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题
展开一、单选题
1.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仅限于绿色植物B.仅限于自养生物
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 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的物质可被生产者再利用
C. 营养级之间任意两个生物同化量之比即能量传递效率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下列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均来源于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细菌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作为生产者或分解者
C.动物因食性的不同可充当消费者或分解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 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利用氧气和有机物的生物都属于消费者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B.D与E所处营养级可能相同
C.各营养级的能量可沿食物链循环流动D.若将B全部移除,初期E的数量会增加
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
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
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
6.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D.a与c为竞争关系
7.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生产者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也可被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而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8.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群落次生演替的过程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描述的生态系统中淤泥中的藻类属于第一营养级
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主要是需氧型和厌氧型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10.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相同营养级的生物可能不止一种B.同一种群的生物只属于一个营养级
C.植食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D.肉食性动物最低位于第三营养级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
A.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B.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C.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D.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12.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霍邱一中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②一块棉田中的所有的幼年的和成熟的棉蚜;
③一个果园中所有的苹果树及其无机环境;
④一片原始森林中的全部动物和绿色植物;
⑤淮河中的全部生物;
⑥水门塘中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A.①③⑥B.②④③C.②⑤⑥D.①⑤③
13.如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各项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V是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
B.U是草食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Y是肉食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D.W、X是肉食动物,均处第三营养级
14.《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B.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
C.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O2排放量更大
D.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O2的净零排放
15.某莲藕池塘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含有3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的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入莲藕
D.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 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25 J
16.(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态系统)避役俗称变色龙,为爬行动物,主要食物是昆虫,会随着体温和心情等的变化迅速改变体色,雄性变色龙还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他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下列有关变色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来改变体色B.雄性变色龙通过行为信息保护自己的领地
C.变色龙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D.变色龙的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
17.某研究小组选取某丰富度较低的生态系统中的a、b、c、d四种生物开展研究,发现a是主要的自养生物,b处于第一营养级,a、c、d构成的食物链为a→c→d,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c、d能够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若人为地将a清除,则b可能成为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
D.若d大量死亡,则一段时间后种群密度可能增加的有b、c
二、填空题
18.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
19.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20.土壤中存在种类和数目繁多的小动物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丰富度是指_________。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的小动物,常采用_______法进行采集。取样时,样地取样深度,沿土壤剖面划分为,和四层分别取样,这是因为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
(2)土壤中微生物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这些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
________。微生物的分解速度主要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有关。
(3)该同学进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若他以带落叶的土壤为实验材料,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处理,以尽可能_________,同时要尽可能避免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生产者是指直接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成分,同化类型应为自养型,而自养型生物除光合自养型的植物及光合细菌外,还应包括各种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题中A项仅指绿色植物,C项中细菌、真菌可能为异养生物,不应归为生产者,D项包含部分异养生物,因而不符合生产者的概念。
2.答案:C
解析:A、负反馈调节具有维持系统稳定的作用,A正确;
B、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的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能量不可以被生产者再利用,B正确;
C、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D正确。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4.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示仅表示食物网,不能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由图可知,E为第三、第四营养级,D为第三营养级,故二者所处营养级可能相同;各营养级的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将B全部移除后,E所处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未移除前其所处营养级为第三、第四营养级,则移除B后E所获得能量减少,故初期E的数量将减少。
5.答案:B
解析:由图知,青蛙和蜘蛛同时以蝗虫为食,即构成竞争关系,而青蛙又捕食蜘蛛,构成捕食关系;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而图中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了分解者;图中一共包含四条食物链;蛇同时处于第四和第五营养级。
6.答案:C
解析:
7.答案:C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b曲线CO2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a曲线可能是寄生细菌,b可以是光能自养型细菌,c可能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只释放CO2,不吸收CO2,为异养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D错误。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C
解析:Y是杂食动物,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4.答案:B
解析:解决温室效应的根本措施是减少CO2的排放而不是大力植树造林,A项错湨;温室效应是増加了CO2从生物群落到大气的排放,从而破坏了碳循环的平衡所致,由于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所以温室效应是一个全球性问题,B项正确;岛国的CO2排放量一般要低于内陆国的,岛国受温室效应影响更重的原因是岛国被海洋所环抱,温室效应最终会导致海平面升高,C项错误;由于要考虑到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实现CO2的净零排放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图中存在“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莲藕→斜纹夜蛾→瓢虫→蜘蛛”“莲藕→莲缢管蚜→瓢虫→蜘蛛”3条食物链,其中后两条食物链都含有4个营养级,选项A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而图中没有分解者,选项B错误。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物质可以为莲藕所用,但能量不能流入莲藕,选项C错误。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 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1÷20%÷ 20%=25(J),选项D正确。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要求考生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由变色的过程迅速,结合神经调节的反应迅速可推出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改变体色,A正确;雄性变色龙通过改变体色来保护自己的领地,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B错误。变色龙以昆虫为食,至少是次级消费者,故其至少位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变色龙的体色会随体温变化而发生变化,可知变色龙体温不恒定,属于变温动物,D正确。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等,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c、d是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生态系统的基石为生产者,A项不合理;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项合理;b处于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若将a清除,则b可能成为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C项合理;若d大量死亡,则一段时间后c的数量会增加,a的数量会减少,a与b都是生产者,当a的数量减少后,a与b之间的竞争强度减弱,可能引起b的数量增加,D项合理。
18.答案:(1)生产者;(生物)群落
(2)捕食对象(或食物);捕食者(或天敌)
(3)明显下降;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竟争关系
(4)比例
(5)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1)藻类为光能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属于生产者。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群落。
(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应当先调查鲢鱼、鳙鱼捕食对象的生物积累量,由此确定鲢鱼和鳙鱼的投放量。为保证鲢鱼和鳙鱼的成活率,应该减少其天敌的数量。
(3)由题图可知,与投放前相比,银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下降,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明显上升,题干指出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故鲢鱼和鳙鱼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且鳙鱼和鲢鱼的竞争力较强,导致浮游动物大量减少,银鱼食物来源减少,数量下降,进而造成生物积累量降低。
(4)通过投放鲢鱼和鳙鱼,可调整食物网中生物的捕食关系,使银鱼生物积累量占比下降,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占比上升,从而能更多地捕食藻类,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具体措施有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9.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解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环境中的植食性动物有驱赶作用,这种作用是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可能是其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使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或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从前减轻了野猪对该地区农作物的破坏。
20.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取样器取样;垂直
(2)分解者;温度;水分(后两空顺序不作要求)
(3)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解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3节 生态工程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a href="/sw/tb_c400391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3节 生态工程同步训练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4章 人与环境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a href="/sw/tb_c400391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4章 人与环境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同步测试题</a>,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a href="/sw/tb_c400390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综合训练题</a>,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读图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