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3记叙文(三)修辞手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4记叙文(四)人物描写(原卷版+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6说明文(一)说明方法(原卷版+解析) 试卷 3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文语言(原卷版+解析) 试卷 2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8说明文(三)材料归位(原卷版+解析) 试卷 4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5记叙文(五)综合阅读(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5记叙文(五)综合阅读(原卷版+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查词语,句子理解作用鉴赏,段落作用,内容概括,归纳主题中心思想,考查标题,语文知识, 分析题目“赔偿”的含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考查词语
(1)语境义
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把握语境义。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应对策略:A.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写出词语的本义。
B.结合具体语境,考虑是否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或者讽刺反语等,然后换用准确词语。
②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比较相近词义的差别。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词语和上下文都存在着关联,借助上下文可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③结合本义应对策略:
A.思考词语本来的意思。 B.结合文章,写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指代词:一是考查代词指代义,二是考查某个概括性的词义指代的具体内容,是对这个词语的具体描述和阐述。
应对策略:
结合上下文找出词语指代的意思,一般有这和此之类的词语,去前文找,那和其等词语,要根据内容分析。 第二种题型根据前后呼应寻找。
2.句子理解作用鉴赏
(1)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含义指的是句子在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考查关键句,如修辞句、含蓄句、体现主旨的句子,总起句,过渡句等。
解题方法:
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①从语境的角度分析: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②从描写的角度分析:通过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④从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联系作品的背景,结合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句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⑤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过渡句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启下部分。上下文之间使用过渡句,可以使文章衔接顺畅,连贯得体,增强文章逻辑性。
答题要点:①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②对隐晦难懂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
(2)分析句子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六种: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④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⑤前后照应。⑥总结全文;内容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①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升华中心。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描写环境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度句、伏笔句。④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章中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句子。
有时还要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对比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现手法,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注意:
内容+写此内容的目的+结构,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容易忘记,根据句子位置不同判断作用,开头从点题、引出下文对什么内容的叙述或是激发兴趣等角度思考,结尾可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引发思考等角度思考;在中间,可从过渡等角度思考。如果句子用了修辞,描写等,结合此类知识点进行回答。
(3)鉴赏句子
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如叠词、动词、连词甚至是拟声词的运用,修辞、描写、句式等再联系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整体上体会其表达效果。
描写
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一般分析他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描写,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物描写是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服务的。
①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即使是梦境也是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常见作用:①交代作品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①先概括,即划线句描写了……的环境
②从以上5个作用里选(一般需要选2个以上)
③考虑结构方面作用(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3.段落作用
(1)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分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内容:结合与主旨相关的事件(故事内容、主旨)
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上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
③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主旨;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留有余地,意犹未尽。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总阶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还要注意与插叙、描写段、议论段等放在一起考查,甚至与句子鉴赏一起考。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其特点来回答。
(2)专题之结尾妙处
文章段落——结尾句段的作用(小说记叙文通用)
①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照应题目或前文);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②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④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
小说结尾作用
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4.内容概括
(1)概括全文梳理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文章主要表现的人物,抓住与中心相关的情节,最后再加上事件的结果。思路为:谁在什么背景下做了什么+经过+结果。
(2)概括段落内容
点拔:段落的概括有两种题型:一是对某一或某几段进行概括,二是逐条概括全文叙述的几件事。对于前者,可以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如何)”的方法进行概括,括号里的内容是否需要概括需根据情况决定;对于后者,应根据题干的概括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层,再逐层按照要求概括。有的题目会有示例,仿照示例概括,会更简单。
(3)概括的方法
①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②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③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④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⑤根据文章线索。
5.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5)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6)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
(7)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对比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
(8)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6.考查标题
(1)理解含义(表层含义=字面意思在文中-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结合主旨)
(2)标题作用 (概括内容-感情出发点-双关、象征-文眼揭示主旨-线索-悬念-修辞类先分析本义)
记住秘诀: 情人悬线,法主效果
(3)给文章拟(换)标题(4)方法:
①直接提取法。即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句拟题。
②点明写作对象或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法。
③中心法:将文章的中心高度概括,浓缩为一个词或一句话。
④换标题转换成标题的作用题目。
(5)注意:
①要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
②反映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③富有诗意(奇特新颖性、运用修辞),吸引读者兴趣。
④运用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结构脉络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用每一事件层次的概括语,也可以用事件这一层次的标志性词句。)
7.语文知识
(1)三种顺序的作用
①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②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更生动、灵活;使结构更紧凑。
倒叙: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的回忆; 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③插叙的作用:第一,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第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第四,突出中心。可以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或者为后文做铺垫。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在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记叙顺序答题模式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答题模式: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模式: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答题模式:插入什么内容(概括内容)+插叙作用+结构作用
