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 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体会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 介绍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引出《曹刿论战》的故事。
2. 作品及背景介绍
• 讲解《左传》的基本知识,包括其作者、体裁、地位等。
作者简介: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51年),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 介绍长勺之战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长勺之战的背景:春秋时期,周朝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鲁国因为曾经支持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而得罪了齐国。鲁庄公十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派遣大军攻打弱小的鲁国,在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鲁国的平民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略力挽狂澜,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曹刿(guì); 又何间(jiàn)焉; 肉食者鄙(bǐ);
弗(fú)敢专也;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小惠未徧(biàn); 公与之乘(chéng); 夫(fú)战;
旗靡(mǐ)。
• 学生分小组朗读,互相纠正字音和停顿。
朗读停顿: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 字词讲解
• 对文中实词虚词进行讲解。
• 实词:
伐:攻打。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间:参与。例如:“又何间焉?”
鄙:目光短浅。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安:怎么。例如:“安能辨我是雄雌?”
败绩:军队溃败。例如:“齐师败绩。”
驰:驱车追赶。例如:“公将驰之。”
• 虚词:
之:助词,的。例如:“肉食者谋之。”
以:介词,凭借。例如:“何以战?”
而:连词,表顺承。例如:“登轼而望之。”
• 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间”“牺牲”“狱”“鄙”等。
•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
●古今异义: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狱:古义指案件,今义指监狱。
●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表示“可以”,“以”表示“凭借”,今义表示能够。
●再:古义指第二次,今义指又一次。
●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
重点句型讲解:
• 判断句:例如“夫战,勇气也”,这句话判断战争的关键是勇气。这种句型通过“……,……也”的形式来表达判断。
• 倒装句:“何以战”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意思是“凭借什么作战”。这种倒装句在古文中常见,通过词语的倒装来强调或调整句子的语序。
• 省略句:例如“刿曰:‘未可。’” 在这里,刿回答的内容被省略了,可以理解为“刿曰:‘(现在)未可(击鼓进军)。’” 这种省略句在对话中经常出现,为了表达简洁而省略了一些不言自明的内容。
• 状语后置句:“战于长勺”是一个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意思是“在长勺作战”。这种句型将状语“于长勺”放在了动词“战”的后面。
• 对比句:文本中用“肉食者鄙”与“未能远谋”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用“彼竭我盈”来对比双方的士气和力量变化。
5. 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
• 整理文言字词,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 抽查学生背诵情况。
• 检查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深入研读
• 引导学生思考: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刿是一个有远谋、有勇气、有智慧的人。他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挺身而出,主动请见鲁庄公,为国家出谋划策。在论战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对战争形势有着清晰的判断,善于把握战机,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术。同时,曹刿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他的出发点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鲁庄公则是一个目光短浅、缺乏政治才能的君主。他在战争面前表现得优柔寡断,不知道如何应对。但他也有一些可取之处,比如他能够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并且给予了曹刿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这也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 探讨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旨。
1. 政治因素: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给予曹刿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2. 军事因素:曹刿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善于把握战机,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指挥军队取得了胜利。
3. 民心因素:鲁国在战争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他们积极参战,为军队提供了后勤保障。
4. 外交因素:齐军在战争中孤立无援,没有其他国家的支持,而鲁国则与其他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 用原文回答曹刿请见的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交待了哪些内容?
这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在这个时候,齐国对鲁国发动了战争,这也为后文曹刿请见、论战等情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冲突。
• 文章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责任感。面对齐国的入侵,曹刿挺身而出,想要为保卫国家出一份力。而乡人则认为这事应该由肉食者来谋划,曹刿对此进行了反驳,揭示出肉食者鄙陋的见识,同时也凸显了曹刿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这段对话也为下文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做了铺垫,使得文章情节更加连贯,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 写作手法分析
•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 体会这种写作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效果。
4. 课堂小结
• 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 强调曹刿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以“我眼中的曹刿”或“从《曹刿论战》看战争取胜之道”为题,写一篇短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海燕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时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溜索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走近作者,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品味,主旨感悟,写法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