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原卷版+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五讲品析字词题(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五讲品析字词题(原卷版+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赏析某字的妙处,特殊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常见题型
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 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精题回放
例1 (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例2【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析:答题前仔细研读原诗,准确理解诗词主旨或情感;认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和相关要求,对原诗中相关的表现形式,(例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建构、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等)。注意不仅要分析其语言形式,更要结合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例1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二: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通过“聚”和“怒”的动态描写,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解题方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
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一步,明确考点,辨别要求。首先要明确品析语言的类型,是品析词语的妙处,还是鉴赏句子的妙处。鉴赏句子还要明确是否有鉴赏的指向,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哲理内涵等。如例2,就要求先判断,然后分析两句的表达差别。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理解词语或句子,探究“妙”在何处。对于炼字,往往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还要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对于句子,一般要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等)再鉴赏。如抒情名句应从抒情方式、情感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言理名句应从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进行赏析。语言特色型首先要了解诗歌题材风格,把握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再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进行评价,最后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第三步,根据考点按照答题模式答题。
炼字:×字原意是……,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这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表现力。
赏句:运用了……手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写出了……(通过联系和想象说明名句字面意思及画面美),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或哲理),具有……的表达效果。
理解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闯关检测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5. (2023·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第五讲 品析字词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常见题型
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 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5.请赏析某字的妙处。
精题回放
例1 (2023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句中的加点字。
例2【2023年湖北省十堰市】 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分析:答题前仔细研读原诗,准确理解诗词主旨或情感;认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的赏析角度和相关要求,对原诗中相关的表现形式,(例如叠词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的建构、动静结合等手法的运用等)。注意不仅要分析其语言形式,更要结合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
例1示例一: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聚”“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表现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二: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通过“聚”和“怒”的动态描写,用动静结合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解题方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3.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这些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动词。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日色冷青松”,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5.副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又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登翠楼时兴冲冲,而因闯入眼帘的柳色却想起了丈夫,生发出伤感,这种情绪上的变化仅一“忽”字就传达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6.特殊词
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曾把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又如: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减掉一层春色,而今万点飘坠,落花纷纷,更使人烦恼愁闷。通过描写“一片飞花”“风飘万点”的残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满腹的怨愁。
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③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④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词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可抓住以下几点:
a.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b.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c.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第一步,明确考点,辨别要求。首先要明确品析语言的类型,是品析词语的妙处,还是鉴赏句子的妙处。鉴赏句子还要明确是否有鉴赏的指向,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哲理内涵等。如例2,就要求先判断,然后分析两句的表达差别。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理解词语或句子,探究“妙”在何处。对于炼字,往往先要释字义,即解答所炼字的含义,这一步包括字的本义和在诗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类活用;其次还要考虑这个字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如果有技巧就要对技巧进行解读;最后要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对于句子,一般要先分类(是写景名句、抒情名句、言理名句,还是修辞名句等)再鉴赏。如抒情名句应从抒情方式、情感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言理名句应从理和趣的融合、哲理的启悟性等角度进行赏析。语言特色型首先要了解诗歌题材风格,把握诗人独特的诗风,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陆游的悲壮爱国等,再用评价诗歌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进行评价,最后要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第三步,根据考点按照答题模式答题。
炼字:×字原意是……,在句中的意思是……,运用这一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富有表现力。
赏句:运用了……手法(修辞、写作技巧等),写出了……(通过联系和想象说明名句字面意思及画面美),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情感或哲理),具有……的表达效果。
理解风格: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朴素、平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闯关检测
1.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玻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
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
C.下片结合“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
D.“无风水面玻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诗词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即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主旨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公认为写“愁”名句,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杜甫《望岳》,完成1~2小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5. (2023·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古诗类。
燕子来舟中作①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②。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①此诗为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杜甫漂泊在潭州(今长沙)附近的湘江上所作。②两度新:杜甫来到潭州已是第二个春天。
(1)请赏析颈联“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加点叠词的表达效果。
(2)从形象描写和感情表达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1.C
【解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下片动静互衬,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结合),不是以静衬动,故选C。
2.BE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B项“江风劲吹,船行快速”表述错误,应为“江风和暖,船行平稳而迅速”;E项分析不准确,诗中没有表现“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比喻(拟)或者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多。
【解析】“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模,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义是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的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西之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化虚为实。这的运用新奇的比喻,把愁比作可承戴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已的愁重得连船都戴不动。一叶轻舟难戴山重之愁,这样化虚为实,你?灿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愁之深重表达得具体可感而又淋满尽致,堪称妙施。
4.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解析】赏析诗歌中精妙的字,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的表达效果,最后说出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5.【答案】
(1)“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处处”“飘飘”也写出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的场景,这与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非常相似,包含诗人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杜甫推己及物,对弱小的燕子寄予了关心、同情和怜悯。
(2)“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却“益沾巾”,通过刻画诗人泪流满面、孤苦凄凉的人物形象,既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关心、同情和怜悯,也表达出自己年老体衰,漂泊在外,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
【解析】
(1)本题考查炼字。“处处”意为到处,指燕子居无定所,不停地在人家的屋檐下筑巢,“飘飘”意为飘飘荡荡,指诗人飘飘荡荡,无地可居。燕子四处筑巢的场景和诗人何其相似,诗人写燕子居无定所,其实也是在写自己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同时也表达出对燕子的同情怜悯;“处处”“飘飘”运用叠词,能够增加文章音韵美、节奏美。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意为桅杆上暂时同我说话,还是要飞起而去,穿花贴水飞去,我不禁泪越发湿了衣巾。“暂语船樯”,那被诗人寄予了同情的燕子好像也在表达对诗人的同情,似乎要来陪伴诗人,但是没多久就飞走了,“还起去”“穿花贴水”给诗人留下空虚、惆怅和寂寞,诗人不觉老泪横流了,本句塑造出诗人涕泗横流、孤苦无依的人物形象。结合首联“湖南为客”“两度新”以及颔联“识”“看”的两个动词,颈联的“飘飘”,都能表达诗人晚年漂泊流离,老态尽显,今不如昔的悲惨处境和凄凉心境,表达出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一讲主旨领悟题(原卷版+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三讲写景概括题(原卷版+解析),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解读+真题回放+闯关检测第十讲典故溯源题(原卷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雁门太守行》,《满江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