记叙顺序(顺倒插-内容上,对情节-结构上-对人物形象,中心起的作用)
(2)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①第一人称:优点是有真情实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是有限视角,所以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宏大的题材。
②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可加强感染力;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但如今中考要求会用第二人称写作,写作高手应该在文章前面就把人称写成第二人称。而且再作文中,把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抒情。
③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我们平时用她(他、它),有名有姓的人物或者爸妈这样称呼的人物行文都是第三人称写作。
(二)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重视标题,思考标题是否是线索,概括的时候紧扣标题,思考标题和主要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
2.边读边概括要点,如六要素,人物形象,文章思路。
3.把握文章主旨。
4.理解关键词句,了解关键段落作用。
5.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6.关注记叙顺序和人称。
例题解析
赔偿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延伸向远处。墙头上有一两枝桃花,粉色的,引得蜂蝶飞来;还长出几根青藤,嫩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jū了一gōng。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14. 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________了一gōng ________
15. 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 ① __________________→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__________________→ 被追上,知真相 → 获赔偿,付真钞
16.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7. 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8. 分析题目“赔偿”的含义。
练习
(一)
书香作伴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⑪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⑫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17. 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18. 仔细阅读第③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选择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 文章题目作者“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作者在第⑪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 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说说推荐理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枕头
①在乡下时,枕头是很普通的那种,都是自家缝制。枕头的里面填充的,也只是乡下常用的,比如谷壳,比如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子。那时候的枕头,枕起来很舒服,也可能是心情使然,即使现在的枕头再柔软舒适,也不会有曾经的梦境。
②那时每一家的孩子都多,晚上都睡在一铺大火炕上,每天入睡前,便会有一场枕头大战。一时之间枕头乱飞,我们的笑声也乱飞,直到累了,直到父母呵斥,才躺下来,枕着那一枕欢乐,进入更无忧的梦里。
③记得有一次在叔叔家里,我们几个孩子有一天晚上玩儿枕头,把枕头顶在一根手指上,让它不停地转动。正玩得高兴,不知是谁把枕头钻破了,扑的一声,枕头里的东西立刻如雨一样纷飞洒落。我们大笑,浑然不顾大人的训斥。
④有时候,那些自然的枕头更让我们留恋。依然是少年时,我们奔跑在无边无际的大草甸上,与鱼虫嬉戏,与鸟儿追逐,累了倦了,便躺在草地上。或者搬块石头,或者枯草攒成一堆,就当成枕头。耳畔满是鸟鸣虫唱,周围氤氲着草气花香,倏然而眠,梦里也是天蓝草碧,童话般的世界。虽然没有以地为枕的境界,却也感受到了亲近自然的惬意。有时候,我们干脆以彼此为枕,团团躺在一处,每个人的大腿都被一个脑袋枕着,漫无边际地幻想,天马行空地说话,一种极度的轻松和陶然。
⑤在外地上大学时,极喜欢读书,宿舍的床上,书籍杂然,书半床人半床。那时有个笔友,她也酷爱读书,我们经常书信往来,交换读书心得。她曾在信中说,经常以书为枕,周围全是墨香盈然。读了这么久的书,我还真没枕书而眠过。都说“三更有梦书作枕”,那是怎样的一种梦?或许,每个人把常伴之物作为枕头,都会有着关于希望和理想的梦境。古代士兵的枕戈待旦,以兵器为枕,梦里应该不是厮杀,而是宁静与和平。
⑥有个大学女同学,她告诉我们,她的枕头还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而且,枕头里面,有她悄悄放进去的母亲的一缕头发。母亲在高中时去世,她枕着这样的枕头,经常会在梦里重温母亲的种种。仿佛母亲拥她入睡,她就会睡得安稳而甜蜜。
⑦后来,我便辗转着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亲人们也都远离那片土地。有一年去一个乡村,夜宿农家,依然是记忆中的那种枕头,散发着一种干草的息。我知道,那是用秋天的一种叫“洋铁叶子”的植物叶子填充的。叶片枯黄以后,采下,搓碎,用来填枕头,不生虫子,气味祥和,有助睡眠。儿时家里多是这样的枕头,如今枕来,不知会不会重复二十多年前的美梦。竟是睡不着,每一转动翻身,枕头里都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童年的风吹过野甸,吹出满眼的泪。
⑧也许,一个人心里最深最柔软处的东西,就像头下的枕头,只有我们最轻松时,最接近睡梦时,才能体会其中的温暖与感动。
16.“枕着那一枕欢乐”中“枕”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②~⑤段主要记叙了枕头于“我们”的作用,分别概括为
(1)在家里,入睡前枕头成了武器,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文章以“枕头”为标题,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第⑦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写出“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感动。
B.表现了童年生活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
C.枕头里的沙沙声让我想起温暖的童年。
D.枕头的声音是指下文中最柔软的东西。
20.有人认为第③段内容有些突兀,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嘿,乌干菜!
赵霞
①“乌干菜”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绰号。他是从隔壁村转来的。老师介绍他时,他别别扭扭地站在讲台上,从脸到脚,黑得发亮。我们乡下形容一个人黑,常说“晒得跟乌干菜似的”。第二天,他就有了这个绰号。
②上课时,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却从没见他回答问题。下课了,大家照例玩作一团。他呢,有时腼腆地站在一边观望,有时干脆到外头闲逛。一次体育课,测试跑步,“乌干菜”本来就黑,站在那儿,几乎没人注意。谁知发令号一落,他跑得那个快啊,把同组的男生远远甩在后头,这是他第一次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③夏天,我们迷上了打乒乓。一下课,同学们就围到乒乓球桌边上,分成两队打。大个子张铁军,上课经常挨教鞭,乒乓球却打得最好。每次都是他指定一个男生跟他对垒,一球一胜负,按先后顺序挑选队友,依此类推。一个球结束,大伙儿都拍着球桌大声地喊叫:“选我!选我!”张铁军的样子,真是不可一世,他提溜着球拍,往人群里神气地一指,被选者犹如中彩般,高高兴兴走到他身边去。
④选到最后,剩下的两三人里,总有我。其实我体育也不差,只是不擅长球类。渐渐地,我就成了乒乓球桌上的零头。当零头的滋味真不好受,可也没办法。“乌干菜”也给剩在最后,大概因为他是新来的人。
⑤张铁军皱着眉头,擎着球板,挑瓜似的冲我们俩点来点去,勉强挑了我。球桌边,只剩精瘦的“乌干菜”一人。张铁军很豪爽地冲对手一挥:“‘零头’归你了。”一般碰上这种情况,对垒双方还得象征性地开一个球,用来判定“零头”的归属,这个球打得最敷衍,但好歹还有一胜一负、胜者增员的意思。“乌干莱”连这个资格都被取消了。看得出来,他挺不高兴,铁青着脸,不过他的脸本来就黑,也看不出太大变化。
⑥于是开打。眼看张铁军先截了对方的主将,又一路杀下去,对手越来越弱,张铁军索性打起了抬抬球。这是一种持定的打法,不管发球还是回球,故意把球抬得奇高,专门逗弄不在行的对手,一面抬,一面还有边上的队友助喊:“抬—抬—球”。这个“抬”字,要往上扬,还要拖得尽可能长。
⑦“乌干菜”最后一个上场。他绷着脸,咬着唇,显得两颊更瘦,脸面更黑了。我们甚至有些同情地看向他。只见他从球桌上提起球板,掂了掂,一个球开出去。嚯,这球快得!张铁军连忙接了,同时说了声“咦”。只见回球打了个旋,飞出台去。
⑧大家都不作声了。
⑨“再来一个!”张铁军并不气馁,却也不轻敌了。他们的球打得急起来,球桌上乒乒乓乓,看得我们伸长了脖子,忽然听见老师在敲讲台,大家猛地醒悟过来,上课了!原来连上课铃响也没听见。下课了,接着打。十个回合后,“乌干菜”胜了张铁军。
⑩跟张铁军一样,“乌干菜”一直打到我们队最后一个人——也就是我。但跟张铁军不一样,他并没有给我吃抬抬球,当然四盘我还是都败了。于是,他又跟张铁军碰到了一块儿,这就该重新选队员了,一向选队员的都是张铁军和另一个男生,现在忽然冒出个新手,球桌边热闹起来,都想看“乌干菜”怎么选,他眉毛也不扬地,往我身上一指:“她。”这就明显有点打抱不平的意味了,好在大伙儿也不见怪。
⑪后来我到底上没上场,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头一次在球桌上受到如此优待那扬眉吐气的感觉。那天走过他的课桌,我对他说,你的球打得好喔。他笑了笑,也不说话。只是每次打球,只要轮到他挑队员,我一定排在前列。这样一打就是两年。我们平常也不搭话,走到球桌边,不知怎的,就有一股患难与共的冲动,不由自主地升起。
⑫后来,我们都转到镇小去读书,不在一个班了。有一次在路上,忽然又见到了他。我高兴地喊他:“嘿,乌干菜!”他转过头来,对我笑笑,露出一口细白的牙齿。也许是他的脸黑,衬得牙齿白极了。
⑬他的笑容,到现在我还记得。
(有删改)
16. 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中最适合替换第③段划线部分的一项是( )
一个球结束,大伙儿都拍着球桌大声地喊叫。
A. 喧嚷B. 喧腾C. 喧嚣D. 喧闹
17. 联系上下文,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第③—⑪段,“乌干菜”“跟张铁军不一样”的地方有(1)_______,(2)_______,(3)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乌干菜”是个_______的人。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反复写“乌干菜”的黑,突出了他其貌不扬、朴实无华的特点。
B. 第⑧段独句成段,强调“乌干菜”的出色球技给大家带来强烈的震撼。
C. “患难与共”是说“我”和“乌干菜”心有默契,每次都做好一起输球的准备。
D. 文章的结尾简短而有余味,表现“我”念念不忘与“乌干菜”的儿时友情。
20. 结合全文内容,赏析标题的妙处。
(四)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正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
16. 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⑴
⑵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 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 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 《清明上河图》可证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
18. 第⑥段画线部分乃匠心所在,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
⑴
⑵看得上眼,讲点艺术。
⑶
20.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作业
谁在惦记着你
①快下班的时候,我无缘无故地喷嚏连连,同事说,谁在惦记着你呢?
