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3课外文言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原卷版+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4课外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原卷版+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6综合运用(原卷版+解析) 试卷 1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7名著阅读《经典常谈》(原卷版+解析) 试卷 3 次下载
-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8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卷版+解析) 试卷 2 次下载
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5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整体把握(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15课外文言文阅读之整体把握(原卷版+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快速浏览题目,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内容理解题,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解释加点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精讲
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②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③不知卿,卿之遭遇④,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所自:由于什么原因。②直道:品行端正。③比:这里解释为先前。④遭遇:君臣遇合。这里指狄公受到重用。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2)得十许通荐表 (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拿得出文章,品行也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B. 我因为文章出色且品行端正求上进而被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C.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
D.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5. 梁公所阅的是“___________”,其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6. 狄公最后一番话,表明了他复杂的内心。请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共8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沈②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闳③。”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④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余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未成年的书僮。②沈:同“沉”。③闳:同“合”。④就:扎成。
⑤牡下:关门。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望城二里许( )(2)徐行之( )
10.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问船夫:“是否能够到达南门呢?”
B.因此问船夫:“还能否看到南门开着吗?”
C.于是问船夫:“往南走能否到达城门呢?”
D.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
11.选文中“思渡者言近道”一句,作者悟出的“道”是 ;“渡者熟视小奚”一句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4分)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③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周荣《春酒堂诗文集》)
【注释】①小奚:小书童②木简:指门板③牡:门栓
11.解释加点字。(2分)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 穷( )
12.下列对“思渡者言近道”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想摆渡者的话,觉得他是个有道德的人。
B.认为摆渡者的话,告知了一个捷径。
C.觉得摆渡者的话是合乎道理的。
D.思考摆渡者的话就能找到进路。
13.请说说对于摆渡者的话,“予愠为戏”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4.上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不耻下问 B.半途而废 C.欲速不达 D.日暮途穷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钴姆潭西小丘记(节选)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①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②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④,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⑤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⑥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⑦,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①寻:通“循”,沿着。②湍:急流;浚:深水。③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④突怒:突出隆起。偃蹇:高耸。⑤嵌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⑥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像兽角那样排列。⑦沣、镐、鄠、杜:地名。
10. 假如你是导游,请根据上文,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从西山到小丘的旅游路线。
11. 联系文章内容和作者经历,谈谈你对“余怜而售之”的“怜”字所包含的情感的理解。
(四)(10分)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8. 解释加点词
(1)母呼其雄至:______________(2)付子已:__________________
9. 翻译句子。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10.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11.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正午牡丹
宋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②,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③。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④也。
【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披哆而色燥:松散下垂颜色发干。③房敛而色泽:花房收敛色彩鲜艳润泽。④笔意:这里指画作的意境。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何以明之 明: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善:____________
11、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识画之妙,非得________________不可。(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老妪能解
