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优质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优质导学案,文件包含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2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反射和反射弧
2.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举例:
眨眼反射、望梅止渴、针刺、膝跳反射……
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内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刺激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知识点02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的五部分组成
[A]感受器→[B]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F]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知识点03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狗-铃声-唾液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狗看到食物分泌唾液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属于非条件反射;
第二阶段:在给狗食物之前,先摇铃,后给食物,反复多次;
第三阶段:仅给狗摇铃,观察狗分泌唾液的情况。需要后天学习获得,属于条件反射。
食物引起唾液的分泌是非条件反射,狗天生就有的;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实验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铃声是条件刺激。为了建立条件反射,使用的条件刺激要固定、强度要适宜,而且要经常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而逐渐消失。
知识点04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能力拓展
考点01 反射及反射弧
反射
(1)一个完整的反射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2)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都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却不属于反射。
(3)非条件反射的完成可以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但条件反射的完成却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4)完成反射具备的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 ②适宜的刺激
2.反射弧
(1)反射弧的五部分组成
[A]感受器→[B]传入神经→[D]神经中枢→[E]传出神经→[F]效应器
①反射弧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但某一局部结构仍有反应。
②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2)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①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④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3)反射弧部分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注:仅破坏反射弧的其中一部分)
【典例1】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 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答案】A
【解析】
【解答】
A、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因此,刺激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信息都能传到效应器而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效应,A正确;
B、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B错误;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C错误;
D、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分析】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相关知识点识记即可。
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考点02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实验分析:
实验中:食物是非条件刺激 铃声是条件刺激
食物引起唾液的分泌是非条件反射,狗天生就有的
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是条件反射,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学习过程,就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彼此建立联系,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条件反射的消退
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在给予条件刺激时,再不伴用非条件刺激强化,久而久之,原来的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不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食物(即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减少,最后不分泌,这就是说,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铃声)已失去信号的意义,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逐渐发展的刺激,其所形成的条件反射也就完全消退了。
除经常注意强化外,还有一些情况可使条件反射暂时消退,例如,一个条件反射正在进行时,突然出现一个新的强的刺激,就会抑制这个条件反射。就马装蹄不保定为例,正在装蹄过程中,突然出现新的音响或生人时,马就惊恐不安,屈肢条件反射即被抑制。此外,条件刺激太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也会抑制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如装蹄时,锤敲打太重或时间过久,马骡也不再自动屈肢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为了建立条件反射,使用的条件刺激要固定、强度要适宜,而且要经常用非条件刺激来强化和巩固。否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受到抑制而逐渐消失。
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2)区别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
条件反射的实例
1)望梅止渴
是说曹操的兵很渴 但四周没水 曹操说前面有梅林 于是战士们想到前面有酸甜的梅子 由于条件反射 口中分泌大量的唾液 最后没有渴死
2)巴甫洛夫对狗的实验,狗听到钟声流口水
3)在寒冷的冬天看到别人衣服穿的少,自己就会感觉到冷。
4)看到水,就想上卫生间。
5)看到别人伤心流泪,自己也会变得伤感。
6)看到别人吃苹果,自己就倒牙齿。
7)吹口哨,条件反射想上小便。
8)眨眼反射,有小物体飞来,眼睛本能的反射,闭眼睛或者躲开。
9)缩手反射,当手去点火时,火苗大了,本能反射的避开火苗。
10)缩手反射,当手去碰针尖时,本能反射的避开针尖。
11)看到别人吃好吃的,自己条件反射流口水。
12)骑车上路习惯走右边。
4.条件反射的意义
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典例2】吃到梅、看到梅和谈到梅时唾液分泌增加,这3种情况分别属于( )
A. 都是非条件反射
B. 都是条件反射
C.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D.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及其区别,明确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同样是分泌唾液,刺激不同,引起的反射类型也不同。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上的反射是条件反射。
【解答】
人吃酸梅分泌唾液是人生来就有的,神经中枢不在大脑,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所以人吃酸梅,看到酸梅,谈到酸梅时,都会分泌唾液,这三种情况依次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故选C。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单项选择题
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 )
A. 肌肉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 腺体
D.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答案】B
【解析】解:在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但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由于反射后引起肌肉收缩,没有激素分泌,所以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故选:B.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
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
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和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B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正确。
故选D。