②窗外没有阳光,天空是制服般的冷灰,连微笑也是公式化的,谁在惦记着我呢?
③谁会惦记着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气温,谁会惦记着你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谁会惦记你是不是不开心,又是谁惦记着你在深夜里发一个短信给你?
④想起一个人,一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她曾经说过我不美丽,也不勤劳,也不勇敢,可是我善良,我是她从任何搜索引擎上也搜索不到的好友人选。
⑤上大学时,她在我的下铺,不爱说话,每次我感冒都会从下面缓缓升起一个杯子,是我最讨厌的温吞白开水,然后是更令我厌恶的各种颜色的药片,喝光水,把药就顺手夹在床头一本同药一样枯燥的书里。后来我偶尔打开那本书,里面黄黄白白的小药片那么精致而玲珑,那些经年的药片,像是当时没有认真看后来才读懂的留言,整本都有清淡的药香,一下子,鼻子酸,眼睛也酸,忽然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才知道,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⑥日子如流水一样地过,奔波在烟火红尘里,永远地忙忙碌碌,不知不觉间,我们在人海里走散了,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可是我仍然牵挂着她,相信她也一定会惦记着我,那些曾经从心底开出的花儿,在匆匆的流年里会老去,所有的花瓣都飘零之后,却留下了一粒粒晶莹的种子在某一个不能预见的日子,繁花会开满光阴的两岸。
⑦窗外已经开始飘雪,细碎的沙粒一般的雪,满天满地无处不在。
⑧也许惦记着我的是年迈的双亲吧?他们打电话来永远是那几句:家里都好,你很忙,不要惦记我们。 可是他们却一直一直地惦记着義。
⑨雪大起来了,大片的雪花旋转着飘飞着,落下来,落下来,纤巧的落花,厚厚地堆积着……
⑩“刘继荣,刘继荣!”谁在大雪里锐声叫我的名字,我连忙答应着,随即一个小小的身影冲了过来,我的儿子已经泣不成声:“你的手机怎么总是联系不上?预报今天有寒流,有大雪。以为你跌倒在雪地里,你怎么会这样?刚才我喊妈妈,那么多妈妈都跑过来,我只好叫你的名字。”自从我生一场大病之后,他常常是天气预报的热心小观众,关照我添减衣服,而且关照好自己不要感冒,有时候他絮絮叨叨地告诫我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只有十岁。
⑪“要过马路了,小心车!”那么熟悉的声音。我过马路的时候,永远都是让人担忧的心不在焉,最早是父母无数次地叮嘱我,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我去学校,后来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总是好朋友挽住我的臂,和我一起过去。再后来是老公紧抓住我的一只手,现在他到外地了,我的孩子又抓住我的手,他第一次焦灼地喊的是:汽车,小心啊,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
⑫仿佛我是一辆坦克,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车撞坏。他喊得那么响,匆匆过往的行人,淡漠的脸上都有了明亮的笑意。
⑬北国的寒风是锐利的,儿子拿出一条长长红围巾给我系上,那是他亲自为我挑选的。
⑭路灯亮起来了,数不清的雪花舒展着玉色的小翅膀,满世界飞舞,我们仿佛走在涌动的花海中,整个天地间都是令人恍惚的落了又开的繁华。
1.第⑤段中作者说“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4分)
3.围绕文章标题,本文叙述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 ;
(2) ;
(3) 。
4.第⑦⑨⑭段都描写了雪花,这样写的作用是:
(1) ;(2) 。(4 分)
5.第⑪段画线部分属于插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儿子的声音联想到其他人对我的关心,强化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B、写其他人对我的关心是为了突出儿子对我的关心,让我深受感动。
C、画线部分内容可以与上文内容形成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D、运用穿插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使叙述更加紧凑。
记叙文综合阅读
(一)知识点梳理
1.考查词语
(1)语境义
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把握语境义。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
应对策略:A.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写出词语的本义。
B.结合具体语境,考虑是否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或者讽刺反语等,然后换用准确词语。
②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比较相近词义的差别。
一般来说,文章中的词语和上下文都存在着关联,借助上下文可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③结合本义
应对策略:
A.思考词语本来的意思。 B.结合文章,写出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指代词:一是考查代词指代义,二是考查某个概括性的词义指代的具体内容,是对这个词语的具体描述和阐述。
应对策略:
结合上下文找出词语指代的意思,一般有这和此之类的词语,去前文找,那和其等词语,要根据内容分析。 第二种题型根据前后呼应寻找。
2.句子理解作用鉴赏
(1)理解句子含义
句子含义指的是句子在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考查关键句,如修辞句、含蓄句、体现主旨的句子,总起句,过渡句等。
解题方法:
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①从语境的角度分析:结合上下文及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②从描写的角度分析:通过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内容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③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作用来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④从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联系作品的背景,结合作者的情感及文章的中心句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⑤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过渡句的上半句承上,下半句启下,表示前一段的段意是承上部分,后一段的段意是启下部分。上下文之间使用过渡句,可以使文章衔接顺畅,连贯得体,增强文章逻辑性。
答题要点:①对运用修辞的句子要用平实的语言回答;②对隐晦难懂的句子要用浅显的语言解释;
(2)分析句子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六种:①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总领下文,引出下文。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④承上启下(过渡)作用。⑤前后照应。⑥总结全文;内容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①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升华中心。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描写环境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度句、伏笔句。④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章中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句子。
有时还要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置悬念、对比欲扬先抑、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现手法,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注意:
内容+写此内容的目的+结构,最基本的内容学生容易忘记,根据句子位置不同判断作用,开头从点题、引出下文对什么内容的叙述或是激发兴趣等角度思考,结尾可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引发思考等角度思考;在中间,可从过渡等角度思考。如果句子用了修辞,描写等,结合此类知识点进行回答。
(3)鉴赏句子
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如叠词、动词、连词甚至是拟声词的运用,修辞、描写、句式等再联系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整体上体会其表达效果。
描写
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一般分析他的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描写,二是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人物的精神品质。一般来说,所有的人物描写是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服务的。
①肖像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动作(行动)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即使是梦境也是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常见作用:①交代作品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⑤突出、深化主题。
答题步骤:①先概括,即划线句描写了……的环境
②从以上5个作用里选(一般需要选2个以上)
③考虑结构方面作用(铺垫、对比、衬托、照应……)
3.段落作用
(1)语段在文中的作用:
主要分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
内容:结合与主旨相关的事件(故事内容、主旨)
结构: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分析。
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引起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照应上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形成对比;
③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升华主旨;照应文题;照应前文,留有余地,意犹未尽。
注意关键性段落,比如总起段,总阶段,独句成段的段落,承上启下的段落还要注意与插叙、描写段、议论段等放在一起考查,甚至与句子鉴赏一起考。在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其特点来回答。
(2)专题之结尾妙处
文章段落——结尾句段的作用(小说记叙文通用)
①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照应题目或前文);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②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注意省略号);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④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注意问号)
小说结尾作用
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答题角度为: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以《界河》为例,如果悲剧改为喜剧,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答题角度为: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4.内容概括
(1)概括全文
梳理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文章主要表现的人物,抓住与中心相关的情节,最后再加上事件的结果。思路为:谁在什么背景下做了什么+经过+结果。
(2)概括段落内容
点拔:段落的概括有两种题型:一是对某一或某几段进行概括,二是逐条概括全文叙述的几件事。对于前者,可以用“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如何)”的方法进行概括,括号里的内容是否需要概括需根据情况决定;对于后者,应根据题干的概括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层,再逐层按照要求概括。有的题目会有示例,仿照示例概括,会更简单。
(3)概括的方法
①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②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③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④六要素概括法,记事写人的文章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对策:首先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⑤根据文章线索。