《冷斋夜话》记载,白乐天①每作诗,使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改之。故白氏之诗近于鄙俚②也。
而清代纪晓岚却认为,白乐天每有所作,老妪能解则录之,虽格调不高,然叙事道情、悲欢穷泰③ , 能写出人胸臆中语,亦古歌谣之遗意也。岂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注释】①白乐天:指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②鄙俚:粗野;庸俗。③穷泰:困厄和显达。
1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使一老妪解之 ②故白氏之诗近于鄙俚也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白乐天是《卖炭翁》的作者。这首诗浅显通俗,显然是经过了“老妪”的加工和修改。
B. 老妪能解,说明白乐天十分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所以,老妪能解的诗都是好诗。
C. 纪晓岚认为,白乐天的诗作风格和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一般才疏学浅的人都能够做到这种地步。
D. 纪晓岚认为,白乐天的诗作虽然比较浅俗,但能表达出人的真情实感。
13.根据选文,可以推知古代“歌谣”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携带。
(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
①从 ②实
(2)对“满之,负以致师”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装满了袋子,背着送给老师 B、他装满了袜子,背着送给老师
C、他装满了袋子,挑着送给老师 D、他装满了袜子,挑着送给老师
(3)对文中林琴南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地善良 B.知书达礼 C.急人所困 D.尊师重教
(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琢冰
【清】唐甄
ㅤㅤ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ㅤㅤ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宝:珍藏。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
(2)琢冰者想以“三斗粟”授之以技,却无人应答,究其原因是:①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此,人们给出的建议是:“② ”
(3)如果你是琢冰者,在听了他人的建议后,会有什么想法?请用心理描写的形式写下来。(30字左右)
(九)课外文言文。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②自谓名不下人
(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3)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十)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默碑文
肃王①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④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⑤也。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①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阙:缺。⑤诬:虚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 元用素强记(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刻拿笔尽全力补上他所缺的字,没有遗漏的。 B.立刻拿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C.立刻拿笔全都补上他所缺的,不想遗漏一处。 D.立刻拿笔把所缺的字全都补上,不想遗漏一处。
3.文中最能体现沈元用性格特点的一个字是“□”,文末他“骇服”于肃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1) (2)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何①素不与曹参相能②,及何病,孝惠③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ㅤㅤ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④。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何:指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②相能:指和睦相处。③孝惠:即孝惠帝刘盈,刘邦的儿子。④垣屋:有围墙的门第。垣,围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②及何病
(2)结合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可以得到的最合理推断是
A.萧何不了解曹参这个人,他认为孝惠帝才了解他。
B.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而后盛赞孝惠帝的选择。
C.孝惠帝不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遗恨终身。
D.孝惠帝要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死了都遗憾。
(3)萧何在“治家”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课外文言文(10分)
十三年春,叔弓①围费②,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
“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
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
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选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释】①叔弓:鲁国大臣。平子,鲁国最高大臣;冶区夫,鲁国大夫②费:地名
③南氏:费地统治者
21.解释文中加点字:(4分)
(1)南氏亡矣()(2)谁与居邑()
2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百姓因为疾病而背叛您,这是为南氏聚集力量。
B.老百姓因为疾病而背叛您,为了推翻暴政在一起。
C.老百姓因为怨恨而背叛您,这是为南氏聚集力量。
D.老百姓因为怨恨而背叛您,为了推翻暴政在一起。
23.攻费不下,愤怒的平子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来威慑费人,冶区夫却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安抚费人。(2分)
2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外文言文—整体把握
知识精讲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1.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
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
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3.内容理解题。
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义;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加倍注意。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翻译原文);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了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1)原因归纳题:内因(主观、主要、根本)+外因(直接、客观)
(2)情节梳理题:
弄清事情的前后经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的各个故事情节。找出关键步骤,然后整合信息作答;做题时可根据已给出的N个情节空格,将其对应到文章内容中理清思路,然后概括对应的内容。
(3)主旨理解(写作意图)类、道理启示类:
主要人物,情感倾向,积极方面,概括提炼。