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下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果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B. 刺激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C.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
D. 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图所示结构的完整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涉及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解析】
A.立即刺激A端,可以引起左后肢收缩活动,A错误;
B.刺激B端,由于传出神经剪断,所以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所以左后肢不能收缩活动,B正确;
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但由于没有完整反射弧的参与,所以该活动不是反射活动,C错误;
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除了具有完整的反射弧,还需要有适当的刺激,D错误。
故选B。
如果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用针刺指尖,正确的判断是()
A. 能缩手,感觉疼痛B. 不能缩手,感觉疼痛
C. 能缩手,无感觉D. 不能缩手,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针刺指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能够通过传入神经传给神经中枢,最后可以到达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不能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效应器,故感觉到疼痛,但不能缩手,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
A.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B. 白细胞吞噬细菌
C. 看到食物分泌唾液D. 缺水时感到口渴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相关知识点,对于反射概念的理解和辨析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
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由白细胞自身完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通过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在寒风中发抖、看到食物分泌唾液、缺水感到口渴都要经反射弧完成,都是反射。
故选B。
某人右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 ②③B. ①④C. ①②D. ②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人右下肢因受外伤造成运动障碍,受伤部位是右下肢,说明效应器可能受伤,但由于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没有受损伤,所以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伤。所以②⑤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研究动物胃反射时发现:在喂食前,狗看见饲喂者或听见其声音会分泌唾液和胃液。为了研究这一问题,他设计在给狗喂食前给予铃声刺激,观察狗的反应实验;一段时间后,仅出现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从而验证了“条件反射”的存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
B. 喂食前后给狗铃声刺激都能建立上述条件反射
C.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和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的反射弧相同
D. 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就不会消失
【答案】A
【解析】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2、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解答 解: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因此属于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A正确;
B、最初给狗以铃声刺激不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使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的重要条件是食物和铃声多次结合,B错误;
C、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脊髓;狗听见铃声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它们的反射弧不同,C错误;
D、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强化,否则就会消失,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单项选择题
1.如图是人体内某反射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如图可表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
B. ①→②→③→④→⑤是兴奋的传递方向
C. 该反射的发生可能影响到内环境的稳态
D. 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的跨膜运输
【答案】A
【解析】【解析】
膝跳反射通过神经中枢但不存在中间神经元, 图中经过了中间神经元, A项错误;
反射在反射弧中由感受器开始通过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到效应器结束,B项正确;
内环境的稳态是由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C项正确;
反射过程中存在和等离子的转移及神经递质的分泌,所以反射发生的过程中存在着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D项正确。
2.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俱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没有参加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 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C. 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D. 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
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B正确;
C.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食物引起唾液分泌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也不同,D错误。
故选B。
3.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对健康牛蛙的脚趾皮肤进行环割剥除的操作是为了研究( )
A. 脊髓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B. 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C. 效应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D. 传入神经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反射弧和反射活动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1)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出)神经:传递兴奋的结构;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脚趾皮肤是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解答】
A.脊髓是神经中枢,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A错误;
B.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所以环割脚趾皮肤是研究感受器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B正确;
C.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不含有效应器,C错误;
D.脚趾皮肤中含有的是感受器,D错误。
故选B。
4.排尿反射弧不同部分受损引起的排尿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消失
B. 脊椎胸椎段损毁,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C. 膀胱传入神经受损,一旦膀胱充盈就引起排尿反射
D. 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不能储存尿液,发生随时漏尿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排尿反射并未消失,A错误;
B.由于脊髓胸椎段损毁,所以排尿冲动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所以排尿反射不受意识控制, B正确;
C.膀胱传入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即是膀胱充盈也不会引起排尿反射,C错误;
D.膀胱壁的压力感受器受损,膀胱能储存尿液,但反射弧不完整,不会引起排尿反射,D错误。
故选B。
5.19世纪英国著名外科医生贝尔和法国生理学家马让迪发现,动物的脊神经是由背根和腹根组成的(如图所示),两人进行如下实验,研究背根和腹根的功能。
①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腹根和背根均可引起动物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②在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图中甲箭头所示)电刺激背根向中段B,动物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A,动物后肢不发生反应;
