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练习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课时规范训练(七)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 第二单元 乡村与城镇-课时规范训练(七),共10页。
[学业达标]下图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显示的城镇化标志是( )A.乡村人口减少 B.城镇人口比重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D.城镇数量增加2.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二次人口普查后,城镇化进程较慢B.第五次人口普查后,已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C.南北差异较大D.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潜力大3.我国城镇化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③土地闲置严重 ④城镇居住环境恶化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B 2.D 3.A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比重上升,B正确;虽然乡村人口比重下降,但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A错误;图中未显示城镇用地规模和城镇数量的相关信息,C、D错误。第2题,第二次人口普查后,城镇化速度一直在上升,且第四次普查后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A错误;第七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化率仍低于70%,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B错误;我国城镇化水平东部和中西部差异较大,C错误;我国的城市群与都市圈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潜力较大,D正确。第3题,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区域经济有辐射带动作用,①正确。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②正确,④错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提高,③错误。故选A。下图为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图。据此完成4~5题。4.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是( )A.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都处于后期阶段B.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C.发达地区城镇化都处于中期阶段D.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起步早,速度快5.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是( )A.土地压力减小B.市中心空洞化C.提高农业比重D.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4.B 5.D 解析:第4题,世界欠发达地区处于城镇化初期和中期阶段,A错误;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高,处于后期成熟阶段,速度慢,B正确,C错误;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起步较晚,D错误。第5题,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和产业增多,使得土地压力增大,A错误;市中心空洞化主要出现在城镇化后期阶段,不符合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特征,B错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会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农业比重会降低,C错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故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会促进工业化发展,使区域进入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正确。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镇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1990—2020年大湾区部分城市不透水面与绿地(林地与草地)空间比例变化图。读图,完成6~8题。6.1990—2020年,图示城市( )A.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B.绿地比例不断减少C.不透水面扩展速度不断上升D.绿地减少速度不断加快7.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的变化能够直接反映出各城市( )A.城市等级显著提高B.城镇化水平上升C.工业区不断扩大D.绿地面积持续减小8.大湾区城市用地变化给该区域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 )A.地下水位升高 B.热岛效应缓解C.城市内涝频率增加 D.生物多样性增加6.A 7.B 8.C 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1990—2020年,图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A正确;但不透水面扩展速度后期减缓,并没有不断上升,C错误;1990—2020年,深圳和广州的绿地空间比例都是先减小后增大,B、D错误。第7题,图示期间,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上升,B正确;但不能反映区域城市等级提高,A错误;建设用地面积扩大也不能直接反映其工业区不断扩大,C错误;虽然绿地空间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大增加,所以其绿地的面积不一定减小,D错误。第8题,由图可知,整体上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下降,A错误;地表径流增大,城市内涝频率增加,C正确;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热岛效应加强,B错误;大湾区城市不透水面比例不断增加,绿地比例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D错误。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20年8月26日,云南省政府发布《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滇中城市群是国家重点培育的19个城市群之一,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7个县(市)。该区域面积占云南省的29%,人口约占44.02%。材料二 下图为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时空格局示意图。注: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1)概括十年间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时空变化特点。(2)从人口迁移的“拉力”角度分析昆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的原因。(3)简述该区域城镇化对当地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空间上,滇中城市群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分布不均匀,中部城镇化水平较高,四周城镇化水平较低。在时间上,从2005—2015年,区域城镇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上升较为明显,而东部和南部基本保持不变,维持较低的水平。