细致分辨各选项的差别,剔除明显错误选项。从主要人物角度出发,把握作者情感倾向(一般是积极方面),有一定概括性。从中选择最重要的或最有把握的。
注意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议论句、抒情句。
道理或启示必据原文,在领悟文章的内涵的基础上,拔高概括;回顾文章,检验是否符合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情感态度。
(4)人物评价类:
对作品的内容倾向、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作出评价。要实事求是,不能无中生有,不能无限拔高或贬低;
可对人物作评价。可从几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去发散分析。(题中是否给角度)
例题精讲
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武)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②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③不知卿,卿之遭遇④,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注释】①所自:由于什么原因。②直道:品行端正。③比:这里解释为先前。④遭遇:君臣遇合。这里指狄公受到重用。
参考译文: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担任国相。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天了,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受重用,其实是娄师德的功劳。”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羞愧得自我责备,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从来没有自夸的神色。”
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 )(2)得十许通荐表 (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拿得出文章,品行也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B. 我因为文章出色且品行端正求上进而被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C.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忙忙碌碌无所作为的。
D. 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
5. 梁公所阅的是“___________”,其后的反应是“____________”。(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6. 狄公最后一番话,表明了他复杂的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上海市青浦区部分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①. 担任 ②. 左右 4. D
5. ①. 荐表 ②. 恐惧
6. 既有惭愧也有佩服,惭愧是因为以己度人,错看娄师德,佩服是因为娄师德心胸开阔,以德报怨
【解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许”是“左右”;“为”是一词多义,“担任”的意思。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语句“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的正确译文是: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所以)受到重用,而不是无所作为依靠别人的。“进身”指做官,这里是爱重用。据此,答案为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句相关语句筛选作答。依据“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可知,梁公所阅的“荐表”;依据“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可知,梁公的反应是“恐惧”。据此填写作答。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心理的把握。从文章中“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可见狄梁公与娄师德之间不睦;从“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可以看出狄梁公受到皇帝的重用是娄师德的推荐。在这情况下,狄梁公既感到惭愧,又对娄师德的佩服。惭愧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佩服是娄师德以德报怨的开阔胸襟。据此理解作答。
【点睛】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答题思路是:先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再利用上下文语境辨析。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可以辨析出来。最后,比较互证法。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共8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沈②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闳③。”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④束,而前门已牡下⑤矣。余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有删改)
【注释】①小奚:未成年的书僮。②沈:同“沉”。③闳:同“合”。④就:扎成。
⑤牡下:关门。
顺治七年冬,我从河岸的小码头上岸,吩咐小书僮背上用夹板捆扎好的一叠书相随,要去蛟州城。这时西边的太阳已经落山,薄雾晚烟缠绕于树枝梢头,远望县城,大约有二里路程。于是顺便向摆渡船工问道:到城南门,现在赶路,还来得及进城吗?那位摆渡者仔细打量小书僮,回答说:如果稳步慢走,还能进得城,要是急忙赶路,城门则已关闭。我听了不觉动气,认为他的话是戏弄人。我们二人于是脚步匆匆、奋力奔走,行至半路,小书僮摔一跤,捆书的绳子断了,书籍散乱一地,小书僮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待到将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此时,一种茫然若失之感袭上心头,我忽然觉得先前摆渡者之言近似哲理:世上凡急于求成、鲁莽行事者,反倒往往是自取其败,最终大都类似我这种日暮途穷而无所归宿的结局。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1)望城二里许( )(2)徐行之( )
10.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此问船夫:“是否能够到达南门呢?”
B.因此问船夫:“还能否看到南门开着吗?”
C.于是问船夫:“往南走能否到达城门呢?”
D.于是问船夫:“还能够赶得上南门开吗?”
11.选文中“思渡者言近道”一句,作者悟出的“道”是 ;“渡者熟视小奚”一句蕴含了丰富信息,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前后文逻辑的一项是( )(4分)
A.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怒气冲冲。 B.渡者可能观察到书籍比较沉重。
C.渡者可能观察到小奚年纪较小。 D.渡者善于观察并有丰富的经验。
【答案】浦东2020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语文学科
9(2分)上下,左右(1分)慢慢地(1分)
10.D(2分)
11.(4分)做事不能急躁(1分),结果会适得其反(1分)(或:欲速则不达2分)
选A(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3分)
小港渡者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②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孰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③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
(周荣《春酒堂诗文集》)
【注释】①小奚:小书童②木简:指门板③牡:门栓
11.解释加点字。(2分)
穷暮而无所归宿者 穷( )
12.下列对“思渡者言近道”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回想摆渡者的话,觉得他是个有道德的人。