③在另一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图中乙箭头所示),电刺激腹根向中段D,动物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C,动物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通常要将实验动物的脑破坏,保留脊髓,以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实验①的作用证明脊神经的背根、腹根结构完好,功能正常
C. 由②、③结果可知背根的功能是运动,腹根的功能是感受
D. 上述实验可以看出组成一根神经的许多神经纤维之间的功能互不干扰
【答案】C
【解析】
【解答】
A、低级中枢脊髓的活动受高级中枢大脑的控制,故要将实验动物的脑破坏,保留脊髓,以排除脑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实验①的作用证明脊神经的背根、腹根结构完好,功能正常,B正确;
C、由②、③结果可知腹根的功能是运动,背根的功能是感受,C错误;
D、根据实验可以看出组成一根神经中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许多神经纤维之间的功能互不干扰,D正确。
故选C。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据此分析作答。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结构及相关的实验,意在强化学生对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6.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给小狗下命令“趴下”,并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当小狗完成这一动作时就要给予狗粮奖励,经过反复训练,小狗就能按照命令完成趴下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一训练过程中小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脑皮层没有参与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
B. 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和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
C. 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不同
D. 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属于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和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并能准确分析相关反射类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命令刺激引起小狗趴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
B.由命令引起小狗趴下需经大脑皮层的分析,属于条件反射;给狗粮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非条件反射,二者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B正确;
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相同,C错误;
D.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只是兴奋传到了大脑皮层,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
填空题
7.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常称为脊蛙,如图1)为材料进行了有关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用1.0%的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可发生左、右后肢屈反射。写出该生理活动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探针破坏脊髓后,再用1.0%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不会发生后肢屈反射,这是因为_________。
(3)从脊蛙分离得到坐骨神经—腓肠肌(如图2),并用任氏液(类似于组织液)保持湿润和活性。用针直接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用针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也收缩。后者收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已知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递质。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针对三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分别用上述三种物质处理“接头”,再用针刺激坐骨神经,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腓肠肌)
(2)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3)坐骨神经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经突触(接头、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胳肌细胞兴奋而收缩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解答】
(1)用1.0%的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可发生左、右后肢屈反射。该生理活动的反射弧是: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腓肠肌)。
(2)用探针破坏脊髓后,再用1.0%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不会发生后肢屈反射,这是因为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3)用针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收缩的原因是坐骨神经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经突触(接头、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胳肌细胞兴奋而收缩,但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使突触后膜处于持续兴奋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阻断了兴奋的传递过程;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不会产生动作电位。所以分别用上述三种物质处理“接头”,再用针刺激坐骨神经,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8.如图为说明条件反射建立过程的示意图:
(1)图中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出现______活动,这是狗生来就会的,所以属于______反射。
(2)反复经过B和C后,图中D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唾液分泌的______反射,这一反射建立过程说明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______的基础上。
(3)如果在图中D之后,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那么,狗对铃声建立的条件反射将______。
(4)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一般要在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_______的参与下才能实现。
【答案】(1)唾液分泌;非条件
(2)条件;非条件反射
(3)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4)大脑皮层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相关知识,学生熟记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组成与区别是做对本题的关键,本题属于理解与应用层次的考查。该题的关键就是搞清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异同点,明白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
【解答】
(1)图中A表示狗吃到食物后会分泌唾液,是狗生来就有的一种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
(2)反复经过B和C后,图中D表示狗对铃声已经建立起唾液分泌的反射,这一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因此为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必须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3)如果在图中D之后,总是只给铃声,不给食物,那么,狗对铃声建立的条件反射将会逐渐消退,说明条件反射必须不断地强化,否则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4)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因此,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它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单选题
1.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收缩
B. 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腓肠肌收缩
C. 电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
D. 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
【答案】C
