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导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掌握通假字“惠”。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导入
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时为什么总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 周总理笑了笑说:“那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说得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学生谈读故事后感受。
2.出示课题
师: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语言风趣机智。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言文《21 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3.简介《世说新语》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集。
4.齐读课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姓杨人家的儿子)
5.迁移运用“杨氏之子”,运用“( )氏之( )”自我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故事导入,让学生对“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有了切实的感受,并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学习提示初读课文。
学习提示: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用自己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用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教学
(1)字词认读反馈,你发现了哪些需要注意的字词?(指名汇报)
(2)交流生字新词及其意思:甚、诣、聪惠、家禽、未闻、示等;
理解“惠”是“慧”的通假字;
“为、应”的正确读法:为( )设果
儿应( )声答曰
(3)理解生字新词,你有哪些好办法?(指名交流)
(4)小结:
理解生字新词的办法很多: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猜想……
第三板块 疏通文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在停顿处画上斜线。
2.出示课件,学生试读。(同桌互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指名读,学生互评。
4.齐读。
5.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第(1)(2)题并反馈。
【设计意图:读好停顿是五年级读通文言文课文的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具体要求上有一个从“跟着读”到“自主读”的发展过程。五年级要求学生能自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第四板块 合作学习,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给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种学习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在自学成果
①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
②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并能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③汇总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全班交流。
3.各小组反馈学习难点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
引导学生明白“孔君平”是人名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
引导学生理解“孔”就是指“孔君平”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从“孔雀”不是“家禽”这对矛盾中明白停顿
4.知道了每个句子的意思后,连起来试着说说课文的大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比较容易地完成教学重点,而且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五板块 书写生字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书写“梁、诣、禽”3个生字,学生练写;
2.布置作业:课后根据正确地停顿朗读课文;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①检测生字词语认读。
②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板块 认识人物 初步感知
认识人物——孔君平和杨氏子
杨氏子
杨修,南朝一个很有才华的人,非三国的杨修。
孔君平
孔子第26代后人,名叫孔坦,他当时掌管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②文中还有哪些表示杨氏子和孔君平的称谓?找一找。
预设:杨氏之子:儿、君
孔君平:孔、夫子
③找出文中描写孔君平和杨氏子的句子,读一读并初步体会人物。
第三板块 以读为本 品析人物
初步感受杨氏子聪慧
再读课文,用课文中的一个词组来形容杨氏之子。
(1)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课文的第1句,总起全文。(板书:甚聪惠)
②解读“甚聪惠”
☆“惠”《辞海》中的义项第一是“仁慈”;第二是“柔顺”;第三,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
☆“甚聪惠”:很聪明,很机智。
小结: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这句话里,哪个词最能体现杨氏子的聪慧?(甚)
讨论“聪慧”
杨氏子的“甚聪惠”表现在哪里?借助学习单进行小组讨论。(出示学习单)
(2)品读“聪慧”
①预设一: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可以看出9岁的杨氏子是个( )的孩子。
②预设二:此/是君家果。
杨氏子能听出孔君平的弦外之音。
③预设三: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什么是应声答?从“应声”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想象9岁的杨氏子面对孔君平的调侃,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理?
你怎样评价杨氏子对孔君平的“应声答”?发现妙在哪儿吗?
君家 —— 夫子家
杨梅是君家果 —— 孔雀是夫子家禽
④品读“未闻”之妙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①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②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
③再读此句,你还从“未闻”中感受到什么?(语言幽默而不失礼节。)
④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第三板块 总结全文 熟读成诵
1. 从杨氏子巧妙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的什么特点?
杨氏子思维非常敏捷;
语言也机智幽默;
说话有礼貌。
借助表格,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子聪慧与语言幽默的表现。
3.背诵课文
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回顾并能尝试表达杨氏子聪慧的表现,也为背诵课文积累语言感受作训练。】
第四板块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选自《世说新语》的《口中狗窦》
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①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②窦:孔,洞。
③耳:语气词。
2.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写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21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甚聪惠
杨 梅 孔 雀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再读文,读懂文,体会巧妙,感受机智,熟读成诵,发挥想象,总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激趣,视频导入,齐读课题,理解题意,指读生字,正确读音,朗读课文,掌握停顿,研读课文,体会感悟,学习第二句,教师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