B.认为摆渡者的话,告知了一个捷径。
C.觉得摆渡者的话是合乎道理的。
D.思考摆渡者的话就能找到进路。
13.请说说对于摆渡者的话,“予愠为戏”的原因。(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4.上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不耻下问 B.半途而废 C.欲速不达 D.日暮途穷
【答案】上海市罗南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业评价测试语文试题
10、尽 (2分)
11、 C (2分)
12、因为渡者说:“慢慢走城门开着,快快跑城门关了”这显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我感到他是戏弄我,恼怒了。 (4分)
C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钴姆潭西小丘记(节选)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①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②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④,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⑤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⑥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⑦,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释]①寻:通“循”,沿着。②湍:急流;浚:深水。③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④突怒:突出隆起。偃蹇:高耸。⑤嵌然:山势高峻的样子。⑥冲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像兽角那样排列。⑦沣、镐、鄠、杜:地名。
10. 假如你是导游,请根据上文,用自己的话向游客介绍从西山到小丘的旅游路线。
11. 联系文章内容和作者经历,谈谈你对“余怜而售之”的“怜”字所包含的情感的理解。
参考译文:
钴姆潭西小丘记(节选)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姆潭。钴姆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捕鱼的堰。堰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答案】上海市静安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各位游客,我们从西山出发,沿着山口往西北走两百步,你会看到一个名为钴鉧潭的小潭,在它西侧二十五步有一个捕鱼的堰,堰的上面有一座长满竹树的山丘,这就是小丘。
11. “怜”字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小丘虽小却景色极佳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对小丘被弃、遭人鄙视、无人问津的命运的惋惜与同情,同时想到自己和小丘相似的遭遇,因此也表达了对自已被贬永州、怀才不遇的郁闷、忧伤和感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分析文章内容可知,“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便是西山到小丘的行走路线。这段的内容解读如下:(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姆潭。钴姆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捕鱼的堰。堰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根据文章内容,再转换导游的身份,介绍如下: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旅程将从西山出发,沿着山口往西北方向走两百步,你就会看到一个名为钴姆潭的小水潭,在这个水潭西侧边二十五步有一个捕鱼的堰,堰的上边有一座长满竹树的山丘,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小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
“怜”的本义为可怜、怜惜。“余怜而售之”的意思是:我很怜惜(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由此可看出,作者对这个小丘景色的喜爱。再分析“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可见作者对小丘景致如此美丽却泛人问津,甚至被鄙弃的命运感到同情、怜惜。柳宗元当时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永州是个偏僻的山沟,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联系自己遭受贬谪的境遇,这与小丘的处境何其相似,所以这里还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偏远之地、怀才不遇的忧郁和感慨之情。
(四)(10分)
猿母中箭
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即下文的“射者”。
有个叫悟空的僧人在江外,看见一只母猴坐在树上,于是射鸟的人等待它安静下来后,拉弓射箭,正好射中母猴腹部。母猴呼唤雄猴近前,将孩子托付给它后,悲戚地鸣叫了几声后,才拔掉身上的箭,掉到地上死了。射鸟的人把箭折断,把弓丢弃,发誓不再射箭。
8. 解释加点词
(1)母呼其雄至:______________(2)付子已:__________________
9. 翻译句子。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10.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
11. 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片15校联合体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①. 来,到来 ②. 结束,完
9. 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
10. 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
11. 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5分)
正午牡丹
宋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丞相正肃吴公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②,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③。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④也。
【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②披哆而色燥:松散下垂颜色发干。③房敛而色泽:花房收敛色彩鲜艳润泽。④笔意:这里指画作的意境。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枝叶萎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是善于探究古人笔下的意境!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2分)
(1)、何以明之 明: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善:____________
11、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依据是:(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识画之妙,非得________________不可。(1分)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0、(1)证明,说明,明确 (2)善于,擅长 (1分一个,共2分)
11、(1)其花披哆而色燥 (2)猫眼黑睛如线 (1分一题;一定要抄原句,抄太多不得分。共2分)
12、善于观察(意思相近即可)(1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老妪能解
《冷斋夜话》记载,白乐天①每作诗,使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改之。故白氏之诗近于鄙俚②也。
而清代纪晓岚却认为,白乐天每有所作,老妪能解则录之,虽格调不高,然叙事道情、悲欢穷泰③ , 能写出人胸臆中语,亦古歌谣之遗意也。岂涉猎浅才者所能到耶!