【解析】解:AC、坐骨神经为传出神经,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A错误,C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需要一定的时间,电刺激坐骨神经,随后腓肠肌收缩,B错误;
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也会发生电位的改变,能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故选:C。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与肌肉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坐骨神经属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部分,腓肠肌属于效应器。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兴奋的传递等知识的理解能力。
2.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 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C. 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D. 膝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传入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及膝反射的相关知识,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及膝反射形成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若脊髓受损即反射中枢受损,此时刺激传出神经,兴奋能够传递到效应器,伸肌会发生收缩,A正确;
B.刺激传入神经元,会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并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B错误;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正确;
D.在膝反射中,肌梭是感受器,皮肤的破损并不会破坏膝反射弧的完整性,故反射仍能正常发生,D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不受激素影响
C. 不存在信息传递D. 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解答】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A正确;
B、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说明神经调节过程中存在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人体神经调节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入侵病原体的消灭要通过免疫调节,D错误。
故选:A。
【分析】
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得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调节的主要机制。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比较并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识记两者之间的关系,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 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反射弧的作用是感受刺激,传导兴奋,并对刺激做出反应。
【解答】
A、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是神经系统调节
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A正确;
B、膝反射的感受器是位于股四头肌肌腱内的肌梭,B错误;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反射活动离不开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5.有关“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不去掉脑,将观察不到搔扒反射
B. 该实验表明脊髓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
C. 环割并去掉脚趾皮肤的目的是让搔扒反射现象更加明显
D. 由于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受器,刺激两处都会出现搔扒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解答】
A、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但是有脑存在是可以产生搔扒反射的,A错误;
B、“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脊髓是反射的低级中枢,可以不依赖于大脑调节一些生理活动,B正确;
C、在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实验中,环割脚趾皮肤的目的是检验感受器是否是反射弧的必要环节,C错误;
D、蛙腹部和脚趾尖都有感受器,但是感受器的种类不同,产生的反射也不同,D错误。
故选B。
6.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膝跳反射由三个神经元组成
C. 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的反射及反射弧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
A.反射指生物体内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A正确;
B.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B错误;
C.神经元受到适宜的刺激后,能够形成动作电位,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完成反射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脑或脊髓的参与,D正确。
故选B。
二、填空题
7.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
图(a)
回答下列问题:(1)图( 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_______,b是______,c是________,d是________。
(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 a)中________的调控。
【答案】(1)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2)大脑皮层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反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解答】
(1)题图中显示a为脑干中的神经中枢,b是传入神经(具有神经节),c是传出神经,d是效应器。
(2)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调控作用,可使人屏住呼吸。
课程标准
目标解读
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举例说明反射的概念。
说出反射弧的组成,总结完成反射活动的条件。
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举例说明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比较项目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区别
形成过程
先天具有的[]
后天形成的
刺激
非条件刺激
条件刺激(信号刺激)
神经联系
永久性的(固定的)
暂时性的(可变的)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中枢
大脑皮层
联系
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非条件反射,就没有条件反射;
②在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下,非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
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传导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元发出的
神经纤维组成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神经中枢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传出神经
运动神经元发出的
神经纤维组成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对内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应答
可有感觉但无效应
被破坏的结构
有无感觉
有无效应
感受器
无
无
传入神经
无
无
神经中枢
无
无
传出神经
有
无
效应器
有
无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2章 神经调节第5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优秀导学案,文件包含25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25人脑的高级功能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优质学案,文件包含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2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3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精品学案,文件包含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教师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23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学生版-高二生物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doc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