5.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1)分析写作背景,体会中心。了解背景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助于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主题。如了解了《故乡》的背景就容易分析出文章的主题是揭示黑暗统治及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2)分析标题,概括中心。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可先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如《秋天的怀念》、《夏衍的魅力》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文章常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主题。如《背影》、《顶碗少年》开篇写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题。
篇尾点题也是为文之法,有的记叙文,往往在结尾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的中心,可细心品味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的内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如《走一步,再走一步》。
(4)分析议论、抒情句,品味中心。有的记叙文,作者往往用议论、抒情的语句,表达情感,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要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就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
(5)抓每段的中心句,归纳中心。一般的记叙文,每一段落都有一个中心句或重点句,要抓住这些中心句或重点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
(6)概括各段大意,归纳中心。要先把每一段的意思概括出来,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出文意的中心。如《我的老师》
(7)分析文章的结构,总结主题。结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分析结构可以了解作者意图,总结归纳出主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快乐自由的生活,再写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对比中就揭示了封建教育束缚儿童的健康成长。
(8)综合分析,把握中心。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概括记叙文中心的一般语言表述形式:
本文记叙了(或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赞扬了(或揭露了、歌颂了、说明了、表达了、表现了)……的精神(或思想、品质、道理、感情性格、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6.考查标题
(1)理解含义(表层含义=字面意思在文中-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结合主旨)
(2)标题作用 (概括内容-感情出发点-双关、象征-文眼揭示主旨-线索-悬念-修辞类先分析本义)
记住秘诀: 情(节)人(物)悬(念)线(索),(写)法主(旨)效果
(3)给文章拟(换)标题
(4)方法:
①直接提取法。即从文中提取关键词句拟题。
②点明写作对象或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法。
③中心法:将文章的中心高度概括,浓缩为一个词或一句话。
④换标题转换成标题的作用题目。
(5)注意:
①要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
②反映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③富有诗意(奇特新颖性、运用修辞),吸引读者兴趣。
④运用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结构脉络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用每一事件层次的概括语,也可以用事件这一层次的标志性词句。)
7.语文知识
(1)三种顺序的作用
①顺叙的作用: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印象鲜明。
②倒叙的作用:开篇点题;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更生动、灵活;使结构更紧凑。
倒叙:开头一般先写结果,或是由眼前事物的回忆; 开始叙述时,一般会有一两个句子来提示; 追述部分仍然按照时间或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③插叙的作用:第一,使读者更好的了解故事情节。第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三,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第四,突出中心。可以对前文进行补充说明,或者为后文做铺垫。
插叙:它一定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是结尾,一般是在对上面两种叙述方式的一个补充说明。以过渡句为特征,又以过渡句回到之前的叙述方法。
记叙顺序答题模式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答题模式: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答题模式:文章先介绍事情的……结果,再介绍……,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答题模式:插入什么内容(概括内容)+插叙作用+结构作用
记叙顺序(顺倒插-内容上,对情节-结构上-对人物形象,中心起的作用)
(2)不同人称的作用及缺点。
①第一人称:优点是有真情实感。缺点是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是有限视角,所以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宏大的题材。
②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可加强感染力;缺点是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但如今中考要求会用第二人称写作,写作高手应该在文章前面就把人称写成第二人称。而且再作文中,把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有利于抒情。
③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缺点是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我们平时用她(他、它),有名有姓的人物或者爸妈这样称呼的人物行文都是第三人称写作。
(二)阅读记叙文的方法(阅读一篇文章需要关注的点):
1.重视标题,思考标题是否是线索,概括的时候紧扣标题,思考标题和主要内容和主旨之间的关系。
2.边读边概括要点,如六要素,人物形象,文章思路。
3.把握文章主旨。
4.理解关键词句,了解关键段落作用。
5.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6.关注记叙顺序和人称。
例题解析
赔偿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的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延伸向远处。墙头上有一两枝桃花,粉色的,引得蜂蝶飞来;还长出几根青藤,嫩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歌唱,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喊声:“先生,请停一下。” 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 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啥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的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有一种流畅自然之感。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jū了一gōng。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这两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我在店里给的是假钞。
14. 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________了一gōng ________
15. 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 → ① __________________→ 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② __________________→ 被追上,知真相 → 获赔偿,付真钞
16.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7. 阅读全文,概括老人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8. 分析题目“赔偿”的含义。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4. (1). 鞠 (2). 躬
15. (1). 告知真相。 (2). 用假钞,买泥塑。
16. 环境描写(写了优美怡人的景色),渲染了轻松、热闹的氛围,烘托了“我”用假钞后成功脱逃的愉悦心情。
17. ①气韵儒雅。从语言(如“先生”“请”)、举止(如“慢条斯理”“轻轻拨弄”)等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的气度。②技艺精湛。三尊泥塑栩栩如生。③诚实守信。“货不正宗,加倍赔偿”的规矩,不顾年迈追赶并赔偿的行为。
18. 表层含义:老人用真品赔偿次品,“我”用真钞赔偿假钞。 深层含义:老人和“我”的行为都是用诚信之行对欺骗之心进行了赔偿,从而表达小说鞭挞欺骗,倡导诚信的主旨。
【解析】
【详解】1.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鞠躬:意思是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鞠”不要误写成“掬”。
2.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通读文章,按明暗两条线索梳理文章情节可知,老人“追赶买主”在文章第②③段,“双倍赔偿”在文章第⑩⑪段,由此可以确定第一空对应文章第④—⑨段,阅读段落,老人的主要活动是“摔碎泥塑,告知真相”;
第二空,根据后面的“被追上,知真相”可知对应第③-⑧段,第二空的内容对应的是第①段,主要写“我”到店里用假钞买了一尊泥塑后急忙离开。参照已给出部分的结构形式,组织语言简要概括为:“用假钞,买泥塑”或“买泥塑,急离开”。
3.考查对句子的分析。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可知这是属于景物描写。描写了“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的“粉墙黛瓦”,“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的桃花和“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的青藤,景致在“我”眼中是美好的;联系全文情节可知,前文写“我”用假钞买了一尊泥塑的内容,这里写的是“我”在小巷的所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此处用优美怡人的景色,烘托“我”用假钞买了一尊泥塑逃脱后得意轻松、愉悦的心情。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塑造。解答此题需通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抓住人物描写的句子提炼概括。
第③段“先生,请停一下”“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第⑦段“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体现了老人的气韵儒雅;
第⑩段对“千里走单骑”“雪夜上梁山”的描绘,侧面烘托了老人的手艺精湛;
第⑪段“‘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体现了老人诚实守信;
5.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由文章情节可以看出,“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赔偿”的表层含义是“我”买了一个次品泥塑后老人赔偿了“我”两个正品泥塑,“我”用假钞买了一个次品泥塑后付给了老人两个正品泥塑的真钞。深层含义从人物的思想情感角度分析,老人赔偿正品泥塑是为了表达对儿子欺骗行为的道歉和对诚信的坚守,“我”付两尊泥塑的真钞是表达对自己错误行为的自责和改正,从而以此鞭挞欺骗,倡导诚信。全文赞美了老人诚实守信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对“我”的巨大影响。据此组织语言,概括并得出答案即可。