【注释】①白乐天:指白居易,“乐天”是白居易的字。②鄙俚:粗野;庸俗。③穷泰:困厄和显达。
1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使一老妪解之 ②故白氏之诗近于鄙俚也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白乐天是《卖炭翁》的作者。这首诗浅显通俗,显然是经过了“老妪”的加工和修改。
B. 老妪能解,说明白乐天十分注意读者的接受程度。所以,老妪能解的诗都是好诗。
C. 纪晓岚认为,白乐天的诗作风格和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一般才疏学浅的人都能够做到这种地步。
D. 纪晓岚认为,白乐天的诗作虽然比较浅俗,但能表达出人的真情实感。
13.根据选文,可以推知古代“歌谣”的特点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1.让,叫,令;所以,因此 12.D 13.“能写出人胸臆中语”
(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携带。
参考译文:
闵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
①从 ②实
(2)对“满之,负以致师”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装满了袋子,背着送给老师 B、他装满了袜子,背着送给老师
C、他装满了袋子,挑着送给老师 D、他装满了袜子,挑着送给老师
(3)对文中林琴南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心地善良 B.知书达礼 C.急人所困 D.尊师重教
答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宝山经纬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①跟随;②装满。
(2)B
(3)B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师贫甚,炊不得米”可知林琴南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急人所困,是一个尊师重教,心地善良的人。
ACD.理解正确;
B.理解不恰当,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品质。
(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琢冰
【清】唐甄
ㅤㅤ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ㅤㅤ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宝:珍藏。
参考译文:
从前京师有个将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穿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几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人答应。(有人)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而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
(2)琢冰者想以“三斗粟”授之以技,却无人应答,究其原因是:①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此,人们给出的建议是:“② ”
(3)如果你是琢冰者,在听了他人的建议后,会有什么想法?请用心理描写的形式写下来。(30字左右)
答案:上海市奉贤区阳光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
(2)①琢的冰容易化;②铸金、琢玉。
(3)示例:他们讲的很有道理,我的技艺这么好,如果做一些金或者玉方面的玩具,可以珍藏得久一点。
(九)课外文言文。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轻时因为颇有才华而自负,科举考试,中了词科,更洋洋自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年,因游一座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到岭南,走到庐陵,也来这里游玩,正好遇上。相互询问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立即回答说:“我是庐陵刘弇。”伟明起初不知道他就是东坡。自以为名声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别人,(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东坡慢慢地回答说:“我是罪人苏轼。”伟明刚开始很吃惊,犹豫了一会,上前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苏东坡也夸赞他的才气,与他痛快地交谈之后才离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②自谓名不下人
(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3)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上海市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1.(4分) (1)是 (2)名声、名望
2.(3分) A(3分) B (1分) C (1分)
3.(5分) 欲以折服之 当时被贬岭南,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
嘉其才气
解析:①句意为:伟明起初不知道他就是东坡。为:是。
②句意为:自以为名声不落于人。名:名声、名望。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该句句意为:(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的把握。由文中“刘伟明弇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可见其高傲,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更是把人物个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根据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看出刘弇的目的是“欲以折服之”;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苏轼”,原因是“谪岭南,道庐陵”,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根据东坡“嘉其才气”可见他大家的风范。
(十)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
默碑文
