯籽粒,糯性植株上既有糯性籽粒又有非糯籽粒解析:(1)甲为雌雄同株,丁为雄株,解答该小题时可套用人工杂交实验流程,即对母本去雄→套袋+传粉→套袋,因此若以甲为母本,丁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应先去除甲植株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套上纸袋,待雌蕊成熟时,采集丁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注:玉米是雌雄异花植株,也可不去雄)。(2)分析可知,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B_T_(雌雄同株)、B_tt和bbt(雌株)、 bbT_(雄株)。由于甲、乙、丙和丁是4种纯合体玉米植株,乙(雌株)和丁(雄株,bbT)杂交,F1都是雌雄同株,则F1的基因型为BbTt,乙的基因型为BBtt,丙的基因型为bbtt。F1自交,F2中雌株(B_tt、bbtt)所占比例为3/16+1/16=1/4F2中雄株的基因型为bbTT和bbTt丙的基因型为bbtt,在F2的雌株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植株所占比例为1/4。(3)玉米间行种植时,交配方式有两种,自交和杂交。根据图示大招分析。已知玉米籽粒的糯和非糯是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设相关基因为A、a、AA植株的自交后代、 AA植株与aa植株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都表现为显性性状,aa植株的自交后代、aa植株与AA植株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为aa和Aa,分别表现为隐性性状和显性性状。将糯玉米纯合体与非糯玉米纯合体(两种玉米均为雌雄同株)间行种植,若糯为显性,则在糯玉米的果穗上只有糯籽粒,在非糯玉米的果穗上有糯和非糯两种籽粒:若非糯为显性,则在非糯玉米的果穗上只有非糯籽粒,在糯玉米的果穗上有糯和非糯两种籽粒。 基因型B和T同时存在(B_T_)T存在,B不存在(bbT_)T不存在(B_tt或bbtt)性别雌雄同株异花雄株雌株杂交组合亲本F1表型F1自交得到F2,F2表型甲Q303×M抗病1/4感病、3/4抗病乙Q303×N感病3/4感病,1/4抗病丙M×N感病13/16感病、3/16抗病实验组别父本母本F1性状与个体数量/个雄性可育雄性不育1A-A-01302A+A+12183A+A-10032亲本F1表型F2表型及数量(株)甲×乙耐冷型耐冷型280,冷敏型200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