练习
(一)
书香作伴
①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②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③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④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⑤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⑥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⑦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⑧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 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⑨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⑩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⑪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⑫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17. 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18. 仔细阅读第③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选择词语:__________ __________
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0. 文章题目作者“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作者在第⑪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 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书,说说推荐理由。
【答案】上海市浦东第四教育署2020-2021学年八年级(五四学制)3月月考语文试题
17. 年少家贫,无钱买书;而自己对书又很渴望。
18. ①. 腾跳出 ②. 扑 ③. 表现了“我看见小人书书摊的欢喜与渴望看小人书的急切”
19. 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夜的空旷、宁静,以及带给“我”的少许恐惧感和孤独感,衬托出 “我”对书的渴望和借到书的幸福感。
20. ①. 小时候,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 ②. 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 ③. 高中时,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答为:在高中语文教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 自己对书的渴望就像期盼花开一样;好书对自己的熏陶就像鹤被花香浸润一样;读书带给自己的快乐和享受就像赏花一样;书香与我作伴的经历像花儿绽放。
22. 示例:推荐书目:《三国演义》
推荐理由:《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罗贯中。书中诸葛亮、曹操、刘备、周瑜等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故事:如《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故事中有让你高兴的,有让你生气的,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第②段句子“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可知,文中写“我”喜欢租书或借书的原因是:年少家贫,无钱买书;自己对书的渴望。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选择词语。解答时,根据关键词语的含义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文章讲述了作者从年少到年长一直以来对书的热爱和痴迷。文章第③段讲述的是作者年少是对书的狂热。“腾跳出”体现了一种从无到有的突变心理,突出了作者对小人书书摊的极度喜爱;“闪现出”多形容某种画面或者灵感猛然出现;“挪动出”多表示将物体从一处移到另一处。“闪现出、挪动出”这两个词无法表达对小人书书摊的极度喜爱的心理感。因此第一空应为“腾跳出”。
“扑”强调的是速度的快和反应的敏捷,反映了作者希望早点看到小人书的急切心理;而“走”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过于太普通;“溜”有偷偷地走开的意思,不合语境。故第二空应为:扑。
结合第③段句子“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可知,“腾跳出”突出了作者对小人书书摊的极度喜爱。“扑”反映了作者希望早点看到小人书的急切心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描写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时,应抓住关键字词准确判别其使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文章第④段中“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一句写乡村夜的空旷与宁静,写偶尔传来的狗叫声,这是环境描写,并且以声衬静,突出了乡村夜晚的寂静;在这样空旷而寂静乡村里,“我”一个女孩,独自走在路上是害怕的,这里“让人心惊肉跳”是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夜晚独自走路时内心的孤独与恐惧;“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这是对“我”在借到书后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心中的“幸福感”。即使害怕,也阻挡不了“我”借到书的喜悦。因此,画线句通过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了“我”借到书时的幸福感,侧面反映了“我”对书的热爱痴迷。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时,要结合全文内容,根据相关叙述来作答。文章主要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我”与书香作伴的几件事。
由第②段句子“那时家贫,无钱买书”,第③段句子“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可知:小时候,无钱买书,只能到老街上小人书摊租书看;
由第④段句子“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可知:小学时常常走夜路到班主任家借书看;
由第⑥段句子“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可知:高中时,为借书看拼命学好语文讨老师喜欢(或答为:在高中语文教师家借书看感悟书香人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可从文章的内容、主题、句子采用的手法技巧等方面来思考。
句子“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书籍的美好和馨香如同花一样,表现出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结合第③段“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可知,书籍对于作者而言,犹如散发着迷人芳香的鲜花,具有深深地魔力和吸引力;第④段“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可知,读书带给我无限的愉悦和欣喜,仿佛置身花海一般带给自己美的享受;由第⑧段“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可知,书像花一样,在阵阵芳香中熏陶浸润“我”的灵魂,“我”从书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结合分析概括答题即可。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推荐图书并说明理由。写出图书名称,说清楚推荐的理由,如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主题深刻、读这本书的好处等即可。
示例:推荐书目是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会带你进入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在书中你可以看到会心理战的螳螂、被称为“吝啬鬼”的杨柳天牛、做苦工的蝉等有趣的昆虫。这本书,能让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获得片刻放松,可以感受到法布尔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还可以学到科学知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枕头
①在乡下时,枕头是很普通的那种,都是自家缝制。枕头的里面填充的,也只是乡下常用的,比如谷壳,比如一种野生植物的叶子。那时候的枕头,枕起来很舒服,也可能是心情使然,即使现在的枕头再柔软舒适,也不会有曾经的梦境。
②那时每一家的孩子都多,晚上都睡在一铺大火炕上,每天入睡前,便会有一场枕头大战。一时之间枕头乱飞,我们的笑声也乱飞,直到累了,直到父母呵斥,才躺下来,枕着那一枕欢乐,进入更无忧的梦里。
③记得有一次在叔叔家里,我们几个孩子有一天晚上玩儿枕头,把枕头顶在一根手指上,让它不停地转动。正玩得高兴,不知是谁把枕头钻破了,扑的一声,枕头里的东西立刻如雨一样纷飞洒落。我们大笑,浑然不顾大人的训斥。
④有时候,那些自然的枕头更让我们留恋。依然是少年时,我们奔跑在无边无际的大草甸上,与鱼虫嬉戏,与鸟儿追逐,累了倦了,便躺在草地上。或者搬块石头,或者枯草攒成一堆,就当成枕头。耳畔满是鸟鸣虫唱,周围氤氲着草气花香,倏然而眠,梦里也是天蓝草碧,童话般的世界。虽然没有以地为枕的境界,却也感受到了亲近自然的惬意。有时候,我们干脆以彼此为枕,团团躺在一处,每个人的大腿都被一个脑袋枕着,漫无边际地幻想,天马行空地说话,一种极度的轻松和陶然。
⑤在外地上大学时,极喜欢读书,宿舍的床上,书籍杂然,书半床人半床。那时有个笔友,她也酷爱读书,我们经常书信往来,交换读书心得。她曾在信中说,经常以书为枕,周围全是墨香盈然。读了这么久的书,我还真没枕书而眠过。都说“三更有梦书作枕”,那是怎样的一种梦?或许,每个人把常伴之物作为枕头,都会有着关于希望和理想的梦境。古代士兵的枕戈待旦,以兵器为枕,梦里应该不是厮杀,而是宁静与和平。
⑥有个大学女同学,她告诉我们,她的枕头还是母亲亲手缝制的,而且,枕头里面,有她悄悄放进去的母亲的一缕头发。母亲在高中时去世,她枕着这样的枕头,经常会在梦里重温母亲的种种。仿佛母亲拥她入睡,她就会睡得安稳而甜蜜。
⑦后来,我便辗转着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亲人们也都远离那片土地。有一年去一个乡村,夜宿农家,依然是记忆中的那种枕头,散发着一种干草的息。我知道,那是用秋天的一种叫“洋铁叶子”的植物叶子填充的。叶片枯黄以后,采下,搓碎,用来填枕头,不生虫子,气味祥和,有助睡眠。儿时家里多是这样的枕头,如今枕来,不知会不会重复二十多年前的美梦。竟是睡不着,每一转动翻身,枕头里都会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童年的风吹过野甸,吹出满眼的泪。
⑧也许,一个人心里最深最柔软处的东西,就像头下的枕头,只有我们最轻松时,最接近睡梦时,才能体会其中的温暖与感动。
16.“枕着那一枕欢乐”中“枕”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②~⑤段主要记叙了枕头于“我们”的作用,分别概括为
(1)在家里,入睡前枕头成了武器,带给我们无尽的欢乐。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文章以“枕头”为标题,作用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9.第⑦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写出“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感动。
B.表现了童年生活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
C.枕头里的沙沙声让我想起温暖的童年。
D.枕头的声音是指下文中最柔软的东西。
20.有人认为第③段内容有些突兀,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川中南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6.动词、量词(每空1分,共2分)
17.(2)在大草甸上,枕头带给我们亲近自然的惬意、轻松和陶然。
(3)在大学宿舍里,枕头带给我们希望和理想的梦境。(每空2分,共4分)
18.(1)全文线索,贯穿全文。(2)枕头是温柔情感的象征,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少年的梦想、亲情(或母爱)的回忆等。(每空2分,共4分)
19.D(3分)
20.不突兀。(1分)这一段主要记叙了大学里同学因枕头重温母亲的种种,与第⑦段“我”因枕头体会到的种种温暖与感动一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最后一段抒情议论作铺垫。(三点说到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共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嘿,乌干菜!