第(2)题,相比于其他地区而言,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就业机会较多,收入水平更高,教育、医疗等条件更好,生活方式理想,社会稳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所以昆明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第(3)题,区域城镇化促进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由从事第一产业向从事第二、三产业转变,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向城市集中,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而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部分生产要素和新的社会观念向乡村流动和渗透,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答案:(1)空间上,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中部、北部和西北部上升较为明显,东部和南部基本保持不变。(2)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较为便利;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3)有利于乡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有利于居民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提高,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能力提升]“城镇收缩”指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总人口不断萎缩的现象。“中园林都”——黑龙江省伊春市以林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近年来出现了较为显著且持续的“城镇收缩”现象。下图示意伊春市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经济和用地规模变化,图中外三角形数值大于内三角形数值。据此完成10~11题。 10.能正确反映伊春市“城镇收缩”先后顺序的是( )A.Ⅰ→Ⅲ→Ⅱ B.Ⅲ→Ⅰ→ⅡC.Ⅱ→Ⅰ→Ⅲ D.Ⅱ→Ⅲ→Ⅰ11.与Ⅰ阶段相比,Ⅱ阶段内伊春市( )A.交通拥堵加剧 B.土地集约度提高C.人均产值增加 D.服务范围扩大10.B 11.C 解析:第10题,Ⅲ阶段,城镇人口规模大,城镇用地规模大,城市经济总量大,城镇化处于鼎盛阶段;Ⅰ阶段,经济、人口、用地规模已经出现衰退趋势,处于城镇萎缩的潜在发展阶段;Ⅱ阶段,随着城镇经济的衰退,城镇人口不断萎缩,出现了显著的“城镇收缩”现象,所以伊春市“城镇收缩”先后顺序是Ⅲ→Ⅰ→Ⅱ。故选B。第11题,与Ⅰ阶段相比,Ⅱ阶段城镇人口进一步减少,交通拥堵有所缓解,A错误;人口快速减少,但城镇用地规模减速慢,这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度下降,B错误;Ⅱ阶段城镇人口减少,经济总量变化不大,人均产值增加,C正确;Ⅱ阶段虽然城镇人口持续减少,但城镇等级并未发生明显交化,因此城镇服务范围并未明显改变,D错误。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利用廉价劳动力与外资相结合的优势,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外向性最强的区域。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珠三角地区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出口受阻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地积极转型,开启了以创新引领、强调品质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图示意政策、劳动力、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要素在当地不同时期城镇化发展中的贡献。据此完成12~13题。12.图中表示技术创新的曲线最有可能是( )A.甲曲线 B.乙曲线C.丙曲线 D.丁曲线13.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优势地位在国内逐步降低,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不足 B.原材料缺乏C.政策优势减弱 D.外商资本撤离12.D 13.C 解析:第12题,从图中的曲线变化可以推断,甲为劳动力要素(改革开放初期首先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贡献度最大,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贡献下降);乙为政策要素(开放初期政策优势明显,然后下降,近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政策优势又上升);丙为基础设施要素(一直是重要的因素,且贡献度缓慢上升);丁为技术创新要素(改革开放初期不明显,随着珠三角产业不断升级转型,贡献度越来越大)。故选D。第13题,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区,得益于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我国沿海地区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珠三角政策优势减弱,吸引外资减少,外向型经济在全国的优势地位逐步降低;20世纪90年代末期珠三角并没有面临劳动力不足、原材料缺乏、外商资本撤离的问题,A、B、D错误。故选C。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鼓励引导产业项目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下图示意我国新型城镇化相关数据。(1)据图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特点。(2)简述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3)简述我国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的意义。解析:第(1)题,据城镇化进程图描述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从城镇化增长率可以推断出,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反映出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建制市、建制镇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小城镇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第(2)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居民进入城镇,会产生劳动力过剩;城镇住房数量有限,住房紧张;城镇容纳居民过度,私家车数量多,造成交通拥堵;失去工作的劳动力,可能威胁社会治安,使得社会治安差;生活产生的废水、废物等会使环境恶化;甚至使得居民生活贫困等。第(3)题,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增长,能够缓解大城市的空间压力、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中小城市数量多,能够容纳较多的人口数量,人口密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易于管理,能够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生活品质)。答案:(1)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中小城镇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2)劳动力过剩;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差;环境恶化;居民生活贫困等。(3)促进中小城市经济增长;城市人口密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中小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生活品质);缓解大城市的空间压力、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