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 讲义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1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2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及答案,文件包含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第4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师版-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精讲
    【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常识】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孺子(rú) 怵惕(chù tì) 恻隐(cè)
    内交(nà) 要誉(yā) 羞恶(wù)
    2. 重点字词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运:运转,转动。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内交:结交。“内”,同“纳”。
    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同乡。
    辞让:谦逊推让。
    贼:伤害。
    保:安定。
    翻译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重点梳理
    【重点01】梳理层次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重点02】我们该如何看待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孟子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2)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重点0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如“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在掌上运转东西比喻以仁政治理天下的容易,具体贴切。
    (2)运用排比,精炼整齐。
    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等句,运用排比,既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又能严密地展开论述。
    (3)举例论证,形象生动,易于人接受。
    如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为例来论述。
    【重点04】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1.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2.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3.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4.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拓展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谓其君不能者 仁也者,人也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之:结构助词,的/句末衬字,无实义。
    B项,者:代词,……的人/助词,表判断。
    C项,以,都是介词,用。
    D项,于:介词,在……中/介词,表被动。
    故选C。
    2.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A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
    C项,结构助词,的。
    D项,代词,代“治天下”。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曰:“知者不惑……”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通假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知”同“智”,智慧;
    B项,“然”同“燃”,燃烧;
    C项,“内”同“纳”,结交。
    故选D。
    4.下列关于《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能够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常识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特别是名家名作以及课下注释涉及到的文学常识,识记时要牢记细节,易错点、易混点要列出表格对比整理记忆。
    C项,“《孟子》列为‘五经’之一”错,“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孟子》应当是“四书”之一。“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故选C。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贼者也 贼:小人
    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
    【答案】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自贼者也,意思是“自己残害自己”。贼:伤害、残害。故选C。
    6.下列对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课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项,“唯物主义思想”说法错误,应是“唯心主义思想”。判断唯心还是唯物,只有一个标准,即以思想意识为第一性的,还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孟子只讲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四端,是从人的思想意识出发的。因此应当是“唯心主义思想”。
    故选C。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文言实词的通假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题干要求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项,“内”同“纳”,结交。“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意思是: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B项,“要”同“邀”,求取。“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意思是: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C项,“然”同“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思是:像火刚刚燃起,泉水刚刚涌出一样。D项,不含通假字。“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故选D。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9.解释加点字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皆有怵惕侧隐之心
    (3)仁之端也 (4)足以保四海
    (5)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6)苟不充之
    (7)自贼者也 (8)无辞让之心
    10.翻译句子
    (1)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B.仁以为己任
    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D.沛公安在
    【答案】
    9.(1)怜悯、同情;(2)惊惧;(3)开端,起源,源头;(4)定,安定;(5)运转;(6)如果;(7)暴弃;(8)谦让。
    10.(1)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2)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
    11.C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不忍:怜悯、同情。
    (2)皆有怵惕侧隐之心,意思是“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怵惕:惊惧。
    (3)仁之端也,意思是“是仁的发端”。端:开端,起源,源头。。
    (4)足以保四海,意思是“足以安定天下”。保:定,安定。
    (5)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意思是“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运:运转。
    (6)苟不充之,意思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苟:如果。
    (7)自贼者也,意思是“是自暴自弃的人”。贼:暴弃。
    (8)无辞让之心,意思是“没有谦让心”。辞让:谦让。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若,像;然,通“燃”;达,流淌。
    (2)非,不是,否定式判断句标志;所以,表原因;要誉,博取声誉;要誉于乡党朋友,状语后置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自谓”,应是“谓自”,宾语前置句;
    B.“仁以为”应是“以仁为”,宾语前置句;
    C.“明明德于天下”,应是“于天下明明德”,状语后置句;
    D.“安在”,应是“在安”,宾语前置句。
    故选C。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2.可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虚词是( )
    A.也B.耳C.矣D.焉
    13.孟子用“孺子将入于井”一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话回答)的观点,逻辑推理中运用了归纳法和___________
    14.对画曲线的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以“由是观之”进一步推演美好天性应与生俱来。
    B.运用排比并从反面强调了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
    C.进一步对人后天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提出基本要求。
    D.以反复“非人也”突出人不同于他物的道德标准。
    15.划线句多用比喻,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
    12.C
    1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排除法
    14.C