肃王①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④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⑤也。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注】①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阙:缺。⑤诬:虚假。
【参考译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他们在空闲的时间十分无聊,便一起在寺中行走。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一向有很强的记忆,立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朗读记诵,肃王边听边走,好像漫不经心的样子。沈元用回到借住之处,想要对自己的聪明进行自夸,拿出纸回忆碑文的内容将它写下来,不能记诵的部分就空缺着它,一共空缺了十四个字。写完,肃王审视所写的内容,马上拿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再改出了沈元用四五处荒谬的错误,放下笔便说别的事情,完全没有自夸的神色,沈元用吃惊而感到佩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 (2) 元用素强记( )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立刻拿笔尽全力补上他所缺的字,没有遗漏的。 B.立刻拿笔把他所缺的字全都补上,没有遗漏的。
C.立刻拿笔全都补上他所缺的,不想遗漏一处。 D.立刻拿笔把所缺的字全都补上,不想遗漏一处。
3.文中最能体现沈元用性格特点的一个字是“□”,文末他“骇服”于肃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1) (2)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答案】(8分)
1. (1)出使 (2)向来(2分)
2. B(2分)
3. “矜” (2分)
(1)肃王的记忆力(比自己)强 (2)不以此自夸。(2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何①素不与曹参相能②,及何病,孝惠③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ㅤㅤ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④。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何:指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②相能:指和睦相处。③孝惠:即孝惠帝刘盈,刘邦的儿子。④垣屋:有围墙的门第。垣,围墙。
参考译文: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总是选在偏僻的地方,建造住宅不修围墙,对人说:“后代人如果贤能,就效法我的简朴;如果没本事,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②及何病
(2)结合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可以得到的最合理推断是
A.萧何不了解曹参这个人,他认为孝惠帝才了解他。
B.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而后盛赞孝惠帝的选择。
C.孝惠帝不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遗恨终身。
D.孝惠帝要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死了都遗憾。
(3)萧何在“治家”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上海市七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①平素,一向;②等到;
(2)B
(3)示例:要倡导简朴的生活作风,不要奢靡浪费;做人要眼光长远。
解析:(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知臣莫如主”“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当皇帝问“曹参怎么样”时,萧何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称赞皇帝的选择。由此可见,萧何虽然和曹参不睦,但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件事上没有一点私心,做到了“外举不避仇”。
(二)课外文言文(10分)
十三年春,叔弓①围费②,弗克,败焉。平子怒,令见费人执之,以为囚俘。冶区夫曰:
“非也。若见费人,寒者衣之,饥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来如归,南氏亡矣,
民将叛之,谁与居邑?若惮之以威,惧之以怒,民疾而叛,为之聚也。若诸侯皆然,费人无
归,不亲南氏,将焉入矣?”平子从之,费人叛南氏。
——选自《左传·昭公十三年》
【注释】①叔弓:鲁国大臣。平子,鲁国最高大臣;冶区夫,鲁国大夫②费:地名
③南氏:费地统治者
十三年春天,叔弓攻打费人,没有攻打下来,反而被打败了。平子大怒,下令看到费人就抓起来当做俘虏。冶区说:"不可以这样。如果看见费人,给寒冷的他们衣服穿,给饥饿的他们东西吃,做他们的好主子,和他们共患难,费人来了如同在自己的地方一样,这样的话,南氏肯定就要灭亡了。人民都离开了,谁来居住他的城市?但如果用威怒恐吓人民,人民就会痛恨受不了而离开,您反而使南氏的人民增多了。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人无处可去,不投靠南氏,还能投靠哪里呢?"平子听从了冶区的意见,费人果然背离了南氏。
21.解释文中加点字:(4分)
(1)南氏亡矣()(2)谁与居邑()
2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老百姓因为疾病而背叛您,这是为南氏聚集力量。
B.老百姓因为疾病而背叛您,为了推翻暴政在一起。
C.老百姓因为怨恨而背叛您,这是为南氏聚集力量。
D.老百姓因为怨恨而背叛您,为了推翻暴政在一起。
23.攻费不下,愤怒的平子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动来威慑费人,冶区夫却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安抚费人。(2分)
2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上海市普陀万里实验城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21.灭亡;居住
22.C
23.见费人执之,以为令主;费来如归,南氏亡矣,民将叛之
24.得民心者得天下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3大自然的语言(原卷版+解析),共17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2回延安(原卷版+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课内现代文复习01社戏(原卷版+解析),共19页。