赵霞
①“乌干菜”是我一个小学同学的绰号。他是从隔壁村转来的。老师介绍他时,他别别扭扭地站在讲台上,从脸到脚,黑得发亮。我们乡下形容一个人黑,常说“晒得跟乌干菜似的”。第二天,他就有了这个绰号。
②上课时,我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却从没见他回答问题。下课了,大家照例玩作一团。他呢,有时腼腆地站在一边观望,有时干脆到外头闲逛。一次体育课,测试跑步,“乌干菜”本来就黑,站在那儿,几乎没人注意。谁知发令号一落,他跑得那个快啊,把同组的男生远远甩在后头,这是他第一次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
③夏天,我们迷上了打乒乓。一下课,同学们就围到乒乓球桌边上,分成两队打。大个子张铁军,上课经常挨教鞭,乒乓球却打得最好。每次都是他指定一个男生跟他对垒,一球一胜负,按先后顺序挑选队友,依此类推。一个球结束,大伙儿都拍着球桌大声地喊叫:“选我!选我!”张铁军的样子,真是不可一世,他提溜着球拍,往人群里神气地一指,被选者犹如中彩般,高高兴兴走到他身边去。
④选到最后,剩下的两三人里,总有我。其实我体育也不差,只是不擅长球类。渐渐地,我就成了乒乓球桌上的零头。当零头的滋味真不好受,可也没办法。“乌干菜”也给剩在最后,大概因为他是新来的人。
⑤张铁军皱着眉头,擎着球板,挑瓜似的冲我们俩点来点去,勉强挑了我。球桌边,只剩精瘦的“乌干菜”一人。张铁军很豪爽地冲对手一挥:“‘零头’归你了。”一般碰上这种情况,对垒双方还得象征性地开一个球,用来判定“零头”的归属,这个球打得最敷衍,但好歹还有一胜一负、胜者增员的意思。“乌干莱”连这个资格都被取消了。看得出来,他挺不高兴,铁青着脸,不过他的脸本来就黑,也看不出太大变化。
⑥于是开打。眼看张铁军先截了对方的主将,又一路杀下去,对手越来越弱,张铁军索性打起了抬抬球。这是一种持定的打法,不管发球还是回球,故意把球抬得奇高,专门逗弄不在行的对手,一面抬,一面还有边上的队友助喊:“抬—抬—球”。这个“抬”字,要往上扬,还要拖得尽可能长。
⑦“乌干菜”最后一个上场。他绷着脸,咬着唇,显得两颊更瘦,脸面更黑了。我们甚至有些同情地看向他。只见他从球桌上提起球板,掂了掂,一个球开出去。嚯,这球快得!张铁军连忙接了,同时说了声“咦”。只见回球打了个旋,飞出台去。
⑧大家都不作声了。
⑨“再来一个!”张铁军并不气馁,却也不轻敌了。他们的球打得急起来,球桌上乒乒乓乓,看得我们伸长了脖子,忽然听见老师在敲讲台,大家猛地醒悟过来,上课了!原来连上课铃响也没听见。下课了,接着打。十个回合后,“乌干菜”胜了张铁军。
⑩跟张铁军一样,“乌干菜”一直打到我们队最后一个人——也就是我。但跟张铁军不一样,他并没有给我吃抬抬球,当然四盘我还是都败了。于是,他又跟张铁军碰到了一块儿,这就该重新选队员了,一向选队员的都是张铁军和另一个男生,现在忽然冒出个新手,球桌边热闹起来,都想看“乌干菜”怎么选,他眉毛也不扬地,往我身上一指:“她。”这就明显有点打抱不平的意味了,好在大伙儿也不见怪。
⑪后来我到底上没上场,已不记得了。只记得头一次在球桌上受到如此优待那扬眉吐气的感觉。那天走过他的课桌,我对他说,你的球打得好喔。他笑了笑,也不说话。只是每次打球,只要轮到他挑队员,我一定排在前列。这样一打就是两年。我们平常也不搭话,走到球桌边,不知怎的,就有一股患难与共的冲动,不由自主地升起。
⑫后来,我们都转到镇小去读书,不在一个班了。有一次在路上,忽然又见到了他。我高兴地喊他:“嘿,乌干菜!”他转过头来,对我笑笑,露出一口细白的牙齿。也许是他的脸黑,衬得牙齿白极了。
⑬他的笑容,到现在我还记得。
(有删改)
16. 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中最适合替换第③段划线部分的一项是( )
一个球结束,大伙儿都拍着球桌大声地喊叫。
A. 喧嚷B. 喧腾C. 喧嚣D. 喧闹
17. 联系上下文,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第③—⑪段,“乌干菜”“跟张铁军不一样”的地方有(1)_______,(2)_______,(3)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乌干菜”是个_______的人。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反复写“乌干菜”的黑,突出了他其貌不扬、朴实无华的特点。
B. 第⑧段独句成段,强调“乌干菜”的出色球技给大家带来强烈的震撼。
C. “患难与共”是说“我”和“乌干菜”心有默契,每次都做好一起输球的准备。
D. 文章的结尾简短而有余味,表现“我”念念不忘与“乌干菜”的儿时友情。
20. 结合全文内容,赏析标题的妙处。
【答案】上海市静安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6. A 17. 写了“乌干菜”在平时上下课时沉默腼腆的表现,与跑步时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下文他在乒乓球比赛中击败张铁军的惊人表现做铺垫。
18. ①. 挑选队员时不趾高气扬 ②. 遇弱时不打抬抬球羞辱对方 ③. 获胜被夸时谦虚平和不张扬 ④. 有才能而不自傲、同情弱者尊重人 19. C
20. “嘿,乌干菜!”运用感叹句作为标题,强烈地表达了“我”对“乌干菜”的怀念,以及对他在童年时给予我尊重和帮助的感激和赞美。一个“嘿”字,突出了与之重逢时的欣喜,“乌干菜”这个绰号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同时口语入题,充满生活气息,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B.喧腾: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C.喧嚣:是指声音大而嘈杂、吵闹之意;吵闹、喧哗。 D.喧闹:声音大而热闹;喧哗吵闹。
根据词意,最适合替换“大声地喊叫”的词语是“喧嚷”,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本文第②段“却从没见他回答问题。下课了,大家照例玩作一团。他呢,有时腼腆地站在一边观望,有时干脆到外头闲逛”,写了“乌干菜”在平时上课时的沉默,下课时的腼腆;与“他跑得那个快啊,把同组的男生远远甩在后头,这是他第一次让我们对他刮目相看”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他打乒乓球战胜张铁军做铺垫。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阅读第③—⑪段,“乌干菜”“跟张铁军不一样”的地方有:第③段“每次都是他指定一个男生跟他对垒,一球一胜负,按先后顺序挑选队友,依此类推”,第⑩段“他眉毛也不扬地,往我身上一指”可概括出:挑选队员时不趾高气扬;第⑥段“张铁军索性打起了抬抬球。这是一种持定的打法,不管发球还是回球,故意把球抬得奇高,专门逗弄不在行的对手”,第⑩段“但跟张铁军不一样,他并没有给我吃抬抬球,当然四盘我还是都败了”可概括出:遇弱时不打抬抬球羞辱对方;第⑪段“那天走过他的课桌,我对他说,你的球打得好喔。他笑了笑,也不说话。只是每次打球,只要轮到他挑队员,我一定排在前列”可概括出:获胜被夸时谦虚平和不张扬。由此可见,“乌干菜”球技出色却不高傲,他朴实无华、懂得尊重人,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19题详解】