    15.孟子用“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一比喻,是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便于读者理解四端与生俱来的特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为后文的论述张本:人有四端而自弃,就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接着用刚燃的火和开始流通的泉水两个比喻,生动论证了“四端”需要扩大充实。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行不忍人之政”为陈述语气,且和上面句子“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呼应,故选用可以表陈述语气的虚词“矣”。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论证方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意思是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举例是为了证明第一句话,所以第一空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非所以……非所以……”,不是……不是……。这属于逻辑推理中排除法,即边推导边排除掉错误的选项,从反面强化观点的正确性的方法。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意思是“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文段以“由是观之”进一步推演美好天性应与生俱来。“非人也”句式运用排比并从反面强调了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以反复“非人也”突出人不同于他物的道德标准。
    C.文段内容是谈作为一个人最基本应具备的素养,否则是“非人”,不涉及“后天的培养目标和发展”。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文段修辞手法的能力。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这里用人的生理构造比喻心理特点,以四肢之于人的重要来生动说明“四端”对于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为后文的论述张本:人有四端而自弃,就像自残四肢一样愚蠢。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用刚燃的火和开始流通的泉水两个比喻,生动论证了“四端”需要“扩而充之”,即扩大充实。
    孟子用比喻论的方法生动形象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让人易于理解,更具说服力。
    参考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服,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16.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答案】
    16.未雨绸缪
    17.①统治者应该修明政令,施行仁政。
    ②统治者应该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
    【分析】
    16.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以及文言文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论语孟子之类的经典名著首要的是会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主旨、思想、感情、态度、价值观等等。
    孟子认为,在国家没有忧患的时候,及时修明法度,国力就会强盛。现在国家平稳,统治者却在腐化享乐,这是自己在寻求祸害。孟子以此劝勉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未雨绸缪”。
    17.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准确译文为基础,进而照应题干要求加以归纳概括。提取信息要全面,整合信息要精炼准确。题干为: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理解材料含意,找出重点语句,体会孟子的主张。“仁则荣,不仁则辱”表明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修明政令的主张。“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表现了孟子反对享乐的主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注];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注]颡(sǎng):额头。
    18.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19.结合这段文字分析孟子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答案】
    18.围绕人性的问题,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19.孟子以水为喻,论证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人应该保持仁义,放弃私利,以维护自己的天性。
    【分析】
    18.本题考查对文段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读懂文段,然后结合语段分析,找出中心论点。解答此类题要由词到句进而理解段意,分层是很好的方法。题干为“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找出中心句,即“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由此可知孟子以水为喻,阐述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19.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孟子最擅长最常见的论证方法为比喻论证。谈到比喻,人们往往首推亚圣孟子。的确,一部《孟子》中,大量的比喻令人叹为观止。汉代的孟子研究家赵岐便说过“孟子长于譬喻”。孟子比喻不但多,而且精妙无比。简短浅近,信手拈来,却又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许,正是因为简短生动,作者才可以大量使用。在文中,孟子以“水”为喻,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然后论证,人做坏事,就像使水向上流一样,是受到了外在环境的影响。
    【参考译文】
    孟子说:“水的确没有向东流、向西流的分别,难道也没有向上流、向下流的分别吗?人的本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假如拍打它让它飞溅起来,可以使它高过人的额头;堵住水道让它倒流,可以让它流上高山。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所处形势迫使它这样的。人会做出不善的行为,本性的改变也正是这样。”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荀子·札论》)
    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
    20.(1)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心,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本性)。
    (2)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规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
    解答此题,先疏通文段大意,然后分别概括出孟子和荀子的观点。由“我固有之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道德是人的本性。由“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可知,荀子认为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引起混乱,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要用制定的礼仪来约束、调节他们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追求,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的道德。
    参考译文:
    怜悯心人人都有,羞恶心人人都有,恭敬心入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怜悯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有没有意识到罢了。
    (《孟子•告子上》)
    人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可能没有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先王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划分等级,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追求。
    (《荀子•礼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服,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
    21.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
    【答案】
    21.未雨绸缪
    22.①统治者应该修明政令,施行仁政。
    ②统治者应该居安思危,不应放纵享乐。
    【解析】
    2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以及文言文理解分析能力。要理解论语孟子之类的经典名著首要的是会翻译,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主旨、思想、感情、态度、价值观等等。
    孟子认为,在国家没有忧患的时候,及时修明法度,国力就会强盛。现在国家平稳,统治者却在腐化享乐,这是自己在寻求祸害。孟子以此劝勉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做好准备,也就是“未雨绸缪”。
    22.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以准确译文为基础,进而照应题干要求加以归纳概括。提取信息要全面,整合信息要精炼准确。题干为:请简要概括孟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的主张。理解材料含意,找出重点语句,体会孟子的主张。“仁则荣,不仁则辱”表明孟子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体现了孟子要求统治者修明政令的主张。“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表现了孟子反对享乐的主张。
    【参考译文】
    孟子说:“施行仁政就荣耀,不施仁政,必遭屈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4、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赏析写法特点。
    难点:把握孟子“仁政”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相关学案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优质学案设计,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判断题,选择题,文言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精品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内分析,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4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