C.“每次都做好一起输球的准备”有误。结合第④段“渐渐地,我就成了乒乓球桌上的零头。当零头的滋味真不好受,可也没办法。‘乌干菜’也给剩在最后,大概因为他是新来的人”和第⑪段“只是每次打球,只要轮到他挑队员,我一定排在前列。这样一打就是两年。我们平常也不搭话,走到球桌边,不知怎的,就有一股患难与共的冲动,不由自主地升起”分析,“患难与共”是说“我”和“乌干菜”有同样的遭遇,然而“乌干菜”球技出色,后来每次他都先挑我做队员,不让我做“零头”。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1)本文标题“嘿,乌干菜!”中的“乌干菜”,表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乌干菜”。(2)用上感叹号是表达强烈感情。上小学时,“乌干菜”从隔壁村转来,他球技出色,在打乒乓球时他会选我做队员,尊重我,我们一起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乌干菜”的思念之情,同时感谢“乌干菜”对作者在童年时的尊重和帮助。(3)一个“嘿”字,表示招呼、赞叹或惊异,突出了与之重逢时的惊喜与快乐。口语话的语言,生活气息浓厚。(4)“乌干菜”是线索,贯穿全文。(5)为什么要和“乌干菜”打招呼?标题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四)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正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
16. 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⑴
⑵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 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 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 《清明上河图》可证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
18. 第⑥段画线部分乃匠心所在,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
⑴
⑵看得上眼,讲点艺术。
⑶
20.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答案】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6. (1)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
(2)工艺品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 17. A
18. 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
19. ⑴精工细作,修补完好。⑶锔以合道,达到化境。
20. 例1:爆米花是一种膨化食品的加工工艺。
例2:捏泥人是以泥巴为材料,手工塑像的一门技艺。
例3: 弹棉花是一种使棉花蓬松(或恢复棉花弹性)的传统手艺。
例4:纳鞋底是一种通过手工缝纫、制作鞋底的工艺。
例5: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等为材料,手工塑像的一门技艺。
【解析】
【16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二段中的“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和“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直接提炼可得。
【17题详解】
B.根据第三段中的“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可知本项表述有误;
C.根据第四段中的“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可知,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讲究精工细作;
D.根据第七段中的“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可知,《清明上河图》不能证明锔瓷技艺的起源,只能证明它至少有千年的历史;
故选A。
【18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六段中的“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直接提炼可得。
【19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四段中的“锔瓷讲究精工细作”和第五段中的“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可得:精工细作,修补完好。
根据第六段中的“‘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和“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可得:锔以合道,达到化境。
【20题详解】
考查日常积累和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如:爆米花,取适量的玉米(或大米、小米)放入爆花锅内,并封好顶盖,再把爆米锅放在火炉上不断转动使之均匀受热后,就可爆出爆米花来。
作业
谁在惦记着你
①快下班的时候,我无缘无故地喷嚏连连,同事说,谁在惦记着你呢?
②窗外没有阳光,天空是制服般的冷灰,连微笑也是公式化的,谁在惦记着我呢?
③谁会惦记着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气温,谁会惦记着你很久以前说过的一句话,谁会惦记你是不是不开心,又是谁惦记着你在深夜里发一个短信给你?
④想起一个人,一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她曾经说过我不美丽,也不勤劳,也不勇敢,可是我善良,我是她从任何搜索引擎上也搜索不到的好友人选。
⑤上大学时,她在我的下铺,不爱说话,每次我感冒都会从下面缓缓升起一个杯子,是我最讨厌的温吞白开水,然后是更令我厌恶的各种颜色的药片,喝光水,把药就顺手夹在床头一本同药一样枯燥的书里。后来我偶尔打开那本书,里面黄黄白白的小药片那么精致而玲珑,那些经年的药片,像是当时没有认真看后来才读懂的留言,整本都有清淡的药香,一下子,鼻子酸,眼睛也酸,忽然就有了感冒的症状,才知道,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
⑥日子如流水一样地过,奔波在烟火红尘里,永远地忙忙碌碌,不知不觉间,我们在人海里走散了,失去了彼此的消息,可是我仍然牵挂着她,相信她也一定会惦记着我,那些曾经从心底开出的花儿,在匆匆的流年里会老去,所有的花瓣都飘零之后,却留下了一粒粒晶莹的种子在某一个不能预见的日子,繁花会开满光阴的两岸。
⑦窗外已经开始飘雪,细碎的沙粒一般的雪,满天满地无处不在。
⑧也许惦记着我的是年迈的双亲吧?他们打电话来永远是那几句:家里都好,你很忙,不要惦记我们。 可是他们却一直一直地惦记着義。
⑨雪大起来了,大片的雪花旋转着飘飞着,落下来,落下来,纤巧的落花,厚厚地堆积着……
⑩“刘继荣,刘继荣!”谁在大雪里锐声叫我的名字,我连忙答应着,随即一个小小的身影冲了过来,我的儿子已经泣不成声:“你的手机怎么总是联系不上?预报今天有寒流,有大雪。以为你跌倒在雪地里,你怎么会这样?刚才我喊妈妈,那么多妈妈都跑过来,我只好叫你的名字。”自从我生一场大病之后,他常常是天气预报的热心小观众,关照我添减衣服,而且关照好自己不要感冒,有时候他絮絮叨叨地告诫我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他是不是只有十岁。
⑪“要过马路了,小心车!”那么熟悉的声音。我过马路的时候,永远都是让人担忧的心不在焉,最早是父母无数次地叮嘱我,并且不辞辛苦地送我去学校,后来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总是好朋友挽住我的臂,和我一起过去。再后来是老公紧抓住我的一只手,现在他到外地了,我的孩子又抓住我的手,他第一次焦灼地喊的是:汽车,小心啊,快让开!我妈妈要过马路了!
⑫仿佛我是一辆坦克,一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车撞坏。他喊得那么响,匆匆过往的行人,淡漠的脸上都有了明亮的笑意。
⑬北国的寒风是锐利的,儿子拿出一条长长红围巾给我系上,那是他亲自为我挑选的。
⑭路灯亮起来了,数不清的雪花舒展着玉色的小翅膀,满世界飞舞,我们仿佛走在涌动的花海中,整个天地间都是令人恍惚的落了又开的繁华。
1.第⑤段中作者说“感冒实在是一种幸福的滋味。”简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4分)
3.围绕文章标题,本文叙述了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
(1) ;
(2) ;
(3) 。
4.第⑦⑨⑭段都描写了雪花,这样写的作用是:
(1) ;(2) 。(4 分)
5.第⑪段画线部分属于插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儿子的声音联想到其他人对我的关心,强化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
B、写其他人对我的关心是为了突出儿子对我的关心,让我深受感动。
C、画线部分内容可以与上文内容形成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D、运用穿插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而且使叙述更加紧凑。
【参考答案】(20 分)
1.(3分)因为感冒而得到朋友的关心,从中体会到幸福的滋味
2. (4分,每空2分)比喻把朋友之间的真情和爱比作花和种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友情不会随时光流逝而消失,而是积淀心间永驻心头
3.(6分,每空2分)(1)我生病朋友惦记着我;(2)年迈的双亲惦记着我;(3)幼小的儿子惦记着我
4.(每空2分)(1)以天气的描写引发联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渲染气氛, 烘托当时人物美好的心情。
5.(3分)分级评分,回答A得3分,回答D得1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重点05记叙文阅读-作用类题型(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感叹号,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第⑤段的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前单元复习+专项练习+模拟金卷(部编版) 记叙文阅读鉴赏原卷版+解析,共7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顺,表现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法,常见的修辞,表现手法,分析标题的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阅读下文,完成各小题,记叙文阅读,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